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00年以来采用旋股内动脉升支大转子骨瓣植骨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2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旋股内动脉升支大转子骨瓣 青壮年 股骨颈骨折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17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10-01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或后期合并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一大难题。传统疗法虽多,但效果欠佳,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置换又不适用于青壮年患者。在开放复位、内固定的同时,切取邻近带血管蒂骨瓣转位植骨加松质骨填充,为之带进了新的血供和各种成骨因素。如此既能提高疗效,又不致使手术失之过大,实乃较佳选择。自2000年以来采用旋股内动脉升支大转子骨瓣植骨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2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8例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16-59岁,平均45岁。伤后据治疗时间最长2周,平均2天。本组病例中患者身体状况良好,无其他重大基础疾病病史。
1.2 治疗结果。经随访3年以上者共22例,骨折愈合时间最短4个月,最长18月,平均10个半月。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2年髋屈伸近正常18例,屈伸90-60°10例。行走自如、不痛、不跛26例。
2 手术方法
取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切开皮肤,钝性分开臀大肌,并切断其部分止腱,向两侧牵开臀大肌,认清坐骨神经及越过该神经表面的臀下动脉吻合支。内旋患肢,将臀中肌拉向外侧,必要时可切断其在大转子尖端的部分止腱。此时可见到大转子支呈鸟爪状分布于大转子后方骨面。从大转子支起处切开股方肌,沿转子间嵴向小转子方向跟踪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并在股方肌孖下肌之间寻觅与旋股内侧动脉深支构成吻合的臀下动脉吻合支,将之结扎切断,至此,已完成旋股内侧动脉深支的游离。如发现该血管支较细,则保留臀下血管吻合支,构成带双血管蒂骨瓣。在大转子后方凿取长条形骨块,一般长约4-5cm,宽2cm,厚1.5cm,骨膜可较骨瓣宽2-3cm。切开关节,进入关节腔,清理骨折端,骨折复位后,以三枚空心钉呈“品”字形固定,以转子间松质骨填充骨质缺损区,继之,在颈部后侧修整植骨床,向头内凿成深1-1.5cm之骨洞。嵌入骨瓣后,用一2.0mm克氏针内固定骨瓣尾端,并将骨膜瓣覆盖于股骨颈。将颈部骨皮质填于转子处。
3 讨论
旋股内侧血管升支大转子支部位表浅,解剖位置恒定,并与臀后十字吻合的其他血管构成广泛的血管网。本骨瓣系大转子后方血供最丰富部分,它是由大转子支动脉直接供应,转位后可向头颈提供充裕的血供来源。股方肌大转子骨瓣则系由营养股方肌的肌支所间接提供,而且股方肌的终止部有的系腱性组织,如遇此种情况,则股方肌骨瓣将更缺少血液供应,再者股方肌蒂短而宽厚,旋转欠灵活,强行扭转可致肌蒂下部出现一定张力,亦将影响其骨瓣血供。故本骨瓣优于股方肌骨瓣。由于股骨颈有向前12°-15°的前倾角,而且外旋肌群亦具有较强收缩力,故大多数股骨颈骨折常有向前成角,复位后在颈后方每遗有缺损,遇到此种情况本骨瓣转位植骨更具有强烈的指征。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操作简便,暴露充分,组织损伤少,亦为其突出优点。
参考文献
[1] 陈振光,徐达传,彭建强,等。旋股外侧血管升支为蒂的骨移植。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85;2(2):54
[2] 陈振光,窦忠新,彭建强等。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移位临床应用。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2;15(4):207
关键词:旋股内动脉升支大转子骨瓣 青壮年 股骨颈骨折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17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10-01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或后期合并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一大难题。传统疗法虽多,但效果欠佳,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置换又不适用于青壮年患者。在开放复位、内固定的同时,切取邻近带血管蒂骨瓣转位植骨加松质骨填充,为之带进了新的血供和各种成骨因素。如此既能提高疗效,又不致使手术失之过大,实乃较佳选择。自2000年以来采用旋股内动脉升支大转子骨瓣植骨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2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8例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16-59岁,平均45岁。伤后据治疗时间最长2周,平均2天。本组病例中患者身体状况良好,无其他重大基础疾病病史。
1.2 治疗结果。经随访3年以上者共22例,骨折愈合时间最短4个月,最长18月,平均10个半月。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2年髋屈伸近正常18例,屈伸90-60°10例。行走自如、不痛、不跛26例。
2 手术方法
取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切开皮肤,钝性分开臀大肌,并切断其部分止腱,向两侧牵开臀大肌,认清坐骨神经及越过该神经表面的臀下动脉吻合支。内旋患肢,将臀中肌拉向外侧,必要时可切断其在大转子尖端的部分止腱。此时可见到大转子支呈鸟爪状分布于大转子后方骨面。从大转子支起处切开股方肌,沿转子间嵴向小转子方向跟踪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并在股方肌孖下肌之间寻觅与旋股内侧动脉深支构成吻合的臀下动脉吻合支,将之结扎切断,至此,已完成旋股内侧动脉深支的游离。如发现该血管支较细,则保留臀下血管吻合支,构成带双血管蒂骨瓣。在大转子后方凿取长条形骨块,一般长约4-5cm,宽2cm,厚1.5cm,骨膜可较骨瓣宽2-3cm。切开关节,进入关节腔,清理骨折端,骨折复位后,以三枚空心钉呈“品”字形固定,以转子间松质骨填充骨质缺损区,继之,在颈部后侧修整植骨床,向头内凿成深1-1.5cm之骨洞。嵌入骨瓣后,用一2.0mm克氏针内固定骨瓣尾端,并将骨膜瓣覆盖于股骨颈。将颈部骨皮质填于转子处。
3 讨论
旋股内侧血管升支大转子支部位表浅,解剖位置恒定,并与臀后十字吻合的其他血管构成广泛的血管网。本骨瓣系大转子后方血供最丰富部分,它是由大转子支动脉直接供应,转位后可向头颈提供充裕的血供来源。股方肌大转子骨瓣则系由营养股方肌的肌支所间接提供,而且股方肌的终止部有的系腱性组织,如遇此种情况,则股方肌骨瓣将更缺少血液供应,再者股方肌蒂短而宽厚,旋转欠灵活,强行扭转可致肌蒂下部出现一定张力,亦将影响其骨瓣血供。故本骨瓣优于股方肌骨瓣。由于股骨颈有向前12°-15°的前倾角,而且外旋肌群亦具有较强收缩力,故大多数股骨颈骨折常有向前成角,复位后在颈后方每遗有缺损,遇到此种情况本骨瓣转位植骨更具有强烈的指征。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操作简便,暴露充分,组织损伤少,亦为其突出优点。
参考文献
[1] 陈振光,徐达传,彭建强,等。旋股外侧血管升支为蒂的骨移植。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85;2(2):54
[2] 陈振光,窦忠新,彭建强等。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移位临床应用。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2;15(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