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倒置,多出现在旧体诗词里,古代散文中也偶尔有之。古代作家为何动辄造一些词序颠倒的句子呢?细究起来,不外乎以下五方面的原因。
一、为了平仄
①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贯休《诺矩罗赞》)
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例①“雁荡经行”“龙湫宴坐”本为“经行雁荡”“宴坐龙湫”,之所以调整,乃因为这两句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例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原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按词的格律,这两句该是“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故国”“多情”放前,就满足了格律的要求。
二、为了对仗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④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例③“欲穷千里目”正常顺序是“欲目穷千里”,适当变动一下,才能与“更上一层楼”构成对偶。例④不是“晴川历历”,而是“汉阳树历历”,如若这样,与“芳草萋萋鹦鹉洲”就不对仗了。
三、为了押韵
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⑥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陈与义《春寒》)
⑦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⑧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杜甫《宾至》)
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⑩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
例⑤“松间照”“ 石上流”“归浣女”“下渔舟”是“照松间”“流石上”“浣女归”“渔舟下”的倒文,但“上”和“下”跟前文的“秋”字和后文的“留”字不对韵,用“流”和“舟”就吻合了。例⑥“怯园公”即“园公怯”,可“怯”字与“中”不押韵,所以“园公”置后。例⑦“来下”本“下来”,然“来”与下文“仙之人兮列如麻”就不对调了。例⑧“看药栏”应是“看栏药”,看栏杆边的芍药,只是首联、颔联、颈联的韵脚字分别为“难”“干”“餐”,于是就倒了下次序。例⑨习惯说法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而“雨”字跟前文的“蝉”“年”“片”,和下文的“边”“见”不同韵,故作变化。例⑩“香腮雪”即香雪腮、雪白的香腮,因与“灭”字押韵而变换词序。
四、为了合拍
“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孔雀东南飞》),理应是“青骢马踯躅”,这样的话就变成了“二一二”拍,唯有倒过来,才同“流苏金镂鞍”合拍。
五、为了特殊的修辞效果
如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本来是“杏花雨沾衣欲湿,杨柳风吹面不寒”。一顺直了,味道全无。怪不得古人评论“倒置”对诗的创造艺术境界的作用时说:“不颠倒不成文章。”
以上分类,只是为了说明问题,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相互排斥,其实不少情况是出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的。如,例⑤例⑨因押韵需要变后句,又因对仗规定变前句;“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也是这种情况,倒过来很好理解:“愁里不堪听鸿雁,况是客中过云山”;“干戈后田园寥落,道路中骨肉流离”。再比如,“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泉香而酒洌”应是“泉洌而酒香”,作者这样安排,由于对仗和平仄两方面的要求:“洌”对“肥”,“仄”对“平”。
较之文言语法中的倒装,倒置主观性强,随意性大,并不是一种有规律的现象,也不是一种值得十分肯定的修辞方式。遇到这类句子时,应当照正常的词序去了解文意。
一、为了平仄
①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贯休《诺矩罗赞》)
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例①“雁荡经行”“龙湫宴坐”本为“经行雁荡”“宴坐龙湫”,之所以调整,乃因为这两句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例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原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按词的格律,这两句该是“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故国”“多情”放前,就满足了格律的要求。
二、为了对仗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④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例③“欲穷千里目”正常顺序是“欲目穷千里”,适当变动一下,才能与“更上一层楼”构成对偶。例④不是“晴川历历”,而是“汉阳树历历”,如若这样,与“芳草萋萋鹦鹉洲”就不对仗了。
三、为了押韵
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⑥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陈与义《春寒》)
⑦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⑧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杜甫《宾至》)
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⑩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
例⑤“松间照”“ 石上流”“归浣女”“下渔舟”是“照松间”“流石上”“浣女归”“渔舟下”的倒文,但“上”和“下”跟前文的“秋”字和后文的“留”字不对韵,用“流”和“舟”就吻合了。例⑥“怯园公”即“园公怯”,可“怯”字与“中”不押韵,所以“园公”置后。例⑦“来下”本“下来”,然“来”与下文“仙之人兮列如麻”就不对调了。例⑧“看药栏”应是“看栏药”,看栏杆边的芍药,只是首联、颔联、颈联的韵脚字分别为“难”“干”“餐”,于是就倒了下次序。例⑨习惯说法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而“雨”字跟前文的“蝉”“年”“片”,和下文的“边”“见”不同韵,故作变化。例⑩“香腮雪”即香雪腮、雪白的香腮,因与“灭”字押韵而变换词序。
四、为了合拍
“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孔雀东南飞》),理应是“青骢马踯躅”,这样的话就变成了“二一二”拍,唯有倒过来,才同“流苏金镂鞍”合拍。
五、为了特殊的修辞效果
如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本来是“杏花雨沾衣欲湿,杨柳风吹面不寒”。一顺直了,味道全无。怪不得古人评论“倒置”对诗的创造艺术境界的作用时说:“不颠倒不成文章。”
以上分类,只是为了说明问题,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相互排斥,其实不少情况是出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的。如,例⑤例⑨因押韵需要变后句,又因对仗规定变前句;“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也是这种情况,倒过来很好理解:“愁里不堪听鸿雁,况是客中过云山”;“干戈后田园寥落,道路中骨肉流离”。再比如,“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泉香而酒洌”应是“泉洌而酒香”,作者这样安排,由于对仗和平仄两方面的要求:“洌”对“肥”,“仄”对“平”。
较之文言语法中的倒装,倒置主观性强,随意性大,并不是一种有规律的现象,也不是一种值得十分肯定的修辞方式。遇到这类句子时,应当照正常的词序去了解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