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和写作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理解语言的能力,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是运用语言的能力。运用语言要以理解语言的能力作基础,所以会读才会写。读和写是不可分割的,写是先立意、选材,而后剪裁、布局谋篇,最后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作者的思路和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课外阅读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选择合适学生阅读的有益读物,开拓学生眼界,要揭示阅读方法,组织读书活动,检查阅读效果,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认真读书的习惯” 。根据大纲精神,认真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很有好处。开展课外阅读,具体做法如下:
一、每周用一节课时间指导课外阅读
在课外阅读课上,给学生介绍一些书目、文章,并且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阅读训练。
首先,安排学生独立阅读,在语文课堂上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记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优美文章,画出重点句子、优美词语等,必要时注上对文章或字句的理解。对低年级的学生,就介绍一些浅显的文章。如,朱自清的散文《春》《燕子来了》等,中外寓言故事《狼和小羊》《亡羊补牢》等。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批边写(如,写读书笔记、摘抄优美语句等),课外要求交流读书体会,开展“讲故事”比赛。
其次,指导学生评析读物。对于课外读物中的一些优秀作品,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讲评和讨论。这种活动往往在四五年级进行,经常采取两种方法:一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评论;二是老师恰到好处地讲评,对学生的看法给予肯定,或在评论的基础上深化。
二、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作文思路
阅读与作文教学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广泛深入的阅读,没有深厚的阅读基本功,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阅读与作文的思路也不相同,阅读从语言形式入手理解内容,再从内容回到对形式的了解;作文则先要确定要表达的内容,然后再考虑文章的表达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对一些典型的文章,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整体入手出示问题,说说这篇文章写些什么内容,是论说、叙事,还是状物写景。通过阅读,学生掌握了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后,再与学生一起研究文章的谋篇布局和段落层次。指导学生学习文章是怎样遣词造句及其表现方式,初学写作的三四年级学生,可以照人家的方法仿写,然后在仿写的基础上创新写作。
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让学生对照课文学写,然后根据想象写《冬雪》《夏》,把阅读的知识迁移到写作能力的培养上来。
三、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读写结合的四条对应规律
一是从审题上对应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中命题形成大体有四种:以物命题,如,《落花生》;以事命题,如,《半夜鸡叫》;以地点命题,如,《在炮兵阵地上》;以意命题,如,《伟大的友谊》。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阅读中,联系小学语文的四种常见题型(传统题、填充题、图像题、供料题)进行必要的剖析,使学生对照课外阅读的优秀篇目进行剖析,在写作中避免离题现象。
二是从选材上对应结合。“立言之要在于物”,“物”就是材料,选材要回答的问题是“写什么”,在语言教材中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范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作文选材不典型、不突出、不生动的毛病,和范文、例文比较,让学生从中领悟选材的要求和规律。
三是从立意上对应结合。立意就是文章如何确定中心思想,联系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多中心”和“无中心”毛病,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及优秀作品,作者是如何通过材料来表现中心的。如,课文《鸡毛信》,就是围绕儿童团员海娃送信报信,表现“爱国主义”这一精神的。
四是从谋篇布局上对应结合。谋篇就是安排文章的组织结构,包括开头和结尾、详写和略写、过渡和照应、写作顺序等。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联系学生作文在结构上存在的问题,选准课内外反问的例子,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日积月累,自见功效。例如,《落花生》一文写了种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因为“种花生”不是重点,因此文章只用了八个字概括:“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而把“议花生”当作重点,写得比较详细,从而突出了“要做有用的人”这一中心。
四、仿照课内外阅读范例,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培养,必须有所凭借。”这凭借就是课本,就是国内外优秀范文。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读书习惯,必须抓好课内外阅读。通过课堂教学,把教材的语言转化为学生的语言,利用广泛的课外阅读,吸取丰富的知识营养,然后迁移到写作能力的培养中。
一、每周用一节课时间指导课外阅读
在课外阅读课上,给学生介绍一些书目、文章,并且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阅读训练。
首先,安排学生独立阅读,在语文课堂上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记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优美文章,画出重点句子、优美词语等,必要时注上对文章或字句的理解。对低年级的学生,就介绍一些浅显的文章。如,朱自清的散文《春》《燕子来了》等,中外寓言故事《狼和小羊》《亡羊补牢》等。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批边写(如,写读书笔记、摘抄优美语句等),课外要求交流读书体会,开展“讲故事”比赛。
其次,指导学生评析读物。对于课外读物中的一些优秀作品,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讲评和讨论。这种活动往往在四五年级进行,经常采取两种方法:一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评论;二是老师恰到好处地讲评,对学生的看法给予肯定,或在评论的基础上深化。
二、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作文思路
阅读与作文教学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广泛深入的阅读,没有深厚的阅读基本功,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阅读与作文的思路也不相同,阅读从语言形式入手理解内容,再从内容回到对形式的了解;作文则先要确定要表达的内容,然后再考虑文章的表达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对一些典型的文章,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整体入手出示问题,说说这篇文章写些什么内容,是论说、叙事,还是状物写景。通过阅读,学生掌握了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后,再与学生一起研究文章的谋篇布局和段落层次。指导学生学习文章是怎样遣词造句及其表现方式,初学写作的三四年级学生,可以照人家的方法仿写,然后在仿写的基础上创新写作。
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让学生对照课文学写,然后根据想象写《冬雪》《夏》,把阅读的知识迁移到写作能力的培养上来。
三、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读写结合的四条对应规律
一是从审题上对应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中命题形成大体有四种:以物命题,如,《落花生》;以事命题,如,《半夜鸡叫》;以地点命题,如,《在炮兵阵地上》;以意命题,如,《伟大的友谊》。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阅读中,联系小学语文的四种常见题型(传统题、填充题、图像题、供料题)进行必要的剖析,使学生对照课外阅读的优秀篇目进行剖析,在写作中避免离题现象。
二是从选材上对应结合。“立言之要在于物”,“物”就是材料,选材要回答的问题是“写什么”,在语言教材中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范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作文选材不典型、不突出、不生动的毛病,和范文、例文比较,让学生从中领悟选材的要求和规律。
三是从立意上对应结合。立意就是文章如何确定中心思想,联系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多中心”和“无中心”毛病,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及优秀作品,作者是如何通过材料来表现中心的。如,课文《鸡毛信》,就是围绕儿童团员海娃送信报信,表现“爱国主义”这一精神的。
四是从谋篇布局上对应结合。谋篇就是安排文章的组织结构,包括开头和结尾、详写和略写、过渡和照应、写作顺序等。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联系学生作文在结构上存在的问题,选准课内外反问的例子,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日积月累,自见功效。例如,《落花生》一文写了种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因为“种花生”不是重点,因此文章只用了八个字概括:“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而把“议花生”当作重点,写得比较详细,从而突出了“要做有用的人”这一中心。
四、仿照课内外阅读范例,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培养,必须有所凭借。”这凭借就是课本,就是国内外优秀范文。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读书习惯,必须抓好课内外阅读。通过课堂教学,把教材的语言转化为学生的语言,利用广泛的课外阅读,吸取丰富的知识营养,然后迁移到写作能力的培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