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经常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因此导致学生思维陷入停滞。如果此种状态长期持续下去,很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改善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改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对初中语文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详细论述,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氛围;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020
随着教改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渐渐被初中语文教师所关注。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学生朝着奋斗目标奋起直追。通过小组学习,学生的意见有了针锋相对的机会,真理在辩论过程中得以显现。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有效教学组织手段,为改善教师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注意事项分析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原因在于先前学生一直独立学习,没有合作学习的意识,更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教师在开展新型教学之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树立起平等的观念,即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论学习成绩好坏,大家的地位是平等,就同一问题都有相同的发言权。其次,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每个小组的成员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和认识水平。最后,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此机制既能体现每一学习成员的个人素质,也能体现其所在小组的课堂表现水平,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评价机制,需要教师全力施为。
2初中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途径分析
2.1开展小组合作阅读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小组合作阅读,最为重要的步骤是教师针对阅读内容给出科学的探究问题。针对探究问题,小组间同学展开探究。探究结束后,小组长可以将组内60%以上的观点作为组内探究结论,向老师汇报。老师针对汇报内容,给出合理的评价。如果老师发现某组员的观点是正确的,却没有被列入汇报结论之内,则可考虑让该生当该组小组长。在小组长轮换制度的激励下,学生间会形成竞争心理,对阅读问题的探究会更加重视,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布置的探究问题中有一个问题是“从生活当中举一个像皇帝那样自欺欺人的实例。”针对此类开放性问题,不同的学生会举出不同的例子。小组长可以根据问题的代表性有所取舍,将60%以上的观点作为组内探究结论,向老师汇报。教师对各个小组上交的实例进行综合衡量,最后可以选出3个最具代表性的实例拿出来同全班学生一起分享。如果有某组的学员认为自己找到的例子代表性优于教师所举的3个例子,而又没有被小组长推荐上去,则可单独向老师提出。通过评价,老师可对该例选择取舍。通过此番互动式学习,班上的学习氛围一定变得十分活跃,学生的发言会十分积极。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教学生在课外进行扩展阅读。比如,在学过《<论语>十二章》后,教师即可建议学生课外阅读全本的《论语》。随后,教師可以在一节课上让学生总结出学习《论语》的收获。针对不同小组上交的不同心理体会,教师可以择优与其他组同学分享,也可将自己的阅读心得拿来同全体同学分享。通过交流,师生间的思想得以碰撞,意见得以沟通互融,极大地改善了学习体验。
2.2正确评估小组合作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
语文学习同理科学习不同,理科学习研究的是自然科学知识,正确答案是一样的。可是,对于文章的解读则完全不然。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人阅读后有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阅读结论,很难说谁是谁非。面对小组内学生间所起的矛盾和冲突,教师应正确评价冲突性质,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比如,在阅读《散步》这篇文章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对此问题,某组内形成两派意见,且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一方认为:“我”背上的是老人,“她”背上的是孩子,老人加孩子代表全人类,所以说是整个世界;另一方则认为:“我”背母亲和妻子背儿子都是出于爱心,文章宣传的是全世界应该充满爱的思想。针对此类意见分歧,教师应该予以高度重视。首先,教师不应将意见冲突视作矛盾,而应对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对自己立场的坚持提出表扬。其次,教师应指出:双方观点虽然看上去不同,但实质则相近。因为世界是由一个个家庭共同组合而成的, 如果全人类都像文中的亲人那样为他人考虑,则全世界也可以像一个小家庭那样和睦。
总结: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做的工作有许多。教师除了组织合作阅读,还可组织合作表演、阅读心得交流、友谊辩论赛等,均可带动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此外,小组间也可经常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带动双方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穆艳华.试析初中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途径[J]. 中国校外教育. 2019(35):6.
[2]雒建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3(05):21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氛围;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020
随着教改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渐渐被初中语文教师所关注。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学生朝着奋斗目标奋起直追。通过小组学习,学生的意见有了针锋相对的机会,真理在辩论过程中得以显现。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有效教学组织手段,为改善教师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注意事项分析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原因在于先前学生一直独立学习,没有合作学习的意识,更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教师在开展新型教学之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树立起平等的观念,即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论学习成绩好坏,大家的地位是平等,就同一问题都有相同的发言权。其次,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每个小组的成员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和认识水平。最后,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此机制既能体现每一学习成员的个人素质,也能体现其所在小组的课堂表现水平,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评价机制,需要教师全力施为。
2初中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途径分析
2.1开展小组合作阅读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小组合作阅读,最为重要的步骤是教师针对阅读内容给出科学的探究问题。针对探究问题,小组间同学展开探究。探究结束后,小组长可以将组内60%以上的观点作为组内探究结论,向老师汇报。老师针对汇报内容,给出合理的评价。如果老师发现某组员的观点是正确的,却没有被列入汇报结论之内,则可考虑让该生当该组小组长。在小组长轮换制度的激励下,学生间会形成竞争心理,对阅读问题的探究会更加重视,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布置的探究问题中有一个问题是“从生活当中举一个像皇帝那样自欺欺人的实例。”针对此类开放性问题,不同的学生会举出不同的例子。小组长可以根据问题的代表性有所取舍,将60%以上的观点作为组内探究结论,向老师汇报。教师对各个小组上交的实例进行综合衡量,最后可以选出3个最具代表性的实例拿出来同全班学生一起分享。如果有某组的学员认为自己找到的例子代表性优于教师所举的3个例子,而又没有被小组长推荐上去,则可单独向老师提出。通过评价,老师可对该例选择取舍。通过此番互动式学习,班上的学习氛围一定变得十分活跃,学生的发言会十分积极。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教学生在课外进行扩展阅读。比如,在学过《<论语>十二章》后,教师即可建议学生课外阅读全本的《论语》。随后,教師可以在一节课上让学生总结出学习《论语》的收获。针对不同小组上交的不同心理体会,教师可以择优与其他组同学分享,也可将自己的阅读心得拿来同全体同学分享。通过交流,师生间的思想得以碰撞,意见得以沟通互融,极大地改善了学习体验。
2.2正确评估小组合作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
语文学习同理科学习不同,理科学习研究的是自然科学知识,正确答案是一样的。可是,对于文章的解读则完全不然。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人阅读后有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阅读结论,很难说谁是谁非。面对小组内学生间所起的矛盾和冲突,教师应正确评价冲突性质,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比如,在阅读《散步》这篇文章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对此问题,某组内形成两派意见,且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一方认为:“我”背上的是老人,“她”背上的是孩子,老人加孩子代表全人类,所以说是整个世界;另一方则认为:“我”背母亲和妻子背儿子都是出于爱心,文章宣传的是全世界应该充满爱的思想。针对此类意见分歧,教师应该予以高度重视。首先,教师不应将意见冲突视作矛盾,而应对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对自己立场的坚持提出表扬。其次,教师应指出:双方观点虽然看上去不同,但实质则相近。因为世界是由一个个家庭共同组合而成的, 如果全人类都像文中的亲人那样为他人考虑,则全世界也可以像一个小家庭那样和睦。
总结: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做的工作有许多。教师除了组织合作阅读,还可组织合作表演、阅读心得交流、友谊辩论赛等,均可带动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此外,小组间也可经常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带动双方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穆艳华.试析初中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途径[J]. 中国校外教育. 2019(35):6.
[2]雒建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3(0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