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历史教学被打入冷宫,不被重视,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对课堂教学普遍不满意,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死气沉沉,而且内容繁琐。学生把历史课看作是加在他们身上的“徭役负担”,他们不愿意承当这种徭役,在课堂上学习起来自然就很被动,没精打采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教材内容和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注意加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那么,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增强知识点对学生大脑的“刺激度”,加深印象,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趣味性现在我们的中考、高考制度都将做很大的改革,但历史的学科地位难以有很大的提高。面对历史教学的困境,我们必须穷则思变,寻找出路。要想让历史教学注入活力,就必须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是第一要素。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高中历史课尤其如此。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和不可逆转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不是形象的历史。它只能被我们认识却无法直接感知,只能被我们理解却无法重复验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或抽象地理论灌输,或者单纯画几条杠杠,写几句结论,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产生烦腻情绪。长期用枯燥呆板的模式演绎历史,使历史课堂变得冗长、沉闷。因此,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知识,便显得重要。采用趣味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参与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个体的积极性发挥出来了,历史的教学任务就能较好地得以完成。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想。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和调动学生热情
一个巧妙的导入如注入一针兴奋剂,可以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探知的欲望和对于历史课堂的热情度。在过往的历史课堂中,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导入,如:以故事导入——讲述罗斯福新政时,以罗斯福本人的故事加以导入;以现实生活事例加以导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衣服穿着的生活事例;以悬念导入——中国古代商业经济,无商不富,无农不稳,商业在中国啥时候出现等等。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促使他们专心听课、探个究竟。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感受历史真实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产生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历史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其主体作用。高中生在思维特点上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创设情境、感受历史真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正好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进入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情景渲染,情绪体验、内心产生共鸣,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能更好地主动地学习、掌握历史知识。
上 “第三次科技革命”一课时,我将搜集到的有关图片、声音、录象、动画、文字资料等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先展示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一些重大成就:如农村学生最知道的杂交水稻,演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场面;中国神州五号载人宇宙飞船上天等图片和录象,随后就将重点放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影响上:我先提出问题:“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领域里有哪些重大的突破,你对它们了解有多少?”这一问全班同学们沸腾起来了,同学们纷纷抢着发言,接着我又组织学生继续观看有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录象,紧接着我又向学生提出下面的问题:“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什么影响,结合我们日常生活谈谈你的感受。”学生分小小组进行讨论,大家发言非常热烈,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边归纳边放映第三科技革命产生影响的几点内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历史知识,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注重生动、形象、丰富的表情,语言
情感对历史教学的魅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密切相连的,当人们心情愉快、精神饱满时,人的情绪处于积极状态,思维便会敏捷,工作效率便会提高。教师的讲授如果运用不同的语气和神态,不同的面部表情,叙事真切,感情真挚,则会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应有优势,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教学中优美、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教学过程中,对疯狂日本的暴行表现出无比痛恨,对沦陷区人民的遭遇无比的同情,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穷兵赎武的法西斯的可耻下场无比的兴奋,配合丰富的表情、手势,会使学生终身难忘;用赞美、激昂的语气讲岳飞忠君爱国,但却惨遭了千古罕见的冤狱,则引起学生的广泛同情与尊敬。用鄙视、愤慨的语气讲述臭名远杨的奸相秦桧,则引起学生憎恶的感情。凡此充满强烈感情色彩的讲解,必定会以情动情,令学生大受感染,从而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自觉性。
四、有趣地设问
历史本身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把一些较为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地提问,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版图辽阔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版图渐渐变小。我在讲解这段西方侵略中国的历史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象一头肥猪,为什么鸦片战争后就变成了一头瘦骨嶙峋的小猪了呢?如上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与抗争史时,画面回顾近代以来中国的屈辱史: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1885年中法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时间停在1900年上。同时,继续贯穿另一条主线,即中国人民的抗争,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再次定格在1898—1900年上。提问:19世纪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再次掀起的一场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什么?这次运动的结局及影响如何?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名,帝国主义国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其行动所造成的影响又是什么?这样,通过情境设置,学生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产生了对历史现象探究的兴趣,就从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 五、巧妙设计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是巩固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常规的历史作业往往形式单调,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要注重趣味性、多样性。作业设计完成以后,根据高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抽签等多种形式,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奖励,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复习上节课内容时,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未获胜的小组必须选一名代表表演一个小节目(如唱一段歌、讲一个小笑话……),结果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历史知识在笑声中悄然普及;在思考与讨论题中,也可以运用采访的方法,让一名学生身临其境充当历史人物的某一角色,其他学生充当记者,让学生从有限的历史材料中自行发掘信息进行提问。
六、生动、活泼、开放、多变的课堂
除以上讲过的几种方法外、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还需要生动、活泼、开放、多变的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有魅力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有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使传统教室里的“一个声音”成为过去,“教师心中”走向边缘,“学生主体”成为可能。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使每个学生都尽其发展,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在提倡导趣、导疑、导思、导创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奇思异想,避免教师“满堂灌”和“满堂问”。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从单一的“封闭式”教学转移到多层次多样化的“开放式”教学,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当代科技相结合,使课堂生动、活泼、开放、多变。总之,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遇到棘手的为问题,学会开动脑筋,从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使历史课--生辉,魅力无穷。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必须跳出死板传授的樊篱,必须采用多种的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建华.:世界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趣味性现在我们的中考、高考制度都将做很大的改革,但历史的学科地位难以有很大的提高。面对历史教学的困境,我们必须穷则思变,寻找出路。要想让历史教学注入活力,就必须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是第一要素。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高中历史课尤其如此。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和不可逆转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不是形象的历史。它只能被我们认识却无法直接感知,只能被我们理解却无法重复验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或抽象地理论灌输,或者单纯画几条杠杠,写几句结论,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产生烦腻情绪。长期用枯燥呆板的模式演绎历史,使历史课堂变得冗长、沉闷。因此,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知识,便显得重要。采用趣味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参与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个体的积极性发挥出来了,历史的教学任务就能较好地得以完成。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想。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和调动学生热情
一个巧妙的导入如注入一针兴奋剂,可以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探知的欲望和对于历史课堂的热情度。在过往的历史课堂中,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导入,如:以故事导入——讲述罗斯福新政时,以罗斯福本人的故事加以导入;以现实生活事例加以导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衣服穿着的生活事例;以悬念导入——中国古代商业经济,无商不富,无农不稳,商业在中国啥时候出现等等。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促使他们专心听课、探个究竟。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感受历史真实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产生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历史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其主体作用。高中生在思维特点上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创设情境、感受历史真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正好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进入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情景渲染,情绪体验、内心产生共鸣,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能更好地主动地学习、掌握历史知识。
上 “第三次科技革命”一课时,我将搜集到的有关图片、声音、录象、动画、文字资料等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先展示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一些重大成就:如农村学生最知道的杂交水稻,演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场面;中国神州五号载人宇宙飞船上天等图片和录象,随后就将重点放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影响上:我先提出问题:“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领域里有哪些重大的突破,你对它们了解有多少?”这一问全班同学们沸腾起来了,同学们纷纷抢着发言,接着我又组织学生继续观看有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录象,紧接着我又向学生提出下面的问题:“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什么影响,结合我们日常生活谈谈你的感受。”学生分小小组进行讨论,大家发言非常热烈,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边归纳边放映第三科技革命产生影响的几点内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历史知识,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注重生动、形象、丰富的表情,语言
情感对历史教学的魅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密切相连的,当人们心情愉快、精神饱满时,人的情绪处于积极状态,思维便会敏捷,工作效率便会提高。教师的讲授如果运用不同的语气和神态,不同的面部表情,叙事真切,感情真挚,则会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应有优势,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教学中优美、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教学过程中,对疯狂日本的暴行表现出无比痛恨,对沦陷区人民的遭遇无比的同情,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穷兵赎武的法西斯的可耻下场无比的兴奋,配合丰富的表情、手势,会使学生终身难忘;用赞美、激昂的语气讲岳飞忠君爱国,但却惨遭了千古罕见的冤狱,则引起学生的广泛同情与尊敬。用鄙视、愤慨的语气讲述臭名远杨的奸相秦桧,则引起学生憎恶的感情。凡此充满强烈感情色彩的讲解,必定会以情动情,令学生大受感染,从而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自觉性。
四、有趣地设问
历史本身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把一些较为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地提问,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版图辽阔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版图渐渐变小。我在讲解这段西方侵略中国的历史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象一头肥猪,为什么鸦片战争后就变成了一头瘦骨嶙峋的小猪了呢?如上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与抗争史时,画面回顾近代以来中国的屈辱史: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1885年中法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时间停在1900年上。同时,继续贯穿另一条主线,即中国人民的抗争,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再次定格在1898—1900年上。提问:19世纪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再次掀起的一场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什么?这次运动的结局及影响如何?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名,帝国主义国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其行动所造成的影响又是什么?这样,通过情境设置,学生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产生了对历史现象探究的兴趣,就从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 五、巧妙设计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是巩固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常规的历史作业往往形式单调,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要注重趣味性、多样性。作业设计完成以后,根据高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抽签等多种形式,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奖励,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复习上节课内容时,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未获胜的小组必须选一名代表表演一个小节目(如唱一段歌、讲一个小笑话……),结果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历史知识在笑声中悄然普及;在思考与讨论题中,也可以运用采访的方法,让一名学生身临其境充当历史人物的某一角色,其他学生充当记者,让学生从有限的历史材料中自行发掘信息进行提问。
六、生动、活泼、开放、多变的课堂
除以上讲过的几种方法外、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还需要生动、活泼、开放、多变的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有魅力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有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使传统教室里的“一个声音”成为过去,“教师心中”走向边缘,“学生主体”成为可能。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使每个学生都尽其发展,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在提倡导趣、导疑、导思、导创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奇思异想,避免教师“满堂灌”和“满堂问”。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从单一的“封闭式”教学转移到多层次多样化的“开放式”教学,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当代科技相结合,使课堂生动、活泼、开放、多变。总之,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遇到棘手的为问题,学会开动脑筋,从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使历史课--生辉,魅力无穷。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必须跳出死板传授的樊篱,必须采用多种的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建华.:世界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