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任台湾总兵官苏明良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long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明良(1682~1742),字虞廷,号省斋,福建漳州海澄虎渡人(今龙海市东泗乡虎渡村)。曾随南澳总兵蓝廷珍、提督施世骠攻克收复台湾有功,是第一任台湾总兵官,中国禁毒史上倡导禁毒第一人。其人为官期间细心勤政、“洁己奉公,清誉甚著” 。
  漳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漳州苏姓,亦可称虎渡苏氏,主要分布在九龙江流域和龙海海澄。海澄,地处九龙江下游汇海之滨,史称“月港”。明代时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著名港口、闽南一大都会,素有“小苏杭”之称。海澄置县于明隆庆元年(1567)。从海澄镇向南,一直到漳浦县界,绵延十几公里,聚集着四十余个苏姓村社。这就是虎渡大宗族群,自古有“海澄三十六社半”之称。
  虎渡苏氏祖庙,堂号“虎溪堂”,就在虎渡村虎山中部,与慈福山祖茔遥相呼应,一条溪水在两山之间缓缓地流向远方。从这里曾经走出一大批赫赫有名的文武大员,他们是督理河坝安抚使苏美,巡按御史苏信,淮府长史苏任,两淮运判苏殷,户部主事苏民俊,湖南洞庭水师副将苏侃,福建陆路提督苏明良……
  在虎渡村岭头自然村的正中央,坐落着一座故居,背靠虎山,面朝北方,古朴典雅,颇具特色。“当朝一品,指日高升”的对联令人肃然起敬。这便是福建陆路提督苏明良故居。故居分成前后两座,占地面积300平方米,距今已有270多年了,在后代宗亲的保修下,依然保存完好。村民说,“早时,流芳‘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一事,即当时文武官员路过岭头村都要下轿下马,以示对苏明良将军及家人的敬重。”
  据清乾隆二十七年修编的《海澄县志》人物传记载:苏明良,侃子行伍,本省陆路提督,特授荣禄大夫。侃即苏侃,清朝武职二品,生于明崇祯十年(1637),清康熙年间历任山西灵邱路参将、浙江台州副将、湖南洞庭水师副将,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告老还乡,次年谢世。苏明良生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是苏侃次子,历任漳浦守备、泉州参将、广东碣石总兵官、台湾总兵官、福建陆路提督。
  苏明良年幼时思维敏捷,身体强健,思想进步,心怀壮志。他的父亲苏侃任湖广洞庭湖水师副将时,经常带他外出巡视。受父亲的影响,他擅长射箭,骑马,饱读兵书史策,过目不忘,为日后的从戎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707年,明良随父归乡,1718年,担任漳浦守备。后随南澳总兵蓝廷珍、提督施世骠克复台湾有功,官升至右营游击。
  清雍正五年(1727),任广东碣石总兵官。上任伊始,苏明良就收到雍正帝给他的五个奏匣,并口传旨意:“以后应奏的事,总督近呢交与总督代奏,巡抚近呢交与巡抚代奏,若有机密要紧的事,再差家人来奏。”(见《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3册727页)
  第一次上奏,苏明良把他到任就发现的沿海一带吸食鸦片成风问题奏报皇上。在奏折中他大胆地谈到鸦片问题,提出“严禁贩卖鸦片,以拯民生,以息盗源”,还详细描述了鸦片制作和吸食过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严重后果。此事,比林则徐禁烟还早一百多年。他是中国禁毒史上,倡导禁毒第一人。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量。
  苏明良一生曾三次获得雍正帝亲笔手书“福”字联。现在,在岭头社祖厝正堂横梁悬挂的“福”字匾,就是雍正帝于清雍正七年三月初二日钦赐苏明良。在“福”字匾左右,还有“奉旨葬亲”牌坊。这一“奉旨葬亲”讲的是,苏明良在清雍正十年向皇帝请假三月回乡安葬父亲。也正是这次回乡葬亲没几天,雍正帝又旨令他立即接任台湾总兵官。
  1733年,台湾因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地域辽阔,海盗活动十分猖獗,雍正皇帝特地授予苏明良总兵官印,前往台湾任职。
  台湾镇,又称福建台湾镇,初设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为清代臺湾最高军事单位,其内主官则是台湾镇总兵。台湾总兵是外海总兵中最要缺,兼辖陆海军务。原是特旨拣选,后由闽浙总督决定人选,奏请皇帝派任。原先台湾总兵并非挂印之缺,清雍正十一年(1733),福建总督郝玉麟于台湾善后事宜等事案内,题请台湾镇照西陲边疆之例,才改为挂印总兵官,使其加重权责,可以行使审判刑事,径奏权或便宜行事,也因此位高权重。而据刘良璧编纂的《重修福建台湾府志》载,首任台湾镇挂印总兵官正是苏明良。
  苏明良上任期间,深入调查,亲自带兵演练,不久便平息战乱。又发动当地农民开荒种田,农民一时丰衣足食,大力号召兵民团结,其乐融融。在《苏明良奏报巡查地方回署日期及风雨调和二麦丰稔情形折》里,他还谈到轻骑减从,前往地方巡查,并受到“各社番黎老幼,悉皆欢迎道左”。据墓志铭记载,苏明良在台湾两年半的为官期间“洁己奉公,清誉甚著。”离任时,群众跪满一地,请求不要离开。
  在《苏明良奏报沙里与土著人等归化折》里,也谈到台湾原住民的归化问题。“兹幸沙里与社生番席由敏等男妇,计壹百玖拾玖名口,相率向风,愿归赤子,年贡鹿皮拾领,折饷贰两肆钱,照民交商供役听令。虽云寥寥几番,不足以供齿数,然既喁喁向化,亦可以验时盛平之景象耶。臣随即委员前往该社,宣布圣德加意,抚恤赏给盐糖烟布等物,以慰归诚番黎。”(见《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6册334页)
  对台湾原住民的安抚,雍正明确谕示,对表示顺从前来归化的,务必“施恩布教,令其心悦诚服”。如果说,康熙在统一台湾问题上写下了值得称颂的一笔,那么,雍正的治台措施,更有益于台湾的稳定与发展。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台湾原住民先后三次赴大陆贺寿朝觐,其缘由、背景虽然不同,但均属清代台湾“理番”事务中的重要事件。
  苏明良在台湾当总兵,只有两年半时间,却写了三十多篇奏折,史料相当丰富、翔实,小到一担米卖多少钱,都写得一清二楚。看他的奏折就知道,总兵不好当。不仅要带兵巡视海疆,维护社会治安,还要时时注意天气变化,收成如何。从1986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苏明良写给雍正帝的54篇奏折中,我们隐约看到了一位细心勤政、在“理番”事务中富于举措的台湾总兵的身影。
  苏明良为官清廉,皇帝也亲有体会。相传,有一次皇帝来视察,苏明良等举行隆重仪式欢迎,在皇帝下轿后走到府内的路段全铺上地毯,上面挂上布帆。看到此情景,皇帝很生气,认为苏明良如此铺张浪费,肯定是个腐败分子。过后便派钦差来调查。钦差大人暗访时,看到苏明良将军所住的房子只有几间,随侍也没几个人,他的夫人在家中纺纱,儿子还到山上割草,以添补家用。而当时迎接仪式用的钱,是他向朋友借来的,并且用自己的俸禄去还。皇帝了解后大为赞赏,之后“住厝没几间,赚钱没上千,人没上百丁,公子在山上割草,夫人在后房纺纱”的佳话就在民间传开,并相传至今。
  清雍正十三年(1735),苏明良任福建陆路提督。清乾隆七年十月(1742),谕调苏明良为广东提督。苏明良未及就任于十一月病逝于泉州提督官署,享年61岁。“哨练谨严,兵民安堵八载,卒于官。封三代,诰授荣禄大夫。”(清乾隆《海澄县志》)赐葬于葬于泉州市旅游胜地清源山支脉朋山岭南麓。
  纵观苏明良将军一生,他官至一品,显赫一时,但还是朴素待人,洁己奉公,捐钱修建祖厝,帮助宗亲,救助贫民。为后人留下了一种十分珍贵的精神遗产: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办事。
其他文献
腊八一过,婆母便日日掐着指头算,还有多少天她能回老家漳浦,掸旧尘,做甜粿,杀鸡宰鸭迎新年。我原以为,记挂过年的只有稚子。竟不是,让婆母一再坐不住的,是撒泼打滚铺天盖地氤氲开的年味。  最馋人的年味,来自于各种食物交相混淆的香。  腊肠得自己动手,外头买的哪有自家灌的真材实料?鸡鸭是粗粮养的,滚水里捞起来,紧着抹盐粉,香气排山倒海般袭来,馋得人口舌生津。炸五香、炸鱼虾、炸海蛎……哪怕已然吃不完,便让
期刊
每天早上我走路到公司上班,经过一条马路时,一个交通协警员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执行公务的他,原本是要站在路旁指挥交通的,为了让他不至于忍受雨打日晒,有关部门在路边为他撑起了一把大伞,让他能在酷暑的夏天,或者绵绵的雨天都有安身之处,而此时的他没有站在太阳伞下,而是站在离太阳伞几十米一处浓阴的树下。酷热的夏天,大如伞盖的树叶,为他撑起了一片阴凉,他穿着制服,站立此处,面对着眼前车辆的穿梭来往,无动于衷,只
期刊
时光悠悠,穿尘而过;潮起潮落,激荡了岁月;光阴荏苒,夏去秋来;花开花落,又是大雁南飞的季节。打点行装,向老家出发。  已是深秋,岭南阳光旖旎,天气依然如夏热烈,看这千山万水,白云蓝天,仿佛时光没有流淌,还徘徊在夏末的暑气里,尚未有丁点儿秋色。  生活中总是循环着轮回的程序,在繁花似锦的春天里相聚,在桂花飘香的季节里话别。在相聚里的每一步脚印都深浅着千转百回的倒计时,每一段相处的时光都温柔着依恋和牵
期刊
今年中秋,我给自己放了个假,陪陪老妈。  老妈拥有年轻人的心态。每当大家在我面前问起她的年龄,我总是笑着介绍:“老妈还是七零后,很快就八零后了。”老妈是个乐天派,每次都笑呵呵地说,还年轻,才七零后。  老妈虽然接近八零后,思想却很新潮,与时俱进。她很喜欢跟年轻人交流,谈人生、谈理想,谈身边的人和事。我的同学、朋友,乃至女儿与儿子的同学、朋友,都跟她很有缘,一聊就是老半天。  老妈的乐观跟她怀揣故事
期刊
很多时候,冥冥中就有一种注定。比如你的职业 ,你的爱情,你的婚姻,还有你的孩子……  思绪常常会回到原点——儿时生活的地方。记忆的画布翻飞着,目光定格在一条小小的石板路上。那是乡间常見的小路,一条条石块铺就了人们脚下的路,路两边是典型的闽南古厝,小时候的我们总很好奇住在古厝里的阿婆,小小的心里认定古厝里肯定藏着许多秘密,所以特别爱走这条小路。石头路也不知多少年了,在阳光下闪耀着青光。形形色色的村人
期刊
一大早,我精神抖擞、激情洋溢地上了一堂语文课,额头上的汗都流了下来。  课间休息,询问坐在前排的一个男生:“听得懂我的课吗?会不会太深奥?会不会累?”开学第二周,新接手的班级,毕业班,师生交集时间比较短。  “不会啊,全部听得懂的。”他闪着溜圆的黑眼珠,望着我。他叫锐。  “像你这么漂亮,博学多才的老师,我都能听明白的,怎么会累呢?”  “哈哈哈……”我实在忍不住狂笑起来,完全失却一个老师的仪态。
期刊
在城市  离我最近的乡土  没有北方青纱帐里  八面伏击的传奇  却有温柔动听的罗曼故事  阳光落下来  漫过姿态各异的季节  唯有你固守家园  一株一株  是辰光的媚韵  是夕阳的缭绕  沉甸甸的清芳  绵绵长长  洋桔梗花  一个阳光自由飞翔的地方  一个山水温文尔雅的地方  一朵朵桔梗花  在道路与河流之间绽放  在落日与炊烟之间芬芳  聚拢了一年的春风  聚攏了一夏的热情  如生命的光芒穿
期刊
我能够在没有向导的带领下,穿越梅里雪山脚下的原始森林,也能够在同样没有向导、只凭头灯有限的光源穿越贵州未被完全开发的山洞,却在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迷路了。最后只能在地图上重新认识我曾经熟悉,今天却无比陌生的故乡,只能依靠导航指引方向。我曾经引以为傲的空间感在故乡新开发的一条条五车道、四车道相互纵横贯通、高楼林立的街头被一次次证明失败、证明错误,不确定中转角后的景象带给我的震撼和困惑不亚于在青藏高原
期刊
九龙江是漳州的母亲河。许多本土的文学作品经常提及,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自己,有着深深的乡土情怀。九龙江沿漳州市区的城郊欢流而过,经西溪、过江东,在巍巍万松关的目视下,浩荡壮观,奔流往厦门湾,展现出广袤包容的大气。桥、水、舟、渔人,等等,延伸出感人至深、多姿多彩的传说和故事。江流弯弯,缓缓穿流至市区,成港成湾,在鱼米之乡上锦上添花,如九十九湾,增添了许多史海钩沉中的商贾故事。以九龙江为主题而命名的九龙
期刊
唐代永城名人朱仁轨在家训中告诫子弟:“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意思是说一辈子给别人让路,不会走一百步的冤枉路;一辈子让别人田界,也不会使自己的田界失去一段。”话语不多,但是道理深刻。这种“让”反映了礼让的姿态,更反映了处事的人生智慧。  “让”是一种美德,“让”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大至“夷齐让国”,小至“孔融让梨”,都被传为千古佳话,这种礼让,增进了情谊,也避免了矛盾的激化,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