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及教育管理问题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b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除了学生班集体这样的正式群体外,学校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学生非正式群体。有些非正式群体就存在于学生班集体之中。这些非正式群体大多是为了满足同学之间相互交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等需要,而由一些兴趣、爱好、习惯、观点、志向、态度一致的学生自发结合而成的。和学生正式群体如班集体相比,非正式群体有自己的特征,它对学生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往往是同时进行、交互影响的。积极的亲社会型的非正式群体可以推动班级建设的良好发展,然而一个反班级型的非正式群体又会使班级管理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为此,学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转化,加强教育管理,使之扬长避短,促进班集体、校风的建设。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
  “非正式群体”这一概念,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先驱者梅奥教授(E. Mayo)在其著名的霍桑实验(1924-1932)中相对于正式群体第一次提出的。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如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以及其他三五成群的小团体、小团伙等。而学校中存在的学生少先队、团组织、学生会、班级、班委会等则不属于非正式群体,而是正式群体。
  由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正式群体往往很难一一满足他们丰富复杂的需要,而通过组成一些非正式群体的途径可以获得一定满足,于是各种各样公开或不公开的非正式群体就自然生成。在学校里,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始终客观存在着,不容否定,也毋需否定。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在对学生的教育中,特别是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只重视正式群体如班集体、少先队、团支部、学生会等建设,而对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忽视和否定他们的存在与作用,或者加以粗暴干涉和强行取缔,结果导致了教育管理上的许多失误偏差,并使班集体等正式群体的建设受到损害。为有效地加强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教育,需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往往是同时进行、交互影响的。积极的亲社会型的非正式群体可以推动班级建设的良好发展,然而一个反班级型的非正式群体又会使班级管理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下面我就学生“非正式群体”所造成的影响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来谈几点。
  一、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一)非正式群体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
  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为满足自身心理需要而产生的。由于学生正式群体活动是为满足总体需要而组织的活动,这些活动无法满足每个学生丰富复杂的心理需要,于是为弥补这一不足,学生的非正式群体自然形成。非正式群体的这种积极功能突出地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满足了精神生活的需求。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志趣、情感以及在这些观念形态指导下的行为,不但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而且还希望得到他人的共鸣,以获同情、理解和支持。这样可以减轻心理上的压抑,消除紧张状态,保持心理平衡,调适精神生活。第二,通过非正式群体可以使学生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有效地安排闲暇消遣。学生通过非正式群体活动,丰富了闲暇消遣,活跃了业余生活,这些对维护身心健康,保持旺盛的精力,提高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非正式群體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助于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巩固
  任何群体的存在都以群体成员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为前提。非正式群体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学生约定俗成的,无形的,但成员都能自觉遵守本群体的规范,没有什么强迫性。可是,如果谁违反了这种规范就会受到强烈的群体压力,甚至受到孤立并被抛弃,这就是学生非正式群体规范的非条文性、无形性以及较强的约束性特征。正是这一特征使非正式群体把群体信念和价值观念传递给每个成员,使之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一员而且必须以群体的利益为主,应该自觉遵守群体的行为规范,进而化群体的信念和价值观念,为每个成员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加上群体内部赏罚分明,从而增强了每个人的群体观念和意识。常在学校里看到某个学生可能在班级中甘居落后,而在他所在的朋友圈中却不肯示弱,道理就在这里。学生的这一群体观念和意识有助于学校中正式群体的形成、巩固和建设。前苏联心理学家指出:在自由和创造性工作条件下,正式群体内部的非正式群体会促进正式群体的巩固及任务的实现,不仅不会涣散组织,而且会使之更加团结。若非正式群体具有集体主义的倾向,就更能促进正式群体的巩固。1
  (三)非正式群体可以为学生个体提供及时而彻底的物质和精神援助
  当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最先提供援助的就是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这是因为非正式群体有较高的情感维系性。在日常生活中,个人的烦恼、生活的困难等不可能都“依靠组织”来解决,正式组织也难以解决每日每地发生的大量此类问题。这些问题就得依靠具有浓厚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来消解。一般说,非正式群体提供的援助有两个特点:一是随时性。由于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交往密切,彼此信息灵通,一人有了困难很快了解。同时解决问题不像正式组织那样层层批报,故而及时。二是比较彻底全面。朋友、同学之间感情深厚、亲密友好,所以提供经济和物质援助多是无条件的、非借贷性的,而且比较全面。这种援助不仅有物质经济上的,还有精神和心理上的。2比如当某个学生遇到挫折时,就会及时得到好友、同学等大量热情而诚挚的劝解、同情、安慰和支持,这就有助于减少烦恼,消除挫折感,从而振奋精神。很显然,非正式群体提供的这些援助有时比正式群体和行政组织更彻底和全面有效。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一)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重情感而轻理智的特点,往往会产生不健康的、危害班集体和社会的行为
  维系非正式群体生存的重要纽带是成员之间的情感,这点在学生非正式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很容易导致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深厚的情绪情感色彩,重感情,重友谊,也重江湖义气,举止言行对事物缺乏理智冷静的分析判断,这样就不可避免产生思想和行为的偏激、冲动和极端。尤其要指出的是,青少年学生易把感情、友情、友谊等误认为“江湖义气”,从而使他们所在的非正式群体具有更大的消极性和破坏性,进一步发展会导致一些非法和违法的行为。比如为了“义气友情”,小团伙中一人受到批评或打击,其他人群起而上,拔刀相助等等,这些行为都不同程度损害了班集体、学校和社会,使正式群体的正常活动受到阻碍,遭遇挫折。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交流的畅通性、随意性,往往使之成为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者和制造者
  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频繁的交往和沟通,很容易传播和扩散信息,且受各个成员感情好恶的影响,很容易使流动的信息失去其真实性,直至成为谣言、流言,这在客观上又起到了谣言制造和传播的作用。这仅仅是无意的,还有为维护本群体的利益,故意主动传播制造一些小道消息和谣言。无论是哪种形式流传的谣言,都会给正式群体和组织埋下不安的种子,造成人心浮动,使正常信息的传播渠道发生障碍。在学校里,常可发现由学生中小团伙散布的一些小道消息或谣言,使班级出现混乱的情况。这些对班集体的建设、班主任工作、同学之间的团结都有很大危害性。
  (三)学生非正式群体内核心人物(首领)的极大权威性,易造成群体心理与行为的整体偏离和失误
  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学生,是自然形成的,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其他同学对他绝对拥戴和服从。因而当这些核心学生作出无论是对还是错的决策时,其他人在理智上和情感上都会无条件服从于他。一旦核心学生的意见和决策产生偏差,则这一群体内的所有成员就会随之产生行为偏差。这样非正式群体的行为就会给正式群体以至整个学校和社会蒙受重大损害。比如,曾经发生过的学生结群闹事、聚众斗殴、团伙犯罪等,都和少数权威学生的决策意见有直接关系。
  由于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学生个体和群体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所以学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转化,加强教育管理,使之扬长避短,促进班集体、校风的建设。有实践经验的学校管理者对非正式组织管理的方法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心得,而每个非正式组织由于成员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遇到的问题不同,适宜的管理方法也会不同。
  三、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策略
  (一)合理配备班干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在民主的基础上合理任命班干部,使正式群体的领袖与非正式群体的“领头人”之间的关系尽量融洽。这样,才能发挥其有益作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促进同学间的团结协作。
  有的老师对班干部采取竞争上岗或轮流担任的做法,让各个同学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同时在轮流上岗的过程中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挖掘潜能,使有良好品德和较强能力的同学在班集体中树立威信,使非正式群体成员心甘情愿服从班干部管理。对于非正式群体中有突出专长和特殊能力的人,班主任也要善于利用他们为班集体服务。3如对体育比较好的,可以委派其做体育委员,电脑技术比较娴熟的,可以委任为信息管理员……,充分调动这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自身在班集体中的应有价值。
  (二)重视非正式群体中“领头人”的作用,加以正确引导
  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讽刺、挖苦那些需要特殊关注的学生,而应该主动接近和引导“领头人”,了解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问题,使之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助手。教师还应及时发现和掌握班里的非正式群体的动向,牢牢把握其“领头人”的特征,对非正式群体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应予采纳,并要主动接近他们,和他们探讨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同时,在对非正式群体“领头人”或成员进行引导时,教师应找准契机,消除其对立情绪,然后再委以重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其完成任务,使他在成功的鼓励下应势转变,再然后,教师便可采取“剥竹笋”的办法,逐一引导,一一击破。4如小蕾是班中一个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当他们这个群体与班干部发生矛盾时,教师可以耐心给她做工作,经过几轮推心置腹的谈话,使她的偏激情绪得到缓和,她的问题得到解决后,其它同学的问题便不攻自破。
  (三)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寻找引导非正式群体的突破点
  《礼记·学记》中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这里的“心”,包括学生的心理现状、心理渴求以及他们对班主任、对班级人际关系的一些看法。5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跨度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低年级学生多由一时喜好形成非正式群体,教师要正确引导这些群体就必须挖掘其成员的长处、闪光点,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来调解成员与成员之间、小群体与班级体之间的矛盾。对于中高年级学生,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对成员,对班级体,对人和事的看法往往带有偏激的个人色彩和小群体意识,我们应在加强了解和倾听的基础上,对事情的前因后果认真加以分析,找准教育突破口,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对学生循循诱导,逐步引导。6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用爱心维系心灵,增进情感交流;还要排除信息传递的障碍,不断化解“非正式组织”内的消极因素,不断增强“正式组织”(如班集体、少先队等)的凝聚力;发挖掘闪光点。要组织他们参与有益的文体活动,把他们揽入班集体温暖的怀抱,使他们成为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的不可缺少的一员。
  (四)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待非正式群体中的“积极型”非正式群体和“反叛型”非正式群体7。
  “积极型”非正式群体因其无碍于教学,应采取支持保护的态度。如对体育锻炼有兴趣,对健身运动有爱好的同学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因爱好相同参加有益活动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教师不仅应予以支持,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对各类积极的非正式群体进行辅导、帮助,指出其努力的方向,这样更利于增进群体之间的团结,使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相处融洽,更好地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对“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教师应积极引导,切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要耐心说服,主动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在心理上逐步缩短距离,通过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认识。如果采取强制手段,只能导致学生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影响整体教学。对“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要采取果断措施。因为他们与正式群体在组织结构和目标上都是相对的,具有削弱正式的班集体的凝聚力的消极作用。同时,教师要摸清掌握“非正式组织”成员的构成关系和特点,包括他们的性格脾气、学习爱好、业余兴趣、家庭背景及成员之间的依附关系,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五)融入情感,反复教育
  对非正式群体教育转化的整个过程是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从一开始观察这个群体起,我们的教师与同学都要对他们充满期待,对他们的一举一动充满关注,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感受自己对正式群体(班级体)归依与贡献,让他们找到自己在集体中应有的位置,进而将自身的情感融入班级之中。当然,这个引导过程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现在的孩子的思想变化之快往往令我们措手不及。每一个成员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出现错误或反复犯着同一个错误。对于此,教育工作者和监护人一定要有耐心,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我们坚信,精诚之至,金石为开。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培养心灵绽放的过程,教育需要理想,需要耐心,需要机智,更需要我们永不停息的付出。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如是,尽管教书育人的路任重道远,但我始终坚信的是:虽只蔷薇朵朵,却也依旧灿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施良方. 《学习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劳凯声. 《教育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4]皮連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李秉德 李定仁. 《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苏传盛等著. 《实用小学管理学》.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1993.
  [7]张德主.《组织行为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陈孝彬著. 《教育管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杨颖秀主编. 《学校管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0]《正式组织对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http://www.hr.com.cn 2007年4月30日访问
  [11]《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http://www.xici.net/b606809/d35220604.htm 2007年4月30日访问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离婚率的升高,单亲家庭也越来越多。人们似乎已经可以接受离婚这件事情,同时把离婚看得不那么重要了,可是“单亲家庭”这个名词却始终影响这一群体的孩子。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缺乏安全感是女孩面对的最大问题。教师和家长应该随时关注这样孩子的心理,给予及时有效的关爱,促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单亲;安全感;沟通;关爱  一、 故事正文  依依是我们班上一个及其普通的小
期刊
摘要:当我们给孩子传授知识时,试着蹲下身来,以孩子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蹲下身来看看孩子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这样你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拉近你与孩子心灵的距离。  拉起孩子的手,蹲下来的绝不是师道尊严,而你拉起来的,却一定是与孩子们用心灵沟通的桥梁。我相信孩子的内心世界一定会向我们敞开,我们一定会看到里边的缤纷色彩,体味到其中的酸甜苦辣。  问题提出:要想教好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让自己成为一个合
期刊
摘要:情绪辅导是班主任在小学阶段学生心里辅导必不可少的内容。班主任教师在学生情绪辅导中以“情绪管理”这个资料较多的主题为主。情绪ABC理论搭起的情绪管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应对消极情绪,但仅仅这样又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积极心理学关心人性的积极面,它认为心理学不仅要帮助人祛除消极心理,更要的是让人发挥潜能和美德,促进人类向健康、幸福、美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情绪管理;ABC理论;
期刊
小学高年级,随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对异性的兴趣增加,逐渐进入异性吸引阶段。有的学生受社会形态上不良因素的影响或是受探秘心理的支配,孕育发生对异性的探奇行为,也就是所谓的对异性的追求。当家长和老师发现这样的情况时,往往会采用说教,警告等道德劝告,但往往效果不佳,阻止不住孩子们互相爱慕的想法,但在学校的心理活动课上,心理辅导员完全可以不用德育式说教,利用团体辅导活动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团体的形式
期刊
一、教育背景  我在未从事随班就读的教育工作之前,总认为特教工作很好做,因为他们的考试不算成绩,教学过程中就不必考虑他们对知识懂与不懂,只要课上不捣乱,不影响其他学生学习就可以了。但真正从事随班就读的工作后,我的观念也随之改变了。那些“特殊”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大集体里,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着受教育的权利,只是因为他们的一些缺陷而得到不公的待遇,从心底里觉得这样做太愚蠢了。随班就读班主任责任心要更强,
期刊
摘要:由于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影响及重要作用,单亲家庭对于孩子们的心灵创伤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原生家庭与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对于单亲家庭孩子们的帮扶计划进行阐述和规划。  关键字:单亲家庭;青少年;帮扶计划  一 背景资料  北方新报调查后报道:内蒙古2017年上半年结婚登记有96488对夫妻,有41242对夫妻登记离婚,离婚结婚比为42.74%。离婚不仅是夫妻关系的结束,
期刊
摘要:学校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多元建构 “阳光的心 芬芳的爱”心育文化体系,聚焦学生可塑造的24项积极心理核心品质培养,整合心育资源,拓宽心育途径,创新实践三活“阳光灵动”课堂,凸显四全课程特色,促进学校心育工作的特色发展。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 ( positive psychology)[1] 是 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积极
期刊
在我观察的课堂上发现,儿童英语学习遇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课堂气氛沉闷,不喜于发言,课堂上同学间合作过少,主要的英语学习者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学生另外与老师间互动不多。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以将这些现象简单的归纳为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羞涩心理:表示心智发育属于低级阶段,过渡期。出现羞涩心理,羞于开口、怕出错、不善于合作的心理就显现出来;其次是自卑心理:表现为自己信心不足,没有表现欲望,甘愿做忠实的听众
期刊
摘要: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学生,远离家乡,独自来到异地学习和生活,他们体验着大城市的精彩,却始终离不开父母的支持与惦念。本案例中的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带着难以名状的情绪,前来学校心理辅导室求助。心理辅导教师在与该同学建立关系后,运用人本主义技术、合理情绪疗法对该生进行辅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案例;内地新疆高中班;情绪;合理情绪疗法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一)一般資料  马某,女,
期刊
摘要: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以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学200名同学作为调查对象,梳理了克服体质检测项目练习中的心理障碍在教學中的作用,对体质检测项目练习过程中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较为浅显性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应对性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体质检测;心理问题;对策  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体质状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