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之行 探索之路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19830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理性遭到怀疑,传统遭到颠覆,主观取代客观。各个领域都掀起反叛的浪潮。于是,倡导文学性写作的新新闻主义开始在新闻界崭露头角。
   新新闻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刻在了六十年代的历史丰碑上。所谓新新闻主义,就是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是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然而,这种文学新闻风靡一时之后,转瞬间在70年代却销声匿迹了。这不禁引来人们的深思,对新新闻的研究也被提上议事日程。新新闻挑战理性,背离传统新闻的客观,于是遭到了质疑和声讨。然而,它作为一种思潮出现在新闻史上并风靡一时,它独特的新闻观值得我们探讨。
   一、 “昙花一现”的新新闻
   新新闻主义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培育它成长的就是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60年代初,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紧接着,反种族主义、反性别歧视运动、反战之声越演越烈;学生运动如火如荼;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在这样的喧嚣面前,“传统新闻强调的客观、中立在人们眼中成了‘肤浅’、‘中庸’的代名词,同时在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冲击下,平面媒体也亟须调整思路,发挥自身优势迎接挑战。”于是,一部分勇于创新的新闻工作者,尝试改变传统沉闷的客观报道,主观反映社会动荡的复杂多变,以不同的报道方式透析社会,揭示事件的意义和影响。然而与传统新闻学的严重分歧导致了新新闻主义迅速衰败。这成为了新闻史上“昙花一现”一大奇观。
   二、新新闻的另类真实观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新闻虽然从不否认自己是主观性新闻,但却从未放弃真实。新新闻坚信客观不等于真实,新闻本质是真实,但主观可以达到本质的真实。新新闻者对真实的界定显然与传统新闻者的界定是背道而驰的。
   传统客观报道最初源于对政党报刊的深刻反省,其客观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中立、大多数、无政党色彩。新闻报道的宗旨是反映事实真相。人并非纯理性的动物,所谓毫无偏倚的客观是很难达到的。于是有人提出提倡客观性并不是为了达到它,而是通过它达到最接近的事实真相。追求客观成为一种态度。然而,当真相不明时,我们的报道是在接近还是偏离事实?纵使我们知道是在接近事实,用最客观的言语反映真相,那永远也只是反映而已。事实存在于现实之中,所谓客观报道就如同一面镜子,努力做到客观也仅仅只是把镜子擦亮而已,并不能改变镜中出现的是虚像的事实。这就是李普曼所说的“拟态环境”。而新新闻者厌恶这种模拟现实的做法,同样是再现事实,新新闻者“希望将个人的心灵状态外化为空间状态。从人的心灵深处挖掘真实。”他们希望这种感觉的真实为人们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直接看到事实而非镜中的虚像。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需要从新闻中获取对社会生活的参与感。我们希望从新闻中获取的不仅仅是事件的要素,而是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纯客观性的新闻报道以不同的组合方式陈列着新闻事件,却无益于我们寻找事件背后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在新新闻者看来是事实真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新闻通过主观性的新闻叙事,让受众看到事实以及蕴含的意义,从而实现其另类真实观。
   三、新新闻的文学性写作手法
   新新闻写作将新闻与文学结合起来,重新闻“故事化”。特点是“利用感知和采访技巧获取对某一事件的内部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信息和提出老一套问题的手法”,“利用写小说的技巧,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写方面”。
   表达新闻事件,最好的方式就是“讲故事”。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教授曾提倡“故事化”新闻学。新新闻写故事的方法,主要在于场景描写、对话描写、使用第三人观点以及着重记述细节。新新闻者运用场景描写截取一个个事实的画面,然后用文学的描述将画面组合起来使整个事件在受众面前展露无遗;运用对话描写让受众身临其境,再现人物的性格;运用第三人观点使受众以第三者的身份来感受客观现实;运用细节描写记录事件的全部真相。这样,受众就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感受真实。
   四、新新闻的采访技巧
   新新闻的写作能够再现事实,全有赖于其对新闻事实的采访。新新闻的采访技巧不仅在其风光时期盛行,而且在若干年后的今天仍然有使用价值。在时间上,新新闻的采访时间比传统的新闻采访时间要长得多。这有利于记者营造和谐气氛,容易获得意料之外的信息。在态度上,新新闻采用一种低姿态、保持随和的态度,这样容易得到受采访者的信赖,从而获得其对事件的真实看法和内心感受。在内容上,新新闻不分巨细、不分重次、每一个细节和点滴的信息对新新闻者都至关重要,而这也是写作的基点。可以说,新新闻的采访技巧就是不厌其烦。这为记者想要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新新闻主义的兴起与衰退不过是历史潮流的一涨一落,它的兴起如同一个高呼理想的勇者,试图带领人们走向梦想的国度。他探索着想要找寻一条通往新闻自由的捷径。勇者虽然跌倒了,但是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深思和探究,还有为新闻事业继续尝试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徐孜望.新新闻主义研究:理论沿革、历史贡献及发展趋势[J].前沿,2008(12).
  
   (作者简介:杨晓丽,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分析志愿者和专业化志愿者的区别,介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专业化志愿服务组织,提出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指出学院专业化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结合学院实际提出建立专业化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的构想。   关键词:专业化志愿者服务;重要意义;存在问题   一、志愿者与志愿服务概述专业化志愿者定义和内涵   在一般通用的概念上,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也称为志愿工作、义
期刊
“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悲剧的真正开始者,恩格斯称他为‘悲剧之父’。他使悲剧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备的形式。他首先采用三部曲的悲剧形式,每部既能独立存在,各部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他的《俄瑞斯忒斯三部曲》,是现存的古希腊唯一的三部曲,其中《阿伽门农》的戏剧情节明显复杂化,场面一步步展开,使观众处于对悲剧结局的强烈悬念之中,它是古希腊最出色的悲剧之一。“埃斯库罗斯用戏剧的形式来描写没落的母权制跟发生于英
期刊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和重要的奠基阶段,其中庄子的美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拟从崇尚自然、以大为美、淡化主体、追求精神自由等四个方面来对庄子的美学观念进行简要分析,并以古典诗歌为例,探讨《庄子》这部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庄子》这部书,就其本体定位而言是一部哲学著作而不是文学创作。但是,由于它的内容中体现了庄子本人崇尚自然、以大为美、淡化主体、追求
期刊
迟子建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在其作品中她以神奇灵动的儿童视野、活泼无忌的儿童语言、纯净透明的儿童心理建构着一个纯美无暇的精神世界。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迟子建的叙述更多的是对自然生命和人间温情的平实叙述。在众多叙事角度中,迟子建最钟爱儿童视角,通过天真活泼的儿童视角的叙述,给读者展现了一个不同于成人叙事的更加奇幻的世界。对于儿童视角的偏爱,迟子建是这样解释的:“我喜欢采取童年视角叙述故
期刊
池莉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充分注重日常生活的逻辑,以非常世俗化、功利化的眼光来看待男女之间的关系。池莉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呈现出在世俗化倾向下对道德伦理观念的消解。   一、解读池莉的创作观   池莉在《写作的意义》一文中说:“只有生活是冷漠无情的,它并没有因为我把它编成什么样子它就真的是那样子,……生活把什么没有展示出来?爱情忠诚、欺诈、陷害、天灾人祸、大喜大悲、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我终于渐悟
期刊
从三十年代开始创作爱情作品的杨绛,一开始就淡漠了狂热和浪漫,通过书写狂热下面的无奈和真实来展现爱情和婚姻的另一面。本文通过回顾五四浪漫文学作品与分析杨绛冷静思考下的文学作品来探讨杨绛作品中透露出的对爱情婚姻的认识。   一、狂热和浪漫的爱情   五四以后,由于西方个人自由观念的输入,我们开始慢慢认识自我,中国青年的自我在这个时候开始觉醒。在反抗旧传统这一点上,拿旧的爱情观开刀无疑是最能
期刊
《诗经》弃妇诗中塑造的各种女性形象常被视为经典为后人评论,从中我们看到了女性作为男权社会中的附庸的悲剧,但我们也从她们身上看到自我崛起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本文试图从这些悲剧中分析她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并和西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做一个对比,比较一下自我意识程度以及造成的相关原因。   一、引语   《诗经》是中华民族文学这个大花园中最旖旎的一朵花。其中所记录下来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至今都让人赞叹。
期刊
摘要:根据湖北工业大学学生调查数据,我们对大学生的政治观,思想道德,生活,学习,社会交际,心理健康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素质教育    为了全面了解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深入探讨在校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规律,以便营造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学校环境,我们对我校在校本科生进行了综合
期刊
中国南方航空公司,航线遍及世界各地,是世界500强企业,是全亚洲最大世界第三大航空公司,也是我国最早拥有客机的航空公司。公司为纪念成立100周年,撰写出版了百万字的《中国南方航空纪事》一书,全书共五册。我作为封面设计者,谈谈设计创作感悟。   书籍,是作为文字图形的一个载体存在。书籍装帧,是使这个载体更具影响力与渲染力,更能突出信息传递的功能性。   书籍装帧设计大多是“先有稿,后有书”的命题
期刊
汉画像石是汉代在墓室、祠堂、墓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石刻艺术。画像石是当时社会风貌的具体描绘,被人们看作汉代历史的画卷,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产生于西汉中期,至西汉晚期得到迅速发展,东汉中期以后达到其鼎盛期。   雕刻技法与风格   画像石制作过程大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