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去师范化,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相脱节等诸多问题,文章从建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专门机构,根基于地方基础教育、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合理配置课程资源、构建职前培养与之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文理专项”《转型时期西安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发展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WL30);西安文理学院2012-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教师教育一体化背景下职前教师教育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C107)。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通常是指1999年之后,为适应国家扩招需要而新成立的本科院校。约占本科院校总量的1/3。根据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数据,全国本科院校共1129所,其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达到300多所。[1]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由专科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前,几乎都有教师教育的背景,也曾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培养了一批合格乃至优秀的师资力量。但其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等诸多方面,既无法与综合大学竞争,也难以与传统师范大学抗衡。怎样消除这一局面,以及如何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是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发展的问题
1.去师范化现象严重,引发教师教育重心的转移
近年来,升格后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热衷于从师范性为主向多学科性和学术性方向的转型发展,办学方向定位为综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不够重视,多着眼于与企业合作的人才开发上,淡化人文学科,导致教师教育办学规模不断萎缩。因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始不断缩减教师教育类专业的招生,为迎合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机械电子、软件工程之类的就业率相对好的非师范专业,因此,容易出现教师教育类专业被边缘化的结果。
众所周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他们拥有深厚的教师教育传统积淀。一直以来,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向地方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培养和输送师资力量,如果弱化教师教育的发展,那么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可想而知。
2.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单一化,与基础教育相脱节
多年来,我国师范教育课程一直存在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专而窄,教学内容陈旧,与基础教育相脱节,跟不上基础教育发展的步伐;注重专业课程的开设,忽视师范生技能的培养;“重学术”“轻师范”,这种现象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中仍然没有太大的改观。
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向学科的高深领域发展,如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笔者所在学校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学生,80%的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反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太深,若以后不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很多知识对以后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意义不大。知识的纵深发展固然有利于科学研究,但对于即将从事基础教育的师范生,花费过多时间于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知识的“浪费”,与其过分关注知识的纵深,毋宁提高培养学生的师范生技能训练。
3.学校内部教师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设置合理化问题
从事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分属不同的教学单位。教育管理的权限的分散导致协调与管理环节较多,如教育学院(教育系)承担师范生的教师教育公共课基础课,各学院(系)负责学科教学法课程。这些课程中,教育学与学科教学法课程有很多内容是重复的,怎样将这两门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任课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应妥善协调。
校内教师教育师资和资源分属不同管理机构,教务处作为管理教学的行政部门,也是制定政策的部门。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执行者,存在意见不能及时表达,即使能及时表达也未必能得到采纳。并列的教师教育教学单位,缺乏沟通和协调,造成了有限的教师教育资源的浪费。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发展的出路
1.建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专门机构
建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专门机构是加强和发展教师教育专业的有效策略。设立特定的部门,如教师发展中心或者教师教育学院。将有限的教师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避免部门之间的各自为政,由一个部门对全校学生的教师教育公共基础课程进行全面授课,加强各科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改变教师教育专业的管理、教学、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活动过于分散的现状,加强相关部门和教师的沟通,避免资源的重复和浪费,避免部门之间各自为政。
2.根基于地方基础教育,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⑴增强基础教育服务意识,彰显服务地方的教师教育发展特色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以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为本,建立学校与地方基础教育相结合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探索与完善“顶岗实习”、“顶岗支教”等实习模式。地方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不是高校教师教育类学科专业独自所能完成的,必须集中高校和地方政府及中小学的合力才能培养出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优秀毕业生。
⑵突出师范性,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素养
作为承担教师教育任务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与办学实践上去师范化,必然会导致办学重心转移,同时,亦会增加其对教师教育办学认识的偏差,极易诱发教师教育资源浪费和教师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不抛弃其有一定历史积淀的教师教育发展,是明智的选择。而此类学校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探索既能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又适应自身发展实际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在传统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混合型模式的基础上,可借鉴 “1+3”培养模式,即新生入学第一年按大类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大二分流后接受两年的教师教育专业训练,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这是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的融合阶段,也是学科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过渡阶段,在这期间由各专业学院和教师教育学院共同负责,最后一年由教师教育学院负责,继续学习教师教育类课程,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3.合理配置课程资源,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⑴合理设置职前教育课程,优化教师教育课程资源配置
在课程设置中,如何将师范性和学术性很好地进行对接,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要解决的问题。职前教师教育的培养过程中,仅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教学法等相关课程,还远远不够。学校应根据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实践”四大领域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要求,拓展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更新课程中陈旧的知识以及实用性和基础性不强的知识,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是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新成果。针对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考试标准》对教师资格考试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应在实施课程中也不断更新与补充内容。
⑵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师范生技能的训练和养成
首先,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构建与地方中小学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探索与地方中小学共同培养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如定期邀请中小学优秀校长和教师来校开讲座,加大学生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课时比重,从而在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养成教师专业情意,增强学生入职后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实施建议要求,学校聘任地方中小学和幼儿园名师为兼职教师,探索“双导师”制,形成高校与地方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为学生的专业见习、实习和专业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以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最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教育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优化教学环境、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也尤为重要。
⑶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更新修订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大纲。改革和创新实践课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以便学生尽早适应教师资格考试结构化面试和情景模拟相结合的面试方式。实践课应涉及到师范生对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心、热情和情感,对中小学学科知识及课标的理解,对青少年心理的把握。鼓励承担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教学实际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如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讲述或者角色扮演、教育情景剧等形式开展班主任工作或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开展体验式学习,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过程中参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调查研究,搜集相关教育案例。只有了解、研究并积极参与基础教育的实践,才能切实地有利于学生教育情感的养成。[2]
结 语
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在发展中,虽面临去师范化、教师教育专业办学规模萎缩等困境,但地方基础教育对优质师资力量的需求缺口依然很大,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仍有长足的发展空间。只有不抛弃其教师教育的传统,不随波逐流,不照搬传统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发展的长远之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1 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Z].2011,5,2.
[2]徐书业,张传月.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方略——以钦州学院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0,04:70-71.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2011]6号.
[4]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发展[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1-4.
[5]杨哲.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特色的创建[J].教书育人,2012,(1):35-37.
[6]冯奕競.教师教育模式改革与探索——以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1):33-36.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文理专项”《转型时期西安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发展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WL30);西安文理学院2012-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教师教育一体化背景下职前教师教育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C107)。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通常是指1999年之后,为适应国家扩招需要而新成立的本科院校。约占本科院校总量的1/3。根据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数据,全国本科院校共1129所,其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达到300多所。[1]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由专科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前,几乎都有教师教育的背景,也曾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培养了一批合格乃至优秀的师资力量。但其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等诸多方面,既无法与综合大学竞争,也难以与传统师范大学抗衡。怎样消除这一局面,以及如何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是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发展的问题
1.去师范化现象严重,引发教师教育重心的转移
近年来,升格后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热衷于从师范性为主向多学科性和学术性方向的转型发展,办学方向定位为综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不够重视,多着眼于与企业合作的人才开发上,淡化人文学科,导致教师教育办学规模不断萎缩。因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始不断缩减教师教育类专业的招生,为迎合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机械电子、软件工程之类的就业率相对好的非师范专业,因此,容易出现教师教育类专业被边缘化的结果。
众所周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他们拥有深厚的教师教育传统积淀。一直以来,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向地方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培养和输送师资力量,如果弱化教师教育的发展,那么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可想而知。
2.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单一化,与基础教育相脱节
多年来,我国师范教育课程一直存在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专而窄,教学内容陈旧,与基础教育相脱节,跟不上基础教育发展的步伐;注重专业课程的开设,忽视师范生技能的培养;“重学术”“轻师范”,这种现象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中仍然没有太大的改观。
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向学科的高深领域发展,如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笔者所在学校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学生,80%的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反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太深,若以后不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很多知识对以后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意义不大。知识的纵深发展固然有利于科学研究,但对于即将从事基础教育的师范生,花费过多时间于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知识的“浪费”,与其过分关注知识的纵深,毋宁提高培养学生的师范生技能训练。
3.学校内部教师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设置合理化问题
从事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分属不同的教学单位。教育管理的权限的分散导致协调与管理环节较多,如教育学院(教育系)承担师范生的教师教育公共课基础课,各学院(系)负责学科教学法课程。这些课程中,教育学与学科教学法课程有很多内容是重复的,怎样将这两门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任课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应妥善协调。
校内教师教育师资和资源分属不同管理机构,教务处作为管理教学的行政部门,也是制定政策的部门。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执行者,存在意见不能及时表达,即使能及时表达也未必能得到采纳。并列的教师教育教学单位,缺乏沟通和协调,造成了有限的教师教育资源的浪费。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发展的出路
1.建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专门机构
建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专门机构是加强和发展教师教育专业的有效策略。设立特定的部门,如教师发展中心或者教师教育学院。将有限的教师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避免部门之间的各自为政,由一个部门对全校学生的教师教育公共基础课程进行全面授课,加强各科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改变教师教育专业的管理、教学、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活动过于分散的现状,加强相关部门和教师的沟通,避免资源的重复和浪费,避免部门之间各自为政。
2.根基于地方基础教育,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⑴增强基础教育服务意识,彰显服务地方的教师教育发展特色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以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为本,建立学校与地方基础教育相结合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探索与完善“顶岗实习”、“顶岗支教”等实习模式。地方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不是高校教师教育类学科专业独自所能完成的,必须集中高校和地方政府及中小学的合力才能培养出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优秀毕业生。
⑵突出师范性,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素养
作为承担教师教育任务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与办学实践上去师范化,必然会导致办学重心转移,同时,亦会增加其对教师教育办学认识的偏差,极易诱发教师教育资源浪费和教师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不抛弃其有一定历史积淀的教师教育发展,是明智的选择。而此类学校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探索既能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又适应自身发展实际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在传统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混合型模式的基础上,可借鉴 “1+3”培养模式,即新生入学第一年按大类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大二分流后接受两年的教师教育专业训练,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这是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的融合阶段,也是学科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过渡阶段,在这期间由各专业学院和教师教育学院共同负责,最后一年由教师教育学院负责,继续学习教师教育类课程,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3.合理配置课程资源,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⑴合理设置职前教育课程,优化教师教育课程资源配置
在课程设置中,如何将师范性和学术性很好地进行对接,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要解决的问题。职前教师教育的培养过程中,仅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教学法等相关课程,还远远不够。学校应根据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实践”四大领域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要求,拓展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更新课程中陈旧的知识以及实用性和基础性不强的知识,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是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新成果。针对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考试标准》对教师资格考试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应在实施课程中也不断更新与补充内容。
⑵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师范生技能的训练和养成
首先,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构建与地方中小学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探索与地方中小学共同培养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如定期邀请中小学优秀校长和教师来校开讲座,加大学生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课时比重,从而在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养成教师专业情意,增强学生入职后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实施建议要求,学校聘任地方中小学和幼儿园名师为兼职教师,探索“双导师”制,形成高校与地方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为学生的专业见习、实习和专业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以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最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教育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优化教学环境、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也尤为重要。
⑶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更新修订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大纲。改革和创新实践课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以便学生尽早适应教师资格考试结构化面试和情景模拟相结合的面试方式。实践课应涉及到师范生对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心、热情和情感,对中小学学科知识及课标的理解,对青少年心理的把握。鼓励承担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教学实际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如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讲述或者角色扮演、教育情景剧等形式开展班主任工作或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开展体验式学习,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过程中参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调查研究,搜集相关教育案例。只有了解、研究并积极参与基础教育的实践,才能切实地有利于学生教育情感的养成。[2]
结 语
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在发展中,虽面临去师范化、教师教育专业办学规模萎缩等困境,但地方基础教育对优质师资力量的需求缺口依然很大,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仍有长足的发展空间。只有不抛弃其教师教育的传统,不随波逐流,不照搬传统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发展的长远之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1 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Z].2011,5,2.
[2]徐书业,张传月.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方略——以钦州学院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0,04:70-71.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2011]6号.
[4]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发展[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1-4.
[5]杨哲.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特色的创建[J].教书育人,2012,(1):35-37.
[6]冯奕競.教师教育模式改革与探索——以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