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军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创设高品质的军校文化育人环境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突出思想性、把握科学性、着眼时代性、强调战斗性是创设高品质军校文化育人环境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举措。
关键词: 军校文化育人环境 思想性 科学性 时代性 战斗性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是环境的塑造物。一般說来,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利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就更加需要创设和营造高品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目标,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突出思想性
军校培养人才,“政治合格”是首要特征。军校只有保持这种独特的政治优势,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当前,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要注重树立“三种意识”,提高主流思想内涵。一是阵地意识。当今是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在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多样、多变,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同时并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复杂激烈的情况下,军校不是净土,各种文化、各种思想都有可能争夺和感染这块阵地。因此,我们要坚持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作为院校人员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并长期占领校园文化阵地。二是主旋律意识。军校校园文化环境与地方大学相比,是一种特殊的育人环境,特别需要通过弘扬主旋律,发挥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引导官兵牢固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当前,要重点围绕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个主题,把“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让官兵时时处处受到感染,得到体会。三是人文意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注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张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理想,培育学员优秀的人文精神,让学员在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中,精神愉悦,思想得到升华。
二、把握科学性
军校文化育人环境的科学性是指军校文化育人的环境建设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官兵思想发展规律及院校自身实际情况的客观规律要求。一是军校文化育人环境建设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中国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教育大纲》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这样规定:“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新型革命军人,引导官兵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始终保持坚强的革命意志和旺盛的战斗精神。”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又是军校学员在政治思想上的培养目标。军校文化育人环境建设只有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才能确保教育方向的科学性。二是军校文化育人环境建设要适应院校官兵的内在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首先,要适应官兵的生理需求,毛主席说,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具有强烈的生命力的跃动。这种成长的特点,必然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其次,要适应官兵的心理需求,比如,青年学员大多具有高尚的情感、浓厚的兴趣、坚定的意志、缜密的思维等,这些心理品质的培养,同样需要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与之适应。再次,要适应官兵的精神需求,青年学员一般富有理想、热爱生活、渴望尊重、抽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要善于以灵活多样的形态、趣味、意蕴满足青年学员独特而又丰富多样的精神需求。三是军校文化育人环境建设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学院建设的具体情况。环境建设从构思到设计,从设计到实施,从单项建设到全面建设,都应该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院校的实际情况去认识,去把握,既要大胆创新,不搞千篇一律,又要注意用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艺术,打动学员,感染学员,从而实现育人目标。
三、着眼时代性
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不同的精神需求。军校文化育人的环境建设要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一是弘扬传统文化。我军在长期的战斗历程中,形成了诸如在最艰难险恶的环境中,对革命无限忠诚的长征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延安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进京赶考”的西柏坡精神等一大批优秀的红色文化,几乎每所军校都与红色文化有历史与现实的密切联系。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积累已经形成了一些优秀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活动方式,是院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要注重挖掘和继承,不断增添新的文化元素,使之更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二是奏响时代乐章。新世纪新阶段文化环境建设,要按照胡锦涛关于“坚持紧贴时代发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官兵实际,切实改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①的要求,广泛开展与时代旋律合拍,与军营节奏同步,与官兵精神需求相融的文化;用特色鲜明的“蓝天文化”、“盾牌文化”、“战神文化”、“砺剑文化”等占领广大官兵的精神高地;用舆论的强大力量,特别是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形成有利于学习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强势;用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加强官兵间、教员与学员间的了解和沟通,增进团结,增加感情。三是瞄准未来发展。当今是信息时代,信息仍然是未来发展的竞争优势。因此,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校园自身的信息优势,整合方方面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挖掘校园文化建设资源。要注重发挥人员双向流动带来的信息交流优势,一方面,院校每年有出国访问、代职锻炼、学习进修的人员。另一方面,来院培训人员多,流动快,学员与外界的双向信息交流频率高,数量大,要充分利用双向交流带来的各种有益信息,构建高品质的校园文化。
四、强调战斗性
军校文化育人的环境建设是军校培养官兵战斗精神的重要领地。因此,环境建设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突出一个“军”字,要有浓厚的“兵味”,这是区别于一般意义的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特征。一是增加校园文化的军事内涵。通过调研发现,有些院校的环境建设,柳绿花香多了,休闲娱乐多了,但军校特有的虎气军威,战争气息相对少了,容易出现缺乏战斗精神的“软文化”现象。因此,军校文化育人的环境建设要坚持以本单位的光荣传统和现实军营生活为题材,提倡“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始终保持鲜明的军营特征、军事气息和军人特质,体现战斗精神,体现阳刚之气,体现豪迈之情,确保既有品味又有兵味,既能育人又能娱乐,打造官兵献身国防的思想根基。让铿锵有力的军旅之歌,唱出官兵的满怀激情;精彩纷呈的战地文化,演绎官兵的无限风采;兵味浓郁的文艺演出,培养官兵的坚强意志;豪迈有力的战斗口号,锤炼官兵的昂扬斗志。二是加强战斗精神培育。军人职业意味着牺牲和奉献。没有过硬的思想作风,就难以胜任部队工作。军校文化育人的环境建设,要切实强化军魂意识,加强战斗精神和革命气节的培养,为强化学员时刻准备打仗,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勇气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给养。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军校传统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反映我军战斗历程的优秀影视作品信息库,定期组织学员观看;不断丰富和完善院史馆、展览馆、荣誉室等方面的内容资料,作为学员思想教育的基地;经常组织开展英模报告会,演讲英雄模范先进事迹;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利用社会红色资源,组织参观学习,培养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注释: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印.军队中高级干部理论学习读本[M],2009:484.
参考文献:
[1]岳忠强.军队政治工作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成善.军校环境论[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
[3]郝政利.军校环境育人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4]何静,秦宗仓,等.军队文化导论[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8.
[5]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印.军队中高级干部理论学习读本[M],2009.
关键词: 军校文化育人环境 思想性 科学性 时代性 战斗性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是环境的塑造物。一般說来,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利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就更加需要创设和营造高品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目标,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突出思想性
军校培养人才,“政治合格”是首要特征。军校只有保持这种独特的政治优势,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当前,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要注重树立“三种意识”,提高主流思想内涵。一是阵地意识。当今是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在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多样、多变,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同时并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复杂激烈的情况下,军校不是净土,各种文化、各种思想都有可能争夺和感染这块阵地。因此,我们要坚持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作为院校人员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并长期占领校园文化阵地。二是主旋律意识。军校校园文化环境与地方大学相比,是一种特殊的育人环境,特别需要通过弘扬主旋律,发挥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引导官兵牢固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当前,要重点围绕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个主题,把“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让官兵时时处处受到感染,得到体会。三是人文意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注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张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理想,培育学员优秀的人文精神,让学员在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中,精神愉悦,思想得到升华。
二、把握科学性
军校文化育人环境的科学性是指军校文化育人的环境建设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官兵思想发展规律及院校自身实际情况的客观规律要求。一是军校文化育人环境建设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中国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教育大纲》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这样规定:“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新型革命军人,引导官兵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始终保持坚强的革命意志和旺盛的战斗精神。”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又是军校学员在政治思想上的培养目标。军校文化育人环境建设只有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才能确保教育方向的科学性。二是军校文化育人环境建设要适应院校官兵的内在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首先,要适应官兵的生理需求,毛主席说,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具有强烈的生命力的跃动。这种成长的特点,必然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其次,要适应官兵的心理需求,比如,青年学员大多具有高尚的情感、浓厚的兴趣、坚定的意志、缜密的思维等,这些心理品质的培养,同样需要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与之适应。再次,要适应官兵的精神需求,青年学员一般富有理想、热爱生活、渴望尊重、抽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要善于以灵活多样的形态、趣味、意蕴满足青年学员独特而又丰富多样的精神需求。三是军校文化育人环境建设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学院建设的具体情况。环境建设从构思到设计,从设计到实施,从单项建设到全面建设,都应该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院校的实际情况去认识,去把握,既要大胆创新,不搞千篇一律,又要注意用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艺术,打动学员,感染学员,从而实现育人目标。
三、着眼时代性
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不同的精神需求。军校文化育人的环境建设要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一是弘扬传统文化。我军在长期的战斗历程中,形成了诸如在最艰难险恶的环境中,对革命无限忠诚的长征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延安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进京赶考”的西柏坡精神等一大批优秀的红色文化,几乎每所军校都与红色文化有历史与现实的密切联系。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积累已经形成了一些优秀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活动方式,是院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要注重挖掘和继承,不断增添新的文化元素,使之更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二是奏响时代乐章。新世纪新阶段文化环境建设,要按照胡锦涛关于“坚持紧贴时代发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官兵实际,切实改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①的要求,广泛开展与时代旋律合拍,与军营节奏同步,与官兵精神需求相融的文化;用特色鲜明的“蓝天文化”、“盾牌文化”、“战神文化”、“砺剑文化”等占领广大官兵的精神高地;用舆论的强大力量,特别是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形成有利于学习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强势;用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加强官兵间、教员与学员间的了解和沟通,增进团结,增加感情。三是瞄准未来发展。当今是信息时代,信息仍然是未来发展的竞争优势。因此,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校园自身的信息优势,整合方方面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挖掘校园文化建设资源。要注重发挥人员双向流动带来的信息交流优势,一方面,院校每年有出国访问、代职锻炼、学习进修的人员。另一方面,来院培训人员多,流动快,学员与外界的双向信息交流频率高,数量大,要充分利用双向交流带来的各种有益信息,构建高品质的校园文化。
四、强调战斗性
军校文化育人的环境建设是军校培养官兵战斗精神的重要领地。因此,环境建设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突出一个“军”字,要有浓厚的“兵味”,这是区别于一般意义的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特征。一是增加校园文化的军事内涵。通过调研发现,有些院校的环境建设,柳绿花香多了,休闲娱乐多了,但军校特有的虎气军威,战争气息相对少了,容易出现缺乏战斗精神的“软文化”现象。因此,军校文化育人的环境建设要坚持以本单位的光荣传统和现实军营生活为题材,提倡“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始终保持鲜明的军营特征、军事气息和军人特质,体现战斗精神,体现阳刚之气,体现豪迈之情,确保既有品味又有兵味,既能育人又能娱乐,打造官兵献身国防的思想根基。让铿锵有力的军旅之歌,唱出官兵的满怀激情;精彩纷呈的战地文化,演绎官兵的无限风采;兵味浓郁的文艺演出,培养官兵的坚强意志;豪迈有力的战斗口号,锤炼官兵的昂扬斗志。二是加强战斗精神培育。军人职业意味着牺牲和奉献。没有过硬的思想作风,就难以胜任部队工作。军校文化育人的环境建设,要切实强化军魂意识,加强战斗精神和革命气节的培养,为强化学员时刻准备打仗,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勇气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给养。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军校传统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反映我军战斗历程的优秀影视作品信息库,定期组织学员观看;不断丰富和完善院史馆、展览馆、荣誉室等方面的内容资料,作为学员思想教育的基地;经常组织开展英模报告会,演讲英雄模范先进事迹;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利用社会红色资源,组织参观学习,培养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注释: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印.军队中高级干部理论学习读本[M],2009:484.
参考文献:
[1]岳忠强.军队政治工作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成善.军校环境论[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
[3]郝政利.军校环境育人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4]何静,秦宗仓,等.军队文化导论[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8.
[5]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印.军队中高级干部理论学习读本[M],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