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将学生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如何巧妙的设置教学问题,并运用教学问题驱动学生探究,是教学中应当思考的。需要以生为本,围绕学生中心;以学定教,促进课堂提升;以学致用,落实知识践行。
【关键词】情境 问题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0-0070-02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应当注重问题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巧妙的设置教学问题,并运用教学问题驱动学生探究呢?笔者以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九下第一课第二框《全面依法治国》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第一次修改:根据学生的生活情境,创设连贯教学情境
第一次上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习、提问,根据学生的问题,准备了大量时政材料及新闻案例,在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中都用事例论证。本以为这节课一定会在我的充分准备中顺利进行,可实际授课时,却发现时间不足,每个环节都很仓促,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这样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难以下咽。但若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问、善导,要做到这一点,创设情境必不可少。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愉快吸收;而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这节课后,我立刻将素材进行取舍、整合。结合授课期间的热点新闻“明星翟天临博士论文抄袭”,用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及进展,巧串了“依法治国的要求”相关知识点,使之成为连贯的教学情境。设计如下。
以“是否原谅翟天临抄袭行为”网友的不同观点引发学生辩论,确定价值导向“学术不端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惩罚”,并讨论对这一行为进行惩罚的依据,从而引出课本知识点“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回应这一事件,声明对这些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引出课本知识点“严格执法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以随着事件的升温,网友爆料出翟天临存在税务问题,结合明星偷税漏税被处罚,引出课本知识点“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国的生命线”。以翟天临事件的导火索“不知知网”,结合大学生状告知网案件,引出课本知识点“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备课组老师指出,连贯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体现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被忽视,缺乏问题抓手,不利于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在创设连贯教学情境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修改。
二、第二次修改:设置不同类型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活力
根据布鲁姆的认知层次理论,课题中的问题可分成六类: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创造性问题。
本次修改,设计问题时将学生的问题分类,体现了问题的多样性。
1.记忆性问题:
依法治国的主体、领导、依据、客体分别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理解性问题:
材料体现了教材的什么知识点?
3.应用性问题:
如何让青少年懂法?请你从不同角度提建议。(国家、学校、青少年)
4.分析性问题:
翟天临及其导师被撤销相应资格,这是目前的处罚,你觉得是否公正?为什么?
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小刘找出状告知网的法律依据吗?
5.评价性问题: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同学感慨:只要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就能避免下一个“翟博士”的出现。请你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6.创造性问题:
你认为小刘接下来会做什么?和知网的官司,他能胜诉吗?
在本次修改中,课堂提问类型涵盖了布鲁姆认知层次中的全部层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备课组老师提醒,提问中,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通常先是理解与记忆的问题,然后是应用与分析的问题,再出现评价与创新性问题,一步步提升学生的思考。
三、第三次修改: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生成新的探究问题
本节课正式上课时,课前布置学生自己看书、预习,用铅笔画出重点,并试着归纳课本问题。上课时,在连贯情境及多层次问题激发下,现场气氛活跃。
在抛出追究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需要科学立法时,有学生提问:“对于治理高等学校的‘学术不端’,国家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但是为什么这样的事件屡屡发生呢?”并且这个同学还给我们分享了他所知道的南大明星学者学术造假事件,并追问“还有其他方面,比如对偷税漏税,国家也有专门的法律,但还是有很多明星偷税漏税。那法律还有用吗?”我原以为课前已经归纳了本节课所有的问题,课上只要带领学生一个个解决就行了,没想到学生自己提出了新问题,超出了原来的预设,怎么办?
我决定把问题推给学生。趁机就这个同学的提问组织新一轮探究,要求学生好好梳理思路,善于合作,充分讨论,形成对这一问题的认知。
在讨论中,学生的争辩很激烈。持“法律有用且很重要”观点的学生,列举了法律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国家社会中的作用,指出文明的社会离不开法,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但也有部分悲观的同学认为法律是没有用的,并且列举了很多社会上的负面新闻。一时之间僵持不下。这时,我借机追问“没有法律的社会是什么样?为什么刚才几个同学举的事例中,法律没有发挥作用?”学生就新的问题再去探究,很快就达成了共识:法律是治理社会的重要规范,但法律必须要贯彻落实才能有效发挥作用。既解决了困惑,又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总结
1.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有三点:第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对自己的挑战性期望;第二,合适的学习时间和有效的学习机会;第三,教师的针对性教学。这三个因素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把学生的成长放在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
本节课教学设计前,就充分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学习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创设连贯情境、形成核心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生成的问题进行探究并解决,为学生探究问题积极性的提升打下基础。
2.以学定教,促进课堂提升
本节课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如,面对学生意料之外的提问,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探究。接下来,基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进行引导性追问,在师生互问互答中,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其思维全面、辩证的发展,实现学科教育价值。
3.以学致用,落实知识践行
本节课保护了学生提问、探问的意识,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创造提问的条件,帮助学生打开探究問题之门。
此外,学生最后的疑问,引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思考、探寻,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丰富的生活中,彰显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旺盛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孙运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1992.
[2]徐勇,龚孝华.《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周爱红.以“情”点燃“学科核心素养”的明灯:初探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
作者简介:
曹兰(1986-),女,汉族,江苏扬州人,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情境 问题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0-0070-02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应当注重问题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巧妙的设置教学问题,并运用教学问题驱动学生探究呢?笔者以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九下第一课第二框《全面依法治国》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第一次修改:根据学生的生活情境,创设连贯教学情境
第一次上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习、提问,根据学生的问题,准备了大量时政材料及新闻案例,在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中都用事例论证。本以为这节课一定会在我的充分准备中顺利进行,可实际授课时,却发现时间不足,每个环节都很仓促,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这样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难以下咽。但若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问、善导,要做到这一点,创设情境必不可少。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愉快吸收;而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这节课后,我立刻将素材进行取舍、整合。结合授课期间的热点新闻“明星翟天临博士论文抄袭”,用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及进展,巧串了“依法治国的要求”相关知识点,使之成为连贯的教学情境。设计如下。
以“是否原谅翟天临抄袭行为”网友的不同观点引发学生辩论,确定价值导向“学术不端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惩罚”,并讨论对这一行为进行惩罚的依据,从而引出课本知识点“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回应这一事件,声明对这些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引出课本知识点“严格执法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以随着事件的升温,网友爆料出翟天临存在税务问题,结合明星偷税漏税被处罚,引出课本知识点“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国的生命线”。以翟天临事件的导火索“不知知网”,结合大学生状告知网案件,引出课本知识点“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备课组老师指出,连贯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体现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被忽视,缺乏问题抓手,不利于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在创设连贯教学情境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修改。
二、第二次修改:设置不同类型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活力
根据布鲁姆的认知层次理论,课题中的问题可分成六类: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创造性问题。
本次修改,设计问题时将学生的问题分类,体现了问题的多样性。
1.记忆性问题:
依法治国的主体、领导、依据、客体分别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理解性问题:
材料体现了教材的什么知识点?
3.应用性问题:
如何让青少年懂法?请你从不同角度提建议。(国家、学校、青少年)
4.分析性问题:
翟天临及其导师被撤销相应资格,这是目前的处罚,你觉得是否公正?为什么?
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小刘找出状告知网的法律依据吗?
5.评价性问题: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同学感慨:只要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就能避免下一个“翟博士”的出现。请你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6.创造性问题:
你认为小刘接下来会做什么?和知网的官司,他能胜诉吗?
在本次修改中,课堂提问类型涵盖了布鲁姆认知层次中的全部层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备课组老师提醒,提问中,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通常先是理解与记忆的问题,然后是应用与分析的问题,再出现评价与创新性问题,一步步提升学生的思考。
三、第三次修改: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生成新的探究问题
本节课正式上课时,课前布置学生自己看书、预习,用铅笔画出重点,并试着归纳课本问题。上课时,在连贯情境及多层次问题激发下,现场气氛活跃。
在抛出追究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需要科学立法时,有学生提问:“对于治理高等学校的‘学术不端’,国家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但是为什么这样的事件屡屡发生呢?”并且这个同学还给我们分享了他所知道的南大明星学者学术造假事件,并追问“还有其他方面,比如对偷税漏税,国家也有专门的法律,但还是有很多明星偷税漏税。那法律还有用吗?”我原以为课前已经归纳了本节课所有的问题,课上只要带领学生一个个解决就行了,没想到学生自己提出了新问题,超出了原来的预设,怎么办?
我决定把问题推给学生。趁机就这个同学的提问组织新一轮探究,要求学生好好梳理思路,善于合作,充分讨论,形成对这一问题的认知。
在讨论中,学生的争辩很激烈。持“法律有用且很重要”观点的学生,列举了法律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国家社会中的作用,指出文明的社会离不开法,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但也有部分悲观的同学认为法律是没有用的,并且列举了很多社会上的负面新闻。一时之间僵持不下。这时,我借机追问“没有法律的社会是什么样?为什么刚才几个同学举的事例中,法律没有发挥作用?”学生就新的问题再去探究,很快就达成了共识:法律是治理社会的重要规范,但法律必须要贯彻落实才能有效发挥作用。既解决了困惑,又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总结
1.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有三点:第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对自己的挑战性期望;第二,合适的学习时间和有效的学习机会;第三,教师的针对性教学。这三个因素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把学生的成长放在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
本节课教学设计前,就充分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学习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创设连贯情境、形成核心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生成的问题进行探究并解决,为学生探究问题积极性的提升打下基础。
2.以学定教,促进课堂提升
本节课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如,面对学生意料之外的提问,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探究。接下来,基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进行引导性追问,在师生互问互答中,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其思维全面、辩证的发展,实现学科教育价值。
3.以学致用,落实知识践行
本节课保护了学生提问、探问的意识,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创造提问的条件,帮助学生打开探究問题之门。
此外,学生最后的疑问,引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思考、探寻,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丰富的生活中,彰显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旺盛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孙运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1992.
[2]徐勇,龚孝华.《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周爱红.以“情”点燃“学科核心素养”的明灯:初探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
作者简介:
曹兰(1986-),女,汉族,江苏扬州人,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