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旨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性学习理念倍受教育界青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研究的新的热点和亮点。作者结合初中化学教学经验,根据研究性学习理论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实践。阐述了渗透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模式。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
1概述
初中化学是在三年级才开设的,一年之后就要参加中考,受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几乎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前面已经论及,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从本质上来讲与探究性学习没有差别们所要做的就是选择具有典型性的、能给人启迪的实验,加以分析和研究并设计成以“问题”为主线的探究性实验,通过寻找“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法和技巧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享受探究的快乐的同时,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得到激发和培养。
2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实施,是教学经验的概括总结。一年的教学实践中,课堂上的“问题探究模式”如下。
2.1创设情景。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启发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前奏。所以,教师要在课下积极准备、精心设计,课堂上循循善诱,给学生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将这种积极的情绪保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心情愉悦、情绪饱满高涨的情况下,大脑皮层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感知、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状态。由此看出,整个探究活动能否顺利展开,问题情景的创设是至关重要的。
2.2提出问题。问题情景的创设将学生课前平静的思维引向了活跃,激活了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在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的思维开始变的轻盈和发散,各种想法和问题都会出现,这时的教师要及时的加以引导,将学生的思路引至要探究的问题上来,要以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为背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在学生的思想上制造“矛盾”,矛盾冲突越激烈,学生探究的欲望越浓厚。通过这种思维碰撞,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明确探究的目标。
2.3实验探究。这是在课堂上实施“问题探究模式”进行教学的核心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制定探究方案,直到完成实验、验证假设。教师还要控制整个探究活动的课堂秩序和节奏,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加以指导,加强学生的多边探究活动,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思考状态,不时迸发出灵感的火花,真正体味探究的快乐。
2.4交流评价。这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对各自实验结果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学生们不仅得到问题最优的解决方案和结论,而且,通过对各
自思想的交流,学生们完成了从个体人到社会人的初步转变。
3教学案例: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
实验“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有很多人产生疑问:这个实验与化学学科本身没有关系,为什么花这样多的气力做它呢?更有些教师觉得这个实验无足轻重,干脆省略不做。实际上,这个实验在学生形成科学研究方法,树立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3.1探究目的。(1)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2)理解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的含义及其在科学研究方法中的运用。
3.2探究方法。创设情境,兴趣引导,实验探究。
3.3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拿一只烧杯倒扣在一支燃烧的蜡烛上,不一会儿,蜡烛熄灭。为什么会熄灭?用一只大一点的烧杯来做实验,结果怎样?那么,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有哪些?
(2)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通过上述实验,学生们对于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提出了很多。烧杯的大小、蜡烛燃烧的剧烈程度、蜡烛的高度等等都成为了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最后选定“蜡烛的高度”做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于“蜡烛的高度”如何影响蜡烛燃烧时间,同学们提出的假设有三种:① 蜡烛越高,燃烧时间越短。(即高的先熄灭)②蜡烛越低,燃烧时间越短。(即低的先熄灭)③同时熄灭。
(3)实验探究,收集证据。同学们很快就能设计出实验:将容积相同的两个大烧杯同时倒扣在高低不等的两支燃烧的蜡烛上,用秒表分别测量他们的燃烧时间,并将测量的时间数据记录在设计的表格中。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控制蜡烛的高度差:一开始在保证两支蜡烛有一定的高度差的前提下,尽量使短的蜡烛高一些,这种情况下,高的蜡烛会先熄灭。几次实验过后,因为燃烧,蜡烛会变的更短一些,使短的离桌面更近,长的离烧杯底更远,这时会出现高低两支蜡烛同时熄灭的情况。继续做下去,就会出现低的蜡烛先熄灭的情况。
(4)获取结论,交流评价。实验的结果有三种:①低的先熄灭;利用生物学的知识解释为: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聚集在底部将矮的蜡烛先熄灭。②高的先熄灭。利用物理学的知识解释为:蜡烛燃烧的热量使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变小而上升,将高的蜡烛先熄灭。③同时熄灭。当上述两种因素同时起作用时,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就会同时熄灭。
参考文献:
[1]郭传恩.初中化学实验中研究性学习理念运用初探[J]
[2]崔莹,林承志.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分析[J]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
1概述
初中化学是在三年级才开设的,一年之后就要参加中考,受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几乎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前面已经论及,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从本质上来讲与探究性学习没有差别们所要做的就是选择具有典型性的、能给人启迪的实验,加以分析和研究并设计成以“问题”为主线的探究性实验,通过寻找“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法和技巧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享受探究的快乐的同时,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得到激发和培养。
2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实施,是教学经验的概括总结。一年的教学实践中,课堂上的“问题探究模式”如下。
2.1创设情景。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启发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前奏。所以,教师要在课下积极准备、精心设计,课堂上循循善诱,给学生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将这种积极的情绪保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心情愉悦、情绪饱满高涨的情况下,大脑皮层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感知、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状态。由此看出,整个探究活动能否顺利展开,问题情景的创设是至关重要的。
2.2提出问题。问题情景的创设将学生课前平静的思维引向了活跃,激活了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在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的思维开始变的轻盈和发散,各种想法和问题都会出现,这时的教师要及时的加以引导,将学生的思路引至要探究的问题上来,要以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为背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在学生的思想上制造“矛盾”,矛盾冲突越激烈,学生探究的欲望越浓厚。通过这种思维碰撞,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明确探究的目标。
2.3实验探究。这是在课堂上实施“问题探究模式”进行教学的核心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制定探究方案,直到完成实验、验证假设。教师还要控制整个探究活动的课堂秩序和节奏,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加以指导,加强学生的多边探究活动,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思考状态,不时迸发出灵感的火花,真正体味探究的快乐。
2.4交流评价。这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对各自实验结果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学生们不仅得到问题最优的解决方案和结论,而且,通过对各
自思想的交流,学生们完成了从个体人到社会人的初步转变。
3教学案例: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
实验“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有很多人产生疑问:这个实验与化学学科本身没有关系,为什么花这样多的气力做它呢?更有些教师觉得这个实验无足轻重,干脆省略不做。实际上,这个实验在学生形成科学研究方法,树立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3.1探究目的。(1)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2)理解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的含义及其在科学研究方法中的运用。
3.2探究方法。创设情境,兴趣引导,实验探究。
3.3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拿一只烧杯倒扣在一支燃烧的蜡烛上,不一会儿,蜡烛熄灭。为什么会熄灭?用一只大一点的烧杯来做实验,结果怎样?那么,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有哪些?
(2)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通过上述实验,学生们对于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提出了很多。烧杯的大小、蜡烛燃烧的剧烈程度、蜡烛的高度等等都成为了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最后选定“蜡烛的高度”做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于“蜡烛的高度”如何影响蜡烛燃烧时间,同学们提出的假设有三种:① 蜡烛越高,燃烧时间越短。(即高的先熄灭)②蜡烛越低,燃烧时间越短。(即低的先熄灭)③同时熄灭。
(3)实验探究,收集证据。同学们很快就能设计出实验:将容积相同的两个大烧杯同时倒扣在高低不等的两支燃烧的蜡烛上,用秒表分别测量他们的燃烧时间,并将测量的时间数据记录在设计的表格中。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控制蜡烛的高度差:一开始在保证两支蜡烛有一定的高度差的前提下,尽量使短的蜡烛高一些,这种情况下,高的蜡烛会先熄灭。几次实验过后,因为燃烧,蜡烛会变的更短一些,使短的离桌面更近,长的离烧杯底更远,这时会出现高低两支蜡烛同时熄灭的情况。继续做下去,就会出现低的蜡烛先熄灭的情况。
(4)获取结论,交流评价。实验的结果有三种:①低的先熄灭;利用生物学的知识解释为: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聚集在底部将矮的蜡烛先熄灭。②高的先熄灭。利用物理学的知识解释为:蜡烛燃烧的热量使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变小而上升,将高的蜡烛先熄灭。③同时熄灭。当上述两种因素同时起作用时,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就会同时熄灭。
参考文献:
[1]郭传恩.初中化学实验中研究性学习理念运用初探[J]
[2]崔莹,林承志.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分析[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