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育是儿童的启蒙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优化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激发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起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当前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而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生长发育时期最容易产生的是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因此,小学生最喜欢的就是听爸爸、妈妈、老师讲故事,他们常常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唤起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比如,《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小红帽》等故事很适合低、中年级学生听、讲,老师可以从中选取最有趣味、最富感染力的精彩片段,声情并茂地讲给学生听,讲到高潮处可故意“卖关子”,制造悬念,借机向学生推荐这本书,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二、学会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他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为此,教师应当十分珍惜、爱护、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及想象力,当有的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必忙于自己去解答,而应及时抓住这种难得的机会或苗头,因势利导,把它作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让全体同学共同思考。这不仅能极大地鼓舞提出问题的个别学生,还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勇于大胆想象、喜爱独立思考的良好环境,并在这种良好环境中逐步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本领。
此外,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捕捉典型性的问题,通过典型题让学生把握住阅读质疑问难的规律。可引导学生大胆地在课文题目、“文眼”、修辞手法、标点符号等地方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两只鸟蛋》一课教学中,一个学生提出疑问:“以前老师教我们用‘个’来说鸟蛋的数量,为什么这里却用‘只’呢?”在此,他能从课文标题甚至其中的某个字眼大胆质疑,而我通过举“‘一个老师’也能说‘一位老师’”的例子解释,并激发他们更深层次地思考:课文中说两只鸟蛋就是什么?学生通过学课文理解了两只鸟蛋里藏着两只小鸟的生命,这个“只”在这里也就有了特定的含义。
可见,引导学生学会从各个角度质疑问难,理解课文中的关键性笔墨,掌握质疑问难的规律,是进一步挖掘和巩固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更是落实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措施。
三、启发延伸
新课标强调“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开放视野”。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的内心世界也不相同,阅读同一本书,各人的体会心得也相异。所以,在阅读实践中,应发展学生的探求能力和独创能力,多追求“我是这样理解的”、“我有不同的看法”。读一篇课文,或明白什么道理,或受什么启发,都应该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领悟甚至是教参的分析去代替孩子们的感受。就如《狐狸和乌鸦》一文,孩子们的感受千差万别:有的说“狐狸太坏了,他不应该自己不劳动,用拍马屁的方法骗走乌鸦的肉”;有的说“狐狸太聪明了,几句话就把乌鸦的肉骗到了手”;有的说“乌鸦太傻了,怎么能相信狐狸的鬼话”……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延伸下去,学生探究的热情就会迅速提升,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创新精神。
又如《狼和小羊》一文的最后一句话:“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常理推断,小羊肯定成了狼的腹中之物。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不必给出结论,而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小羊有没有被吃掉呢?请同学们续编故事。”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纷纷把自己的想象和除恶扬善相联系,给小羊创设了种种化险为夷、勇斗恶狼的情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引导求异
求异,就是转换角度、另辟蹊径。引导学生求异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曹冲称象》一文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有没有想出比曹冲称象更好的办法来?”问题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热情。一个学生说:“曹冲用的是石头,比较麻烦。我用泥土,取土方便。”又一个学生说:“我不用石头,不用泥土,也不用水,改用人,因为人听指挥,喊上就上,喊下就下。”一个比一个办法更好,学生的回答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运用现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见解以及不同于书本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均是创新思维的成果,均应予以肯定和表扬。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要为学生营造思考、提问的氛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我解决问题,提高思维的独创性。
五、激励创新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我在教完《画风》这一课的时候,在领悟探究的基础上激励孩子们创新:你们能画风吗?孩子们创新的火花便迸泻而出:“我画一只风筝,风筝飞起来了。”“我画几朵弯弯的小花,风把花儿吹弯了腰。”“我画几张纸,纸在空中飞舞。”“我画一片草原,一阵风吹过,小草弯了腰。”……这样,进行一番探讨,开拓了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并挖掘出了创造性的因素。
实践证明,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不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善于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独立感受、体验、思考,从而达到促进他们自主创新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激发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起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当前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而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生长发育时期最容易产生的是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因此,小学生最喜欢的就是听爸爸、妈妈、老师讲故事,他们常常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唤起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比如,《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小红帽》等故事很适合低、中年级学生听、讲,老师可以从中选取最有趣味、最富感染力的精彩片段,声情并茂地讲给学生听,讲到高潮处可故意“卖关子”,制造悬念,借机向学生推荐这本书,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二、学会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他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为此,教师应当十分珍惜、爱护、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及想象力,当有的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必忙于自己去解答,而应及时抓住这种难得的机会或苗头,因势利导,把它作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让全体同学共同思考。这不仅能极大地鼓舞提出问题的个别学生,还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勇于大胆想象、喜爱独立思考的良好环境,并在这种良好环境中逐步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本领。
此外,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捕捉典型性的问题,通过典型题让学生把握住阅读质疑问难的规律。可引导学生大胆地在课文题目、“文眼”、修辞手法、标点符号等地方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两只鸟蛋》一课教学中,一个学生提出疑问:“以前老师教我们用‘个’来说鸟蛋的数量,为什么这里却用‘只’呢?”在此,他能从课文标题甚至其中的某个字眼大胆质疑,而我通过举“‘一个老师’也能说‘一位老师’”的例子解释,并激发他们更深层次地思考:课文中说两只鸟蛋就是什么?学生通过学课文理解了两只鸟蛋里藏着两只小鸟的生命,这个“只”在这里也就有了特定的含义。
可见,引导学生学会从各个角度质疑问难,理解课文中的关键性笔墨,掌握质疑问难的规律,是进一步挖掘和巩固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更是落实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措施。
三、启发延伸
新课标强调“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开放视野”。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的内心世界也不相同,阅读同一本书,各人的体会心得也相异。所以,在阅读实践中,应发展学生的探求能力和独创能力,多追求“我是这样理解的”、“我有不同的看法”。读一篇课文,或明白什么道理,或受什么启发,都应该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领悟甚至是教参的分析去代替孩子们的感受。就如《狐狸和乌鸦》一文,孩子们的感受千差万别:有的说“狐狸太坏了,他不应该自己不劳动,用拍马屁的方法骗走乌鸦的肉”;有的说“狐狸太聪明了,几句话就把乌鸦的肉骗到了手”;有的说“乌鸦太傻了,怎么能相信狐狸的鬼话”……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延伸下去,学生探究的热情就会迅速提升,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创新精神。
又如《狼和小羊》一文的最后一句话:“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常理推断,小羊肯定成了狼的腹中之物。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不必给出结论,而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小羊有没有被吃掉呢?请同学们续编故事。”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纷纷把自己的想象和除恶扬善相联系,给小羊创设了种种化险为夷、勇斗恶狼的情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引导求异
求异,就是转换角度、另辟蹊径。引导学生求异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曹冲称象》一文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有没有想出比曹冲称象更好的办法来?”问题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热情。一个学生说:“曹冲用的是石头,比较麻烦。我用泥土,取土方便。”又一个学生说:“我不用石头,不用泥土,也不用水,改用人,因为人听指挥,喊上就上,喊下就下。”一个比一个办法更好,学生的回答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运用现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见解以及不同于书本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均是创新思维的成果,均应予以肯定和表扬。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要为学生营造思考、提问的氛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我解决问题,提高思维的独创性。
五、激励创新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我在教完《画风》这一课的时候,在领悟探究的基础上激励孩子们创新:你们能画风吗?孩子们创新的火花便迸泻而出:“我画一只风筝,风筝飞起来了。”“我画几朵弯弯的小花,风把花儿吹弯了腰。”“我画几张纸,纸在空中飞舞。”“我画一片草原,一阵风吹过,小草弯了腰。”……这样,进行一番探讨,开拓了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并挖掘出了创造性的因素。
实践证明,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不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善于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独立感受、体验、思考,从而达到促进他们自主创新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