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作为一位教育者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更艰巨的任务就是对“后进生”的教育。在一个班级中总有一些学习、纪律差,各种不良现象在他们身上都有所体现的“后进生”,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而这些学生的转化更离不开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爱是教育的基础,师爱,是作为班主任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斯基说过:“爱学生---这是作为影响他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者的灵魂,热爱每个学生是教育者必备的道德情感。”
一、成立家长学校,架设文明桥梁
毋庸讳言,有的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只是一个劲地在吃穿上满足子女,溺爱娇惯,其子女在学校往往表现任性;有的家长是自身一些坏习惯或不良品行对其子女的影响比较大,比如满口脏话,举止邋遢,其子女往往厌学弃学,油嘴滑舌,待人虚伪,便难以教育子女诚实做人,其子女往往好说谎;有的家长仗势欺人,巧取豪夺,其子女往往滋生出贪占便宜、有恃无恐的心理态势。这些都给学校的德育及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学生的弱点,教育管理者务必开设家长学校,优化家庭教育的环境,沟通学校、家庭的渠道,形成合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家长教育子女的自觉性也会提高,配合会默契、主动,教育观念也会端正,知道了要孩子成才,首先教孩子怎样成人的重要性。总之,要帮助家长学到一套科学适用的教育方法。
二、耐心疏导,促成心理共鸣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给社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而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东西。正处在世界观形成阶段的中小学生,有的不可避免地在思想上产生糊涂认识,在行为上染上不良的习性。对于这些问题,教育学生假若只靠笼统的说教,几次集中性活动,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弄不好甚至会引起逆反心理;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予以压制和训斥。而应通过研究他们的心理,采取疏导的方法,找他们交心谈心,帮助他们澄清认识,分析养成不良习性的原因,提出发展下去的危害性,唤起他们心灵的觉醒,促其产生心理共鸣。教育心理学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是通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心理“共振”产生的,即只有当双方心理需要相吻合,引起彼此感情共鸣时,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发现闪光点,消除自卑感
“后进生”往往在不同程度上遭到老师的冷眼、训斥和歧视,这无形中给成长中的学生贴上标签,无形中强化了学生“我不如别人”的意识,从而产生自卑感。具有自卑感的人,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别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甘愿沉沦。作为解惑者,应辩证地对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山上树木有高有低,十个指头有长有短”,认识到人的价值追求,认识到只有通过自身努力,才能使自己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以自己的优势弥补劣势。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无”。古人云:“有之才能,自非圣贤,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蔽。”强者不是天生的,强者也并非没有软弱的时候,而是他们善于战胜自己的软弱,不甘自卑,发愤图强。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从而加强个性化的教育。
四、组织教育,努力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是指个体在自我意识基础上,自觉地确定自我发展目标,主动地吸纳社会规范要求,最终实现自身发展价值的能力。只有个体能正确地评价自我,恰当地感受和表达自我,有效地监督和控制自我,其自我教育能力才能有所提高。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自我教育离不开学校班主任组织集中教育。那么,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应该做到哪些方面呢?
1、前途、理想教育
学生没有理想,学校就不能形成凝聚力;学生有了理想,就有助于提高個人成就感,能自觉确定学习的目标,对照目标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激励。因此,理想的树立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开端。
2、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主任要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如《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违纪处罚条例》等,并结合日常行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讲解和强调,要求学生经常地对照规范进行自查自纠,并认真做好学生个的阶段总结,通过不断的强化教育,使外在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为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奠定基础。
总之,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后进生”,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树立信心,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一、成立家长学校,架设文明桥梁
毋庸讳言,有的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只是一个劲地在吃穿上满足子女,溺爱娇惯,其子女在学校往往表现任性;有的家长是自身一些坏习惯或不良品行对其子女的影响比较大,比如满口脏话,举止邋遢,其子女往往厌学弃学,油嘴滑舌,待人虚伪,便难以教育子女诚实做人,其子女往往好说谎;有的家长仗势欺人,巧取豪夺,其子女往往滋生出贪占便宜、有恃无恐的心理态势。这些都给学校的德育及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学生的弱点,教育管理者务必开设家长学校,优化家庭教育的环境,沟通学校、家庭的渠道,形成合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家长教育子女的自觉性也会提高,配合会默契、主动,教育观念也会端正,知道了要孩子成才,首先教孩子怎样成人的重要性。总之,要帮助家长学到一套科学适用的教育方法。
二、耐心疏导,促成心理共鸣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给社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而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东西。正处在世界观形成阶段的中小学生,有的不可避免地在思想上产生糊涂认识,在行为上染上不良的习性。对于这些问题,教育学生假若只靠笼统的说教,几次集中性活动,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弄不好甚至会引起逆反心理;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予以压制和训斥。而应通过研究他们的心理,采取疏导的方法,找他们交心谈心,帮助他们澄清认识,分析养成不良习性的原因,提出发展下去的危害性,唤起他们心灵的觉醒,促其产生心理共鸣。教育心理学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是通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心理“共振”产生的,即只有当双方心理需要相吻合,引起彼此感情共鸣时,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发现闪光点,消除自卑感
“后进生”往往在不同程度上遭到老师的冷眼、训斥和歧视,这无形中给成长中的学生贴上标签,无形中强化了学生“我不如别人”的意识,从而产生自卑感。具有自卑感的人,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别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甘愿沉沦。作为解惑者,应辩证地对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山上树木有高有低,十个指头有长有短”,认识到人的价值追求,认识到只有通过自身努力,才能使自己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以自己的优势弥补劣势。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无”。古人云:“有之才能,自非圣贤,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蔽。”强者不是天生的,强者也并非没有软弱的时候,而是他们善于战胜自己的软弱,不甘自卑,发愤图强。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从而加强个性化的教育。
四、组织教育,努力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是指个体在自我意识基础上,自觉地确定自我发展目标,主动地吸纳社会规范要求,最终实现自身发展价值的能力。只有个体能正确地评价自我,恰当地感受和表达自我,有效地监督和控制自我,其自我教育能力才能有所提高。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自我教育离不开学校班主任组织集中教育。那么,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应该做到哪些方面呢?
1、前途、理想教育
学生没有理想,学校就不能形成凝聚力;学生有了理想,就有助于提高個人成就感,能自觉确定学习的目标,对照目标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激励。因此,理想的树立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开端。
2、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主任要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如《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违纪处罚条例》等,并结合日常行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讲解和强调,要求学生经常地对照规范进行自查自纠,并认真做好学生个的阶段总结,通过不断的强化教育,使外在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为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奠定基础。
总之,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后进生”,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树立信心,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不求最好,但求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