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绘本故事 创设教学情境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法治意识、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重要作用。教材中的绘本故事能把学生带入一个个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激发道德情感、提升道德认识、磨炼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与习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合理使用绘本故事,补充、改编绘本故事,创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能指导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

一、巧用绘本故事,创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情境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认识上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低,还没有形成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在生活情境中对道德意义的即时性理解与领悟还有待形成。
  在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如果单纯使用书中的绘本故事,让绘本中的人物引着他们去学习,学生会感觉自己处在被教育的地位,学习动机就弱化了,不愿主动认识、思考生活中的道德意义,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选择与书中绘本具有同一教育主题的绘本《幸运的米拉》行为篇之《关闭大嗓门儿》这个故事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课堂导入时,教师播放由绘本改编的动画,把主人公米拉“请”到课堂,告诉学生“米拉”遇到了许多烦心事,希望大家能帮助“米拉”解决烦心事,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每完成一个任务,能分别获得“文明搜集员”“文明设计师”“文明观察员”“文明判断家”这四枚奖章,集齐四枚奖章,就能获得校园“文明小卫士”的称号。学生感受到自己与书中人物的地位是平等的,既能帮助“米拉”,还能成为“文明小卫士”,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道德认识的自觉主动性明显提高了。
  在每个活动环节的结束部分,教师还设计了“颁发奖章”的任务驱动情境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活动一:你们瞧,大家通过帮助“米拉”,获得了“文明搜集员”的奖章,祝贺你们!活动二:咱们班的小朋友不仅心灵手巧,而且能说会道,“文明设计员”你们当之无愧!活动三:咱们班的学生可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恭喜你们获得“文明观察员”的奖章!活动四:同学们,在这次文明之旅大考验中,你们不仅准确作出判断,并能真正做到小点儿声,真不愧是“文明判断家”!结课部分:现在我们来看看各个小组获得奖章的情况,哇,恭喜6个小组都获得了4枚奖章,你们都能获得“文明小卫士”的称号,掌声祝贺自己吧!通过这一系列任务的驱动,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情境设置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赋予绘本人物“米拉”以生命,用“米拉”把整节课的情境串联起来;配合使用“任务驱动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饶有趣味地走进绘本,和“米拉”一起喜怒哀乐,一起说话,一起思考,满足了他们情感陪伴的需要,同时也让绘本走进他们的生活与内心体验中,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

二、巧用绘本故事,创设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情境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一个主题下由若干个小的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组成,它们之间应该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前一个活动是后续活动的基础,后一个活动应是前面活动的延伸或拓展。我们使用绘本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课堂结构必须符合儿童认知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
  在《我们小点儿声》这一课,我们使用绘本故事创设情境,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活动一(“文明搜集员”):认识表示安静的标志,明白在贴有安静标志的场所不能大声喧哗,必须要保持安静。活动二(“文明设计师”):用自己的眼光来设计安静的警示标志的过程,是进一步强化在哪些场所不能大声喧哗的过程。活动三 (“文明观察员”):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公共场所虽然没贴安静的标志,但也需要保持安静,从而学会在这些场所中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习惯,提高道德素养。活动四(“文明判断家”):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生活情境,判断在各种现实场景该用什么音量说话,锻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活动二”是对“活动一”的巩固,是“活动一”的延伸,但又必须基于“活动一”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根据艾滨浩斯遗忘曲线规律,遗忘是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的,而且是最初进展最快,以后逐渐变慢。在“活动一”环节,学生通过认识书中的三个表示保持安静的标志,再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标志,此时学生的大脑中已经形成了瞬间的记忆。紧接着让学生设计标志,他们通过模仿,大部分学生能设计出文字或图示,甚至有些学生还能图文并茂地设计出各種各样的标志。
  在使用绘本故事设置教学情境时,教师不仅要注意教学活动之间的连续性,设置符合课堂教学规律的教学环节,还要注意情境教学的规律,如情感与认识相互作用的原则、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原则等,教师要努力优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认知、体验、行动和发展。

三、巧用绘本故事,创设指导学生真实生活的情境


  生活是具体而复杂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包含着道德原则的实践智慧,我们的课堂受时间、空间限制,无法完全再现生活,但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从而获得预备知识和技能。“道德两难情境”是对价值多元社会的折射,不同的道德规范往往在两难情境中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冲突。巧用绘本故事,创设“道德两难情境”,引导学生在复杂的情境中自主地分析、判断、选择,指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做法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去,可以促进学生道德精神世界的成长。
  例如,在设计《我们小点儿声》的“活动四”——“文明判断家”这一环节时,我们就延续前面的绘本情境,用多媒体创设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场景:
  为了感谢大家,“米拉”邀请同学们坐上文明号大巴一起参加文明之旅大考验,这次旅行我们会经过许多地方,你们得准确判断出什么时候该大声,什么时候该小声。准备好了吗?让我们跟着“米拉”出发吧。
  场景一:书画展——学生做出表示安静的动作;
  场景二:演出现场出现学生喜爱的明星——学生有的鼓掌,有的欢呼;
  场景三:演出结束时,绘本中的人物——海象伯伯突然生病。面对这种情境,学生出现两种不同的判断:有的认为要安静,有的则认为要大声呼救。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最终学生都能感悟到: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小声说话,只有大声呼救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才能帮到海象伯伯。
  场景四:游乐场,学生一看到游乐场的场景情不自禁地欢呼、鼓掌……我用一句话评价,原来在游乐场大家可以尽情欢呼来表达自己的愉快心情。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说一不二的价值裁判,而是通过绘本故事具体再现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遵守公共生活秩序,践行文明礼仪。道理寓于生活中,寓于行为中,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回到生活中去,指导实际生活,实现道德的成长。
  总之,合理巧妙地使用绘本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感悟力,增强学生的实践力,能使《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能激发学生的共鸣,真正指导学生的生活。绘本虽小,作用不小,巧用绘本,能为品德课程教学打开另一扇窗。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鼎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其他文献
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多媒体教学方式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为数学课堂注入了更多生动的元素,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思维、心理、认知需要完善的重要生长时期,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广大教师要积极探索,运用信息技术点亮小学数学课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技术集各种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于一体,利用这种新的教学技术
期刊
数学思想的渗透要从低年级开始,要让学生从小就能养成敢于挑战困难的品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力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一、借助抽象思想,提升思维能力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情境中亲历从形象到抽象的全过程。弗赖登塔尔指出:“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教师称之为再创造方法,这个观念在许多地方或迟或早地独立形成。”学生在
期刊
每当学生数学检测成绩出来后,许多教师总会发现学生失分的原因并不是不理解知识点,而总是在计算上失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一、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做运算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他们开始学习简单的文字和数字,开始发展自己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但仍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实物和直观图像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辅助工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特别注重数与形的
期刊
幼儿园是为了有效缓解幼儿在家庭之中受到的环境、空间以及时间的制约,为幼儿提供的良好的发展环境。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能促进幼儿的智力、身体、心理、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幼儿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对于幼儿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制定相应的游戏策略,让幼儿在幼儿园中,不仅能与同龄人享受美好的童年,还能在此基础上得到优质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一、尊
期刊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作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发展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之一,其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强调学生独立探究的理念,以及认知和应用“知行合一”的理论内涵,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重视。音乐教育与支架式教学之间所存在的契合点也已经得到音乐教育领域的挖掘和应用。一、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它认为,世界是客观的,但是人
期刊
一说到“美术”,人们就会在脑海中闪现“画画”。其实,只要稍微变换一下视角,就会发现那些平凡的生活物品中本来就充满了美术气息,可谓“生活中到处都是美术”。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在美术教学中,也需要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因为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以及创作美术作品的能力不是靠教师讲授就可以形成的,而是需要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美术素养。一、采撷生活,提高审美认识 
期刊
数学文化,包含了數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观点、数学语言、数学成果等,同时,数学文化的发展也与人文、社会乃至美学构成种种联系。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指导性地把数学文化融入课堂,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展示数学魅力。一、深挖教材,培养兴趣  数学文化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产物,是人类数学实践发展的成果。教师应深挖教本,精心备课,结合教材中所讲述的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中国数学家的事例,引发学生的
期刊
教学中应重视课后习题的研究与思考。真正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是我参加了市级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培训之后才有的。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课后习题的处理常常是一笔带过,原因有二:各种学习资料中无论题型还是内容都比课后习题要丰富得多,没有必要再深究课后习题;课后习题要么很简单,要么很艰深,教师认为没必要或没条件探究。  但经过培训后,我了解到“部编版”教材不仅在课文选取、结构安排等关键部位上有专门的研究,就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为此,要在教学中加强口算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一、重视口算教学的意义  1.扎实的口算基本功是建设“计算能力大厦”的基石。口算作为一种计算,不仅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如:37×[38]+37×[58],学生只要会利用乘法分配律,这题就成了口
期刊
几位语文学科专家在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结合课文内容创造性地把“葫芦”与教育联系在一起,把“葫芦”比作考试成绩,把“叶子”比作学习过程中的习惯、方法、能力等,提出了当前教学改革中的典型问题:要“葫芦”,还是要“叶子”?答案很明确:不仅要“葫芦”,而且要“叶子”。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那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升教师的教育艺术?一、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在培养学生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