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传统的作文课型相当单调,就是“写”和“评”两条直线,学生评、教师改的机械循环。枯燥、乏味、低效,学生最终对其失去了兴趣。
一、教材是范文,鼓励是信心的基石
笔者教朱自清的《春》,而后就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作文课。让学生带一片熟悉的植物的叶子作为作文课的“道具”。作文课由两个环节组成:第一环节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树叶,然后描写;第二环节是教师以 “春花图”为例学习多角度描写,并指导学生拟定中心,拔高立意,重写。最后是随堂点评。学生第一次写的时候面有难色,抓耳饶腮,托头咬笔,干巴巴地挤出几十个字。经过提点后,第二次写的速度和质量都有了飞跃。最重要的是学生相信自己认真写会写得很好,相信老师可以帮他们渡过作文的心“坎”。
作文有了进步,同学是“读者”,也可以请家长来见证。一节课前后的两次作文变化,家长鼓励的话语肯定让学生信心增加不少。教师不要吝啬鼓励的话语,学生看到“我行”就会产生“我要成功”的念头。巨大的成功是需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小”成功的积累,改变学生害怕作文的第一步,改变他的观念——让他不抗拒作文。
二、尝试·感悟到发现生活
写作文要求细节,要求有真情实感。笔者发现学生怕写虚的东西,如“害怕”“讨厌”“炎热”“苦”。怎样把情感形象地表达出来?笔者尝试上了一节《化虚为实》的作文课。从“听、说、感、想、做”五个方面来描写感受,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是技巧归技巧,学生还需有丰富的生活体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体育活动,让学生去感受身边的事物,做一个感性的人。如学了《春》,然后带学生到校园写生,观察观察身边有顽强生命气息的事物,秋高气爽的早晨,在足球场的草地上追逐,累了就躺下来看看天上白云闲游……其后,学生把他们感受写成了《校园之秋》;校园科技节和雷锋集市义卖活动,感受身边的热闹,观察身边凡人小事,抒写真情;编写手机短信写祝福语,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新年寄语浓情献上……
三、交流、讨论,就是课堂争鸣
1. 交流。笔者喜欢把分享讨论的点子比喻成“水果筵宴”:你有苹果,我有香蕉,他带的是草莓,我们把水果放在一起,大家都能分享到苹果、香蕉和草莓。我们班有46人,就有46个想法,一起交换观点,收获就可想而知了。一次名为“找寻身边生命的气息”的作文课,事先要求每个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观察的物象和意象在课堂上交流,除却观点类似的之外,精辟独到的见解就有三十多个。这为学生日后作文“选材中有异”和“立意中有异”,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选材中有异”避免千篇一律的现象,“立意中有异”克服学生立意单一的状况。
2. 讨论。就是敢于说自己的看法,要言之成理。在一次《细节,让你的作文亮起来!》作文课,笔者打破传统的师生交流模式,采用生生交流。这也是学生展示自己习作的平台。小作者展示习作后,在讲坛上征询同学的评价意见,边听边做笔录。听者专心,评者诚意,达到双赢效果。当然不可能让学生天马行空地评、说,教师还得不时地提点和予以肯定。
四、小组合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生已经知晓好文章的标准,又懂得提观点,而后就是行之成文的“评”作文了。笔者尝试把一篇中等水平的习作交给小组评:先让每个组员写了短评,然后拿出来小组一起分析、筛选,融合订正自己组评语。经过好几次的训练,学生勉强可以互批互评了。这种学习容易有成功感,所以积极性高,会让学生迸溅出更多的智慧火花。
五、“研学后教”中的作文教学观
学生研究学习,亲自探讨,找寻规律,比教师包办的教、批改实用得多。笔者尝试运用“集体智慧”。给题目和要求,让学生小组分析作文题目和题型,如何选材、立意、如何布局。每个小组4-6人,人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学困生有偷师的机会,更有话语权。接下来课堂就成了大讲坛:点组分析,邀请同学分享“如果是我作文,我打算……”,就取材和立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教师则可以艺术地加以点拨,并在行动上加以鼓励。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教材是范文,鼓励是信心的基石
笔者教朱自清的《春》,而后就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作文课。让学生带一片熟悉的植物的叶子作为作文课的“道具”。作文课由两个环节组成:第一环节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树叶,然后描写;第二环节是教师以 “春花图”为例学习多角度描写,并指导学生拟定中心,拔高立意,重写。最后是随堂点评。学生第一次写的时候面有难色,抓耳饶腮,托头咬笔,干巴巴地挤出几十个字。经过提点后,第二次写的速度和质量都有了飞跃。最重要的是学生相信自己认真写会写得很好,相信老师可以帮他们渡过作文的心“坎”。
作文有了进步,同学是“读者”,也可以请家长来见证。一节课前后的两次作文变化,家长鼓励的话语肯定让学生信心增加不少。教师不要吝啬鼓励的话语,学生看到“我行”就会产生“我要成功”的念头。巨大的成功是需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小”成功的积累,改变学生害怕作文的第一步,改变他的观念——让他不抗拒作文。
二、尝试·感悟到发现生活
写作文要求细节,要求有真情实感。笔者发现学生怕写虚的东西,如“害怕”“讨厌”“炎热”“苦”。怎样把情感形象地表达出来?笔者尝试上了一节《化虚为实》的作文课。从“听、说、感、想、做”五个方面来描写感受,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是技巧归技巧,学生还需有丰富的生活体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体育活动,让学生去感受身边的事物,做一个感性的人。如学了《春》,然后带学生到校园写生,观察观察身边有顽强生命气息的事物,秋高气爽的早晨,在足球场的草地上追逐,累了就躺下来看看天上白云闲游……其后,学生把他们感受写成了《校园之秋》;校园科技节和雷锋集市义卖活动,感受身边的热闹,观察身边凡人小事,抒写真情;编写手机短信写祝福语,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新年寄语浓情献上……
三、交流、讨论,就是课堂争鸣
1. 交流。笔者喜欢把分享讨论的点子比喻成“水果筵宴”:你有苹果,我有香蕉,他带的是草莓,我们把水果放在一起,大家都能分享到苹果、香蕉和草莓。我们班有46人,就有46个想法,一起交换观点,收获就可想而知了。一次名为“找寻身边生命的气息”的作文课,事先要求每个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观察的物象和意象在课堂上交流,除却观点类似的之外,精辟独到的见解就有三十多个。这为学生日后作文“选材中有异”和“立意中有异”,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选材中有异”避免千篇一律的现象,“立意中有异”克服学生立意单一的状况。
2. 讨论。就是敢于说自己的看法,要言之成理。在一次《细节,让你的作文亮起来!》作文课,笔者打破传统的师生交流模式,采用生生交流。这也是学生展示自己习作的平台。小作者展示习作后,在讲坛上征询同学的评价意见,边听边做笔录。听者专心,评者诚意,达到双赢效果。当然不可能让学生天马行空地评、说,教师还得不时地提点和予以肯定。
四、小组合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生已经知晓好文章的标准,又懂得提观点,而后就是行之成文的“评”作文了。笔者尝试把一篇中等水平的习作交给小组评:先让每个组员写了短评,然后拿出来小组一起分析、筛选,融合订正自己组评语。经过好几次的训练,学生勉强可以互批互评了。这种学习容易有成功感,所以积极性高,会让学生迸溅出更多的智慧火花。
五、“研学后教”中的作文教学观
学生研究学习,亲自探讨,找寻规律,比教师包办的教、批改实用得多。笔者尝试运用“集体智慧”。给题目和要求,让学生小组分析作文题目和题型,如何选材、立意、如何布局。每个小组4-6人,人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学困生有偷师的机会,更有话语权。接下来课堂就成了大讲坛:点组分析,邀请同学分享“如果是我作文,我打算……”,就取材和立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教师则可以艺术地加以点拨,并在行动上加以鼓励。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