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语是儿童思维和交际活动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说,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就是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这是当代小学教育所承担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然而,很多人都把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的任务完全归于语文课,当儿童在言语方面出现不足时,也往往归咎于语文老师,说“是语文拖了后腿”。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实际上,任何一项教学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儿童言语的发展,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去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数学教学亦是如此。细心的老师总会发现:在千变万化的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中,到处都潜藏着发展言语能力的契机。
1、概念和术语
数学概念和术语在语言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简洁、精确,往往用最经济的词句(包括引进现成术语)把对象表述得恰到好处。
比如,“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在保留原意的前提下,这个概念是可以换成这种说法的:“一个数,如果能被1整除,能被它本身整除,除此之外再不能被其它数整除,那么这个数叫做质数(或素数)”。这种说法在表述上同样是清晰准确的,而且避免了对“约数”这个术语的进一步解释,或许还比较容易理解,然而明显过于长,描述充分过多。而原来的表述虽然还要外加对“约数”的補充说明,但由于两个术语自身的意义是紧凑集中的,所以总体的表述还是更干净利落,也更有系统性。
此外,数学概念和术语中经常出现一些抽象的词,比如“相关联的量”、“比值”、“单位‘1’”等等。这些抽象的词句本身还是对具体的同类事物的概括,因此也体现着简洁、精确的特点。
一般,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他们在描述一种事物的时候,往往能具体而微,语言也比较生动形象,这是好的。然而由于他们的视点是零散的,往复游移的,常常不分主次,离开了事物的主体特征,语言重复性强。针对此种毛病,适当引导学生接触简洁精确的数学语言,或许能起到改善的作用。
2、定律、法则
数学的定律法则最大的特点就是推理的逻辑性、慎密性;环环相扣,层层相因,语言上无懈可击。
比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理:把圆柱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近似长方形的立体图形。这个“长方形”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s,高是圆柱的高h。因为长方形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的体积V的计算公式是v=sh。
这段推理的逻辑性在语言上的体现就是像“然后”、“因为”、“所以”这些关联词的使用。我发现,一般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是不会有意识地使用这些关联词的,(包括在数学推理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如果……那么”、“只有……才”、“只要……就”)等到他们有意识地使用这些词时,他们便开始掌握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了,而掌握这种能力便意味着他们能更准确地把事物之间的关系,因而在选择语言表述事物的时候便有了更充分的理据。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也是一种促进么?
3、除了学习数学的概念术语、定律法则以外,教师引导学生审题,也能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理据能力。
比如①判断: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画的高,比过这个顶点的两条边都短。
②问答:人一般1小时能跑18千米。野兔1小时跑的比人跑的2倍还多5千米,豹子1小时跑的比野兔跑的多29千米。豹子1小时能跑多少千米?
③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多少千克?
三道题目,在审题的时候分别借助于把描述性的语言转化成平面图像、数量关系和立体图形,达到创造性地再现题意的效果。实际上,这种“转化”的途径,在人一生的言语交际中都经常使用。我们从小就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无疑是有深远意义的。
以上三点仅仅是从数学语言本身出发,探讨数学教学中提高儿童言语能力的问题,实际上,数学思维本身的训练对儿童言语能力的提高就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个问题还有待教育界同仁们的进一步探讨。
1、概念和术语
数学概念和术语在语言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简洁、精确,往往用最经济的词句(包括引进现成术语)把对象表述得恰到好处。
比如,“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在保留原意的前提下,这个概念是可以换成这种说法的:“一个数,如果能被1整除,能被它本身整除,除此之外再不能被其它数整除,那么这个数叫做质数(或素数)”。这种说法在表述上同样是清晰准确的,而且避免了对“约数”这个术语的进一步解释,或许还比较容易理解,然而明显过于长,描述充分过多。而原来的表述虽然还要外加对“约数”的補充说明,但由于两个术语自身的意义是紧凑集中的,所以总体的表述还是更干净利落,也更有系统性。
此外,数学概念和术语中经常出现一些抽象的词,比如“相关联的量”、“比值”、“单位‘1’”等等。这些抽象的词句本身还是对具体的同类事物的概括,因此也体现着简洁、精确的特点。
一般,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他们在描述一种事物的时候,往往能具体而微,语言也比较生动形象,这是好的。然而由于他们的视点是零散的,往复游移的,常常不分主次,离开了事物的主体特征,语言重复性强。针对此种毛病,适当引导学生接触简洁精确的数学语言,或许能起到改善的作用。
2、定律、法则
数学的定律法则最大的特点就是推理的逻辑性、慎密性;环环相扣,层层相因,语言上无懈可击。
比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理:把圆柱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近似长方形的立体图形。这个“长方形”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s,高是圆柱的高h。因为长方形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的体积V的计算公式是v=sh。
这段推理的逻辑性在语言上的体现就是像“然后”、“因为”、“所以”这些关联词的使用。我发现,一般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是不会有意识地使用这些关联词的,(包括在数学推理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如果……那么”、“只有……才”、“只要……就”)等到他们有意识地使用这些词时,他们便开始掌握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了,而掌握这种能力便意味着他们能更准确地把事物之间的关系,因而在选择语言表述事物的时候便有了更充分的理据。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也是一种促进么?
3、除了学习数学的概念术语、定律法则以外,教师引导学生审题,也能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理据能力。
比如①判断: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画的高,比过这个顶点的两条边都短。
②问答:人一般1小时能跑18千米。野兔1小时跑的比人跑的2倍还多5千米,豹子1小时跑的比野兔跑的多29千米。豹子1小时能跑多少千米?
③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多少千克?
三道题目,在审题的时候分别借助于把描述性的语言转化成平面图像、数量关系和立体图形,达到创造性地再现题意的效果。实际上,这种“转化”的途径,在人一生的言语交际中都经常使用。我们从小就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无疑是有深远意义的。
以上三点仅仅是从数学语言本身出发,探讨数学教学中提高儿童言语能力的问题,实际上,数学思维本身的训练对儿童言语能力的提高就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个问题还有待教育界同仁们的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