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具有强烈的自为性,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除对他人的依赖、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初中阶段,拥有了逐渐明显的独立性思维,随之而来的便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兴趣意识的持久和参与意识的增强。与此同时,随着他们的社会接触面逐渐增大,对内的自省与向外的体验需求也在日益扩张。针对这些心理特点,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心理活动幅度的大小,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序地贯穿于整个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常会把这个过程大致分为三步,即运用各种措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以激发其自主学习语文;教给各种学习方法,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质量;培养学生帮手,让学生干部成为自主学习的主要推动者。以下,笔者将对以上三步作具体分析。
一、培养学生爱好,激发其自主学习语文
刚上初中时,学生对一切都很陌生,对老师的教学基本上是言听计从。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一契机,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就能很顺利地促使他们逐渐爱上语文。
在具体操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顺应学生心理。在初中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在增强,他们虽然还没有独立处世的能力,但却有着相当强烈的自立要求。因此,教师如能在教学时顺其心理,不强硬要求他们如何如何,而给予他们正确引导,让他们明白如何思考才能长远地自主学习,怎样行动才能恒久地独立处世。这对学生来说无异是一场心灵的及时雨。当学生产生“久旱逢甘霖”的感觉时,必然会如饥似渴地接收和吸纳教师的建议,继续维持深信不疑的局面,由喜欢老师的建议,到喜欢老师,再到喜欢语文,最后达到主动学习语文的目的。如果教师真能按照要求进行教学,那么以上过程必能顺利进行。
开学时,笔者在第一节课上,安排10~15分钟时间就“喜不喜欢掌握自己的命运”跟同学们简单说一下自己的教学理念,尤其注意和学生说明将要连续三年自主学习语文的核心要求。然后,立即开始上课,目的是趁热打铁,在学生尚未忘记的时候,使他们感受到自主学习的重要。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是《在山的那一边》,这首诗歌体现了儿童追求梦想的感悟,容易使七年级学生产生共鸣。于是,笔者首先从梦想导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梦想。在朗读之后,让大家先说自己对诗歌的第一感觉,引出对“山”和“海”的含义理解。自主思考时,如有学生能正确理解,就让他说说自己的思路,而后教师进行点评;如果没人能想出来,则让前后桌同学互相讨论。需要注意的是,这时的学生之间还没有形成默契,一般还不知道交流什么。因此,教师就先给予必要的提示,从而引导学生正确思考。笔者认为,这节课的关键不在于上了多少内容,或是是否完成了事先设定的课时量,而在于能顺着学生的喜好,给他们启蒙,使他们知道初中语文自主学习的基本要点。在课堂结束前所做的总结,一定要对应课初所简单提到的自主学习的内容,告诉学生在上课时要怎样实施,并让他们有机会说说自己的喜好与想法。
二、教授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经过若干次的上课练习,学生便能很快掌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展示、共同点评的解决问题的流程。在此基础上,第二步便是加强流程中的具体思考与实施方法的传授、探索和创新。当然这一步骤也可与第一步同时进行,但并不能同时完成。此类方法非常多,诸如营造氛围、创设情境、结合生活实例、观察实验、推理论证等。教会学生并不难,但最难的是让学生在拥有一定量的方法基础上,自己发现、整合甚至创新出更多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采用的是教师示例、学生学习、引导拓展、继而创新的展开方式。在七年级的时候,学生还处于转型时期,尚未完全走上正轨,平时讨论中不时会转向聊天,课后作业时会出现不假思索的抄袭现象。对此,笔者常抽出一点时间,向同学们介绍一些高考状元的学习方式,讲述黄冈中学学生的课间学习方法,或是念一段对班上情况具有针对作用的文章。如果是在班里有同学做得比较好,就以他们作为例子激励其他同学,这样能使学生更加心服口服。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尤其注重考虑如何结合现实情况将比较好的学习方法贴切地运用到他们自己身上的问题。如果真能将别人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更新、整合与拓展,那么,高效而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就形成了。这些方法在推进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质量的过程中,作用巨大。
三、培养助手,构建自主学习的管理机制
如果教师一直抓着管理的主动权,凡事都要自己设计与引导,那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而是尚未“断奶”的表现。要想完全“断奶”成长,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成为小老师,让他们成为自己不在教室时的替身。
笔者通常从选课代表开始,特别留意可塑之才。有的学生很有管理能力,但语文学得并不好;有的语文学得好,但不愿意帮助别人;有的语文学得好,也愿意帮助别人,但自己管不住自己,假帮助别人之机,行自由散漫之实。这些人笔者都在遴选中。笔者选拔助手的条件有两个:一是语文成绩在班上要名列前茅,不必是第一名,但要在前10名之内,这才有说服力,而且要有能力将自己对语文的理解,耐心表达出来给同学听;二是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包括自我约束和管理他人的能力。当然,这样的人并一定就天然存在,需要教师发现苗子并进行培养,一旦成型,就能放手让他们成为教师的代理人。如果人才不止一个,笔者选的课代表也就不止一个,有几个要几个,通常5个左右是最佳阵容。他们可以分工合作,也可以轮流值日,除做好收课后作业和掌握课堂作业完成情况这些常规的工作之外,他们还逐步负责布置作业、自习课上巡走为同学解答难题、课余时间帮助学困生,甚至批改作业,课前讲评,不时还上一些课等等。得力助手的养成,一方面能在学生面前树立目标榜样,另一方面也能把老师工作做到最细,并且可以将教师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如何推进教学。
以上三个步骤并不是必须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地贯彻落实的,它们之间呈现出一种叠加式递进关系。教师运用时没有时间上的明确限制,不必事前预定哪一步什么时候完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不同,自由调整时间,只要在学生中产生了可以实施的条件,那就能够展开下一阶段的学习。总之,如何构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个十分灵活的问题,可以根据教师、学生、教材的不同,灵活组织教学活动,从而形成变换多端且优质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常会把这个过程大致分为三步,即运用各种措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以激发其自主学习语文;教给各种学习方法,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质量;培养学生帮手,让学生干部成为自主学习的主要推动者。以下,笔者将对以上三步作具体分析。
一、培养学生爱好,激发其自主学习语文
刚上初中时,学生对一切都很陌生,对老师的教学基本上是言听计从。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一契机,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就能很顺利地促使他们逐渐爱上语文。
在具体操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顺应学生心理。在初中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在增强,他们虽然还没有独立处世的能力,但却有着相当强烈的自立要求。因此,教师如能在教学时顺其心理,不强硬要求他们如何如何,而给予他们正确引导,让他们明白如何思考才能长远地自主学习,怎样行动才能恒久地独立处世。这对学生来说无异是一场心灵的及时雨。当学生产生“久旱逢甘霖”的感觉时,必然会如饥似渴地接收和吸纳教师的建议,继续维持深信不疑的局面,由喜欢老师的建议,到喜欢老师,再到喜欢语文,最后达到主动学习语文的目的。如果教师真能按照要求进行教学,那么以上过程必能顺利进行。
开学时,笔者在第一节课上,安排10~15分钟时间就“喜不喜欢掌握自己的命运”跟同学们简单说一下自己的教学理念,尤其注意和学生说明将要连续三年自主学习语文的核心要求。然后,立即开始上课,目的是趁热打铁,在学生尚未忘记的时候,使他们感受到自主学习的重要。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是《在山的那一边》,这首诗歌体现了儿童追求梦想的感悟,容易使七年级学生产生共鸣。于是,笔者首先从梦想导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梦想。在朗读之后,让大家先说自己对诗歌的第一感觉,引出对“山”和“海”的含义理解。自主思考时,如有学生能正确理解,就让他说说自己的思路,而后教师进行点评;如果没人能想出来,则让前后桌同学互相讨论。需要注意的是,这时的学生之间还没有形成默契,一般还不知道交流什么。因此,教师就先给予必要的提示,从而引导学生正确思考。笔者认为,这节课的关键不在于上了多少内容,或是是否完成了事先设定的课时量,而在于能顺着学生的喜好,给他们启蒙,使他们知道初中语文自主学习的基本要点。在课堂结束前所做的总结,一定要对应课初所简单提到的自主学习的内容,告诉学生在上课时要怎样实施,并让他们有机会说说自己的喜好与想法。
二、教授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经过若干次的上课练习,学生便能很快掌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展示、共同点评的解决问题的流程。在此基础上,第二步便是加强流程中的具体思考与实施方法的传授、探索和创新。当然这一步骤也可与第一步同时进行,但并不能同时完成。此类方法非常多,诸如营造氛围、创设情境、结合生活实例、观察实验、推理论证等。教会学生并不难,但最难的是让学生在拥有一定量的方法基础上,自己发现、整合甚至创新出更多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采用的是教师示例、学生学习、引导拓展、继而创新的展开方式。在七年级的时候,学生还处于转型时期,尚未完全走上正轨,平时讨论中不时会转向聊天,课后作业时会出现不假思索的抄袭现象。对此,笔者常抽出一点时间,向同学们介绍一些高考状元的学习方式,讲述黄冈中学学生的课间学习方法,或是念一段对班上情况具有针对作用的文章。如果是在班里有同学做得比较好,就以他们作为例子激励其他同学,这样能使学生更加心服口服。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尤其注重考虑如何结合现实情况将比较好的学习方法贴切地运用到他们自己身上的问题。如果真能将别人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更新、整合与拓展,那么,高效而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就形成了。这些方法在推进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质量的过程中,作用巨大。
三、培养助手,构建自主学习的管理机制
如果教师一直抓着管理的主动权,凡事都要自己设计与引导,那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而是尚未“断奶”的表现。要想完全“断奶”成长,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成为小老师,让他们成为自己不在教室时的替身。
笔者通常从选课代表开始,特别留意可塑之才。有的学生很有管理能力,但语文学得并不好;有的语文学得好,但不愿意帮助别人;有的语文学得好,也愿意帮助别人,但自己管不住自己,假帮助别人之机,行自由散漫之实。这些人笔者都在遴选中。笔者选拔助手的条件有两个:一是语文成绩在班上要名列前茅,不必是第一名,但要在前10名之内,这才有说服力,而且要有能力将自己对语文的理解,耐心表达出来给同学听;二是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包括自我约束和管理他人的能力。当然,这样的人并一定就天然存在,需要教师发现苗子并进行培养,一旦成型,就能放手让他们成为教师的代理人。如果人才不止一个,笔者选的课代表也就不止一个,有几个要几个,通常5个左右是最佳阵容。他们可以分工合作,也可以轮流值日,除做好收课后作业和掌握课堂作业完成情况这些常规的工作之外,他们还逐步负责布置作业、自习课上巡走为同学解答难题、课余时间帮助学困生,甚至批改作业,课前讲评,不时还上一些课等等。得力助手的养成,一方面能在学生面前树立目标榜样,另一方面也能把老师工作做到最细,并且可以将教师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如何推进教学。
以上三个步骤并不是必须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地贯彻落实的,它们之间呈现出一种叠加式递进关系。教师运用时没有时间上的明确限制,不必事前预定哪一步什么时候完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不同,自由调整时间,只要在学生中产生了可以实施的条件,那就能够展开下一阶段的学习。总之,如何构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个十分灵活的问题,可以根据教师、学生、教材的不同,灵活组织教学活动,从而形成变换多端且优质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