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作文”育真情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an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学生的作文,我们感受到的往往是假、大、空,“情感伪化”:要么是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要么是“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全然不见少年的纯真和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还学生以真诚,还作文以真实,是作文教学的迫切任务。
  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写出真挚感情呢?
  一、捕捉生活“动情点”,感悟生活真情
  “动情点”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自然景物或某个事件的环节等等。生活中我们与人交往时一定会有令人动情的人、事、景、物,教给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捕捉,学会品味, 真情实感便呼之而出。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作文中的枯燥、单调,毫无生气。那是因为学生容易忽略调动人的感情。巴金先生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作文是一种情感活动,情乃作文之生命,作文之灵魂。无情,则再美的文字也是苍白无力,再严谨的结构也会不堪一击,再丰富的内容也会索然无味。所以,鼓励学生捕捉生活“动情点”,是改善作文教学的要诀。
  二、体验人间真情,让爱永恒
  现在的学生,往往以自己为轴心画一个圆,认为长辈的关心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他们很少想到要主动关心他人,很少能体会到老师、家长、同学的关心、爱护和帮助。情感体验少,对生活感悟不够,使得他们的作文缺少真情。因此,我们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懂得感情、懂得关爱别人的人,学生“情寓于中”才能“发之于外”。
  本学期,要求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梳一次头、摸一摸父母额头的皱纹或与父母进行一次促膝谈心,之后用书信的形式作文《妈妈(或爸爸),我想对您说》和主题系列作文“母亲节”“父亲节”等。看到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文章,我被感动了。生活充实,才会抒发出真实而深厚的情思来。有了情,他们对生活原先不敏感的心就会变得敏感起来,就会在心底里涌动起喜怒哀乐。这样即使不去刻意雕琢言辞,安排技巧,作文也会尽显真情的迷人魅力。
  三、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我手写我心,重视学生写内心感受,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说自己想说的话。用自己的语言,才会不同的人写出不同的文,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真的情感表现在学生那特有的朴实而富有情趣的妙语中。说自己想说的话,才会使作文内容生活化、情趣化,真切的情感得以抒发。让学生尽情地所欲所语,用朴朴实实的语言写自己实实在在的感情,写自己的理想追求,喜怒哀乐。
  语言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承载着表情达意的重大使命。作文的语言应该忠实于生活,尽量生活化,尽量与文中的语境相吻合。当然,作文语言也不仅仅是生活语言的简单实录,也需经过技术处理,使之典型。所以,要写好真挚的感情,还必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都是老师命题,甚至给一个框架,让学生硬性填充,学生在表达方式上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样容易使学生脱离生活实际,束缚学生的思维。因此,作文指导课坚持以学生交流,谈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为主。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点拨,没有提纲,没有框架,没有诸如“写人的文章要写人的外貌特点”或“通过一两件事表现人物的特点”之类的要求,解除束缚,解放心灵,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中尽情地流畅地表达真情实感。
  四、准备几顶“高帽”送给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教师评价学生作文时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重视对协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作文中的评语是学生和老师之间心灵的回应。对于学生写出的充满真情的文章,老师应该珍惜。我们不该仅仅停留在夸奖的简单的水平上,而是应该认真地写下我们的感受,与他们共享欢乐,分担忧愁。这种情感是孩子从内心流入作文里,又从作文里流向老师心间。老师又把一份真诚、一份情谊借助文字注入学生情感的小溪中,让它永远流淌,这就是感情的延续。所以,作文中,老师的评语要真能达到文字相通、情感交融的话,学生就再也不会讨厌作文了,他们会把作文当成朋友,他们会开心地走进那个有芳草、有绿叶、有溪水的清凉世界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所以,呼唤作文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的束缚,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作文教学新体系。我认为,从“真情”入手,为学生的习作注入活力,让作文成为学生生命的独白、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大胆地在习作中袒露心迹,真情告白!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农村中学班级学科小班化倾向日趋明显。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的各项资源要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2012年上半年以来,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新形势下初中语文小班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研究,现就有关教学策略方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情境创设策略  在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情境中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愉快,也更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认真上课,自己感觉上得很辛苦,学生课堂上听课精力不集中,学习没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难题了。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学生拥有好的学习习惯后,在学习上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教师
期刊
何谓教学中的亲和力呢?即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中的双边活动,教师给予学生的一种潜在的向心力、感染力。这种力量,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亲切感、信任感;这种力量,能极大限度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亲近祥和的课堂氛围。语文学科是人的心灵直接对话的学科,是最贴近学生情感和生活的,怎样才能让语文课更具亲和力?就这个问题,我准备从教师角色、课堂教学组织、课文内容分析三方面来跟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师角色
期刊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尝试着在语文学科,在同班之内的分层教学,具体措施如下:  一、组织分层。学生的基础和阅读理解以及情感体验都有着不同的层次,通过课堂、课外以及作业、测验的表现和成绩,我将班级分为四个等级:A、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
期刊
长期以来,“作文难教”、“作文教学效率低”几乎成了大多数语文老师的苦恼。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认为怎样处理作文批改这一环节至关重要。老师们往往比较重视作文指导和作文写作这两个环节,而恰恰忽略了作文批改这一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作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改作文,不待老师改。”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
期刊
文言文是良金美玉,是现代汉语的根,其优秀作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尽管古诗文博大精深,形式多样,背诵难度很大,但事实上还是有章可循,关键在于方法的掌握。  一、通过诵读,形成语感,加强背诵  诵读是文言文入门的途径。所谓诵读,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时先由老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外都可以看着书。”可见,
期刊
《蒲柳人家》是“神童作家”刘绍棠1980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共有十二节。其风格独特,为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坛吹进一缕悠远、质朴的清风,深受读者的喜爱。课文节选了小说的第一、二节,是整篇小说的开端部分,主要刻画了充满传奇色彩的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以及淘气顽皮、充满野性的儿童何满子三个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和小说的语言、环境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小说的独特风格和魅力。在此就小说的环境描写和语言风格进行鉴赏
期刊
于漪老师曾说过:“在学校里顶难顶难的事就是上课”。上课难,要上出一堂好课,上出一堂高水平的有效的课更难。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广大教师立足课堂的核心所在,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就成了广大教师立足课堂的重要抓手。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有许多教师把目光聚焦到了“教后反思”和“评课”上。“教后反思”作用自不必说,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评课”环节可以将听课者课堂观察到的问题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出来。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区别的一个标志就是书声琅琅。朗读,既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解读文本的重要手段。新课标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堂上难闻读书声的现象有所改变,教师逐渐关注朗读,朗读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这是一个可喜现象。但是,我们发现,许多语文课上,朗读仅仅是一种形式,许多时候往往是为朗读而朗读,没有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实践中一块很大的空间,对学生总体语文能力的培养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从教师的课堂引导、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来看,这是一项繁重的工程。巧设主问题为最大可能的利用这一空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而那些辐射性开放性主问题的设计更是让阅读教学大异彩。  所谓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繁杂提问而言的,也可以称为“上位问题”。它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