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打仗?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c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领导人在率领部下从事某种事业时,必须要回答一个基本问题:靠什么让部下为你卖命?《曹刿论战》有一段很精彩的对话。曹刿问鲁庄公:“何以战?”鲁庄公回答了三条。第一条是衣食不敢独自享受而分给别人;曹刿反驳道:“小惠未,民弗从也。”第二条是祭祀神灵一定诚实无欺;曹刿又反驳道:“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第三条最为关键,原文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此曹刿予以肯定,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也就是说,在曹刿眼里,惠、信、忠三者,小惠、小信都靠不住,只有忠才是支持作战的因素。以物质条件惠及别人,肯定不是普惠,没有得到恩惠的人不会追随你;祭祀神灵守信,民众不能受益,只是一种小信,也无法动员民众;只有司法的公正,才能得到民意的支持,可以作为战争的依赖。问题是司法公正如何实现?曹刿赞赏鲁庄公的,是“必以情”。但是,正是这个“情”字,当今多有误解。
  按照《说文》的解释:“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从心,青声。”作为对照,《说文》对“性”的解释是:“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从心,生声。”这种解释显然受到古代人性论和阴阳学说的影响,不足为据,但却提醒人们,一定不能忽视“从心”。从汉字的造字原理看,凡是“从心”的汉字,都同心理有关,是一种主观状态。如果要解释鲁庄公这段话,可以这样说:大大小小的各种案件,虽然不可能一一明察,却一定要按照人情处理。这样理解“情”,才能同“忠”对应起来。忠者,敬也,“尽心为忠”,都是心部。然而,当今的解释中,往往用“实情”一词,抹掉“情”的心理痕迹,或者干脆模糊处理,轻轻带过。而“实情”一词,在当今语境下,很容易把人们引向“事实”。把“必以情”变成“以事实为准绳”,乾坤大挪移就是这样实现的。
  也许有人会批评说,“情”正是司法公正的大害,对司法公正的破坏莫过于徇情枉法。但是,如果徇情而不枉法,还会有问题吗?法度来自习俗,天理来自人情(宋儒把天理与人情的关系颠倒了)。如果法律不能反映出人情所向和人情所好,法律的意义何在?俗语中的“法不容情”的“情”是有条件的,即不容私情。包公的铡刀,不容私情,却要顺应民情。把法和情完全对立,是对工具理性的僵化理解造成的。如果承认人类的情感具有某些共性,即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那么,人情和法律实际上是可以协调的,而且应该协调。在某种意义上,“法不责众”的困境,正是法律违背人情造成的。鲁庄公也承认,各种案件不见得都能明察秋毫;但是,只要“必以情”,人们就不会失去对司法公正的期望,这才是关键。南京彭宇扶了老太太而被判罚的案件,有可能没判错(因为无法证明不是他撞倒的),但是,失了民情,堵塞了民众的向善之道,其后果至今还在发酵。
  所以,曹刿指出,实际支撑战争的动力因素除了利益,还有心理。然而,当今对《曹刿论战》的解释,往往抽去其中的心理因素,只谈以民为本而不谈司法公正。把“忠之属”解释为鲁庄公忠于职守,还是解释为建立君民之间的忠诚关系,都可以说得通。以“上思利民”把它解释为忠于职守,似乎狭隘了些;但即便狭隘解释,强调也的是心理。最关键的是,不能忽视司法中的“情”字。甚至需要强调,没有通情,就不可能达理。对于今人来说,收拾人心,比物质财富更重要,起码同等重要。当今有些案件的判决,有些政务的处理,有些经济争端的解决方式,有些公司的经营策略,不见得不合章法,但却会失去人心,就是因为缺乏“必以情”的警诫。对于“情”的缺失程度,恐怕不能低估。这样说,丝毫不否定法制的作用,而是希望实现法制与人情的一致。在简化字中,当我们为了书写方便把“”字的“心”去掉且用制度化方式推广时,可能制度创立者也没有意识到,这会使人们无意识地淡化爱心的心理一面,乃至于把爱变成物质满足。孔子曾经批评把孝道仅仅看作养活老人的做法,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至今仍是必要的告诫。
  作为管理者,一个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权衡和排序。《曹刿论战》强调“忠”,但并不能因此就把“惠”和“信”弃之不顾。不要看到“弗从”“弗福”,就断言曹刿否定了二者。曹刿和鲁庄公的不同,在于三个因素的排序。鲁庄公的排序是物质、神灵、司法,而曹刿的排序把司法列在首位。这种排序差异,是因为两人对这三种因素影响民心的权重判断不同。《左传》记载简略,实际上,两人应该有较多讨论。假定鲁庄公一口咬定“难道衣食不重要”?讨论就无法进行,共识也无法达成。这可以说是这篇文章的弦外之音。
  另外,《曹刿论战》的重心,在于因“肉食者鄙”而引发的讨论,而不在于长勺之战的具体描述。曹刿以自己的见解,去校正鲁庄公的认知偏差。当然,曹刿也不见得全正确,但由于他同鲁庄公的思路和角度不同,所以能够提供出有价值的观点。然而,今人在读《曹刿论战》时,往往偏重于“齐人三鼓”和“一鼓作气”的战术分析,偏重于“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的战场观察。这种偏好,同《曹刿论战》的流行语境有关。作为《左传》记载的一个案例,《曹刿论战》的流行及其收入中学课本,是同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提到它紧密相关的,而毛泽东十六字方针中的“敌疲我打”直接源于此。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对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其他文献
在员工和企业对待福利一热一冷的态度差异中折射出两个矛盾:一是员工对福利的重视与企业对福利边缘化之间的矛盾;二是员工对福利多元化的偏爱和企业对福利简单化之间的矛盾。  一热一冷,福利遭遇冰火两重天  最近有几则消息,都是事关福利的。一是2012年12月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中国工运研究所、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在北京发布《中国企业员工福利保障指数调研报告》;二是《望东方周刊》20
期刊
管仲和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也是后代文人从政所效仿的楷模。诸葛亮曾经以管仲、乐毅为榜样,苏辙曾经将唐代名相姚崇、宋比作管仲、晏婴。他们二人以自己的治国实践,表达出了相应的管理思想。管理思想史如果缺少来自实践的映照,其色彩就会黯淡许多。正是管理实践活动的丰富多彩,致使后来的学者去总结其中的知识,揭示其中的道理,形成不同的理论,反过来又作用于现实。在这一意义上,管仲和晏婴,正是诸子百家的先声。中国
期刊
虽然怀疑论者众多,但是基于新技术的消费者数据分析看起来是有效的。圣母大学的Frank Germann,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Gary L. Lilien和Arvind Rangaswamy等三位研究者在《国际市场营销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发表的文章指出了这一点。  长期以来,大公司在做营销决策时,都会借助于消费者调查和大
期刊
四大公司指的是从20世纪初开始先后出现在上海南京路上的四个大型百货公司: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和大新公司,这四家百货公司均为广东中山人投资设立,是当时上海人眼中公认的时尚潮流引导者。为何四大公司会迅速在南京路站稳脚跟,取得骄人的业绩,得到国人的肯定?除了它们有别于中国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借鉴西方商业经营理念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经营手段的现代化。四大公司通过各种全新的销售策略向消费者传递产
期刊
工作满意度如何影响公司市值?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者Alex Edmans在《美国管理学会展望》(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中发表的一篇论文探讨了这个问题。通过分析1984-2011年《财富》“全美最适合工作的100家公司”,作者发现,这些企业以优秀的成绩击败了财务分析师对其每股收益的预测,因为,工作满意度这个重要变量没有被考虑到。  之前有研究表明,工作
期刊
中国商人及其组织正在与时俱进地成长。重温明清以来中国商业组织发展的轨迹,对于它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我们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馆、神合一寄托乡情  行的名称最初记载于隋代。行会办公的地方被称为会所,以后也称会馆。行会或会馆起源于客籍他乡者基于人地生疏的一种团体自我保护。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其宗旨或功能,“不仅叙同乡之谊,联同业
期刊
理论研究与现实应用的凡事异同之辨  在过去的十年里,管理科学是一个发展很快的领域,主要体现在理论和方法研究的进展快速、应用领域疆域不断扩大。由此可以得到一个总结性的结论:未来的管理科学一方面是在理论和方法上的研究,另一方面是与现实问题之间有强大而且重要联系的应用。理论与方法发展的有用性只有通过将其付诸于现实应用后才能做出衡量,合理可靠的理论背景才能保证所运用管理科学处理具体问题的正确性。  不少管
期刊
效率是我的“正确和良好的管理”理论(见我2000年在《管理成就生活》一书中的阐述)的核心。它是组织运作的基本前提条件。因此,效率是最重要的社会技能之一,它虽然没有出现在有关刊物中,但越来越常见于一些领先企业的培训项目中,因为人们越来越重视效率的重要性。  这里,我总结了我对“管理的有效性”的理解。有效性是一种智慧和工艺,它对所有社会组织的运作至关重要。从一开始,我对正确和良好的管理的构想远远超过了
期刊
急剧的变革、飞逝的优势、技术的颠覆、可畏的竞争、分散的市场、全能的顾客、挑剔的股东……它们对全球的组织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管理模式也更显得局促。  ——加里·哈默尔  诞生于19世纪的管理哲学、20世纪的管理流程,是否依然能行之有效地驱动21世纪的企业运转?  加里·哈默尔对此报以大胆的怀疑。在《管理大未来》一书中,这位“核心竞争力”理论首创者旗帜鲜明地指出,源自工业时代的管理模式在信息时代
期刊
对于克莱顿 · 克里斯滕森,大家并不陌生:哈佛商学院教授,颠覆性创新理论提出者,著有《创新者的窘境》等七本畅销书,2011年被评为“当代50名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第一名。作为管理学者,他曾指导过很多企业。你可曾想到,他也可以指导你的人生?答案是肯定的,《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书正是要实现这个目的。  实际上,在2010年,克里斯滕森就曾在《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发表过题为《生命该如何度量》的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