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当代 继承开新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n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时代为曲艺创演提供了广阔舞台的同时,也对曲艺传承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在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不断为人民生活说与唱、为社会发展鼓与呼中探索出山东快书新的发展路径,这是广大的山东快书从业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从继承传统出发回归山东快书的人民性和现实性
  自傅汉章等老艺人吸收、改编捽缰调、梨花調等民间艺术精华创立山东快书以来,关注社会现实就成为这门艺术的优良传统。于传宾、杨凤山、傅永昌、高元钧、杨立德等一代代山东快书从业者,在从艺道路上接受群众检验,不断将群众的需求转化到山东快书作品中。《武松打虎》《武松赶会》《石家庄》等常演不衰的作品表达出了群众惩恶扬善、呼唤英雄的朴素思想,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智慧。所以群众对艺术的现实需求一直是山东快书艺术生发的肥沃土壤,真切反映现实则是山东快书始终追求的目标。
  20世纪40年代以来,积极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践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创作目标成为山东快书发展的重要阶段性目标。这一时期,鲁中南根据地的杨兴华、渤海根据地的丁方瑞等人根据抗敌故事自编自演的《大战岱崮山》《二曹大闹蒙阴城》《魏家堡战斗》等山东快书新段子在表现抗战生活、宣传抗战成果和鼓舞抗日军民士气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体现出了山东快书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新的文艺品格,也为山东快书注入了现代文艺、革命文艺的新活力。这种创作转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于还没有完全脱离清荤口之争,处于迷茫状态的民间艺人,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与冲击,使他们开始认真地去思考自己的未来。其中先行者如高元钧、杨立德等,已经认识到应当如何发挥快书艺术本身的优长,像过去歌颂武松、鲁达那样,去歌颂古代特别是现代的民族英雄,以适应时代与听众的需要。”①从政治层面讲,这一时期山东快书作品体现出了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号召的强大认同,而这种认同又促进了山东快书的自我进化和升华。1949年以后,高元钧、杨立德等山东快书艺人参与改编、创作、演出《一车高粱米》《长空激战》《三只鸡》《郝怀友》《取枪记》等作品,他们能够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采用典型化的手法塑造人物,实现了朴素的民间趣味与鲜明的人民性有机统一,在思想深度和艺术技巧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素材,用心为群众说唱,是山东快书传承与发展的不二法门。但就目前山东快书的发展情况来看,可以获得观众认可并长期流传的作品并不多,当前快书演员最常演、广大观众最爱看的还是以《武松打虎》等为代表的传统段子。这种情况很值得众多山东快书从业者深入思考。现实主义作品不能片面化地成为“主题先行”作品,不能应时应景却少了应人的本质特征;如此创作出的作品往往与民间趣味疏离,缺少真正的现实关怀,在很大程度上更失去了自身生长的根基和鲜活自然的本色。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曾在一次曲艺创作培训班开班讲话中指出,曲艺作品是走入生活、生产第一线的艺术形式,不能陈旧、迂腐,而应富有朝气,让观众能够从新的作品中体验生活中的欢乐和哲理。现在观众反映曲艺作品不好看,是大家把讲故事的传统坚持得不够。许多东西不能是杜撰出来的,而是需要到生活中去体验,在生活中汲取营养。②
  二、在现实题材创作中探寻山东快书的新时代品格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入开展,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是与古今中外任何变革都不同的,是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非常广泛的变革,它为当前的现实题材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在应对新要求、新挑战开展现实题材创作的同时,必将对艺术本体的发展与现代转型产生深远的影响。山东快书作为“文艺轻骑兵”的重要一员,在新时代现实题材艺术创作中有着独特的优势,而这种优势的更好发挥也必然是与其自身创作规律和审美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同步的。
  1.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道:“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关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习总书记的话告诉我们,现实题材创作不只是对当代生活的描摹,而应该成为一种建立在对当代社会生活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有态度的创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影响着社会各行各业,有些立竿见影,如反腐倡廉等,有些则在悄然改变。但这些变化是现实生活中丰富真实的体现,有无数人能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些领域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所思所想是什么,他们为什么高兴,为什么苦恼,为什么纠结,为什么彷徨,这些都应该成为当前有理想有追求的创作者关注的话题。
  20世纪40年代以来,以高元钧、杨立德等为代表的山东快书艺术家以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举,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老艺术家们的创演思路和艺德艺品永远值得后来人学习。倡导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文艺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要求,正呼唤着当代的山东快书从业者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生活,深入思考、发掘艺术典型,创作出更多与时代共振的优秀现实题材作品。
  2.在演出实践中构建山东快书的时代品格。赵连甲曾撰文指出:“曲艺精品不是写出来的,是演出来的,是改出来的。”“要靠对生活切实的感悟和传统技艺的借鉴与发挥;要把案头工作同舞台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舞台是验证作品水准的‘公平秤’……” ③一代代山东快书从业者正是在一次次的演出实践中,在广收博取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摔打锤炼出了别具一格的表演艺术。时代在发展,但以观众的褒贬检验作品优劣的评价标准不能变。当前,伴随多元文化而来的多样化娱乐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艺餐桌,传统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甚至在一定时期,曲艺几乎成为观众文艺餐桌上的点缀品。面对困境,自怨自艾不是办法,寻找出路才是关键。近年来,部分曲艺从业者敏锐把握娱乐碎片化的机遇,带动曲艺小剧场重新焕发活力,在新时代下搭建起了曲艺与群众的沟通桥梁。尽管如此,当前的曲艺创演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割裂:一些晚会作品和以评奖为目的的作品得不到观众的普遍认同,而在小剧场演出的一些作品也存在格调不高的问题。这种疏离是客观存在的,也进一步说明了曲艺作品的舞台实践的片面化,说明了当前的现实题材作品还没有在最广泛的演出实践中获得认可。就当前的山东快书来说,作品好不好,演员演得怎么样,不仅要过专家的眼睛,也要接受观众的评价。如此广种博收,才能“一遍拆洗一遍新”,让作品真正立在舞台上。   3.加强对优秀现实题材作品的总结提升和推广。山东快书原有“武老二”的称谓,20世纪40年代后正式定名为“山东快书”并沿用至今。然而今天观众提起山东快书,还是会立马想到“闲言碎语不多讲,咱表一表好汉武二郎”。这种现象说明山东快书传统作品长盛不衰,也在提醒我们应该加强新作品的创作和对优秀现实题材作品的总结提升和推广。剧作家罗怀臻提出,现实题材不应成为“限时”题材。他所批判的概念化、简单化创作倾向对于山东快书的现实题材创作同样适用。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很多现实题材之所以被“限时”,其实和题材关系不大。武松打虎的故事离我们的当代生活不可谓不远,但并不妨碍山东快书《武松打虎》至今传唱不衰;当前的一些新创作品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但也并未改变其被人遗忘的命运。差的作品被“限时”,自然与创作者创作能力不足、创作态度不端有關,而对于好的作品被“限时”,则与人们“厚古薄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涌现出的优秀作品的挖掘、提升和推广不够有关。目前,这种情况在其他一些艺术门类已经引起了重视,例如,近年来戏曲界在革命现代戏的表现手法、音乐创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开拓意义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共识,各地复排的革命现代戏剧目在观众中的受欢迎程度也已不亚于传统经典剧目,同时戏曲理论界关于当代戏曲史的梳理总结也已经有了相当的成果。这些都应该对山东快书乃至其他曲艺门类的下一步发展有启发。
  一个曲种的成熟发展离不开不同时期代表性作品的不断涌现。就山东快书来说,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以后,杨兴华、丁方瑞等人创作《大战岱崮山》《魏家堡战斗》等作品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刘学智等人创作、高元钧参与修改排练的《一车高粱米》《三只鸡》,杨立德参与创作的《郝怀友》《取枪记》等在当时广受欢迎,一直到后来赵连甲创作《小吴赔茶壶》、黄枫创作《一分钱一两米》,改革开放之后推出《闯红灯》等作品。虽然这些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发生改变,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或歌颂英雄或关爱百姓或勤俭节约或贬恶扬善的精神追求是不过时的,文本中所表现出的创作方法、艺术家在表演中体现出的纯熟的表演技巧和所创造的新的表现方式是不过时的。2018年济南艺术创作研究院为山东快书名家周弘摄制《泉城艺术名家》专题片,请周弘在济南明湖居“开心甜沫”剧场表演《武松打虎》,演完返场的时候,周弘演唱师父黄枫的经典作品《一分钱一两米》,火爆程度一点不亚于前面的《武松打虎》,而段子最后他将原来的“增产节约要彻底”改为“一定要把一带一路搞上去”,结合了当前的时代背景同样受到现场观众的欢迎。这说明了不同时期积累下来的现实题材作品在新时代仍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其中许多立意好、结构妙的优秀作品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和推广,以有利于我们在进一步总结以往的创作经验、丰富山东快书的经典书目的基础上,为当前的现实题材创作提供优秀的范本,为延续山东快书的创作文脉,为山东快书艺术在新时代创造新的辉煌夯基固本。
  注释:
  ①《山东快书综论》,郭学东,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2004年6月版。
  ②《曲艺创作开班 姜昆讲“少套牌子腔多点精气神”》,牛春梅, 《北京日报》,2009年4月9日版。
  ③《创新首要务实——由抗日题材作品想到的》,赵连甲,载《曲艺》,2015年第7期。
其他文献
中国曲协举行“携手共建曲艺界优良行风”座谈会  2019年12月19日,中国曲协举行“携手共建曲艺界优良行风”座谈会并发布倡议书,中国曲协相关负责人,中国曲协行风建设委员会、相声艺术委员会、全国曲艺小剧场艺术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人,部分国营曲艺院团和小剧场代表,法律界人士,中国曲协干部职工和媒体人士近20人参加会议。与会者一致表示,广大曲艺工作者应当认真学习《携手共建新时代曲艺界优良行风倡议书》的有
期刊
东北大鼓是地域特色鲜明的重要的民间曲艺艺术形式,有200余年历史。自清代乾隆年间从北京传播到东北,流传于我国东北三省和京、津、内蒙等地,成为我国北方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大鼓作为一门曲艺形式,具有娱乐、教化、审美、认识等多种社会功能。近年,东北大鼓因传承人才断档、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等原因进一步衰落,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东北大鼓创作与表演人才培养立项并顺利实施
期刊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如何不断向前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过程中必须被解决的一个课题。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而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证明,这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在现实基础上生成的实践逻辑,才具有决定意义和指导作用,才能由特殊而一般,归纳总结出普遍性的理论逻辑。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大部分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只有让农民全面富起来,让
期刊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文化艺术日益繁荣,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
期刊
当代喜剧小品是我国喜剧艺术传统在电视媒介引发下的回归,借用教学小品的理念,融合相声、二人转等民间喜剧艺术的形式,汲取话剧、影视、戏曲等姊妹艺术的营养而形成的短小而隽永的表演艺术形式。对当代流行的喜剧小品,目前学术界的认识很不一致,一般有“教学小品说”“教学小品渐变说”“喜剧艺术回归说”“原生态喜剧小品说”“融合说”等说法。“跨界”是小品的重要内涵和属性。一、当代喜剧小品的兴起  (一)时代与小品 
期刊
大理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古朴且带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曲艺艺术在这里发酵并被继承着,有诸多的曲艺工作者为了曲艺传承发展奉献着毕生心力,郭晓梅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她曾任云南省曲协副主席,大理州、市曲协主席,多次荣获全国、省、州、市、局级先进工作者;1996年、2005年、2012年被评为大理市文化局优秀共产党员;曾创作白族大本曲、歌曲、舞蹈剧目等100多个,荣获各类作品创作奖(含与人合作作品)
期刊
古时,说书艺人通过耳闻目睹现实生活,加以揣摩前人说书内容编述故事。清中叶,扬州评话演出初具规模,出现了固定的营业性书场,说书艺人愈发潜心研究说书技巧,编创书目。说书人才涌现,不仅有文人如叶霜林改习扬州评话,还有张破头、谢寿子、范松年等戏曲艺人兼从事说书,为扬州评话注入了艺术性、文学性血液。清嘉庆后,扬州评话出现不同门派、不同系统分别授徒传艺现象,曲坛知名艺人如邓光斗、许殿章、任德成、张敬轩、孙干臣
期刊
2018这一年,多位曲艺界特别是相声界的前辈名家相继辞世,不仅是我们相声行业的重大损失,也令无数相声观众们由衷地扼腕叹息。作为曲艺理论研究者,我们在深切缅怀这些前辈的同时,从理论层面认真客观地总结他们的表演经验与艺术追求,理应成为当前最为迫切的课题之一。  本文即以师胜杰先生的相声作品为例,重点谈谈他对相声美学精神的承继与传扬。  一、相声除了讽刺,还有“美”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相声的艺术功
期刊
目前,多媒体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以动画评书、动画鼓曲、动画相声等为代表的传统艺术的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开始活跃,并且在电视、网络、移动新媒体等诸多平台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曲艺动画,实际上就是以Flash动画的方式来实现对传统曲艺艺术的演示。但它并不是曲艺与动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简单融合,而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既充分呈现出与传统曲艺样式的明显不同,又与
期刊
曲艺园地,“单弦拉戏”,一根弦,一手指,弓弦拉弹,近乎人声,既能扬鞭催马,嘶鸣长啸,也能柔和婉转,轻哝细语,其韵味十足,惟妙惟肖凡听过“单弦拉戏”者,无不对它产生深刻印象。  说起“单弦拉戏”,自然会想到与之有着渊源关系的表演形式“唢呐咔戏”“三弦弹戏”“三弦拉戏”“雷琴拉戏”等。曾几何时,它们就像民间文艺百花园里的朵朵奇葩,为人们喜闻乐见并流行一时。虽然这些表演形式出现的时间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