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彼此分享经验和知识,交流感情体验和观念,这一切具有不可预定性。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新课改下的课堂必须有灵活的应变性和随机的可塑性,要有足够的教育机智应对未曾预设的生成,使课堂精彩纷呈。
【关键词】追求;生成;课堂教学;生长点
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意外的收获,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追求;传统课堂把处理好“生成”看成教学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力的常态要求。叶澜教授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过程。”
一、为了学生的发展,追求生成的课堂教学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若教学设计过于严密,有固定的剧情,让学生完全随着老师的思路走,这就谈不上“以学生发展为本”。课改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使师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进发,学生在此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二、抓住教学的“生长点”,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如何形成生成的课堂,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教师要把握好教学中的“生长点”,才能使这堂课成为充分生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好课。
1 在质疑问难中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课堂上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学生提出的富有教育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评估和筛选。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学生提出十多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筛选出较重要和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西沙群岛海水是五光十色的?”“西沙群岛的海里真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吗?”作为研读重点,让学生读读、想想、议议、画画来解决问题。这样做既体现学生学习的需求,也突出了课文重点。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教师也让学生质疑,但没有顺着学生的疑问组织教学,质疑和教学是“两股道上开的车”,课堂教学也就失去生成的机会。
2 在尝试和探究性学习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课改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体验性、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要创造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尝试和探究性学习,学生往往会有多种思路,采用多种方法,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教学《黄河象》,推测化石形成的原因时,让学生猜想并抓住关键语句,联系生活经验,经历了简单又充满兴趣的探究过程,初步感受到“推想要有依据,要合情合理”的道理,让学生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是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也是课堂教学的生长点。教师善于抓住这些错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改变思路,重新探索,这种教育的效果远胜于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3 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生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对话”应当是“消解”——既消解教师在课堂里的中心地位,也消解优秀学生在课堂中的“话语霸权”,让每位学生都有话语权。在课堂“对话”中,教师要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如,教学《鸟的天堂》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在平等的氛围中,他们踊跃发言,步步深入,整个课堂显得非常融洽。
4 在创造性活动中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思想。儿童具有创造的天性,老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创造的平台,使学生创造的潜就得到发挥。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给学生留下了创造的空间。如教学《挑山工》一课结束前,有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当“导游”,向同学们介绍,如同身临其境;有的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画了“路线图”……这样做,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得到发挥,这些地方就成了课堂的“闪光点”。
三、我们要为生成而预设
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要使预设从关注知识的传授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的备课要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会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
为了让预设更有利于生成,我们的教学设计不妨从机械的直线式程序走向灵活的分支式、板块式程序。教学时间安排可以从“西洋画”走向“中国画”,讲究“留白”的艺术。每节课应留出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延伸。
总之,我们要少些机械的教学设计,多一些学生自主的活动,让语文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追求;生成;课堂教学;生长点
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意外的收获,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追求;传统课堂把处理好“生成”看成教学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力的常态要求。叶澜教授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过程。”
一、为了学生的发展,追求生成的课堂教学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若教学设计过于严密,有固定的剧情,让学生完全随着老师的思路走,这就谈不上“以学生发展为本”。课改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使师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进发,学生在此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二、抓住教学的“生长点”,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如何形成生成的课堂,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教师要把握好教学中的“生长点”,才能使这堂课成为充分生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好课。
1 在质疑问难中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课堂上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学生提出的富有教育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评估和筛选。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学生提出十多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筛选出较重要和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西沙群岛海水是五光十色的?”“西沙群岛的海里真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吗?”作为研读重点,让学生读读、想想、议议、画画来解决问题。这样做既体现学生学习的需求,也突出了课文重点。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教师也让学生质疑,但没有顺着学生的疑问组织教学,质疑和教学是“两股道上开的车”,课堂教学也就失去生成的机会。
2 在尝试和探究性学习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课改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体验性、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要创造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尝试和探究性学习,学生往往会有多种思路,采用多种方法,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教学《黄河象》,推测化石形成的原因时,让学生猜想并抓住关键语句,联系生活经验,经历了简单又充满兴趣的探究过程,初步感受到“推想要有依据,要合情合理”的道理,让学生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是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也是课堂教学的生长点。教师善于抓住这些错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改变思路,重新探索,这种教育的效果远胜于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3 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生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对话”应当是“消解”——既消解教师在课堂里的中心地位,也消解优秀学生在课堂中的“话语霸权”,让每位学生都有话语权。在课堂“对话”中,教师要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如,教学《鸟的天堂》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在平等的氛围中,他们踊跃发言,步步深入,整个课堂显得非常融洽。
4 在创造性活动中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思想。儿童具有创造的天性,老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创造的平台,使学生创造的潜就得到发挥。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给学生留下了创造的空间。如教学《挑山工》一课结束前,有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当“导游”,向同学们介绍,如同身临其境;有的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画了“路线图”……这样做,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得到发挥,这些地方就成了课堂的“闪光点”。
三、我们要为生成而预设
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要使预设从关注知识的传授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的备课要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会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
为了让预设更有利于生成,我们的教学设计不妨从机械的直线式程序走向灵活的分支式、板块式程序。教学时间安排可以从“西洋画”走向“中国画”,讲究“留白”的艺术。每节课应留出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延伸。
总之,我们要少些机械的教学设计,多一些学生自主的活动,让语文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