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的“自由速度”研究

来源 :当代音乐(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81641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的“自由速度”为专题,将该作的速度概括为“块状式”与“流体式”两大特点。并对两位法国钢琴家米谢·贝洛夫和丹尼尔·艾里克特的演奏录音版本,从演奏时间、节奏特点、速度变化幅度、音乐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该作的自由速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诠释。
  [关键词]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自由速度;块状式;流体式
  [中图分类号]J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7-0057-02
  克洛德·阿施尔·德彪西(Claude Achille Debussy,1862-1918),是20世纪法国音乐艺术的代表人物,印象派和现代音乐创作的鼻祖。德彪西《版画集》创作于1894年-1903年间。《版画集》的创作贯穿德彪西音乐创作的成熟期,是其在钢琴音乐领域奠定印象派技法的里程碑之作,也是作曲家在歌剧与管弦乐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之后,重新转向钢琴音乐领域时所创作的钢琴作品集之一。《版画集》中的三首作品《塔》《格拉纳达之夜》和《雨中花园》,以三个截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作为背景,最终把三种因素巧妙地融合在一部套曲中。本文主要探讨《格拉纳达之夜》的“自由速度”问题。
  在音乐作品中,具有一定伸缩特性的节奏节拍就叫作“自由速度”——Rubato。这个意大利文原意是指“被夺去的”,现特指音乐表现中速度的弹性伸缩处理手法。Rubato早在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中就有,例如在海顿、莫扎特的慢板乐章中就出现一些自由速度的处理。它们通常是在慢乐章乐句的高点处、音色的变化处、音量的突然变化处使用。而到了浪漫派、印象派时期,自由速度的运用就更加广泛了。“自由速度”与德彪西创作风格特征紧密相连。在德彪西的创作中,简短、零碎、片段的主题动机代替悠长如歌的旋律线条;加之乐曲的结构比较松散自由,段落界限较为模糊,因此,乐曲呈现出音乐画面对比并置的形态。因此从钢琴演奏的角度来看,节奏的即兴性和速度的细微变化无疑成为演奏德彪西钢琴作品的重点和难点。而《格拉纳达之夜》正是德彪西充分运用和发展“自由速度”的典范之作,也是钢琴教学及演奏中的经典之作。
  从《格拉纳达之夜》的乐谱中,我们不难发现这首乐曲具有极为丰富的速度标记,其中包括:第1~14小节,Mouvement de Habanera(哈巴涅拉舞曲的速度);第15~16小节,Retenu(拖住、渐慢);第17~22小节,Tempo giusto(准确的节奏);第23~26小节,Tempo rubato(自由的节奏);第27~28小节,Retenu(拖住、渐慢);第29~37小节,Tempo giusto(准确的节奏);第38~60小节,Tres rythme(非常有节奏地);第61~64小节,Tempo rubato(自由的节奏);第65~66小节,Retenu(拖住、渐慢);第67~91小节,TempoⅠ(回到原速);第92~108小节,Tempo giusto(准确的节奏);第109~112小节,四分音符相当于前面节拍的八分音符;第113~114小节,TempoⅠ(回到原速);第115~118小节,四分音符相当于前面节拍的八分音符;第119~121小节,TempoⅠ(回到原速);第122~136小节,Mouvement de debut(开始时的速度)。仔细阅读之后发现,出现次数最多的是Retenu(拖住、渐慢),Tempo giusto(準确的节奏)以及TempoⅠ(回到原速),各出现3次。Tempo rubato(自由的节奏),出现2次;Mouvement de Habanera(哈巴涅拉舞曲的速度)、Tres rythme(非常有节奏地)、Mouvement de debut(开始时的速度),各出现1次。共计16处。这些速度的变化构成了这首乐曲的两大速度特点,即“块状式”与“流体式”。所谓“块状式”是指,因乐曲内部速度频繁转换而形成类似“块状式”的衔接效果。每“块”之间在速度、节奏音型以及音乐材料上都形成一定程度的对比。而“流体式”的速度变化则是指,随着音乐的进行对作品的速度进行细微的调整。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作曲家在乐谱中标注的Retenu得到印证。总之,不论是“块状式”还是“流体式”的速度变化,都是自由速度的一种表现形式。
  速度与节奏变化通常是与音乐内容及情感表现密切相关的。这首乐曲也不例外。《格拉纳达之夜》是一首表现西班牙风情的作品。乐曲开头立刻与具有东方五声音阶音调色彩的《塔》形成鲜明的对比。乐曲采用典型的哈巴涅拉节奏及特殊的增二度音程,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民族色彩和异国情调,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地中海沿岸颇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之中。在这首乐曲中,德彪西采用了印象派画家处理光线的办法,将各种印象联系在一起。如第1~14小节,乐曲以缓慢的哈巴涅拉舞曲速度及毫不拘泥而又温雅的节奏慢慢开始,摩尔人音乐所特有的调式色彩与古老、深沉的悲切音调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第15~16小节采用三连音的节奏音型作为背景,衬托出“柔和到极致”的特点,速度由哈巴涅拉舞曲速度逐渐放慢。第17~22小节模仿西班牙吉他拨奏的音响,在和声上采用平行属七和弦,在速度上转为精确的舞蹈节奏。第23~26小节采用自由速度及全音阶的和声效果表现摇曳的舞步。第27~28小节逐渐放慢速度作为过渡。第29~37小节又响起了西班牙吉他拨奏的音响。第38~60小节由之前弱的力度逐渐做很大的渐强,和着节奏跳起哈巴涅拉舞曲一直发展到放任不羁的高潮,营造了欢乐的气氛。第109~112小节的四分音符相当于前面节拍的八分音符,模仿西班牙民间风味的响板敲击声,仿佛散开的贝壳碎片连起来,形成一种光芒闪烁的印象。
  尽管所有作曲家都试图把一切艺术意图记录在乐谱上,但他们所标明的记号并不能代表全部,而只能是指示演奏家创造探索的方向,因而也给演奏家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演奏家们对作品的处理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艺术才能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同时又展示出他们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手段。优秀的钢琴家总是在原作风格的范畴内,采取严谨的态度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对于同一首作品,不同钢琴家在节奏的伸缩,音符的长短顿挫,力度的强弱,音色的明暗、浓淡处理等,以及对于乐句的处理,乐曲高潮、低潮、延长音的处理等等必定带有个人的独特理解。《格拉纳达之夜》是一首包含丰富自由速度的作品,在研究完乐谱上的速度标记之后,我们将从两位钢琴家演奏录音版本的比较研究入手,进一步探讨自由速度在演奏实践中的运用。   笔者选择了两位法国钢琴家米谢·贝洛夫和丹尼尔·艾里克特的演奏录音版本进行比较研究。米谢·贝洛夫(Michel Beroff, 1950年生)版,CD编号Y490-492。演奏《格拉纳达之夜》的时间为4分53秒。在米谢·贝洛夫幼年时,梅西安发现他的才华并且推荐他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不满20岁的贝洛夫就因演奏梅西安和其他现代作曲家的作品而蜚声全球。他是一个节奏感极为鲜明活跃和有着超人的音色控制能力的演奏家。在他的手指控制下,能赋予钢琴以丰富而又辉煌的打击乐音色。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演奏巴托克、梅西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的现代作品,在演奏梅西安的慢板乐章和德彪西的作品时,他的力度变化和自由速度的运用有着他个人的奇异特色。
  丹尼尔·艾里克特(Daniel Ericourt,1903-1988)版,CD编号ISRC CN-C14-02-220-221。演奏时间为5分38秒。艾里克特1903年出生于法国,他早在十几岁时就认识德彪西一家,并在一场慈善音乐会上与德彪西合作演出。经过几十年的巡回演出之后,他进入皮博迪音乐学院任教,后来作为北卡罗莱纳大学常驻艺术家。在19世纪60年代早期,艾里克特录制了德彪西的钢琴作品,广受赞誉。
  贝洛夫和艾里克特演奏的《格拉纳达之夜》在时间上相差45秒。仔细研究发现,二者在自由速度处理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段落:乐曲开头哈巴涅拉舞曲速度及摩尔人音调段落,贝洛夫演奏时间分别为35秒,而艾里克特為45秒。贝洛夫的演奏节奏鲜明活跃,显示出其在节奏控制上的优势。他演奏的速度相较于艾里克特稍快,整体演奏较为紧凑,乐句之间的衔接紧密,速度转换自然,体现了严谨的结构感。而艾氏的速度较慢,旋律的气息悠长,更富于幻想性。在乐谱中标明Tres rythme的段落,人们热情地跳起哈巴涅拉舞曲并逐渐推向高潮,两位钢琴家的演奏时间相差仅仅1秒,细听起来艾氏比贝氏还要略微快一些,而无论在之前的Tempo rubato段落,还是高潮之后逐渐走向渐弱的段落(即第50~60小节),艾氏都比贝氏的速度明显要慢。可见,艾氏在弹性速度的处理幅度比贝洛夫更大,通过慢快分明的速度布局来表现音乐的张力。而贝洛夫则通过在哈巴涅拉舞曲跳起之时每一小节的力度递增,来表现万马奔腾的气势,音乐热烈、激昂,展示了乐队般宏大的效果,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和震撼力。
  乐曲结尾即第122~136小节,哈巴涅拉舞曲的节奏在右手高音区以小铃铛的形式依稀可闻,仿佛舞者消失在地平线的尽头,而舞风不变。这一段对于音色的控制以及节奏感的把握都是极大的考验。贝洛夫和艾里克特演奏时间分别为42秒和52秒。短短15小节竟然相差10秒。乍听之下似乎觉得艾氏的演奏速度有点慢,但经过仔细、反复聆听,发现这样的处理细腻精致、耐人寻味,他的这种气度悠闲、意味深长的表达方式有着非同一般的魔力,欣赏者不得不被他这种充满灵感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而贝氏的演奏与开头的段落做了很好的呼应,紧凑中体现了严谨的结构感。
  从比较分析中,我们发现他们的演奏不仅遵循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且各自在风格范畴的尺度内提出独到的艺术见解。两位钢琴家在演奏时间、速度、力度以及声音、层次的控制上都充分发挥了创造个性,使同一部作品获得不同的艺术表现,绽放出不同的艺术魅力。两张唱片不仅是很好的教学范本,而且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只有通过对作曲家的乐谱以及对钢琴家们的演奏诠释进行细致研究之后,我们才能体会到这些细微的速度变化,对于正确演绎德彪西的音乐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自由速度的准确把握是追求高雅的艺术趣味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演奏中应该从音乐整体的平衡感出发来处理自由速度。唯有凭借理智的头脑、良好的乐感、敏锐的听觉、灵活的手指、灵敏的悟性、细腻的情感和严密的组织性,才能恰当地处理自由速度,准确地再现作曲家的艺术构思,让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充分地展现出它的艺术魅力及美学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彭云姝.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J].音乐生活,2015(02).
  [2] 王源.德彪西《版画集》演奏诠释[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3(02).
其他文献
[摘 要]肖邦,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波兰钢琴家、作曲家。他的音乐优雅细腻、精致独特,一生只钟情于钢琴这一件乐器并为其写下了大量作品, 被誉为“钢琴诗人”。而浪漫主义抒情小品——夜曲最能体现其“诗人气质”。本文试图通过对肖邦B大调夜曲Op32No1的和声分析,来一探作曲家创作时的思路,对自己和他人的创作实践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肖邦;夜曲;和声分析;皮卡迪三度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
期刊
谢嘉幸,音乐美学家、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音乐研究所原所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人文社科重点“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教育学重点课题负责人;教育部专家讲学团成员;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音乐教育基础》负责人;曾任国际音乐理事会(IMC)理事;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理事;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研究会(APSMER)理事;中
期刊
[摘要]仪式音乐作为丧葬礼俗仪式活动中的一个事项,其存在必有其功能价值。本文以杨小班鼓吹乐棚在丧葬礼俗活动中的应用为例,论述了仪式音乐具有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又可细分为美感功能、娱乐功能,及串联功能、渲染功能。隐性功能是仪式音乐具有沟通两阈,传达观念的功能。其中,显性功能为手段,隐性功能为目的。  [关键词]仪式音乐;杨小班鼓吹乐;仪式功能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
期刊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1-0005-04  [收稿日期]2017-09-16  [作者简介]张 月(1984— ),女,湖北宜昌人,硕士,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教师、学部副主任。(北京 101399) 始于1960年的“上海之春”,可以说为新中国民乐的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63年“上海之春”全国首届二胡比赛的举办,使得以闵慧芬为
期刊
[摘 要]坐标分析图示,将音乐进行过程中所能感受到的音乐材料以及其他音乐要素通过坐标的形式(或其变化形式)给予视觉的呈现,目的是通过视觉材料培养学琴者的音乐结构感。本文将以车尔尼练习曲OP849为样本,展示坐标图示在基础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坐标图示;钢琴教学;音乐结构感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1-0026-03  
期刊
[摘要]在永年地区有周、刘、姚、李四大吹歌家族,他们将吹奏技艺代代相传,且已流传五代。吹歌家族的乐人只将吹奏技艺传给自己的子孙,且传男不传女。偶尔接收外姓徒弟,也只接收男性,不接收女性。这样的局面,被刘氏乐班第四代乐人刘喜荣打破了,她成为永年地区第一位女性吹歌乐人。自刘喜荣之后,永年吹歌的舞台上有了女人的身影,而且女性乐人成为乐班吸引观众眼球的闪光点,有女性乐人的乐班邀约不断,生意兴隆。女性乐人自
期刊
[摘要]高中合唱团作为学生的兴趣爱好,不仅可以展现学生的形象和风采,还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是高中学校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和实践的梦工厂。文章结合中山市一中首届“丰之声”合唱音乐会,对普通高中合唱团的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普通高中;合唱团;建设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7-0038-02  2016年5月22日,我校在市
期刊
[摘 要]董孝芳,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表演了一百多出二人转剧目,由于其唱功强、扮相好、台风佳,塑造的张廷秀、梁子玉、包公等形象深入人心,极受观众喜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代表性传承人,“二人转之乡”梨树县第七代传人,董孝芳的表演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如在传统双扇、双绢、大板、手玉子等绝活基础上,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飞板、“凤还巢”等绝活,对现今二人转舞台上的抛手
期刊
[摘 要]歌唱活动,应通过各种途径来解决容易导致歌唱音准问题的技术技巧和身心状况等各方面的问题,使其具有良好的音准质量,即把音唱“准”——“做减法”;同时,在此基础之上,还应根据作品的风格特征和情感需要,精心设计好歌曲的细节处理方案,大胆而合理适度地践行旋律音高的“再创造”,即把音唱“不准”——“做加法”。如此,才能更加准确、清楚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获得完美的歌唱效果。  [关键词]歌唱;音准
期刊
[摘要]综合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风云变幻的人才市场的需求,新时期多样化市场需求,必然带来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本文首次提出 “驻地人才培养”的观念,从教学体系、教学关系、驻地音乐文化等环节构建新型培养模式,在驻村采风、艺人驻校、校本专业课、技能课等方面体现内涵,顺应展开实施教学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音乐表演;驻地人才培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