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初探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x163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应从小抓起,并且融于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介绍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具有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所以在小学阶段就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教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教学时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创新欲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为学生创设敢于创新的氛围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發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三、指导学法,让学生会创新
  1.在动手实践中创新
  伟大的教育家孔于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问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2.引导质疑,让学生会创新。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
  3.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四、让学生品尝成功的乐趣,爱上创新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创造欲望强烈。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急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9十4”,有的说“18—9”,教师将这些题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总之,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融于教学中,为学生提供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为将来学生能够成为创造型人才打好基础。
其他文献
摘 要:影响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新课的导入,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先导;成功的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本文结合初中物理教学介绍物理新课导入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物理新课;导入形式;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好的导入能够承上启下,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
摘 要:地理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取知识的研究性学科,通过学习,可以使得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都得到提高。本文主要通过两个部分来论述高中地理教学的反思。第一部分,列出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广大学生老师对于地理学科认识的误区,总结概括出地理学科的整体特点。第二部分,针对上述问题给出直接性的解决办法,系统论述地理学科的复习方法指导。  关键词:地理教学;认识误区;学科特点;指导方法  一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一直以来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尤其在高中教学中表现得更加明显。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标改革也明确指出,要进行体育教学新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为了加强中学体育课程建设,探索教学新路,克服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弊端,不断增强中学体育课教学的活力,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使之适应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对现行的中学体育课教学模式进行认真的改
摘 要: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使用的手段之一。本文主要介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谈话法的特点及其类型,谈话法的应用策略以及运用注意事项,以期改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关键词:数学;谈话;特点;类型;策略;注意  所谓谈话法是数学教师根据小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设疑、启发、提问,并通过师生间的交谈与对话的方式探讨新知识得出新结论从而令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使用谈话法,可以把学生个人的经验或观
现今在很多人们的普遍认识中,认为中学音乐课的教学就是唱歌课的。其实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延阵地,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学生兴趣为主,以学生为本”的音乐教育观。把尊重看成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改变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提倡解放、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内容转向真实的生活化,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成“以学生兴趣为主,以学生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其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的一种主
摘 要:创设一个诗意的课堂是每个教师最高的追求境界, 本文从师生关系、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四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习空间;师生关系;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让学生的人性在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尽情释放、洒脱驰骋。新课标下语
摘 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写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英语中所占比重较大。新课程标准对英语写作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英语,表述事实,交流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形成规范的写作习惯。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高中学生的写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正确运用英语交流信息,表述事实、观点和情感,养成规范的写作习惯。而高中英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