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一直以来都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该课程要求从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然而,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对翻译教学的重视度却不够,大多停留在逐字逐句翻译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甚明显。关联理论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建立合适的关联,使译文读者能够以较小的认知推理实现对译文的理解。这也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翻译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建立文本与生活实际的关联、英汉语言关联,以及文化关联,促进学生在原文理解、语言转换及译文表达各个环节实现翻译的“明示-推理”过程,从而提升课堂有效性,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
【关键词】关联理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式
【作者简介】黄燕平,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旨在从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然而,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对翻译模块的认识不到位,往往停留于字、词、句及篇章层面上的一一对应以对教师所给参考译文的对照上。学生对翻译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作用有限。关联理论为大学英语翻译模块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与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提高翻译技能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概念最初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1986)在《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关联理论从人际交往和认知的角度来分析语言的理解、交际和运用。关联理论把交际行为看作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其中,表示,指说话人在交际活动中通过语言形式明确表达其交际意图;推理是指听话者从说话者的言语中通过信息的加工处理而推断出说话者的话语背后所蕴含的真正意图。此后,Gutt将关联理论应用到英语翻译中。他(2000)指出,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行为,翻译活动是一个与大脑机制密切相关的推理过程。沈家煊(1988)在他的《讯息与认知的相关性》中首次将关联理论引入了中国。此后,何自然在其1997年出版的《语用学与外语学习》一书中阐述了自己对于关联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关联理论翻译观认为,翻译作为一种涉及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事实上也是一个包含“明示-推理”过程的交际活动。翻译过程中言语交际目的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最佳关联的存在。所谓的最佳关联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最大关联。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指的是 “最合适的关联”。因此,关联理论要求说话者致力于使听话者通过较小的认知推理实现对话语的理解,即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Gutt, 2000)。最佳的语境效果将产生最佳的关联。这里所说的认知语境不仅包括词语信息,还包括词汇之外的逻辑信息及百科信息(何自然、冉永平,1998)。因而,在翻译中,译者应兼顾原文和译文读者对译文表达做出选择,达成最佳关联。关联理论认为,在翻译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促进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形成关联意识,从而提高翻译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当前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的现象。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引起了学生们的排斥、反感。教师在讲授翻译模块内容是,学生们的表现往往比较被动,课堂氛围也比较沉闷。这主要是由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所导致的。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中,特别是翻译模块的教学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里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语言知识点及相关的翻译技巧。教师只关注课本知识的传授,没有利用关联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未能在学生与所学翻译知识之间建立起最佳关联,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对翻译教学不重视。教师之所以会使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源于其对翻译教学的不重视。很多教师内心认为,翻译技能对非英语专业学生今后的生活影响较小。例如,对于学习汉语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虽然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必修课,但是,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用到翻译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汉语文学专业的学生,主要以研究汉语为主,更有一大批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与英语的关系甚微。另外,对于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有很大一批学生属于理工科专业。这些学生本身英语基础薄弱,加之其今后所从事的职业用到英语翻译的可能性也很小。所以,很多教师在给这些专业的学生上课时,常常将重心放在让学生利用所学词汇及短语进行简单的翻译上,并不会深入教授翻译技能,这足以看出老师对翻译教学的重视程度太低。
3.学生对翻译教学有排斥。翻译能力的提升不仅要求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也要求其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组织译文。然而,这对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难度较高,笔者任教的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于大学英语中的翻译模块往往采取放弃的态度,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的念头。
4.翻译教学面对群体小。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大学英语课堂中的翻译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许多大学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很少涉及英语翻译教学。即使是为了应对大学英语四六级,教师也只会用少量的时间在課堂上进行简单的英汉互译,偶尔涉及一些简单的翻译技巧。有时针对即将从事特殊行业的学生,比如旅游、空乘专业,教师会重点学习英语翻译。但是,总体而言,大学英语课程中的翻译教学模块的涉及面较窄,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
四、关联理论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笔者运用关联理论翻译观指导大学英语课程中的翻译教学。关联理论将翻译看作“明示-推理”的过程,这也为教师的翻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在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原文理解、语言转化及译文表达各环节中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寻找最佳关联,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教学效果的提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学生兴趣的激发离不开最佳关联的构建。譬如,传统大学英语翻译课堂中,教师往往采用逐字翻译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们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的权威翻译的状态。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方式将翻译学习孤立于学生实际生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翻译原文与自身生活实际相结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翻译文本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从而获取与主题相关的更多的背景知识。如此一来,学生面对的便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几行文字,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动活泼的事物。学生对于这些与自身相关的内容的翻译自然也会提起更高的兴趣,愿意多加尝试,翻译能力的提高自然也水到渠成。
2.引导学生掌握实际意图。运用关联理论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掌握交际的意图,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从上下文的关联中找出隐含的实际意图[2]。要做到准确无误的翻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文句子。着手翻译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原文。对原文的理解是翻译的起点,也是翻译的基础。如果在起点上就有所偏差,那之后的翻译活动只会与原文大相径庭、徒劳无功。因此,在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内涵。不仅要分析文章句子表面所传达的意思,还要通过推理分析句里行间潜藏的含义,从而掌握文章作者的实际意图。
(2)引导学生进行语境分析。要准确翻译,对语境的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原文认知的语境不仅包括语篇中的词汇信息,还包括语篇内的逻辑信息以及相关的百科信息。这就要求人们在翻译时不能停留于语篇的词汇信息层面。要对所要翻译的作品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以求保证翻译内容的质量。所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英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引导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分析原文语篇语境,查阅相关资料获取语篇的相关背景信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3)引导学生把握句子的思想感情。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往往偏重对客观信息的传达而忽视了原文作者的情感表达。事实上,任何一篇文章的句子表达都有其内在的思想感情。在进行翻译之前,一定要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整体把握,才能抓住文章的整体基调,最终得到恰当的译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原文语篇的情感色彩,以期获得更为恰当的译文。
3.促进学生建立英汉语言关联。对翻译原文进行充分分析之后就需要进行语言的转换了。世间万事,都有技巧可言,英汉翻译亦是如此。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对翻译模块都不够重视,致使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翻译技巧。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其使用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大不相同。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面前往往不知所措。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缺乏该方面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教授翻译时应该引导学生分辨两种语言的使用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帮助学生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建立相关的关联,促进其更好地进行汉英、英汉的转换。当然,在讲授语言及思维差异时,语言转换的技能、技巧也就涉及了。并且,以此种方式传授的翻译技巧对于学生而言并非孤立的技巧,而是经过理解后而掌握的技巧。学生在运用中将更加得心应手。
4.促进学生建立英汉文化关联。传统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偏重于字、词、句及篇章上的语言转换,往往忽略了文化层面对翻译的影响。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知之甚少。因此,在翻译时往往只是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认为只要词汇对应的译文就是好的译文,却忽略了背后的文化内涵。关联理论将翻译看作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这就要求人们在翻译时不但要理清文章字面的意思,也要推理出文章的言外之意。因而,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翻译教学时同样需要传授一些有关西方文化的知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并在理解的基础之上,产出通顺流畅的译文。
五、结论
关联理论翻译观将翻译看作“明示-推理”的过程,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建立最佳关联,以使读者能够以最小的认知推理实现对译文文本的理解。为此,大学英语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建立文本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意图;促进学生建立语言关联和文化关联,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文理解-语言转换-译文表达的各个阶段实现翻译的“明示-推理”过程,最终获得通顺流畅的译文。此外,关联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拓宽学生的翻译视野何文化视野,对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有一定帮助,确实是一种可行的翻译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Gutt, E. 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 Manchester: St. Jerome,2000.
[2]Sperber, D.
【关键词】关联理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式
【作者简介】黄燕平,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旨在从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然而,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对翻译模块的认识不到位,往往停留于字、词、句及篇章层面上的一一对应以对教师所给参考译文的对照上。学生对翻译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作用有限。关联理论为大学英语翻译模块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与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提高翻译技能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概念最初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1986)在《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关联理论从人际交往和认知的角度来分析语言的理解、交际和运用。关联理论把交际行为看作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其中,表示,指说话人在交际活动中通过语言形式明确表达其交际意图;推理是指听话者从说话者的言语中通过信息的加工处理而推断出说话者的话语背后所蕴含的真正意图。此后,Gutt将关联理论应用到英语翻译中。他(2000)指出,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行为,翻译活动是一个与大脑机制密切相关的推理过程。沈家煊(1988)在他的《讯息与认知的相关性》中首次将关联理论引入了中国。此后,何自然在其1997年出版的《语用学与外语学习》一书中阐述了自己对于关联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关联理论翻译观认为,翻译作为一种涉及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事实上也是一个包含“明示-推理”过程的交际活动。翻译过程中言语交际目的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最佳关联的存在。所谓的最佳关联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最大关联。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指的是 “最合适的关联”。因此,关联理论要求说话者致力于使听话者通过较小的认知推理实现对话语的理解,即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Gutt, 2000)。最佳的语境效果将产生最佳的关联。这里所说的认知语境不仅包括词语信息,还包括词汇之外的逻辑信息及百科信息(何自然、冉永平,1998)。因而,在翻译中,译者应兼顾原文和译文读者对译文表达做出选择,达成最佳关联。关联理论认为,在翻译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促进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形成关联意识,从而提高翻译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当前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的现象。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引起了学生们的排斥、反感。教师在讲授翻译模块内容是,学生们的表现往往比较被动,课堂氛围也比较沉闷。这主要是由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所导致的。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中,特别是翻译模块的教学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里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语言知识点及相关的翻译技巧。教师只关注课本知识的传授,没有利用关联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未能在学生与所学翻译知识之间建立起最佳关联,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对翻译教学不重视。教师之所以会使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源于其对翻译教学的不重视。很多教师内心认为,翻译技能对非英语专业学生今后的生活影响较小。例如,对于学习汉语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虽然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必修课,但是,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用到翻译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汉语文学专业的学生,主要以研究汉语为主,更有一大批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与英语的关系甚微。另外,对于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有很大一批学生属于理工科专业。这些学生本身英语基础薄弱,加之其今后所从事的职业用到英语翻译的可能性也很小。所以,很多教师在给这些专业的学生上课时,常常将重心放在让学生利用所学词汇及短语进行简单的翻译上,并不会深入教授翻译技能,这足以看出老师对翻译教学的重视程度太低。
3.学生对翻译教学有排斥。翻译能力的提升不仅要求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也要求其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组织译文。然而,这对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难度较高,笔者任教的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于大学英语中的翻译模块往往采取放弃的态度,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的念头。
4.翻译教学面对群体小。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大学英语课堂中的翻译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许多大学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很少涉及英语翻译教学。即使是为了应对大学英语四六级,教师也只会用少量的时间在課堂上进行简单的英汉互译,偶尔涉及一些简单的翻译技巧。有时针对即将从事特殊行业的学生,比如旅游、空乘专业,教师会重点学习英语翻译。但是,总体而言,大学英语课程中的翻译教学模块的涉及面较窄,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
四、关联理论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笔者运用关联理论翻译观指导大学英语课程中的翻译教学。关联理论将翻译看作“明示-推理”的过程,这也为教师的翻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在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原文理解、语言转化及译文表达各环节中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寻找最佳关联,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教学效果的提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学生兴趣的激发离不开最佳关联的构建。譬如,传统大学英语翻译课堂中,教师往往采用逐字翻译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们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的权威翻译的状态。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方式将翻译学习孤立于学生实际生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翻译原文与自身生活实际相结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翻译文本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从而获取与主题相关的更多的背景知识。如此一来,学生面对的便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几行文字,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动活泼的事物。学生对于这些与自身相关的内容的翻译自然也会提起更高的兴趣,愿意多加尝试,翻译能力的提高自然也水到渠成。
2.引导学生掌握实际意图。运用关联理论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掌握交际的意图,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从上下文的关联中找出隐含的实际意图[2]。要做到准确无误的翻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文句子。着手翻译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原文。对原文的理解是翻译的起点,也是翻译的基础。如果在起点上就有所偏差,那之后的翻译活动只会与原文大相径庭、徒劳无功。因此,在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内涵。不仅要分析文章句子表面所传达的意思,还要通过推理分析句里行间潜藏的含义,从而掌握文章作者的实际意图。
(2)引导学生进行语境分析。要准确翻译,对语境的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原文认知的语境不仅包括语篇中的词汇信息,还包括语篇内的逻辑信息以及相关的百科信息。这就要求人们在翻译时不能停留于语篇的词汇信息层面。要对所要翻译的作品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以求保证翻译内容的质量。所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英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引导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分析原文语篇语境,查阅相关资料获取语篇的相关背景信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3)引导学生把握句子的思想感情。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往往偏重对客观信息的传达而忽视了原文作者的情感表达。事实上,任何一篇文章的句子表达都有其内在的思想感情。在进行翻译之前,一定要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整体把握,才能抓住文章的整体基调,最终得到恰当的译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原文语篇的情感色彩,以期获得更为恰当的译文。
3.促进学生建立英汉语言关联。对翻译原文进行充分分析之后就需要进行语言的转换了。世间万事,都有技巧可言,英汉翻译亦是如此。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对翻译模块都不够重视,致使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翻译技巧。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其使用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大不相同。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面前往往不知所措。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缺乏该方面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教授翻译时应该引导学生分辨两种语言的使用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帮助学生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建立相关的关联,促进其更好地进行汉英、英汉的转换。当然,在讲授语言及思维差异时,语言转换的技能、技巧也就涉及了。并且,以此种方式传授的翻译技巧对于学生而言并非孤立的技巧,而是经过理解后而掌握的技巧。学生在运用中将更加得心应手。
4.促进学生建立英汉文化关联。传统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偏重于字、词、句及篇章上的语言转换,往往忽略了文化层面对翻译的影响。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知之甚少。因此,在翻译时往往只是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认为只要词汇对应的译文就是好的译文,却忽略了背后的文化内涵。关联理论将翻译看作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这就要求人们在翻译时不但要理清文章字面的意思,也要推理出文章的言外之意。因而,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翻译教学时同样需要传授一些有关西方文化的知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并在理解的基础之上,产出通顺流畅的译文。
五、结论
关联理论翻译观将翻译看作“明示-推理”的过程,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建立最佳关联,以使读者能够以最小的认知推理实现对译文文本的理解。为此,大学英语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建立文本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意图;促进学生建立语言关联和文化关联,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文理解-语言转换-译文表达的各个阶段实现翻译的“明示-推理”过程,最终获得通顺流畅的译文。此外,关联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拓宽学生的翻译视野何文化视野,对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有一定帮助,确实是一种可行的翻译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Gutt, E. 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 Manchester: St. Jerome,2000.
[2]Sperber,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