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识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这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到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人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社会性发展是动态的过程,一种逐渐建构的过程。良好的自我概念对儿童的社会适应、日常行为、职业发展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自我概念是社会性发展 的内在根据,在人格中起着重要的整合作用。
【关键词】自我概念社会性发展儿童
一、概念界定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几乎是有多少人研究自我概念就有多少种自我概念的定义。詹姆斯认为,自我只是个体关于自我的感觉,包括物质自我和社会自我。詹姆斯的物质自我是指个体的所有,包括身体;社会自我,指对我的朋友、我的荣誉、我的人际关系的认知。情感部分也与自我有关,个体对于自我具有积极的或消极的看法,用更现代的说法,这叫做自我评价。
库利(Cooley)认为,自我就是所有个体对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以及个体关注别人对他的反应而形成和发展的。通过学者像别人那样看待自己,个体学会了预期别人对他的反应。因此,自我概念逐渐调整了个体的许多行为,特别是那些具有社会性质的行为。
利克和斯里格与库布斯提出了一个更现代的自我定义。他们按照人格结构来考虑自我概念。在这些研究者看来,自我概念是人格的核心,是个体特质和价值观的集合。因此,自我概念是基本稳定的,只有当个体的人格特质和结构改变时才会发生变化。
麦克康尼斯把自我概念看成是受到环境的奖励与惩罚和认知诸多影响而习得的知觉。当个体受到更多的积极强化时,自我概念的评价就高些。相反则低些。自我概念是通過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学到的,这些经验帮助个体逐渐认识到其能力的极限,这在自我概念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按照麦克康尼斯的观点,人能很好地根据知觉到的能力变化来预期自我概念的变化。
这些不同的定义对于加深我们对自我概念的理解是很有意义的。一是认识到可以有几种类型的自我概念。例如,斯特朗曾认为有四种基本的自我概念。第一种是综合的自我概念,包括个体对能力、角色和自我价值的知觉。第二种是短暂的自我概念。例如,由于成功或失败引起的短时影响。第三种是社会的自我概念,是个体觉察别人如何看待他的有关社会能力。这种自我概念代表了个体在现有社会条件下对自我的看法。最后一种是理想的自我概念,表述了个体对于理想的自我的看法,个体认为理想即自我应该是怎么样的。例如,它可能是实现的,准确地反映了能力;它也可能是不现实的,反映对能力的评价异乎寻常地搞或低。理想自我概念过高可能导致挫折,因为能力与所期望的不符,理想自我概念过低则会导致自我贬低并且不愿去争取达到个体能力所及的目标。合乎需要的应该是理想与现实适当匹配的自我概念,使得个体能有积极的、恰当的关于自我的看法。
把综合的自我概念分解成几部分对研究是有益的。威利注意到许多研究者只进行自我概念的综合测量。然而,她指出没有证据表明自我概念是统一的、综合的。相反,她主张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情境联系的多重自我概念。这样,通过检验对自我概念具体方面的某些影响作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确定是否这种影响与多重自我概念。这样,通过检验对自我概念具体方面的某些影响作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确定是否这种影响与多方面的自我概念发展相关。
我们还应该理解自我概念的不同功能。麦克尼康斯曾经简要总结过,他认为自我概念有四种主要功能:自我评价;自我实现(驱使人去达到其最大潜能);决定行为是内部定向还是外部定向的;预期人所有从事的活动。正如麦克康尼斯的观点,自我概念有动机功能,引导人们去选择那些具有最大的成功可能性和最高奖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而且,自我概念还指导人们从事社会认可的活动,寻求社会地位,用与自我概念相符的方式解决冲突。
二、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因素
虽然我们在目前还不可能详细列举出所有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因素,但是研究者们已经确定了一些对自我概念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1.父母的影响
父母对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有两个重点。有些研究者集中研究对父母的依恋和自我概念发展的关系;有些人则考察父母育儿方式和自我概念发展的关系。
许多理论家,比如,弗洛伊德,强调了对父母认同在获得适当的社会行为上的重要性。根据这种理论可以这样预言:那些能偶很好地认同父母的儿童比不能这样做的儿童有更成熟和稳定的自我概念。然而,关于对父母的认同和自我概念发展关系的实证材料并不多。但是,仍有研究表明,对母亲的自居过多或过少的女孩,会有较弱的自我同一性。来自中产阶级的男孩会比来自较低社会阶层的具体更高的自我评价,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的父亲更能支持他们。罗森伯格证实了父子关系的亲密程度与青春期男孩的自我评价发展有很大相关。总之,这些材料证实了精神分析的观点:与父母良好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我概念的充分发展。
2.社会阶层的影响
虽然许多研究都以自我评价或自我概念和社会阶层的关系为题,但这种关系的性质仍然没搞清楚。有些研究者曾经报告说贫穷的青少年比相对富有的青少年有更弱或更消极的自我概念。然而,有人认为事实上并非如此绝对,因为消极的自我概念在任何阶级层都可能出现。
费尔辛格(Filsinger)曾经精心设计过一个自我概念和社会阶层关系的研究。他的研究集中在自我功效的概念上,这是一个人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感觉。自我功效理论预期,个体与比自己的社会阶层高的人发生相互作用时,更可能有高的自我评价,与比他们社会阶层低的人发生相互作用时更可能有较低的自我评价。这些预言是根据这样一种假设:人所处的社会阶层水平影响了个人对自我能力的看法。 3.成熟的影响
生物学的发展和自我概念的发展可能有某些关联。马森等人研究了早熟和晚熟男孩的自我概念。他们假设,由于身体发育的速度较慢,必然伴随着社会化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晚熟的男孩就会比早熟的有更消极的自我看法。他们的这种假设从自我概念的主题统觉测验中可以得到证实:晚熟的男孩比早熟的表现得更加不得体,一般显示出消极的自我概念;而早熟的男孩有较强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当然,身体的成熟本身并不能造成这种差异。关键因素更可能是社会的(以各种期望和行为的方式)而不是生物学上的。就这个问题而论,晚熟的孩子感到被父母和权力偶像所抛弃,自己又缺乏自立能力,有着更强烈的依赖需要,并且比早熟者对个人的感受更敏感,这些社会因素都可能降低他们的自我概念水平。而且有研究表明,对于男孩,晚熟的消极效果可能会持续到成年期。因此,晚熟者的自我概念被预期为消极的,并且可能影响了成年角色的选择。
4.认知的影响
有的研究者把自我概念当成自我理解,或者把自我概念看成是一种关于自我的理论。这样看来,自我概念就是一个认知问题,可以用皮亚杰认知发展的观点来解释。例如,青少年可以使用比儿童更抽象的词来描述自我,因为他们能够使用形式运算的认知技能。青少年还趋向于用更多的人格特质方面的词汇来精心描述自我概念。所有这些发现,都说明这样一种观点:不断增长的认知能力是自我概念发展的根本因素。然而,有关认知发展对自我概念发展影响的研究并不够深入,我们还需要获得更多的信息才能精确地确定自我概念和认知的关系。
三、自我概念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良好的自我概念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日常行为、职业发展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自我概念是社会性发展的内在根据,在人格中起着重要的整合作用。
1.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
自我评价较低的人比自我评价搞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不健康的情绪发展症状。部分来看,这反映了自我概念低的人感受到的自我价值很低,使得他们竭力避免一些对建构自我概念很重要的社会情境。麦克康尼斯认为自我评价低的青少年特别禁不起批判和拒绝,是因为这些强化了他们较低的自我价值感和对自我的消极看法。因此,自我评价较低的青少年有意避开一些社会活动,包括与异性的接触,因为这可能导致失败或遭到拒绝。其结果是,他们常感到在这会情境中不可能成功,这就产生了恶性循环。
2.自我概念和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和自我概念也有密切关系。具有较高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的人比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低的人有更高的职业意向并且选择社会地位更高的职业。自我概念较高的人选择那些需要领导地位和权力的职业,而竭力避免辅助性的或受制于人的职业。因此,自我概念在青少年期提供了对职业选择的直接影响。同样,在学业上也是如此,自我概念将影响他们对学习任务的选择。
3.自我概念和犯罪行为
研究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常用的方法是测验和比较犯罪的和正常的青少年样本的人格特点。一般来说,研究发现犯罪的比正常的青少年在社会上更固执己见、有敌意、有破坏性和缺乏自制力。这种行为模式被认为是表现了,对于被拒绝而产生的挫折感所引起的消极的或不充分的自我概念发展的防御。犯罪青少年对自己的看法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非常一致:懒惰、恶劣、和冷淡。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挺不错的,他们对自己缺乏尊重。这些方面的倾向很早就有了,儿童期就表现出来,但较严重的行为表现则到青少年才出现。
自我概念和犯罪行为的因果关系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一种假说是从事犯罪活动导致人较低的自我概念,因为这使得个体消极地看待自己,并把别人的消极感受和态度内化到自己身上。因此,犯罪行为看自来是自我概念较低的原因。另外一种假设是具有较低的自我概念或自我评价导致人从事犯罪活动。例如,凯普兰认为建立一种对自我的消极感受是由于未能达到别人的标准,使得一些青少年试图与那些抛弃传统标准而用另外一种标准生活的人为伴。由于用另一种标准生活,个体获得了别的途径无法得到的威望和满足;然而对传统标准的背离,可能把他们引向犯罪的道路。
拜勒等人提出了第三种假设,即从事犯罪活动对那些原来自我概念低的人,有提高自我概念的作用。这种假设与前一种的区别在于更强调起初的自我概念较低。因此,有些研究中报告的自我概念和犯罪行为的显著联系应该只对那些自我概念较低的而言。
很明显,积极的自我概念有益于社会性的健康发展。然而许多青少年不具备适当的自我概念,这些助长了情感上、教育上和行为上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改变不良的自我概念的方法。例如,有研究表明,父母的影响对自我概念的发展就十分重要。极大的热情、接纳的态度以及适当的督促儿童感到被人需要的家庭气氛能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自我概念。那些自我概念不佳的儿童和青少年的父母应该尽力提供这种类型的家庭气氛以便孩子们能更好地适应生活。
参考文獻
[1]陈会昌(1991).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及测量.心理发展与教育,4,1——17
[2]菲斯克·泰勒(1994).社会认知——人怎样认识自己和他人.张庆林,陈兴强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5-16.
[3]高申春(2000).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8-29.
[4]李崇德(2002).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
[5]俞国良(1999).社会认知视野中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20—35.
【关键词】自我概念社会性发展儿童
一、概念界定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几乎是有多少人研究自我概念就有多少种自我概念的定义。詹姆斯认为,自我只是个体关于自我的感觉,包括物质自我和社会自我。詹姆斯的物质自我是指个体的所有,包括身体;社会自我,指对我的朋友、我的荣誉、我的人际关系的认知。情感部分也与自我有关,个体对于自我具有积极的或消极的看法,用更现代的说法,这叫做自我评价。
库利(Cooley)认为,自我就是所有个体对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以及个体关注别人对他的反应而形成和发展的。通过学者像别人那样看待自己,个体学会了预期别人对他的反应。因此,自我概念逐渐调整了个体的许多行为,特别是那些具有社会性质的行为。
利克和斯里格与库布斯提出了一个更现代的自我定义。他们按照人格结构来考虑自我概念。在这些研究者看来,自我概念是人格的核心,是个体特质和价值观的集合。因此,自我概念是基本稳定的,只有当个体的人格特质和结构改变时才会发生变化。
麦克康尼斯把自我概念看成是受到环境的奖励与惩罚和认知诸多影响而习得的知觉。当个体受到更多的积极强化时,自我概念的评价就高些。相反则低些。自我概念是通過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学到的,这些经验帮助个体逐渐认识到其能力的极限,这在自我概念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按照麦克康尼斯的观点,人能很好地根据知觉到的能力变化来预期自我概念的变化。
这些不同的定义对于加深我们对自我概念的理解是很有意义的。一是认识到可以有几种类型的自我概念。例如,斯特朗曾认为有四种基本的自我概念。第一种是综合的自我概念,包括个体对能力、角色和自我价值的知觉。第二种是短暂的自我概念。例如,由于成功或失败引起的短时影响。第三种是社会的自我概念,是个体觉察别人如何看待他的有关社会能力。这种自我概念代表了个体在现有社会条件下对自我的看法。最后一种是理想的自我概念,表述了个体对于理想的自我的看法,个体认为理想即自我应该是怎么样的。例如,它可能是实现的,准确地反映了能力;它也可能是不现实的,反映对能力的评价异乎寻常地搞或低。理想自我概念过高可能导致挫折,因为能力与所期望的不符,理想自我概念过低则会导致自我贬低并且不愿去争取达到个体能力所及的目标。合乎需要的应该是理想与现实适当匹配的自我概念,使得个体能有积极的、恰当的关于自我的看法。
把综合的自我概念分解成几部分对研究是有益的。威利注意到许多研究者只进行自我概念的综合测量。然而,她指出没有证据表明自我概念是统一的、综合的。相反,她主张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情境联系的多重自我概念。这样,通过检验对自我概念具体方面的某些影响作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确定是否这种影响与多重自我概念。这样,通过检验对自我概念具体方面的某些影响作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确定是否这种影响与多方面的自我概念发展相关。
我们还应该理解自我概念的不同功能。麦克尼康斯曾经简要总结过,他认为自我概念有四种主要功能:自我评价;自我实现(驱使人去达到其最大潜能);决定行为是内部定向还是外部定向的;预期人所有从事的活动。正如麦克康尼斯的观点,自我概念有动机功能,引导人们去选择那些具有最大的成功可能性和最高奖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而且,自我概念还指导人们从事社会认可的活动,寻求社会地位,用与自我概念相符的方式解决冲突。
二、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因素
虽然我们在目前还不可能详细列举出所有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因素,但是研究者们已经确定了一些对自我概念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1.父母的影响
父母对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有两个重点。有些研究者集中研究对父母的依恋和自我概念发展的关系;有些人则考察父母育儿方式和自我概念发展的关系。
许多理论家,比如,弗洛伊德,强调了对父母认同在获得适当的社会行为上的重要性。根据这种理论可以这样预言:那些能偶很好地认同父母的儿童比不能这样做的儿童有更成熟和稳定的自我概念。然而,关于对父母的认同和自我概念发展关系的实证材料并不多。但是,仍有研究表明,对母亲的自居过多或过少的女孩,会有较弱的自我同一性。来自中产阶级的男孩会比来自较低社会阶层的具体更高的自我评价,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的父亲更能支持他们。罗森伯格证实了父子关系的亲密程度与青春期男孩的自我评价发展有很大相关。总之,这些材料证实了精神分析的观点:与父母良好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我概念的充分发展。
2.社会阶层的影响
虽然许多研究都以自我评价或自我概念和社会阶层的关系为题,但这种关系的性质仍然没搞清楚。有些研究者曾经报告说贫穷的青少年比相对富有的青少年有更弱或更消极的自我概念。然而,有人认为事实上并非如此绝对,因为消极的自我概念在任何阶级层都可能出现。
费尔辛格(Filsinger)曾经精心设计过一个自我概念和社会阶层关系的研究。他的研究集中在自我功效的概念上,这是一个人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感觉。自我功效理论预期,个体与比自己的社会阶层高的人发生相互作用时,更可能有高的自我评价,与比他们社会阶层低的人发生相互作用时更可能有较低的自我评价。这些预言是根据这样一种假设:人所处的社会阶层水平影响了个人对自我能力的看法。 3.成熟的影响
生物学的发展和自我概念的发展可能有某些关联。马森等人研究了早熟和晚熟男孩的自我概念。他们假设,由于身体发育的速度较慢,必然伴随着社会化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晚熟的男孩就会比早熟的有更消极的自我看法。他们的这种假设从自我概念的主题统觉测验中可以得到证实:晚熟的男孩比早熟的表现得更加不得体,一般显示出消极的自我概念;而早熟的男孩有较强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当然,身体的成熟本身并不能造成这种差异。关键因素更可能是社会的(以各种期望和行为的方式)而不是生物学上的。就这个问题而论,晚熟的孩子感到被父母和权力偶像所抛弃,自己又缺乏自立能力,有着更强烈的依赖需要,并且比早熟者对个人的感受更敏感,这些社会因素都可能降低他们的自我概念水平。而且有研究表明,对于男孩,晚熟的消极效果可能会持续到成年期。因此,晚熟者的自我概念被预期为消极的,并且可能影响了成年角色的选择。
4.认知的影响
有的研究者把自我概念当成自我理解,或者把自我概念看成是一种关于自我的理论。这样看来,自我概念就是一个认知问题,可以用皮亚杰认知发展的观点来解释。例如,青少年可以使用比儿童更抽象的词来描述自我,因为他们能够使用形式运算的认知技能。青少年还趋向于用更多的人格特质方面的词汇来精心描述自我概念。所有这些发现,都说明这样一种观点:不断增长的认知能力是自我概念发展的根本因素。然而,有关认知发展对自我概念发展影响的研究并不够深入,我们还需要获得更多的信息才能精确地确定自我概念和认知的关系。
三、自我概念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良好的自我概念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日常行为、职业发展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自我概念是社会性发展的内在根据,在人格中起着重要的整合作用。
1.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
自我评价较低的人比自我评价搞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不健康的情绪发展症状。部分来看,这反映了自我概念低的人感受到的自我价值很低,使得他们竭力避免一些对建构自我概念很重要的社会情境。麦克康尼斯认为自我评价低的青少年特别禁不起批判和拒绝,是因为这些强化了他们较低的自我价值感和对自我的消极看法。因此,自我评价较低的青少年有意避开一些社会活动,包括与异性的接触,因为这可能导致失败或遭到拒绝。其结果是,他们常感到在这会情境中不可能成功,这就产生了恶性循环。
2.自我概念和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和自我概念也有密切关系。具有较高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的人比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低的人有更高的职业意向并且选择社会地位更高的职业。自我概念较高的人选择那些需要领导地位和权力的职业,而竭力避免辅助性的或受制于人的职业。因此,自我概念在青少年期提供了对职业选择的直接影响。同样,在学业上也是如此,自我概念将影响他们对学习任务的选择。
3.自我概念和犯罪行为
研究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常用的方法是测验和比较犯罪的和正常的青少年样本的人格特点。一般来说,研究发现犯罪的比正常的青少年在社会上更固执己见、有敌意、有破坏性和缺乏自制力。这种行为模式被认为是表现了,对于被拒绝而产生的挫折感所引起的消极的或不充分的自我概念发展的防御。犯罪青少年对自己的看法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非常一致:懒惰、恶劣、和冷淡。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挺不错的,他们对自己缺乏尊重。这些方面的倾向很早就有了,儿童期就表现出来,但较严重的行为表现则到青少年才出现。
自我概念和犯罪行为的因果关系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一种假说是从事犯罪活动导致人较低的自我概念,因为这使得个体消极地看待自己,并把别人的消极感受和态度内化到自己身上。因此,犯罪行为看自来是自我概念较低的原因。另外一种假设是具有较低的自我概念或自我评价导致人从事犯罪活动。例如,凯普兰认为建立一种对自我的消极感受是由于未能达到别人的标准,使得一些青少年试图与那些抛弃传统标准而用另外一种标准生活的人为伴。由于用另一种标准生活,个体获得了别的途径无法得到的威望和满足;然而对传统标准的背离,可能把他们引向犯罪的道路。
拜勒等人提出了第三种假设,即从事犯罪活动对那些原来自我概念低的人,有提高自我概念的作用。这种假设与前一种的区别在于更强调起初的自我概念较低。因此,有些研究中报告的自我概念和犯罪行为的显著联系应该只对那些自我概念较低的而言。
很明显,积极的自我概念有益于社会性的健康发展。然而许多青少年不具备适当的自我概念,这些助长了情感上、教育上和行为上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改变不良的自我概念的方法。例如,有研究表明,父母的影响对自我概念的发展就十分重要。极大的热情、接纳的态度以及适当的督促儿童感到被人需要的家庭气氛能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自我概念。那些自我概念不佳的儿童和青少年的父母应该尽力提供这种类型的家庭气氛以便孩子们能更好地适应生活。
参考文獻
[1]陈会昌(1991).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及测量.心理发展与教育,4,1——17
[2]菲斯克·泰勒(1994).社会认知——人怎样认识自己和他人.张庆林,陈兴强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5-16.
[3]高申春(2000).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8-29.
[4]李崇德(2002).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
[5]俞国良(1999).社会认知视野中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