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是北宋国信使节团提辖人船礼物官徐兢访问高丽后写的一部见闻录。《图经》描述了一个精通儒家文化的中国士大夫眼中的高丽社会,为我们研究半岛儒文化留下了珍贵资料。本文通过概述《图经》展现的高丽儒文化,尤其是“中庸”之道的运用,论述儒学对半岛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图经》;儒文化;中庸之道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061-02
一、《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展现的高丽儒文化
从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以下简称《图经》)中可以看出儒文化存在于高丽社会的各个方面,儒家的《易经》《周礼》《论语》等都对高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高丽社会上下都有受儒文化强烈影响的痕迹:
高丽素知书明道理,拘忌阴阳之说,故其建国必相其形势可为长久计者,然后宅之。其城北据崧山……阴阳家谓之龙虎臂。……是为吉卜。①
素畏鬼神,拘忌阴阳,病不服药,虽父子至亲不相视,唯知咒咀厌胜而已。②
儒家《易经》的影响与土著的“巫”崇拜以及道教的仪式和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高丽社会敬畏鬼神、拘忌阴阳并且动辄祭祀的习俗。
考之《礼经》,武车绥旌,则知建旗于车,自古已然,不特东夷也。……《周官》鸟隼为旗,金此赤用鹰,亦偶合古制也。③
自渐皇化,设官置府……尚沿夷风,往往文具而实不应。然慕义之志,亦尚可云。……官府之设,大抵皆窃取朝廷美名,至其任职授官,则实不称名,徒为文具观美而已。④
中国历朝都根据《周礼》的形式创建的适合本朝的礼仪规章制度,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高丽也积极引入了这一传统,并根据本国的经济、地理和地缘环境创制了高丽特有的礼仪习俗,所作的改造基本上是适合当时高丽国小民弱、文明程度不高的国情的。
虽高句丽……不在九服之内,然禀受正朔,遵奉儒学,乐律同和,度量同制。……古人所谓书同文,车同轨者,于今见之。……谨條其正朔、儒学、乐律度量之同乎中国者,作同文记。⑤
四民之业,以儒为贵,故其国以不知书为耻。⑥
高丽各代当政者都很重视儒文化。太祖王建为子孙作《信书》、《训要十条》,以示龟鉴。他强调在王位传承时,必须遵循儒家思想处理传嫡与传贤关系的原则,主张在与周边国家交往中注意学习中国文化,要求以《尚书•无逸》作为治国的训诫,可见儒家思想对高丽统治层影响很深。第六代王成宗致力振兴文教,辅弼大臣崔成老是高丽宿儒,行政治事无不以儒学为圭臬。成宗非常留意儒家的礼制,曾派学者到宋游学,输入文物,为全面推行中国礼典作了铺垫。他制定的礼节,不是简单照搬中国模式,而是有着明确的以礼为教的理念,每当颁行礼仪,都会向国人解释其中涵义,使礼制不会流于形式,对以后高丽诸王都有很大影响。
《图经》中有这样的描述:
凡国相从官,与其所辖往来相值,必肃容起敬。……吏卒久不相见,虽通衙庭中,必拜之。而在官者亦俯而后兴,如答拜。……礼失则求诸野,略可见矣。⑦
由此可见高丽礼制相当完备。在宋丽双方交往中,高丽政府不断取法中原制度,每每发现彼此有歧异时便加以改正,更加促进高丽礼制的发展、成熟。
彭林在《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中写道:“总体而言,高丽统治者希望用儒家思想作为治国之本。……”⑧学界认为高丽是用儒家思想来训示大义名分、上敬下顺之道以及政府官员的行为规范,希翼从精神上统一半岛民众。从《图经》中也可以找出支撑彭林先生的观点的论据:
唯高丽则不然,衣冠礼仪,君臣上下,粲然有文法相接也。……国官吏遇诸途,必跪拜鞠恭,言事则膝行而前,上手抵面,以听奉之。⑨
需要指出的是,高丽虽然很竭力引入中国的仪礼文化制度,在本国的操作中却往往出现名实不符的现象。不过,作为一个藩邦,高丽与中国言语不同,又域居九服之外,能够渐沐华风,取法中原制度,努力推行之后又取得巨大成就,已实属不易了。《图经》中这样评价:
盖所以侍使人……礼至于此,可谓至矣。⑩
然而慕义之志,亦可尚云。B11
高丽儒文化在发展中,渐渐融入了很多佛道的元素,还参杂了一些高丽人素来崇尚的“巫俗”,形成了高丽独特的儒文化。在《图经》记载了诸多关于高丽人祭祀、迷信之类的现象。
高丽素畏鬼神,拘忌阴阳,病不服药,虽父子至亲不相视,唯知咒咀厌胜而已。……祠宇尚远,唯至半山,设酒馔,望而拜之,尊旧典也。B12
关于这些习俗,《高丽史节要》中也有类似记载:
显宗十四年,即宋仁宗天圣元年……民有团聚吁天祷雨者,王闻其声……仰天祝曰:“……万民有过,寡人亦当之,乞垂膏泽,以救元元”遂大雨。B13
可见高丽国中王与民上下都受到掺和了释道和“巫俗”的儒文化的影响。
二、高丽“中庸”之道的运用
儒家的“中庸”之道类似于佛家的“中道”,不是折中主义,而是在左右之间取其最佳。徐兢奉使高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履行自神宗开始便作为宋朝重要战略政策的“联丽制辽”或者“联丽制金”,但是这个终宋一代都想要完成的战略构想却从未真正实现过。原因就在于高丽一直运用儒家的中庸思想来处理其与宋、辽、金之间的关系。
纵观高丽与北宋的关系,先则通过北宋牵制契丹,后则绝北宋转意事辽;通北宋时,也不盲目为北宋出兵,引火烧身,拒绝北宋时也不做得不留余地,而是上书陈词,说得万般无奈;在文化上仰慕北宋,但是在外交上一直保持着安全距离。高丽在外交上可以低声下气,实际上却在宋与辽金的矛盾间,明哲保身,绝不累及自己国家的安全,足见高丽已经将“中庸”之道运用得炉火纯青。
三、儒学对半岛文化的影响
朝鲜半岛属于“儒家文化圈”,半岛民族文化中刻有深深的儒家文化烙印。当代韩国历史学家全宗海先生强调:“给韩国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化是儒教文化(儒学、政治制度——包括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和生活伦理)和通过中国传来的佛教。韩国从未摆脱过中国的影响。”B14
从新罗的强调《论语》《孝经》高丽的文教盛行到朝鲜的儒家思想一统半岛,以及现在的韩国文化,都可以看出一脉相承,未间断的儒文化在朝鲜半岛的影响。
崔根德先生将儒学对韩国文化的影响概括为B15:在文化的形成和展开过程中,礼成为基准,严格地区分上下、贵贱、尊卑的名分;以“易”为基调的阴阳五行思想渗透到所有的文化现象当中;韩国文化中间接、朴素或单纯、俭约的部分,可说是受到儒学影响所致;受儒学性善观、道德观、义理观的影响,文化中带有隐恶扬善的倾向;执着于现世的现实性文化现象。崔先生的研究是以现代韩国文化为基准的,但他的观点几乎都可以在《图经》中找到相关史料记载作为论据:
高丽素知书明道理,拘忌阴阳之说,故其建国必相其形势可为长久计者,然后宅之。其城北据崧山……阴阳家谓之龙虎臂。盖乾为金,金长生在巳,是为吉卜。B16
唯有高丽素通朝聘,久被渐摩,故其君臣上下,动有礼文。……虽不尽合于礼,然而比之诸蛮,粲然可观。B17
夷政甚仁,好佛戒杀,故非国王、相臣,不食羊豕,亦不善屠宰。B18
可见从高丽时代起,儒学早已渗透到半岛文化中,并最终影响了朝鲜半岛文化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高丽社会乃至整个朝鲜半岛的各个方面都体现着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通过中原王朝的礼仪文化和文物制度传到朝鲜半岛,双方通过朝贡关系交往使儒文化成为东亚文化圈的基础。
注释:
①B16《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形势
②B12《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十七祠宇
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十四象旗、鹰隼旗
④B11《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十六宫府、台省
⑤《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四十同文
⑥《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十九 民庶
⑦《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二十二杂俗一答礼
⑧彭林.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二十一皂隶
⑩《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十一仗卫
B13郑麟趾.高丽史节要(卷三)[M].
B14 [韩]全海宗著,全善姬译.中韩关系史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B15 [韩]崔根德.韩国儒学思想研究[M].学苑出版社,1998.
B17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九仪物一
B18《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二十三杂俗二屠宰
关键词:《图经》;儒文化;中庸之道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061-02
一、《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展现的高丽儒文化
从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以下简称《图经》)中可以看出儒文化存在于高丽社会的各个方面,儒家的《易经》《周礼》《论语》等都对高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高丽社会上下都有受儒文化强烈影响的痕迹:
高丽素知书明道理,拘忌阴阳之说,故其建国必相其形势可为长久计者,然后宅之。其城北据崧山……阴阳家谓之龙虎臂。……是为吉卜。①
素畏鬼神,拘忌阴阳,病不服药,虽父子至亲不相视,唯知咒咀厌胜而已。②
儒家《易经》的影响与土著的“巫”崇拜以及道教的仪式和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高丽社会敬畏鬼神、拘忌阴阳并且动辄祭祀的习俗。
考之《礼经》,武车绥旌,则知建旗于车,自古已然,不特东夷也。……《周官》鸟隼为旗,金此赤用鹰,亦偶合古制也。③
自渐皇化,设官置府……尚沿夷风,往往文具而实不应。然慕义之志,亦尚可云。……官府之设,大抵皆窃取朝廷美名,至其任职授官,则实不称名,徒为文具观美而已。④
中国历朝都根据《周礼》的形式创建的适合本朝的礼仪规章制度,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高丽也积极引入了这一传统,并根据本国的经济、地理和地缘环境创制了高丽特有的礼仪习俗,所作的改造基本上是适合当时高丽国小民弱、文明程度不高的国情的。
虽高句丽……不在九服之内,然禀受正朔,遵奉儒学,乐律同和,度量同制。……古人所谓书同文,车同轨者,于今见之。……谨條其正朔、儒学、乐律度量之同乎中国者,作同文记。⑤
四民之业,以儒为贵,故其国以不知书为耻。⑥
高丽各代当政者都很重视儒文化。太祖王建为子孙作《信书》、《训要十条》,以示龟鉴。他强调在王位传承时,必须遵循儒家思想处理传嫡与传贤关系的原则,主张在与周边国家交往中注意学习中国文化,要求以《尚书•无逸》作为治国的训诫,可见儒家思想对高丽统治层影响很深。第六代王成宗致力振兴文教,辅弼大臣崔成老是高丽宿儒,行政治事无不以儒学为圭臬。成宗非常留意儒家的礼制,曾派学者到宋游学,输入文物,为全面推行中国礼典作了铺垫。他制定的礼节,不是简单照搬中国模式,而是有着明确的以礼为教的理念,每当颁行礼仪,都会向国人解释其中涵义,使礼制不会流于形式,对以后高丽诸王都有很大影响。
《图经》中有这样的描述:
凡国相从官,与其所辖往来相值,必肃容起敬。……吏卒久不相见,虽通衙庭中,必拜之。而在官者亦俯而后兴,如答拜。……礼失则求诸野,略可见矣。⑦
由此可见高丽礼制相当完备。在宋丽双方交往中,高丽政府不断取法中原制度,每每发现彼此有歧异时便加以改正,更加促进高丽礼制的发展、成熟。
彭林在《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中写道:“总体而言,高丽统治者希望用儒家思想作为治国之本。……”⑧学界认为高丽是用儒家思想来训示大义名分、上敬下顺之道以及政府官员的行为规范,希翼从精神上统一半岛民众。从《图经》中也可以找出支撑彭林先生的观点的论据:
唯高丽则不然,衣冠礼仪,君臣上下,粲然有文法相接也。……国官吏遇诸途,必跪拜鞠恭,言事则膝行而前,上手抵面,以听奉之。⑨
需要指出的是,高丽虽然很竭力引入中国的仪礼文化制度,在本国的操作中却往往出现名实不符的现象。不过,作为一个藩邦,高丽与中国言语不同,又域居九服之外,能够渐沐华风,取法中原制度,努力推行之后又取得巨大成就,已实属不易了。《图经》中这样评价:
盖所以侍使人……礼至于此,可谓至矣。⑩
然而慕义之志,亦可尚云。B11
高丽儒文化在发展中,渐渐融入了很多佛道的元素,还参杂了一些高丽人素来崇尚的“巫俗”,形成了高丽独特的儒文化。在《图经》记载了诸多关于高丽人祭祀、迷信之类的现象。
高丽素畏鬼神,拘忌阴阳,病不服药,虽父子至亲不相视,唯知咒咀厌胜而已。……祠宇尚远,唯至半山,设酒馔,望而拜之,尊旧典也。B12
关于这些习俗,《高丽史节要》中也有类似记载:
显宗十四年,即宋仁宗天圣元年……民有团聚吁天祷雨者,王闻其声……仰天祝曰:“……万民有过,寡人亦当之,乞垂膏泽,以救元元”遂大雨。B13
可见高丽国中王与民上下都受到掺和了释道和“巫俗”的儒文化的影响。
二、高丽“中庸”之道的运用
儒家的“中庸”之道类似于佛家的“中道”,不是折中主义,而是在左右之间取其最佳。徐兢奉使高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履行自神宗开始便作为宋朝重要战略政策的“联丽制辽”或者“联丽制金”,但是这个终宋一代都想要完成的战略构想却从未真正实现过。原因就在于高丽一直运用儒家的中庸思想来处理其与宋、辽、金之间的关系。
纵观高丽与北宋的关系,先则通过北宋牵制契丹,后则绝北宋转意事辽;通北宋时,也不盲目为北宋出兵,引火烧身,拒绝北宋时也不做得不留余地,而是上书陈词,说得万般无奈;在文化上仰慕北宋,但是在外交上一直保持着安全距离。高丽在外交上可以低声下气,实际上却在宋与辽金的矛盾间,明哲保身,绝不累及自己国家的安全,足见高丽已经将“中庸”之道运用得炉火纯青。
三、儒学对半岛文化的影响
朝鲜半岛属于“儒家文化圈”,半岛民族文化中刻有深深的儒家文化烙印。当代韩国历史学家全宗海先生强调:“给韩国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化是儒教文化(儒学、政治制度——包括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和生活伦理)和通过中国传来的佛教。韩国从未摆脱过中国的影响。”B14
从新罗的强调《论语》《孝经》高丽的文教盛行到朝鲜的儒家思想一统半岛,以及现在的韩国文化,都可以看出一脉相承,未间断的儒文化在朝鲜半岛的影响。
崔根德先生将儒学对韩国文化的影响概括为B15:在文化的形成和展开过程中,礼成为基准,严格地区分上下、贵贱、尊卑的名分;以“易”为基调的阴阳五行思想渗透到所有的文化现象当中;韩国文化中间接、朴素或单纯、俭约的部分,可说是受到儒学影响所致;受儒学性善观、道德观、义理观的影响,文化中带有隐恶扬善的倾向;执着于现世的现实性文化现象。崔先生的研究是以现代韩国文化为基准的,但他的观点几乎都可以在《图经》中找到相关史料记载作为论据:
高丽素知书明道理,拘忌阴阳之说,故其建国必相其形势可为长久计者,然后宅之。其城北据崧山……阴阳家谓之龙虎臂。盖乾为金,金长生在巳,是为吉卜。B16
唯有高丽素通朝聘,久被渐摩,故其君臣上下,动有礼文。……虽不尽合于礼,然而比之诸蛮,粲然可观。B17
夷政甚仁,好佛戒杀,故非国王、相臣,不食羊豕,亦不善屠宰。B18
可见从高丽时代起,儒学早已渗透到半岛文化中,并最终影响了朝鲜半岛文化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高丽社会乃至整个朝鲜半岛的各个方面都体现着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通过中原王朝的礼仪文化和文物制度传到朝鲜半岛,双方通过朝贡关系交往使儒文化成为东亚文化圈的基础。
注释:
①B16《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形势
②B12《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十七祠宇
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十四象旗、鹰隼旗
④B11《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十六宫府、台省
⑤《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四十同文
⑥《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十九 民庶
⑦《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二十二杂俗一答礼
⑧彭林.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二十一皂隶
⑩《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十一仗卫
B13郑麟趾.高丽史节要(卷三)[M].
B14 [韩]全海宗著,全善姬译.中韩关系史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B15 [韩]崔根德.韩国儒学思想研究[M].学苑出版社,1998.
B17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九仪物一
B18《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二十三杂俗二屠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