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教学中充分开展了一系列的小实验、小制作活动,可以帮助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为学校节约了不少的资金,也能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
1.小实验
充分利用图书室的资源,查找资料为实验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学生资源,带一些或购买一些与实验有关的简单便宜的用品;利用实验室资源,把废弃的旧仪器、旧物品派上用场;利用教师自身的资源,发挥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等等。
1.1 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一组小实验
1.1.1 矿泉水瓶变形实验。在矿泉水瓶内倒入约四分之一的热水,摇晃至整个瓶子都变热,立即旋紧瓶盖浸入冷水中。发现矿泉水瓶变瘪了。
1.1.2 瓶吞熟鸡蛋实验。在广口瓶底铺上一层细沙,把浸有酒精的棉花点燃放入瓶中,迅速将一个剥了蛋壳的熟鸡蛋放在瓶口上,发现过一会儿瓶子将熟鸡蛋吞了进去。
1.1.3 试管加热倒扣水中实验。在试管中倒入一半的热水,摆动使整个试管变热,然后将管中的水倒掉,迅速将玻璃管倒立,使管口浸入水中,并用冷水浇试管上部,发现水沿着玻璃管上升。
给试管加热还可将试管口朝下,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加热3-5秒即可。
1.1.4 水中玻璃杯上提实验。把装满水的玻璃杯没入水中,口朝下,抓住杯底向上提,在杯口离开水面前,发现玻璃杯露出水面部分仍然充满了水。实验中用瓶子、试管、量筒作代用品均可。
1.1.5 气球“咬”杯子实验。实验时,将玻璃杯放到冒着热气的热水壶口熏一下或用热水烫一下,然后迅速靠近吹鼓了的空气球上,发现玻璃杯咬住了气球。
1.2 用矿泉水瓶做一组小实验
1.2.1 做惯性实验。在矿泉水瓶内装满水,盖上盖后让里面只留有一指头大小的气泡,把矿泉水瓶水平横卧在桌面上,使气泡处于瓶的中间,再用力突然向右拉动瓶子,发现气泡向右运动。
还可以直接把瓶扔出去,瓶仍能继续前进。透过这个现象既能说明瓶子有惯性,还能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2.2 做液体的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在装满水的瓶身上,竖直钻三个孔,发现水从三孔中流出,三股水流的射程不同。越靠下射程越远。说明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如果盖上盖水不能流出,又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1.2.3 做压力产生效果的实验。用矿泉水瓶装满水盖上盖,先把瓶底放在容器中的细沙上,再倒置过来,比较两次细沙陷入的深浅,可以说明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显著。没有细沙用泡沫也行。
1.3 用牙膏袋做一组小实验
1.3.1 下沉实验。把牙膏袋压瘪投入水中,因牙膏袋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使同体积的水重小于牙膏袋的自重而下沉。
1.3.2 漂浮实验。可将有盖的牙膏袋掏空,内装适量的细沙,袋可漂浮在水面上,此实验表明:用“空心”的办法可使密度比水大的物质而漂浮在水面上。
1.3.3 比较液体密度大小的实验。将掏空的牙膏袋放在不同的液体中,浸入的越深密度越小,浸入越浅密度越大。
2.小制作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开展小制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好方法。
2.1 自制溢水杯
2.1.1 制作方法:将一较大的矿泉水瓶剪掉底部作一个容器,在盖上钻孔插一根长饮料管,周边用蜡封住以免漏水。饮料管内部长度略低于容器口,下部露出约2~3cm,盖上盖后,就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溢水杯。
2.1.2 操作说明:用已经制好的溢水杯和用矿泉水瓶制作的水桶,再用弹簧秤和小石块就可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2.2 制作“测数器”
2.2.1 制作方法:这里说的“测数器”实际上是用弹簧秤改装之后测大头针个数的一种装置。具体方法如下:把一长条白纸贴在弹簧秤的刻度面盘上,将电磁铁挂在弹簧的挂钩上,此时指针指示的位置定为零刻度。在电磁铁下吸引100个大头针标出指针对应的刻度值为100个,量出零刻度到100个刻度之间的距离等份20等份。每等份为5个,以5个长度为一个单位,顺次向下标出105个、110个……的刻度值。
2.2.2 操作说明:可用新制作的称量工具吸引一些大头针,根据指针指示的刻度读出大头针的个数,再数一数看是否与实际情况相同。
2.3 自制杆秤
2.3.1 法:用一根一小指粗的麻梗作秤杆,用一矿泉水瓶的底部作秤盘,用系线的小石头作秤砣。自制杆秤的关键是刻度,刻度方法如下:首先根据秤不称重物时确定“准星”即零刻度值,然后把200克的砝码放在盘中,确定200克的刻度位置,再用等分法标度其他的刻度值。
2.3.2 明:用自制的秤试着称某一物体,待秤平衡后,读出此时的示数即被测物体的质量。
3.教材中实验的小改进
在实施新教材的实践中,根据我们的教学环境、学生素质、实验设备、自身条件等因素,对新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做了一些小改进。
3.1 两张纸怎样运动的实验。九年级物理课本中用的是两面小纸旗做实验,要把小纸粘贴在小棒上比较麻烦。我们用现成的物理课本做实验,方法是:把一本书的中间分开,再从每部分上面各取一张纸,用手指把他们彼此分开,然后用嘴用力吹,发现这两张纸相互吸引。此现象表明气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
3.2 用杠杆能否省功的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发现钩码上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不便测量,一是固定两把刻度尺有困难,二是读数烦琐。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这个实验进行了小小的改进,方法是:把两根细线的一端共同连在杠杆的支点上,把两根线的另一端分开,上下对称地固定在另一铁架台的铁杆上,再按课本实验方法,使杠杆从下面的一根线的位置移动到上面一根线的位置,并用笔在细线上标出钩码和手的起点和终点位置,用刻度尺借助细线直接测出H和S。采用这一辅助办法简易方便,直观性好。
3.3 硬币跳高实验。此实验用的是一枚铝质硬币.但目前铝质硬币在市面上流通的较少,不易找到。我们是用硬纸片或胶片代替的,效果比铝质硬币还要好
。
3.4 杯覆实验。实验时一般是将一只玻璃杯内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后,倒置过来。我们操作方法是:将玻璃杯朝某一方向慢慢移动一周,再朝另一方向慢慢移动一周,硬纸片同样不掉下来,按这一方法实验,可证明两个问题;一是大气压的存在,二是大气压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利用身边的物品发扬创新精神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小改进,是我们今后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我们将不遗余力地进行探索研究。
1.小实验
充分利用图书室的资源,查找资料为实验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学生资源,带一些或购买一些与实验有关的简单便宜的用品;利用实验室资源,把废弃的旧仪器、旧物品派上用场;利用教师自身的资源,发挥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等等。
1.1 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一组小实验
1.1.1 矿泉水瓶变形实验。在矿泉水瓶内倒入约四分之一的热水,摇晃至整个瓶子都变热,立即旋紧瓶盖浸入冷水中。发现矿泉水瓶变瘪了。
1.1.2 瓶吞熟鸡蛋实验。在广口瓶底铺上一层细沙,把浸有酒精的棉花点燃放入瓶中,迅速将一个剥了蛋壳的熟鸡蛋放在瓶口上,发现过一会儿瓶子将熟鸡蛋吞了进去。
1.1.3 试管加热倒扣水中实验。在试管中倒入一半的热水,摆动使整个试管变热,然后将管中的水倒掉,迅速将玻璃管倒立,使管口浸入水中,并用冷水浇试管上部,发现水沿着玻璃管上升。
给试管加热还可将试管口朝下,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加热3-5秒即可。
1.1.4 水中玻璃杯上提实验。把装满水的玻璃杯没入水中,口朝下,抓住杯底向上提,在杯口离开水面前,发现玻璃杯露出水面部分仍然充满了水。实验中用瓶子、试管、量筒作代用品均可。
1.1.5 气球“咬”杯子实验。实验时,将玻璃杯放到冒着热气的热水壶口熏一下或用热水烫一下,然后迅速靠近吹鼓了的空气球上,发现玻璃杯咬住了气球。
1.2 用矿泉水瓶做一组小实验
1.2.1 做惯性实验。在矿泉水瓶内装满水,盖上盖后让里面只留有一指头大小的气泡,把矿泉水瓶水平横卧在桌面上,使气泡处于瓶的中间,再用力突然向右拉动瓶子,发现气泡向右运动。
还可以直接把瓶扔出去,瓶仍能继续前进。透过这个现象既能说明瓶子有惯性,还能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2.2 做液体的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在装满水的瓶身上,竖直钻三个孔,发现水从三孔中流出,三股水流的射程不同。越靠下射程越远。说明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如果盖上盖水不能流出,又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1.2.3 做压力产生效果的实验。用矿泉水瓶装满水盖上盖,先把瓶底放在容器中的细沙上,再倒置过来,比较两次细沙陷入的深浅,可以说明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显著。没有细沙用泡沫也行。
1.3 用牙膏袋做一组小实验
1.3.1 下沉实验。把牙膏袋压瘪投入水中,因牙膏袋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使同体积的水重小于牙膏袋的自重而下沉。
1.3.2 漂浮实验。可将有盖的牙膏袋掏空,内装适量的细沙,袋可漂浮在水面上,此实验表明:用“空心”的办法可使密度比水大的物质而漂浮在水面上。
1.3.3 比较液体密度大小的实验。将掏空的牙膏袋放在不同的液体中,浸入的越深密度越小,浸入越浅密度越大。
2.小制作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开展小制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好方法。
2.1 自制溢水杯
2.1.1 制作方法:将一较大的矿泉水瓶剪掉底部作一个容器,在盖上钻孔插一根长饮料管,周边用蜡封住以免漏水。饮料管内部长度略低于容器口,下部露出约2~3cm,盖上盖后,就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溢水杯。
2.1.2 操作说明:用已经制好的溢水杯和用矿泉水瓶制作的水桶,再用弹簧秤和小石块就可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2.2 制作“测数器”
2.2.1 制作方法:这里说的“测数器”实际上是用弹簧秤改装之后测大头针个数的一种装置。具体方法如下:把一长条白纸贴在弹簧秤的刻度面盘上,将电磁铁挂在弹簧的挂钩上,此时指针指示的位置定为零刻度。在电磁铁下吸引100个大头针标出指针对应的刻度值为100个,量出零刻度到100个刻度之间的距离等份20等份。每等份为5个,以5个长度为一个单位,顺次向下标出105个、110个……的刻度值。
2.2.2 操作说明:可用新制作的称量工具吸引一些大头针,根据指针指示的刻度读出大头针的个数,再数一数看是否与实际情况相同。
2.3 自制杆秤
2.3.1 法:用一根一小指粗的麻梗作秤杆,用一矿泉水瓶的底部作秤盘,用系线的小石头作秤砣。自制杆秤的关键是刻度,刻度方法如下:首先根据秤不称重物时确定“准星”即零刻度值,然后把200克的砝码放在盘中,确定200克的刻度位置,再用等分法标度其他的刻度值。
2.3.2 明:用自制的秤试着称某一物体,待秤平衡后,读出此时的示数即被测物体的质量。
3.教材中实验的小改进
在实施新教材的实践中,根据我们的教学环境、学生素质、实验设备、自身条件等因素,对新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做了一些小改进。
3.1 两张纸怎样运动的实验。九年级物理课本中用的是两面小纸旗做实验,要把小纸粘贴在小棒上比较麻烦。我们用现成的物理课本做实验,方法是:把一本书的中间分开,再从每部分上面各取一张纸,用手指把他们彼此分开,然后用嘴用力吹,发现这两张纸相互吸引。此现象表明气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
3.2 用杠杆能否省功的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发现钩码上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不便测量,一是固定两把刻度尺有困难,二是读数烦琐。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这个实验进行了小小的改进,方法是:把两根细线的一端共同连在杠杆的支点上,把两根线的另一端分开,上下对称地固定在另一铁架台的铁杆上,再按课本实验方法,使杠杆从下面的一根线的位置移动到上面一根线的位置,并用笔在细线上标出钩码和手的起点和终点位置,用刻度尺借助细线直接测出H和S。采用这一辅助办法简易方便,直观性好。
3.3 硬币跳高实验。此实验用的是一枚铝质硬币.但目前铝质硬币在市面上流通的较少,不易找到。我们是用硬纸片或胶片代替的,效果比铝质硬币还要好
。
3.4 杯覆实验。实验时一般是将一只玻璃杯内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后,倒置过来。我们操作方法是:将玻璃杯朝某一方向慢慢移动一周,再朝另一方向慢慢移动一周,硬纸片同样不掉下来,按这一方法实验,可证明两个问题;一是大气压的存在,二是大气压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利用身边的物品发扬创新精神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小改进,是我们今后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我们将不遗余力地进行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