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践行者

来源 :当代音乐(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刘辉教授一直致力于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他以宏观的文化视域,不断审视和思考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他的民族声乐艺术理念具有现代艺术学科的内涵与特质。本文将从民族声乐艺术理论的角度分析和阐释刘辉教授民族声乐艺术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关键词]刘辉;中国民族声乐;原生态唱法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5-0005-03
  刘辉长期致力于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数十年坚持在民族声乐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在长期的实践中,使他具备了扎实的演唱基本功和深厚的学术思想,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有着自己特殊的认知。为推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健康发展,刘辉教授克服许多困难,辛勤耕耘在我国民族声乐的沃土中。作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领军人物之一,刘辉是集演唱、教学、科研、文化传播、艺术教育管理于一身的卓有成就的知名专家、教授、男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高等艺术院校的管理者。他是教育部、财政部第五批国家级特色专业——音乐表演(民族声乐演唱)专业的负责人。刘辉民族声乐艺术思想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吸收传统,坚持民族特色;更在于他能够站在宏观的文化视域与时代的角度,不断审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体系的架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民族声乐艺术学科的专业性内涵解读
  刘辉具有深厚的传统民族声乐基础与功底,尤其在花儿民歌艺术造诣上最为深厚。他早年在沈阳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分别接受过王瑞江教授、金铁霖教授的严格训练,两位可谓是中国民族声乐卓有影响的教育家,经过名师的言传身教,使他对传统民族声乐和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概念有了更加客观、更加深刻的理论认知,逐渐形成了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独到的理论见解和观点。2004年中央台电视台举办的第十一届青年歌手大奖赛,民族唱法组比赛中一对彝族歌手用原生态唱法演唱了一首彝族特有的“海菜腔”民歌,由于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与独特的韵味,得到了很多评委的一致赞誉,绝大多数评委为这组选手打出了高分。但同时让听众意外的是,评委的打分却出现了一个全场差距最大的,达到了六分分差的最低分,而这个分数便出自于刘辉教授。大赛组委会也因此在解答观众问题的环节中,专门让刘辉予以解释和回答。他对此进行了清晰的说明,并阐释了自己对民族声乐艺术的理解,坚定的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学术观点。刘辉说:我作为民族唱法的评委,我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我的评判标准中不仅有歌唱的方法,它还要有艺术表现力、艺术张力,是一个综合性内容,民族声乐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在民歌、戏曲、说唱音乐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了其他姊妹音乐艺术,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文化底蕴支撑的,带有中国人对审美的追求和认识精髓的一种演唱形式。我认为,这对儿少数民族歌手的演唱的确很好,但是他们的演唱属于民间唱法,和音乐学院中教授的民族声乐不是一回事儿,一道西餐沙拉,一道东北大拉皮儿,你让我打分比较,我怎么打?看似平实的语气和道理,却对我国民族声乐此后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也引发了我国民族声乐界广泛的思考。最直接的体现便是2006年的第十二届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在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美声唱法的基础之上,又增设了原生态唱法组,也就是将民间唱法从民族唱法组中分离出去。可以毫不讳言的说,这次“青歌赛”赛制的改变与刘辉有着最直接的关联,使比赛的打分标准更加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他所阐释的民族声乐艺术理念,为我国音乐学界对民族声乐内涵的认知与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专业性发展的进程。
  从中可以看出,刘辉的民族声乐艺术理念具有十分突出的专业性内涵。这种专业性并不意味着否定原生态唱法及其歌曲的艺术价值。虽然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来自于传统的民间唱法,汲取了很多传统文化艺术的基因、元素与养分,但它是一种高于原生态唱法的专业化产物,只有通过专业化的精粹和提升,才能使得这些植根于民族灵魂深处的、零散的传统文化元素与魅力形成一股合力,从而形成符合我国人民审美取向的声乐艺术形式。显然,原生态唱法在这方面与学院派的民族唱法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如果从最直观的听觉感受上让当时的评委和观众去聆听这对儿彝族歌手演唱的“海菜腔”民歌,会受到一种视觉冲击和情绪上的感动,但如果将这首“海菜腔”民歌加入手机音乐播放器中循环播放,又有几人能够坚持聆听数遍呢?但现代民族声乐作品则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经典的、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绝大部分听者都能够选择反复地聆听,即使略显个性的民族声乐作品,也会得到相应受众的拥趸,这就是专业性的使然。刘辉的这一民族声乐艺术思想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声乐教学实践与研究形成的,并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民族声乐趋同性与多样性的理论厘析
  民族声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种类,在业界有不同的声音和质疑不可避免,对于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尤其是表现风格及音色层面上的质疑入耳不绝,很多业界学者纷纷发表观点,认为当前我国民族声乐演唱,尤其是在舞台表现和音色方面有较强的“趋同”性,也就是大家广泛认可的“千人一面、千人一声”的学术观点。对此,刘辉在一次媒體的采访中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阐述:“现在很多人说,民族声乐演唱者都是千人一声,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在下面跟有些评委辩论,你说民族声乐是千人一声、万人一面,那怎么不说京剧里的梅、尚、程、荀派的传人要唱的手眼身法步都像尚小云、梅兰芳模子刻出来一样呢?同样是歌唱艺术,美声唱法中的威尔第的作品必须是威尔第式的声音,唱瓦格纳的作品就必须是瓦格纳式的声音,唱莫扎特作品就必须是莫扎特式的声音?”可以说,刘辉首先是十分肯定和倡导声乐唱法的多样性。但作为一个专业的民族声乐歌唱家、教育家和学术带头人,他更加注重声乐艺术专业的特殊性与规范性。他站在更加宏观的视角,从横向的文化语境中正确看待我国民族声乐的艺术表现。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当其发展至一定的成熟阶段,都将形成相应的规范性和规格要求,并呈现其必然的形态特征与表现特征,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亦是如此,这是无可厚非的。其实,我们所崇尚的美声唱法更具有趋同性,但是我们有谁对它的科学性产生过质疑呢?其规范性与规格要求甚为苛刻,共鸣、音色、气息、咬字等都要规格统一;值得注意的是,出自同一位教师门下的学生趋同性更为突显。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的声乐艺术一定是多姿多彩的,每一种演唱风格、演唱方法都在各自的文化语境中滋生和发展,这也符合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要求。在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度里,人们需要一种具有共性审美取向的中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就象美声唱法具有世界各国人们共性审美追求一样,成为抒发不同民族情感审美表达歌唱形式。也就是说,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百花园里,需要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美学品格的民族声乐艺术,它可以使不同民族的族群产生审美共鸣。刘辉用一种更加开阔的视角和专业的学科精神,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科学的理论分析,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赋予了更加鲜明的艺术特质和文化属性。   三、民族声乐教材系统性建设的理论诉求
  劉辉不仅是一名歌唱家和教育家,同时也身兼着沈阳音乐学院院长,肩负着繁重的学校管理工作及具体的教学任务。从他还在担任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主任的时候,便十分注重声乐教材的编撰和声乐教学曲目的选择。对于任何一种声乐艺术形式来说,声乐作品是其最重要的载体,演唱的风格、特色及内涵,都要以作品为第一出发点,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作品的风格既是声乐艺术演唱的风格,同时也决定着声乐演唱的艺术性。他认为,教材建设既是学术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既是现实问题,也是发展问题,这与民族声乐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创作水平、演唱水平、理论研究的整体提高和健康有序发展息息相关。声乐教材曲目的系统化,是民族声乐艺术体系架构的关键。一首中国声乐作品,如《梅花引》《枫桥夜泊》《小河淌水》等等,即使用美声唱法演唱,亦或是由外国歌手演唱,也不会脱离民族声乐的审美规格和范畴。换言之,如果一个民族声乐歌者演唱一首意大利歌剧咏叹调,同样也必须遵循他民族的演唱特色与规范要求。这就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体系构建与完善提供了思路,也就是说,一种声乐艺术学派的建立,仅仅在唱法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声乐艺术的本质有一个准确、全面、深刻的认知和把握,要从声乐作品入手,才能推进民族声乐艺术学派的建设和发展。
  刘辉无论是在日常的教学,还是在全国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中,都不止一次的强调声乐教材和作品的系统性建设对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民族声乐教材的价值取向是民族声乐教学的灵魂,民族声乐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把握好这一灵魂,这是教材建设的起点和宗旨,是教材建设的生命线。教材的曲目选择要体现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训练价值和风格特点等。曲目的教学价值要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民族声乐歌唱观和歌唱方法,有利于训练歌唱者提高、掌握歌唱的技术技巧和歌唱能力,有利于解决歌唱者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和错误的歌唱方法。他特别强调当前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在声部划分上就很欠缺,最为突出的就是中低声部的缺失,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历史性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同样有赖于更多类型的民族声乐曲目的创作与声乐教材体系的构建,才能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健康发展。刘辉一直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一声乐艺术理念与思想。多年来,他在繁忙的工作中,主编出版了《中国民族声乐教程》(上下册)、《高师声乐作品选》(中国卷)等教材,成为全国各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专业的主要教材。他还主抓复排、制作了一部大型原创中国民族歌剧《星星之火》。2015年10月31日,这部大制作的歌剧在沈阳盛京大剧院首演获得成功,并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一致的好评。2017年,他又与著名电影制作人杨全海博士合作,把歌剧《星星之火》拍摄成电影,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也将成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又一个经典教材的范例,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空间。
  四、民族声乐艺术思想的成果呈现
  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与教学实践中,刘辉形成了鲜明的演唱特色和教学方法。他始终坚持在教学实践第一线,潜心研究、不断总结,先后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了《民族声乐教学心理效应十要素》《关于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再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关于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教材建设问题》等数十篇论文,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他的演唱行腔自如、圆润,声音舒缓,情感饱满,民族风格浓郁。2015年,沈阳音乐学院复排民族歌剧《星星之火》,并将这部经典歌剧搬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刘辉在这部歌剧中成功的塑造了老交通员老李头的英雄形象,从演唱到表演都游刃有余,充分显示出他对歌剧舞台的把控能力。他在剧中演唱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等唱段,运用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美学思想,准确的刻画了人物内心世界及人物的性格特征。刘辉每一个唱段的演唱都能唤起观众的共鸣,深深的打动每一位观众。他借鉴美声唱法的用声特点,并立足中国传统声乐的审美原则,使他歌唱的声音结实有力、声线柔美连贯,有张力和穿透力,咬字清晰、音色明亮,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一脉相承,符合中国人的听觉习惯和审美情趣。中国人欣赏歌剧不是单纯地听歌剧而是看歌剧,因此,他在塑造人物时唱演并重,老李头的人物刻画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趣味要求和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又赋予了其现代气息。他还擅长流行音乐作品跨界演唱,比如他演唱的《人生第一次》真挚感人、音乐流畅、语气亲切,使人们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二十余年来,刘辉所教授的学生中有多人荣获国家级、省级比赛大奖。
  2015年6月6日,正值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建系三十周年之际,在沈阳盛京大剧院音乐厅举行了“为你骄傲,心歌飞扬”刘辉教授教学三十年师生音乐会。本场音乐会是沈阳音乐学院主办的首届全国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声乐艺术交流展的开篇乐章,也是刘辉从教三十周年的纪念性演出。这是一场精心制作的音乐会,整场音乐会精彩纷呈,体现了刘辉民族声乐思想所承载的民族性和学术性。刘辉教授在音乐会上演唱了极有民族风格的东北民歌《丢戒指》、山西民歌《割莜麦》,创作歌曲《明天我为你骄傲》,电影插曲《怀念战友》,歌曲《橄榄树》等作品。刘辉的歌声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之美,体现了民族的审美追求,同时融入了西方声乐演唱技法。他在演唱中非常重视字、腔的处理,很好地诠释了他提出的“二十四字诀”的教学理论。在2007“第三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他做了《传统“声”与“字”关系在新时期的发展和运用》的学术讲座,开创性提出了“先腔后字,以腔带字,先声后字,以声带字,声韵同出,腔圆字正” 民族声乐歌唱方法的24字诀,这是他多年来教学实践的科学总结,受到了学术界广泛关注和认同,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进程中的创新性理论成果,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刘辉教授在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理论基础上,潜心研究并总结出的歌唱方法24字诀,是民族声乐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施教手段。音乐会上,24位学生演唱了不同体裁的民族声乐作品,每首作品的诠释都体现了学生们不同凡响的演唱能力,且各有特色,吐字、行腔运用自如。可以说,这场音乐会是刘辉教授民族声乐理念的实践展示。
  2015年5月17日,刘辉做客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乐派名家讲坛”,他做了题为《传承美、表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引领美——对中国声乐发展建设的思考》的精彩学术讲座。他从文化的视角阐释了中国声乐与西方美声的不同。他认为:“中国声乐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的平和心态和清晰思路,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借鉴、发展与提高、创新与建设的关系,发展建设中国声乐。”他还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研究和发展中国声乐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要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借鉴国外优秀的艺术成果和技法为我所用;繁荣发展中国声乐,培养优秀的中国声乐艺术人才,除了要有高超的演唱技巧,还要有优秀的艺术表现力和较为全面、深厚的艺术修养,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他从民族声乐演唱、美声演唱、流行音乐演唱和民族民间音乐演唱等各种唱法的不同特点,讲解了中国声乐的内涵和外延,强调发展中国声乐要兼容并蓄,不同唱法不能互相取代或互相排斥,只有互相学习借鉴,共同不断进步,才能共同推动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
  刘辉最后强调:“中国声乐发展之路是继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之路;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发展建设之路;是歌唱祖国、歌唱共产党和人民快乐生活之路;是继承传统而不土,借鉴外国而不洋之路;是发展建设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风貌、中国风骨的中国声乐艺术之路,这是一条道路宽广、越走越快、充满灿烂阳光之路。”他的阐释高屋建瓴,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的“自由速度”为专题,将该作的速度概括为“块状式”与“流体式”两大特点。并对两位法国钢琴家米谢·贝洛夫和丹尼尔·艾里克特的演奏录音版本,从演奏时间、节奏特点、速度变化幅度、音乐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该作的自由速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诠释。  [关键词]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自由速度;块状式;流体式  [中图分类号]J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
期刊
[摘要]享有“中国夜莺”美誉的迪里拜尔是世界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同时也是芬兰国家歌剧院终身独唱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种种因素,人们的娱乐方式也逐渐发生改变。音乐会上座无虚席,观者如堵的现象反映出迪里拜尔深受听众们喜爱的程度。从音乐会选用的曲目上可以看出,她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试验如何在演唱好外国歌曲的同时,也能用美声演绎好中国歌曲,这是迪里拜尔一直坚持与探索的方
期刊
[摘 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乐重建运动”展现了近代中国音乐发展涉及的民族性、世界性和现代性等重要问题。以王光祈、傅彦长、赵元任等人为代表,人们力求从民谣、神话和诗歌等资源中追寻和发掘音乐的“民族性”元素,希望以此为基础重建充分体现民族性特征的代表本民族国家的音乐。回顾和反思这些问题,有助于总结经验,为音乐的发展和走向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国乐重建运动;民族性;世界性;现代性;民族主义 
期刊
迎接春光
期刊
[摘要]赋格,这种历来为作曲家所推崇被公认为最能体现对位思维特征的音乐体裁,至今仍焕发蓬勃的生命力。从巴洛克时期到近现代时期,作曲家们为后世留下了不少刻有时代印记赋格套曲集。那么,20世纪赋格曲创作中必将在观念、技法、风格等诸多方面产生变化。其中,爵士赋格曲势必会带来焕然一新的新风貌。因此,本文通过对美国当代作曲家亨利·马丁《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上册中第三首爵士赋格曲的研究,探询爵士乐在赋格体裁
期刊
[摘要]冯小刚导演监制的经典之作《夜宴》在2006年上映后就力压群雄,斩获了无数国际大奖。其中电影音乐有了旅美作曲家谭盾的加盟更是锦上添花,主题曲由腾格尔、周迅、张靓颖演唱,可谓阵容强大。《越人歌》和《我用所有报答爱》的前后贯穿使得整部影片笼罩在凄美悲壮的氛围中,温文古雅、娓娓道来,却震撼人心。  [关键词]《夜宴》;电影音乐;《越人歌》;《我用所有报答爱》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要]“让钢琴说中国话”是中国音乐人的不懈追求,进行“让钢琴说中国话”视域下的教学改革是普通高校钢琴公共课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文章在总结“让钢琴说中国话”的历史背景和对“让钢琴说中国话”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进行“让钢琴说中国话”视域下普通高校钢琴公共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现实意义,并对教学改革实践需要重视的几个重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 让钢琴说中国话;普通高校;钢琴公共课;教
期刊
[摘要]谢嘉幸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音乐美学家、音乐教育家,长期活跃在音乐美学、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第一线。谢嘉幸以其专著《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在音乐美学领域崭露头角,又以《走进音乐》《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为人生而音乐》等著述为音乐界所熟知,更以策划组织北京传统音乐节、太极传统音乐奖以及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享誉世界。曲折的成长经历、深刻的哲学视野,以及在理论研究、
期刊
[摘要]纳斯特拉第一部管弦乐作品《帕南姆比》(op.1a),通过发挥第一乐章引子主题所具有的“资源库”作用,运用音级集合,实现对全曲其他主题动机的统领和暗示。最后一部管弦乐作品《尤比纳姆》(op.51),通过第一乐章两个节奏性主题中,具有斐波拉契数列性质的核心音程级,运用所暗含的黄金分割比例原则,实现核心音程动机对全曲其他两个乐章主题结构上的控制。通过比较,旨在揭示作曲家“由博返约”的创作转变,以
期刊
[摘要]在当今“观文明之源头,查历史之关头,立时代之潮头,既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博大精深,又高山流水、高情满怀、真情诗意”的文艺思想大潮中,高校积极地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但部分地区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仍存在不足。如本文以和田师范专科学校为例,对音乐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教学存在问题及成因,提出音乐课堂教学提高的措施。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13.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