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传递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研究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深入研究、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内含的文化信息,对于今天的科研工作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对策;
中途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77-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力活动的成果,是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云南红河泸西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制定一些保护政策,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活动,但是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云南红河州泸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存在问题和成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对策。
一、泸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就
(一)注重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是以文化遗产日、重大节庆宣传活动为载体,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二是通过举办展览、开展专题演出等形式,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加强宣传和展示,增强全民抢救保护意识,达成社会共识。
(二)进一步发掘本土文化内涵,切實做好民间文化瑰宝的抢救、收集、挖掘、整理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年,泸西县文化馆进行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和“阿庐文化”重点片区调查,摸清了家底,总计普查项目数量169个;拍摄图片600余张,摄像资料近40盘,被调查艺人百余人,歌舞10余个,形成单项专题报告59份;音像158份;谱102份;图15份,各种文字材料15万余字。并结合上级部门有关要求,深入城子村、杨梅山开展文化调查工作,了解当地文化内涵,真正做到“不漏线索、不漏种类”。悉心请教民间艺人,完整采录讲述者、传承者或表演者的技艺技能和相关历史情况、人文背景及相关数据。做到资料来源清楚、内容真实、数据可靠。
(三)加强保护,重视逐级申报工作。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泸西县积极组织申报工作。截止目前为止,已经成功申报了省级传承人7个,州级项目22个,县级项目34个(所有项目都在县级基础上申报)。
(四)加强民间艺术队伍的培养。泸西县文化馆从省州聘请专家来泸西不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骨干培训班。并结合泸西县的实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通过举办培训班,—方面培训了一批基层文化工作骨干,另一方面也培训培养了一批民间艺术的传承人,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民间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二、泸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经费支持。泸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但大多分布在农村,对它们的全面普查建档,需要一定的经费,这其中还有很多项目濒临失传,需尽快调查挖掘,进行传承保护,普查专项经费困难制约了保护工作的深入全面系统细致规范的开展,这成为制约泸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工作的最大问题。
(二)缺乏专门机构及专业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渊源的见证,也是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形式,内容丰富,含盖面广,开发保护工作量大,需要有专门的工作机构来负责。泸西县虽然比较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但缺乏力度,致使传承、保护和申报、利用工作进展缓慢。
(三)缺乏深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新概念,人们对非物质文化不了解、不认识、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忽视管理现象普遍存在。
(四)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许多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口传心授,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嬗变,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等等,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丧失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之逐渐失去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
三、泸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认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普及保护知识,营造保护的社会氛围,丰富“文化遗产日”活动内容,提高干部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综合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报道,从而提升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鼓励各种传承方式。一是鼓励个人、家庭、群体传承方式。对于一些被特定的个人、家庭、群体所保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也是其他方式所无法代替的。授予这些保有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有证书、称号,建立传承人保证制度,对他们进行生活和其他补贴,并要求他们做好所保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弘扬工作。鼓励他们带徒学艺,举办相关传习活动。二是鼓励学校教育传承方式。这是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传承方式。
(三)大量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各种民族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民间艺术比赛、农民文艺汇演、民间工艺品大赛等活动,为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搭建展示舞台,不仅提高艺人的积极性,还使广大群众感受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和深厚内涵,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达到全社会理解和支持的目的。
(四)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整理建档,按照全国统一的编码进行登记并分级建档,形成资料库。并采取数字化与网络化等保护方式,利用音像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记录,利用光盘等存储介质或建立数据库进行保存,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资源共享。
(五)争取让全社会参与。采取成立民间协会等群众性组织的保护方式,把一些有共同知识、技能、爱好的群众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力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贡献。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是一项关系到千秋万代的系统工程。我们要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对策;
中途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77-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力活动的成果,是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云南红河泸西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制定一些保护政策,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活动,但是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云南红河州泸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存在问题和成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对策。
一、泸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就
(一)注重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是以文化遗产日、重大节庆宣传活动为载体,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二是通过举办展览、开展专题演出等形式,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加强宣传和展示,增强全民抢救保护意识,达成社会共识。
(二)进一步发掘本土文化内涵,切實做好民间文化瑰宝的抢救、收集、挖掘、整理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年,泸西县文化馆进行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和“阿庐文化”重点片区调查,摸清了家底,总计普查项目数量169个;拍摄图片600余张,摄像资料近40盘,被调查艺人百余人,歌舞10余个,形成单项专题报告59份;音像158份;谱102份;图15份,各种文字材料15万余字。并结合上级部门有关要求,深入城子村、杨梅山开展文化调查工作,了解当地文化内涵,真正做到“不漏线索、不漏种类”。悉心请教民间艺人,完整采录讲述者、传承者或表演者的技艺技能和相关历史情况、人文背景及相关数据。做到资料来源清楚、内容真实、数据可靠。
(三)加强保护,重视逐级申报工作。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泸西县积极组织申报工作。截止目前为止,已经成功申报了省级传承人7个,州级项目22个,县级项目34个(所有项目都在县级基础上申报)。
(四)加强民间艺术队伍的培养。泸西县文化馆从省州聘请专家来泸西不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骨干培训班。并结合泸西县的实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通过举办培训班,—方面培训了一批基层文化工作骨干,另一方面也培训培养了一批民间艺术的传承人,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民间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二、泸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经费支持。泸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但大多分布在农村,对它们的全面普查建档,需要一定的经费,这其中还有很多项目濒临失传,需尽快调查挖掘,进行传承保护,普查专项经费困难制约了保护工作的深入全面系统细致规范的开展,这成为制约泸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工作的最大问题。
(二)缺乏专门机构及专业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渊源的见证,也是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形式,内容丰富,含盖面广,开发保护工作量大,需要有专门的工作机构来负责。泸西县虽然比较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但缺乏力度,致使传承、保护和申报、利用工作进展缓慢。
(三)缺乏深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新概念,人们对非物质文化不了解、不认识、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忽视管理现象普遍存在。
(四)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许多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口传心授,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嬗变,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等等,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丧失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之逐渐失去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
三、泸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认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普及保护知识,营造保护的社会氛围,丰富“文化遗产日”活动内容,提高干部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综合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报道,从而提升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鼓励各种传承方式。一是鼓励个人、家庭、群体传承方式。对于一些被特定的个人、家庭、群体所保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也是其他方式所无法代替的。授予这些保有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有证书、称号,建立传承人保证制度,对他们进行生活和其他补贴,并要求他们做好所保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弘扬工作。鼓励他们带徒学艺,举办相关传习活动。二是鼓励学校教育传承方式。这是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传承方式。
(三)大量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各种民族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民间艺术比赛、农民文艺汇演、民间工艺品大赛等活动,为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搭建展示舞台,不仅提高艺人的积极性,还使广大群众感受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和深厚内涵,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达到全社会理解和支持的目的。
(四)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整理建档,按照全国统一的编码进行登记并分级建档,形成资料库。并采取数字化与网络化等保护方式,利用音像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记录,利用光盘等存储介质或建立数据库进行保存,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资源共享。
(五)争取让全社会参与。采取成立民间协会等群众性组织的保护方式,把一些有共同知识、技能、爱好的群众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力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贡献。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是一项关系到千秋万代的系统工程。我们要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