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学应立足于对课文文本的深入挖掘,着眼于对学生思维的全面开拓。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我对创新的理解,我认为以下四步骤是构成有层次的教学创新的必要过程:
1. 解读文本,即理解文本的表面和本来意义。作者的思维流程和语言细节是讲读的重点,这一点无需多说。
2. 延伸阅读,即通过比较阅读和分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一个更大的思想和文化背景下去解读文本,弄清文本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而相关的文章和表述之间的互相印证,更可从字词句篇各方面强化认识,深化理解。例如: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大江”“千古”之高调子开头与辛弃疾《永遇乐》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中之“千古”可做比较分析,并指出这种高调子开头实际上是为后文写人物渲染出一个宏大的时空背景和叙事背景,起衬托作用。“风流人物”则可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词)及“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词)相印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之“穿”“拍”“卷”可与“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苏轼词)之“卷”字,“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毛泽东词)中之“横渡”的气魄相印证。“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中以江山烘托英雄功业的写法,可与“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词)的意蕴相印证。“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之儒雅和豪迈可与辛弃疾词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单写气势相比照。“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的“笑”字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和超脱修养可与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徒然空叹相对比。“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用“酹江月”寄悲情于更大的时空,把一人一时的感伤放到历史和社会背景中去反思,以及超然于自我情感之外的风度,可与杜甫在自己饥寒交迫时却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与屈原在自己遭贬谪时却为比干长弘等古圣先贤鸣不平的思想境界略同。
延伸阅读即比较阅读,是深入解读文本的文化意蕴的必要一步。
3. 发散思考,即在充分吃透文本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思考作者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价值,弄清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思想方法的现实意义。
如在教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诱导学生做如下讨论分析:豪放派并非没有对人生对社会的慨叹感伤,关键在于他们对待这种消极情绪的态度是积极进取的,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能以旷达的胸怀跳出悲愤的漩涡,做更进一步的深思。辛弃疾《永遇乐》在讽刺现实的基础上,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写自己的壮志不泯,正是如此胸襟。从自身角度说,我们自己心中有无悲伤和不平?从国家民族角度说,我们的社会中仍有许多不公正现象,民族文化科学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亟需提高,对此我们是否满怀抱怨?面对不断恶化的环境和落后的家乡,我们是否只想到逃避?现在世界上某些国家的人以复古和文化回归为表象,以陈旧的思维诠释甚至对抗现代社会、当代文明,这是不是进取的态度?用苏轼的风度和态度,我们又该怎么面对这一切?……
我认为这种分析不一定非要做得多么高明,却是走出课文,深化理解的必要一步,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也大有益处。
4. 个性新构,即借鉴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所表述的感情等,把文本的思想内容放到现实背景下去构思摹写,或以读后感、话题作文的形式写作,以收以读促写、以写助读的功效。
在教学苏轼《念奴娇》时,可要求学生模仿苏词的语言、笔法,摹写一首《念奴娇》,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甚或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这是一种可收全方位训练效果的方法。
以上既是教学文本的四步骤,也是由表层分析到真正内化的逐步深入的四个层次。这也是我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以更符合人性、更现代的内容方法,把课文分析得更有层次。
1. 解读文本,即理解文本的表面和本来意义。作者的思维流程和语言细节是讲读的重点,这一点无需多说。
2. 延伸阅读,即通过比较阅读和分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一个更大的思想和文化背景下去解读文本,弄清文本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而相关的文章和表述之间的互相印证,更可从字词句篇各方面强化认识,深化理解。例如: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大江”“千古”之高调子开头与辛弃疾《永遇乐》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中之“千古”可做比较分析,并指出这种高调子开头实际上是为后文写人物渲染出一个宏大的时空背景和叙事背景,起衬托作用。“风流人物”则可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词)及“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词)相印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之“穿”“拍”“卷”可与“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苏轼词)之“卷”字,“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毛泽东词)中之“横渡”的气魄相印证。“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中以江山烘托英雄功业的写法,可与“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词)的意蕴相印证。“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之儒雅和豪迈可与辛弃疾词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单写气势相比照。“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的“笑”字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和超脱修养可与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徒然空叹相对比。“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用“酹江月”寄悲情于更大的时空,把一人一时的感伤放到历史和社会背景中去反思,以及超然于自我情感之外的风度,可与杜甫在自己饥寒交迫时却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与屈原在自己遭贬谪时却为比干长弘等古圣先贤鸣不平的思想境界略同。
延伸阅读即比较阅读,是深入解读文本的文化意蕴的必要一步。
3. 发散思考,即在充分吃透文本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思考作者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价值,弄清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思想方法的现实意义。
如在教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诱导学生做如下讨论分析:豪放派并非没有对人生对社会的慨叹感伤,关键在于他们对待这种消极情绪的态度是积极进取的,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能以旷达的胸怀跳出悲愤的漩涡,做更进一步的深思。辛弃疾《永遇乐》在讽刺现实的基础上,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写自己的壮志不泯,正是如此胸襟。从自身角度说,我们自己心中有无悲伤和不平?从国家民族角度说,我们的社会中仍有许多不公正现象,民族文化科学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亟需提高,对此我们是否满怀抱怨?面对不断恶化的环境和落后的家乡,我们是否只想到逃避?现在世界上某些国家的人以复古和文化回归为表象,以陈旧的思维诠释甚至对抗现代社会、当代文明,这是不是进取的态度?用苏轼的风度和态度,我们又该怎么面对这一切?……
我认为这种分析不一定非要做得多么高明,却是走出课文,深化理解的必要一步,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也大有益处。
4. 个性新构,即借鉴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所表述的感情等,把文本的思想内容放到现实背景下去构思摹写,或以读后感、话题作文的形式写作,以收以读促写、以写助读的功效。
在教学苏轼《念奴娇》时,可要求学生模仿苏词的语言、笔法,摹写一首《念奴娇》,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甚或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这是一种可收全方位训练效果的方法。
以上既是教学文本的四步骤,也是由表层分析到真正内化的逐步深入的四个层次。这也是我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以更符合人性、更现代的内容方法,把课文分析得更有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