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通过调查分析,说明体育兴趣的培养,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不同时期不同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从而达到体育教学之目的。
关键词:体育兴趣;培养途径;创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73-02
兴趣是人们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了浓厚的、稳定的兴趣时,就会把心理活动趋向于该事物,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开始往往是从兴趣出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保持良好的心境,形成积极的情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力。本文分析了当前学校教学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现行体育教学的现状
体育教师的师本教育。传统的体育教育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强迫接受知识。有的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根本是没有吸引力的。有的教师有时会讽刺、挖苦、斥责学生,更有甚者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信心、创造力等被磨灭。
注重体育技术教学,忽视体育理论的传授。学生体育教育应紧密围绕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掌握终身锻炼方法,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这个目标,只抓学生单纯体育技术传授而忽视体育意识培养显然是不行的。体育习惯的养成,品德情操的熏陶和良好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学生的终身体育和全面发展的长远目标设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据有关资料报道,大学生毕业后能坚持体育锻炼的仅占10%左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规定:“各类体育课均包括理论与实践两部分……”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公修体育理论课开得少,有限的几次课也是安排在无法上室外课的阴雨天进行。学生毕业后,由于缺乏体育科学知识,往往是想锻炼而不会锻炼,谈不上“根据不同的体质、不同的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锻炼”,因而,目前成人体育教育未能完全面对社会与未来,成人体育教学还存在着重竞技,轻理论;重技术,轻能力;重教材传播,轻教学研究等问题。
二、如何提高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突破了将体育教学过程视为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授—受”的局限,强调把体育教学过程看作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去获取认识体育的知识,进而发展社会适应性的体育能力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性不断科学合理地发挥与构建的过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更加注重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性,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身心特点、体育基础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设置一些学生喜爱和流行的娱乐性和实用性运动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街舞、健美操、体育舞蹈、轮滑、散打、跆拳道、攀岩、野外生存等项目,学生在体育课上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动机增强了,运动技术、运动技能也会随之提高,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二)体育游戏贯穿整个教学
体育游戏源于体育教育,也随着体育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体育游戏既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又是完成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有效手段。由于体育游戏的条件和环境经常变换,所以,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并参与其中。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游戏,可以发展跑、跳、投等基本活动的能力,提高身体素质。通过游戏还可以培养学生机智、勇敢、团结、负责、遵守纪律、活泼乐观、进取、创新等优良品质。能加强听力、视力、注意力、记忆力、知觉力和敏锐的观察力的训练,能训练脑筋的灵活性。判断力的正确性,陶冶美的情操,从而增强集体团队意识,促进个人才能的发展。游戏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学生喜爱,又有很好的锻炼价值。我们要不断深入地研究教材、教法,发挥游戏的作用,把游戏教学教好、教活, 充分发挥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课下自我锻炼的能力
体育教学不同于文化课教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动脑,还要付出大量体力,积极进行身体各部位的活动。但是课堂上的时间却非常有限,这就要求学生要在课后去复习、消化。因此,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自我锻炼的能力是指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自我完成练习任务和进行锻炼的能力,是对学生锻炼的自觉性、锻炼的程度、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独立处理锻炼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衡量,是学生自学的体现。从发展的观点看,由于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所以劳动时间缩短、劳动强度减少,余暇時间不断增多,尤其是学生,大多数家长都不愿自己的孩子多干家务,加之平时又没有引导他们去锻炼,而学校体育课的锻炼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很多学生小小年纪就出现营养过剩现象——“肥胖症”。这就要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认识,理解体育的重要性及体育锻炼的目的性,掌握好自我锻炼的技能,自觉锻炼。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拥有健康的体魄。
(四)创新教法、激发兴趣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结果单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要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只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不断改革创新教法,寻求更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法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又要新颖有趣、易难适度、富于变化,使教学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乐学、活学。如在准备运动中,运用简单轻松的游戏或器械操等作为课的开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尽快进入到运动状态之中。
三、结论
兴趣是属于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反映了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虽然不能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需要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认识。但不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很难把学校体育活动持久地开展起来的。巴甫洛夫认为,符合兴趣的工作,容易实现而且大有效果,而没有兴趣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只有把提高认识和培养兴趣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持之以恒,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刁国炎.韩晓伟 云南省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10,31(4).
[2]樊晓仑.体育游戏化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的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
汪旭文章的作者简介:
汪旭:男,1989-,北华大学2012级体育专业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体育训练学
李洪玉,通讯作者,男,教授,北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训练方面的工作。
作者简介:
王洪民:男,汉族, 1988--,北华大学2012级体育专业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体育训练学
侯丽红:通讯作者,女,副教授,,北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训练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体育兴趣;培养途径;创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73-02
兴趣是人们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了浓厚的、稳定的兴趣时,就会把心理活动趋向于该事物,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开始往往是从兴趣出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保持良好的心境,形成积极的情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力。本文分析了当前学校教学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现行体育教学的现状
体育教师的师本教育。传统的体育教育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强迫接受知识。有的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根本是没有吸引力的。有的教师有时会讽刺、挖苦、斥责学生,更有甚者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信心、创造力等被磨灭。
注重体育技术教学,忽视体育理论的传授。学生体育教育应紧密围绕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掌握终身锻炼方法,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这个目标,只抓学生单纯体育技术传授而忽视体育意识培养显然是不行的。体育习惯的养成,品德情操的熏陶和良好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学生的终身体育和全面发展的长远目标设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据有关资料报道,大学生毕业后能坚持体育锻炼的仅占10%左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规定:“各类体育课均包括理论与实践两部分……”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公修体育理论课开得少,有限的几次课也是安排在无法上室外课的阴雨天进行。学生毕业后,由于缺乏体育科学知识,往往是想锻炼而不会锻炼,谈不上“根据不同的体质、不同的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锻炼”,因而,目前成人体育教育未能完全面对社会与未来,成人体育教学还存在着重竞技,轻理论;重技术,轻能力;重教材传播,轻教学研究等问题。
二、如何提高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突破了将体育教学过程视为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授—受”的局限,强调把体育教学过程看作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去获取认识体育的知识,进而发展社会适应性的体育能力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性不断科学合理地发挥与构建的过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更加注重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性,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身心特点、体育基础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设置一些学生喜爱和流行的娱乐性和实用性运动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街舞、健美操、体育舞蹈、轮滑、散打、跆拳道、攀岩、野外生存等项目,学生在体育课上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动机增强了,运动技术、运动技能也会随之提高,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二)体育游戏贯穿整个教学
体育游戏源于体育教育,也随着体育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体育游戏既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又是完成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有效手段。由于体育游戏的条件和环境经常变换,所以,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并参与其中。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游戏,可以发展跑、跳、投等基本活动的能力,提高身体素质。通过游戏还可以培养学生机智、勇敢、团结、负责、遵守纪律、活泼乐观、进取、创新等优良品质。能加强听力、视力、注意力、记忆力、知觉力和敏锐的观察力的训练,能训练脑筋的灵活性。判断力的正确性,陶冶美的情操,从而增强集体团队意识,促进个人才能的发展。游戏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学生喜爱,又有很好的锻炼价值。我们要不断深入地研究教材、教法,发挥游戏的作用,把游戏教学教好、教活, 充分发挥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课下自我锻炼的能力
体育教学不同于文化课教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动脑,还要付出大量体力,积极进行身体各部位的活动。但是课堂上的时间却非常有限,这就要求学生要在课后去复习、消化。因此,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自我锻炼的能力是指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自我完成练习任务和进行锻炼的能力,是对学生锻炼的自觉性、锻炼的程度、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独立处理锻炼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衡量,是学生自学的体现。从发展的观点看,由于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所以劳动时间缩短、劳动强度减少,余暇時间不断增多,尤其是学生,大多数家长都不愿自己的孩子多干家务,加之平时又没有引导他们去锻炼,而学校体育课的锻炼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很多学生小小年纪就出现营养过剩现象——“肥胖症”。这就要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认识,理解体育的重要性及体育锻炼的目的性,掌握好自我锻炼的技能,自觉锻炼。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拥有健康的体魄。
(四)创新教法、激发兴趣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结果单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要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只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不断改革创新教法,寻求更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法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又要新颖有趣、易难适度、富于变化,使教学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乐学、活学。如在准备运动中,运用简单轻松的游戏或器械操等作为课的开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尽快进入到运动状态之中。
三、结论
兴趣是属于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反映了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虽然不能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需要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认识。但不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很难把学校体育活动持久地开展起来的。巴甫洛夫认为,符合兴趣的工作,容易实现而且大有效果,而没有兴趣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只有把提高认识和培养兴趣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持之以恒,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刁国炎.韩晓伟 云南省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10,31(4).
[2]樊晓仑.体育游戏化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的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
汪旭文章的作者简介:
汪旭:男,1989-,北华大学2012级体育专业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体育训练学
李洪玉,通讯作者,男,教授,北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训练方面的工作。
作者简介:
王洪民:男,汉族, 1988--,北华大学2012级体育专业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体育训练学
侯丽红:通讯作者,女,副教授,,北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训练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