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包诗”是一种独特的文体,这类课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把一首古诗或古文名句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文包诗”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实际出发,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文包诗”解决了传统古诗教学中繁琐讲解的弊端,开创了古诗学习的新方法,开启了古诗学习的新模式。
一、借文解诗,水到渠成
传统的古诗教学,教师通常会带领学生先对诗的字词进行理解,然后再引导学生连贯起来说说诗意,最后通过一些资料的补充来挖掘诗中的内涵。教师一味的讲解,全然不顾学生学习的意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学习古诗变得无趣。“文包诗”中的“文”为学生理解古诗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学习古诗变得不再枯燥无味,同时给学生阅读古诗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材料,学生学习古诗更加主动,对古诗内涵的体会也水到渠成。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过程,既描绘了美丽的江景,又再现了李白和孟浩然分别的场景,饱含着两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并通过两人的对话,表达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这种复杂的情感,仅靠学生读诗和教师讲解是不能完全体会到的。课文描绘了赏景、话别、送别三个场面,营造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气氛,对诗作了有效的“补白”。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理解了诗意,体会了诗人的情感,同时增强了语言感受力。
二、学诗明文,溯本求源
我们学习“文包诗”,不只是为了学习一首诗,还同时学习了一篇课文。古诗虽是“文包诗”的重点,但它不是全部,教学不能重诗轻文。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重视课文的学习,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古诗的意思,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学完古诗,理解了诗意,品味了诗情,再次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写法,会有更深的体会。
《游子吟》一诗中,诗人孟郊用深情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母亲的恩情》这篇“文包诗”课文用朴实的语言介绍了孟郊创作这首诗的过程,情感真摯,适合学生阅读。学完古诗,我们再来研读课文。第一句诗描写的深夜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的情景,课文中在描写时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心理,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第二句诗是送别的场景,课文通过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呈现了母子依依惜别的场面;第三句诗是中心所在,以小草为喻,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课文中将这一画面描写得更为生动,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孟郊的内心。通过这样的回味,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读懂了课文为什么这样写,从而正确透彻地理解了文章的内涵,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诗文对照,相得益彰
“文”是“诗”的扩展,“诗”是“文”的浓缩。把“诗”和“文”对照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找对应”,即到文中去找诗中字词的意思,诗句的意思,而是通过“文”来了解“诗”的背景、内容、情感等,再通过“诗”来读“文”,学习“文”的写法,读懂“文”为什么这样写。诗文对照,不仅学了诗,还学了文,相得益彰。
《咏华山》这首诗写出了华山的高,我们要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和诗中所写的华山的高。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将课文描写了小寇准与先生站在华山顶上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等句子,与诗句对照起来读。读文,知道作者通过华山与太阳、白云和远远近近的山的比较,来衬托华山之高;再读诗,学生对华山之高就有了更深体会,初步了解了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文包诗”这一独创文体,可以让学生借文解诗,学诗明文,在增强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学习古诗的难度。作为一项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阅读教学,也不同于传统的古诗教学,让学生更加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通过诗文对照,情景同现,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进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这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魅力,也收获了对现代文的学习方法。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高万同在文中写到:“它(文包诗)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深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容易登堂入室,渐入佳境。”虽然“文包诗”课文还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如破坏了古诗的意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等,但它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热爱,突破了古诗学习的难点,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古诗的乐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正是我们学习“文包诗”的意义之所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这类课文非常喜欢,或许是因为他们能借助课文自己读懂古诗的一种成就感吧,让我们一起为学生搭好这座“从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吧!
一、借文解诗,水到渠成
传统的古诗教学,教师通常会带领学生先对诗的字词进行理解,然后再引导学生连贯起来说说诗意,最后通过一些资料的补充来挖掘诗中的内涵。教师一味的讲解,全然不顾学生学习的意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学习古诗变得无趣。“文包诗”中的“文”为学生理解古诗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学习古诗变得不再枯燥无味,同时给学生阅读古诗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材料,学生学习古诗更加主动,对古诗内涵的体会也水到渠成。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过程,既描绘了美丽的江景,又再现了李白和孟浩然分别的场景,饱含着两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并通过两人的对话,表达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这种复杂的情感,仅靠学生读诗和教师讲解是不能完全体会到的。课文描绘了赏景、话别、送别三个场面,营造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气氛,对诗作了有效的“补白”。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理解了诗意,体会了诗人的情感,同时增强了语言感受力。
二、学诗明文,溯本求源
我们学习“文包诗”,不只是为了学习一首诗,还同时学习了一篇课文。古诗虽是“文包诗”的重点,但它不是全部,教学不能重诗轻文。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重视课文的学习,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古诗的意思,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学完古诗,理解了诗意,品味了诗情,再次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写法,会有更深的体会。
《游子吟》一诗中,诗人孟郊用深情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母亲的恩情》这篇“文包诗”课文用朴实的语言介绍了孟郊创作这首诗的过程,情感真摯,适合学生阅读。学完古诗,我们再来研读课文。第一句诗描写的深夜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的情景,课文中在描写时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心理,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第二句诗是送别的场景,课文通过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呈现了母子依依惜别的场面;第三句诗是中心所在,以小草为喻,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课文中将这一画面描写得更为生动,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孟郊的内心。通过这样的回味,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读懂了课文为什么这样写,从而正确透彻地理解了文章的内涵,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诗文对照,相得益彰
“文”是“诗”的扩展,“诗”是“文”的浓缩。把“诗”和“文”对照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找对应”,即到文中去找诗中字词的意思,诗句的意思,而是通过“文”来了解“诗”的背景、内容、情感等,再通过“诗”来读“文”,学习“文”的写法,读懂“文”为什么这样写。诗文对照,不仅学了诗,还学了文,相得益彰。
《咏华山》这首诗写出了华山的高,我们要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和诗中所写的华山的高。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将课文描写了小寇准与先生站在华山顶上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等句子,与诗句对照起来读。读文,知道作者通过华山与太阳、白云和远远近近的山的比较,来衬托华山之高;再读诗,学生对华山之高就有了更深体会,初步了解了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文包诗”这一独创文体,可以让学生借文解诗,学诗明文,在增强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学习古诗的难度。作为一项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阅读教学,也不同于传统的古诗教学,让学生更加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通过诗文对照,情景同现,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进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这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魅力,也收获了对现代文的学习方法。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高万同在文中写到:“它(文包诗)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深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容易登堂入室,渐入佳境。”虽然“文包诗”课文还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如破坏了古诗的意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等,但它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热爱,突破了古诗学习的难点,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古诗的乐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正是我们学习“文包诗”的意义之所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这类课文非常喜欢,或许是因为他们能借助课文自己读懂古诗的一种成就感吧,让我们一起为学生搭好这座“从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