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碎蛋壳,一般教师都会选择开展粘贴画活动,而原方案设计者独具匠心地引导幼儿用线条来再现碎蛋壳花纹。比较新颖。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感受美、创造美的活动。因此,我们无论是制订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内容还是实施活动,都应注意因“材”制宜、有的放矢、讲究实效。
一、制定适宜的活动目标
原方案的两个目标涵盖了以下知识、技能:(1)感受“碎蛋壳”花纹的特点。(2)用蜡笔折线表现“碎蛋壳”花纹的图案。(3)用刷笔在花瓶身上刷色。(4)感受线条与色彩相结合的艺术效果。(5)感受油水分离的艺术效果。教师将这么多知识、技能放在一次教学活动中,其容量之大、难度之深,幼儿恐难以接受。对中班幼儿而言,以上每一项知识、技能的学习都足以单独组织成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体教学活动。建议教师在制订活动方案时增强目标意识,深入、细致、透彻地研究认知、能力、情感各层次目标,把握各个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做到有的放矢,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二、安排合理的活动内容
原方案可以说是一个集欣赏、绘画、装饰为一体的美术活动,共安排了五个环节。活动内容这么多,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恐只能蜻蜓点水,学习效果很难保证。建议教师将活动分成欣赏、绘画、装饰三个阶段,以主题活动的形式逐步展开。例如组织欣赏碎蛋壳作品、欣赏“碎蛋壳”花纹、用蜡笔画“折线”、用水粉颜料刷色、画装饰画“花瓶”等一系列活动。
三、提供幼儿自主表现的机会
美术活动是一种以个体感受和富有个性的表达为主要方式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过程中给幼儿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幼儿自主表现的机会。原方案对幼儿的要求和限制太多,幼儿自主操作的机会较少。特别是在幼儿用折线装饰“花瓶”时要求过多过细。无形中禁锢了幼儿的想象力、表现力。建议教师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重点引导幼儿观察“碎蛋壳”花纹线条的变化,如线条数量的变化(从多到少),线条宽窄的变化(有宽有窄),线条形态的变化(直线、曲线、折线、断续线、连续线、重叠线等),同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描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让幼儿畅所欲言,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幼儿充分感知、体验后,教师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自主选择表现手法,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体验创造的快乐。
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
杨彦君
原方案选择用“碎蛋壳”花纹来装饰花瓶,新颖有趣,但是我觉得活动中应适当减少教师的“教”,给予幼儿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
一、变认知为感知
活动开始部分,教师通过课件让幼儿观察“碎蛋壳”花纹,我想这种方法在服务于教师“教”的同时,恐怕会束缚幼儿的思维。建议在活动开始时给幼儿人手一个熟鸡蛋,让幼儿自己敲碎蛋壳,观察自然、真实的碎裂花纹。之后,可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尝试画出花纹,如请几个幼儿在黑板上画出来,师幼共同讨论,形成几种大家喜欢的花纹模式,如折线状、蜘蛛网状、格子状、几何图形堆积状等,并引导幼儿互相学习。这样,可自然而然地完成方案中“引起兴趣”和“感知学习”两个环节。
二、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
在第三环节的“提出操作要求”部分,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碎蛋壳’花纹很漂亮,它可以画在什么上面呢?”其实,无论幼儿如何作答。教师都会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花瓶”让幼儿作画。如果幼儿的其他提议得不到重视,他们的情绪很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降低活动积极性。因此,建议教师这样提问:“我这里有许多花瓶,它们想请你们帮忙穿上有‘碎蛋壳’花纹的衣服。你们愿意帮它们实现这个愿望吗?”
三、教学设计要切合实际
在第四环节中,教师请幼儿观察、分析成品画“花瓶”,体验油水分离的奇妙效果。此时幼儿正沉浸在上一个操作环节中,认真地画着“碎蛋壳”花纹,其速度会因绘画能力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新的学习任务可能会干扰一部分孩子的操作。教师要重视并帮助幼儿养成专注学习的习惯。因此,建议教师提供丰富的开放性作画工具与材料,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绘画经验尝试创作。比如分组提供以下工具与材料:有“花瓶”轮廓图的铅画纸、蜡笔、水粉颜料与水粉笔,有“花瓶”轮廓图的彩色复印纸与记号笔,废旧玻璃瓶、丙烯颜料与刷笔等。幼儿如能各取所需,相信定能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一、制定适宜的活动目标
原方案的两个目标涵盖了以下知识、技能:(1)感受“碎蛋壳”花纹的特点。(2)用蜡笔折线表现“碎蛋壳”花纹的图案。(3)用刷笔在花瓶身上刷色。(4)感受线条与色彩相结合的艺术效果。(5)感受油水分离的艺术效果。教师将这么多知识、技能放在一次教学活动中,其容量之大、难度之深,幼儿恐难以接受。对中班幼儿而言,以上每一项知识、技能的学习都足以单独组织成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体教学活动。建议教师在制订活动方案时增强目标意识,深入、细致、透彻地研究认知、能力、情感各层次目标,把握各个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做到有的放矢,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二、安排合理的活动内容
原方案可以说是一个集欣赏、绘画、装饰为一体的美术活动,共安排了五个环节。活动内容这么多,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恐只能蜻蜓点水,学习效果很难保证。建议教师将活动分成欣赏、绘画、装饰三个阶段,以主题活动的形式逐步展开。例如组织欣赏碎蛋壳作品、欣赏“碎蛋壳”花纹、用蜡笔画“折线”、用水粉颜料刷色、画装饰画“花瓶”等一系列活动。
三、提供幼儿自主表现的机会
美术活动是一种以个体感受和富有个性的表达为主要方式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过程中给幼儿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幼儿自主表现的机会。原方案对幼儿的要求和限制太多,幼儿自主操作的机会较少。特别是在幼儿用折线装饰“花瓶”时要求过多过细。无形中禁锢了幼儿的想象力、表现力。建议教师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重点引导幼儿观察“碎蛋壳”花纹线条的变化,如线条数量的变化(从多到少),线条宽窄的变化(有宽有窄),线条形态的变化(直线、曲线、折线、断续线、连续线、重叠线等),同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描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让幼儿畅所欲言,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幼儿充分感知、体验后,教师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自主选择表现手法,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体验创造的快乐。
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
杨彦君
原方案选择用“碎蛋壳”花纹来装饰花瓶,新颖有趣,但是我觉得活动中应适当减少教师的“教”,给予幼儿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
一、变认知为感知
活动开始部分,教师通过课件让幼儿观察“碎蛋壳”花纹,我想这种方法在服务于教师“教”的同时,恐怕会束缚幼儿的思维。建议在活动开始时给幼儿人手一个熟鸡蛋,让幼儿自己敲碎蛋壳,观察自然、真实的碎裂花纹。之后,可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尝试画出花纹,如请几个幼儿在黑板上画出来,师幼共同讨论,形成几种大家喜欢的花纹模式,如折线状、蜘蛛网状、格子状、几何图形堆积状等,并引导幼儿互相学习。这样,可自然而然地完成方案中“引起兴趣”和“感知学习”两个环节。
二、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
在第三环节的“提出操作要求”部分,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碎蛋壳’花纹很漂亮,它可以画在什么上面呢?”其实,无论幼儿如何作答。教师都会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花瓶”让幼儿作画。如果幼儿的其他提议得不到重视,他们的情绪很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降低活动积极性。因此,建议教师这样提问:“我这里有许多花瓶,它们想请你们帮忙穿上有‘碎蛋壳’花纹的衣服。你们愿意帮它们实现这个愿望吗?”
三、教学设计要切合实际
在第四环节中,教师请幼儿观察、分析成品画“花瓶”,体验油水分离的奇妙效果。此时幼儿正沉浸在上一个操作环节中,认真地画着“碎蛋壳”花纹,其速度会因绘画能力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新的学习任务可能会干扰一部分孩子的操作。教师要重视并帮助幼儿养成专注学习的习惯。因此,建议教师提供丰富的开放性作画工具与材料,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绘画经验尝试创作。比如分组提供以下工具与材料:有“花瓶”轮廓图的铅画纸、蜡笔、水粉颜料与水粉笔,有“花瓶”轮廓图的彩色复印纸与记号笔,废旧玻璃瓶、丙烯颜料与刷笔等。幼儿如能各取所需,相信定能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