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生命力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or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让课堂回归生活,让课堂教学设计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获得力量。让课堂源于生活中的疑问,解决实践中的困惑,找到认知的途径和方法。应该是追寻知识本质的课堂命题。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搭建了学科教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其意义日益凸显。
  以生为本,还课堂给学生,对于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己过去的教学设计中也一直在尝试和学习。利用一些技巧性的设计,让学生去体验,确实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对教学设计的追求应该是没有天花板的。最近读到的《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让我对为什么要推进体验式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设计有了更多的思考。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同时,正在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也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基础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教育的目标是要实现学生具备自我教育和发展的能力。是古人说的“鱼”进化到“渔”的目标,甚至是实现“狩猎”的目标。在时代发展的今天,培养适应不断的变革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当今教育的目标。那些有创造力的人才才能更伤时代的脚步,真正推进一个社会的不断更新。因此现今更加深度的研究学习的过程,站在学生自身思维方式、未来社会的需求、社会培养目标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好的实现教育和教学的目的。
  可是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将这么宏观的概念落地到具体的课堂教学,是很有难度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启示。以前也从以学生的课堂主体去设计课堂教学,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现在反思看来,以学生为本的提法固然正确,但是未免过于宽泛。分组教学、让学生体会学习过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点评让学生得出知识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还不能让老师有自觉意识的去进行培养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也不能真的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让学生有自觉意识的更新自我知识,并拥有革新自我知识的能力。这样的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得来是需要从过往的知识经验中总结并提升的,因此教学设计的立足点必然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不能简单的用学生分组、学生表达设计课堂,就误以为是还课堂给学生了。
  基于此,个人觉得,之前的“项目式教学”“项目式课堂”的模式,应该明确名称是“项目式学习”更为贴近。国家给出的中学生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都很宏观,并非是一节课可以全盘落实的,因此,通过分析教材上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或问题、学生的现有能力,进行选题立项,找到实现具体可以落实的素养目标。目标的确立,就为整个过程划定了范围。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素养的提升也是,因此一种素养的培养,也绝对不是一个项目学习就可以解决的。教学内容、社会问题也都是综合性的,因此,同样的一个教学内容,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分析推进,实现不同的素养提升目标。譬如:高一化學必修一,氧化还原部分。可以利用三个维度(得失氧、化合价升降、得失电子)去让学生体会模型认知的过程,明确概念的形成。也可以重点放在变化的观念,让学生从物质变化的分类角度,去体会对化学变化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即便是对氧化还原反应也可以有不同的分析角度。从而得到相同的化学变化可以利用不同角度去分析的结果。为高二分析有机化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奠定基础。
  明确提升素养目标也就等于给该项目教学确立了设计的方向。依据方向去选择适合的学习过程及方法。可以是分组讨论学习、可以是个人查阅资料、可以是设计实验探究试错、可以是参观实践体验。教学方法其实是多样的,也只有多样的教学手段才能让学生不会疲惫厌倦。
  具体的课堂实施过程,是同样的教学设计在不同教师和学生的具体呈现,它必然会随着不同的老师和学生有着千变万化的不同,也会出现老师的设计不能落地,不能达到目标的遗憾。也会有学生的能力被低估,完成度超过预期的惊喜。及时的课堂提升反馈,是对本节课的后续完善,也体现了教学的不确定性,和方向的不偏离。
  据此,构思了设计和实施课堂的简单模式,重点是要明确素养提升的目标。
  以学生的发展为课堂设计的目的,以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发展为课堂设计的终极目的。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真正从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实际出发,达成深度学习的目的。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会是有生命力的课堂,学生未来学习的生命力就是课堂的生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互联网 ”就像一场风暴,在极短的时间内席卷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让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模式发生了变化,并在将来的发展当中孕育出无限的可能。而“互联网 ”与现代教育的相互融合,更是逐渐演变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而互联网势必会推动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转型。因此,如何基于“互联网 ”创新班主任管理工作体系,实现学生生活、学习方面的有效管理,已经成为了中职班主任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种种弊端,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面对教材,我们应该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爱上语文课。  首先,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给教师的角色正确定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摘 要::初中学生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是国家的希望,现在的初中学生对灾害的防范意识淡薄,让初中学生掌握减灾防灾的知识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项基本生活技能。初中地理有丰富的减灾防灾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向学生传授险境求生的本领对减灾防灾非常大现实意义,还能为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减灾防灾]  2008年我国发生了汶川大地震,2011年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在此种情况下,相关教师必须要根据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适当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为学生提供更好地学习情境,让他们更透彻地了解某些方面的知识,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向初中生讲解历史学科中的相关理论知识时,便可以将提问问题这一策略运用到课堂中,通过问题提问的方式引导初中生去理解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提升他们某学科的核心素养,本文分析了如何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所作,当时的他已47岁,因作诗文讥讽王安石新法,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苏轼在住地东面山坡上盖了草屋,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日到那里读书,跟朋友谈天,抑或去游赏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正如很多评论所说,这时的苏轼官场失意,却迎来了创作的高潮时期,比如前后《赤壁赋》,还有此首《念奴娇·
[摘 要: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学校教育机制下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愈发多元,对促进学生综合学习素养提供了重要契机,也给传统教学中一些常见的问题提供了多样的解决方法。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识字教学是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本文将在快乐识字教学理念下对小学语文的高效识字教育进行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
[摘 要:语文作为初中基础课程教学重点之一,其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初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及语文相关的素养提升能力。与此同时,语文教学还肩负着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传承重担,是初中生最为直观感受体会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灿烂篇章的方式之一。教师应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进行研究分析,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为教育目标开展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农村题材词作。这首词描画了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刻画了翁媪及三个儿子鲜活的形象,抒发了词人对安宁平静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全词采用白描写法,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倍受后人赞赏。但是,在众多的研究,包括邓
[摘 要:目前来看,编导需要具备深刻的理解力和语言应用能力,当然还要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和相应职业素养。对于节目的制作,作为编导人员不仅要考虑到节目的创作流程,还要考虑节目在播出之后的收看效果,以及节目播放存在的各种风险。面对这些问题,编导应当将风险降低到最低化。当前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发展,为电视节目的传播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面对潜在的节目风险,应当提前做好防范。本文主要针对电视
[摘 要:新媒体视域下通过充分分析国防教育传播的特征,文章在立足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其传播形式、媒介及影响,创新国防教育工作方法,完善新媒体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传播途径和模式。  关键词:国防教育;新媒体传播;创新]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开辟了新的阵地。近几年,西方反华势力不断散播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信息,00后大学生又是通过新媒体接收各种多元信息的主要人群。在新媒体视域下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