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新教材选取了不少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但目前语文课堂上遇到“爱情”的话题教师还是轻易不敢越“雷池”半步,有的就算涉及也大多是模糊带过,生怕一不小心误导学生。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大可不必“谈爱色变”,与其固守禁区不如主动引导——指导学生正确解读,掌握语言文学艺术,认识爱情的美好崇高、人类情感世界的感人真挚,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其健康的个性,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真正发挥语文教育的知育和美育作用。
[关键词]爱情 解读 知人论世 语言文学 人文审美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多少名篇佳作让我们铭记于心,感动至今。从《诗经》到《致橡树》,从《孔雀东南飞》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从《红楼梦》到《边城》……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大胆地选取了不少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于是,“爱情”撞进了语文的教学课堂。
面对“爱情”教师能否再回避?“爱情”作品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解读?解读“爱情”是否会为中学生的“早恋”推波助澜?一系列问题也紧跟着摆到了语文教师的面前。笔者认为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日趋成熟,对爱情产生好奇、渴望,对爱情作品青睐有加,这是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在如今开放的信息社会里,语文教学一味回避“爱情”,非但不能阻止高中生对爱情作品的阅读渴望,反而导致他们对所有冠有“爱情”字样的作品不加选择地“拿来”,致使他们有可能陷入低级庸俗的作品中。正如大禹治水——“导”胜于“堵”,在高中生情感萌动时,较为可取的做法应是:教师通过爱情题材作品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辨别生活中的美与丑、高尚与卑劣,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下面,笔者就高中语文教材中爱情题材文学作品的解读谈谈一己之见。
一、知人论世,解读隐喻与象征
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有时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面上看写的是爱情,实际上传达的可能是诗人作家的拳拳爱国之心或是对事业的孜孜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深深感悟。因此,对这类作品的解读,我们必须知人论世,切不可主观臆断。
第三册教材中李商隐的无题诗《锦瑟》,就是一篇典型的可多元解读的作品。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人运用典丽的辞藻、虚幻迷离的意象,构成了似实而虚、迷离惝恍的意境,诉说着朦胧难解的“情”。但这首诗的题旨不可简单地理解为“爱情”。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国运衰微、民生疾苦的悲哀时代,早期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赏识,后因李党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他而遭牛党排斥。此后,他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当幕僚,郁郁不得志。《锦瑟》一诗,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联系诗人生平遭际,我们再来解读主题也就豁然开朗了。
诗歌“锦瑟”起兴,痴语寄怨,怨何?“一弦一柱”历历记载了年年岁岁求取功名的艰辛,寄人篱下的屈辱,老大无成的幽愤……继而连用四个典故:蝶梦迷惘,一如自己于变幻莫测的社会现实中苦苦挣扎。杜鹃哀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自己却因何客居漂泊?沧海珠泪,月明时分鲛人泣珠酬主,昔年锦时商隐亦想勤主酬政,却是“万里风波一叶舟”,飘来荡去无人识。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美好的憧憬与理想,已成缕缕云烟,渺无踪迹。一切的一切,不是今日才有的感受,早在当时,已不胜惘然。诗人抒情细腻委婉,字字血,声声泪,多层面地咀嚼人生况味,凄伤地抒写了坎坷终身、悒郁不遇的心境,深情绵邈,一唱三叹,泪水斑斑,如闻哽咽,全篇充溢着满腹伤时忧世的幽愤和沉沧困顿的痛楚。
可见,《锦瑟》是诗人晚年“自伤之辞”,是其悲剧一生的艺术总结,是一曲理想破灭的悲凉哀歌。
二、吟咏诵读,品味语言与文学
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形象生动,情韵优美,意境深远,韵律铿锵,手法多变,不仅表达出个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也展现了人类广阔的个性精神生活,尤为美妙。
对这类作品的解读、鉴赏,应当引导学生在吟咏诵读之中,体会音韵美、形式美、节奏美,从而理解诗文蕴含的意境美、人情美、艺术美,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
如吟咏《邶风·静女》,古老爱情的美丽及魅力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搔首踟躇”再现了一个焦急不安,幸福紧张的痴情小伙;“俟我于城隅” 跃然出一个可爱美丽的女孩;“爱而不见”朦胧的情怀,羞怯的神态,几欲呼出。“有炜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让我们感到了诗人“写神写形之妙”,按常理,彤管比荑草贵重,但作为爱情信物的“荑”是亲自跋涉远郊采来,物微意深,礼轻情重。如果说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这种“悦(说)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接受“荑”草,则是对“荑”所传送的真情的理解与珍视,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进入了追求内心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且初生的白茅也将长成茂盛的草丛,预示着爱情将会被进行到底,诗句极具真诚、率直的纯朴美。
再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3]反复诵读之,可以品味出叠音词的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的韵律美。而《长亭送别》中通過鉴赏比喻、夸张、用典、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细腻运用,可使学生理解语言艺术的美、人类情感的美。
由此可见,正确解读优秀的爱情题材作品,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学,认识人生社会,而且能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陶冶性情,提升境界,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
三、开放心灵,注重人文与审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4]
爱情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题材作品自然是语文教学中重要且不可回避的审美教育素材。
什么是爱情?古典诗词《雨霖铃》中“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痴恋相知,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焦仲卿“自挂东南枝”的生死相许,《迢迢牵牛星》中“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刻骨相思,《江城子》中“不思量,自难忘”的永恒追念,都是对爱情最好的诠释。
如何辨别爱情的美与丑,高尚与卑劣?《致橡树》传递出一种理智而健康的爱情观:摈弃金钱和权势装饰的虚假情爱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要追求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心心相印的爱情。《卫风·氓》叙述痴情女子负心郎的故事,谴责男子喜新厌旧、始乱终弃的丑恶行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十娘为追求爱情、摆脱“玩物”命运而追随李甲,又同样因坚守独立平等、不甘被卖而绝望地怒沉百宝箱、葬身江底的抉择让学生明白:爱是纯洁的,是不容亵渎的,更是不容买卖的。当人格的独立平等不再存在时,爱情便失去了其美好和存在的价值。让人潸然泪下的《与妻书》“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把对亲人的爱,推广到对人类、对国家、对民族的爱。这样的爱情是多么崇高和伟大!
弗洛姆说:爱是需要学习的。没有经过学习的爱情是幼稚的,甚至是危险的。学生朦朦胧胧的爱情观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学习,才能够成为理性的、有价值的爱情观。因而,通过对语文教材中爱情题材作品的解读,挖掘其情感内涵,可以引导学生接受更深刻的人文主义教育,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最终形成健康的人格。
当“爱情”撞进语文课堂,就让我们以语文化艺术化的方式让美好的爱情世界和学生美好的心灵世界融为一体,让教与学和谐应答和谐共振,让语文教育的知育和美育达到春风化雨的境界吧。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弗洛姆.爱的艺术[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关键词]爱情 解读 知人论世 语言文学 人文审美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多少名篇佳作让我们铭记于心,感动至今。从《诗经》到《致橡树》,从《孔雀东南飞》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从《红楼梦》到《边城》……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大胆地选取了不少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于是,“爱情”撞进了语文的教学课堂。
面对“爱情”教师能否再回避?“爱情”作品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解读?解读“爱情”是否会为中学生的“早恋”推波助澜?一系列问题也紧跟着摆到了语文教师的面前。笔者认为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日趋成熟,对爱情产生好奇、渴望,对爱情作品青睐有加,这是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在如今开放的信息社会里,语文教学一味回避“爱情”,非但不能阻止高中生对爱情作品的阅读渴望,反而导致他们对所有冠有“爱情”字样的作品不加选择地“拿来”,致使他们有可能陷入低级庸俗的作品中。正如大禹治水——“导”胜于“堵”,在高中生情感萌动时,较为可取的做法应是:教师通过爱情题材作品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辨别生活中的美与丑、高尚与卑劣,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下面,笔者就高中语文教材中爱情题材文学作品的解读谈谈一己之见。
一、知人论世,解读隐喻与象征
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有时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面上看写的是爱情,实际上传达的可能是诗人作家的拳拳爱国之心或是对事业的孜孜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深深感悟。因此,对这类作品的解读,我们必须知人论世,切不可主观臆断。
第三册教材中李商隐的无题诗《锦瑟》,就是一篇典型的可多元解读的作品。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人运用典丽的辞藻、虚幻迷离的意象,构成了似实而虚、迷离惝恍的意境,诉说着朦胧难解的“情”。但这首诗的题旨不可简单地理解为“爱情”。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国运衰微、民生疾苦的悲哀时代,早期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赏识,后因李党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他而遭牛党排斥。此后,他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当幕僚,郁郁不得志。《锦瑟》一诗,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联系诗人生平遭际,我们再来解读主题也就豁然开朗了。
诗歌“锦瑟”起兴,痴语寄怨,怨何?“一弦一柱”历历记载了年年岁岁求取功名的艰辛,寄人篱下的屈辱,老大无成的幽愤……继而连用四个典故:蝶梦迷惘,一如自己于变幻莫测的社会现实中苦苦挣扎。杜鹃哀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自己却因何客居漂泊?沧海珠泪,月明时分鲛人泣珠酬主,昔年锦时商隐亦想勤主酬政,却是“万里风波一叶舟”,飘来荡去无人识。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美好的憧憬与理想,已成缕缕云烟,渺无踪迹。一切的一切,不是今日才有的感受,早在当时,已不胜惘然。诗人抒情细腻委婉,字字血,声声泪,多层面地咀嚼人生况味,凄伤地抒写了坎坷终身、悒郁不遇的心境,深情绵邈,一唱三叹,泪水斑斑,如闻哽咽,全篇充溢着满腹伤时忧世的幽愤和沉沧困顿的痛楚。
可见,《锦瑟》是诗人晚年“自伤之辞”,是其悲剧一生的艺术总结,是一曲理想破灭的悲凉哀歌。
二、吟咏诵读,品味语言与文学
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形象生动,情韵优美,意境深远,韵律铿锵,手法多变,不仅表达出个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也展现了人类广阔的个性精神生活,尤为美妙。
对这类作品的解读、鉴赏,应当引导学生在吟咏诵读之中,体会音韵美、形式美、节奏美,从而理解诗文蕴含的意境美、人情美、艺术美,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
如吟咏《邶风·静女》,古老爱情的美丽及魅力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搔首踟躇”再现了一个焦急不安,幸福紧张的痴情小伙;“俟我于城隅” 跃然出一个可爱美丽的女孩;“爱而不见”朦胧的情怀,羞怯的神态,几欲呼出。“有炜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让我们感到了诗人“写神写形之妙”,按常理,彤管比荑草贵重,但作为爱情信物的“荑”是亲自跋涉远郊采来,物微意深,礼轻情重。如果说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这种“悦(说)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接受“荑”草,则是对“荑”所传送的真情的理解与珍视,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进入了追求内心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且初生的白茅也将长成茂盛的草丛,预示着爱情将会被进行到底,诗句极具真诚、率直的纯朴美。
再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3]反复诵读之,可以品味出叠音词的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的韵律美。而《长亭送别》中通過鉴赏比喻、夸张、用典、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细腻运用,可使学生理解语言艺术的美、人类情感的美。
由此可见,正确解读优秀的爱情题材作品,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学,认识人生社会,而且能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陶冶性情,提升境界,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
三、开放心灵,注重人文与审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4]
爱情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题材作品自然是语文教学中重要且不可回避的审美教育素材。
什么是爱情?古典诗词《雨霖铃》中“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痴恋相知,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焦仲卿“自挂东南枝”的生死相许,《迢迢牵牛星》中“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刻骨相思,《江城子》中“不思量,自难忘”的永恒追念,都是对爱情最好的诠释。
如何辨别爱情的美与丑,高尚与卑劣?《致橡树》传递出一种理智而健康的爱情观:摈弃金钱和权势装饰的虚假情爱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要追求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心心相印的爱情。《卫风·氓》叙述痴情女子负心郎的故事,谴责男子喜新厌旧、始乱终弃的丑恶行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十娘为追求爱情、摆脱“玩物”命运而追随李甲,又同样因坚守独立平等、不甘被卖而绝望地怒沉百宝箱、葬身江底的抉择让学生明白:爱是纯洁的,是不容亵渎的,更是不容买卖的。当人格的独立平等不再存在时,爱情便失去了其美好和存在的价值。让人潸然泪下的《与妻书》“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把对亲人的爱,推广到对人类、对国家、对民族的爱。这样的爱情是多么崇高和伟大!
弗洛姆说:爱是需要学习的。没有经过学习的爱情是幼稚的,甚至是危险的。学生朦朦胧胧的爱情观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学习,才能够成为理性的、有价值的爱情观。因而,通过对语文教材中爱情题材作品的解读,挖掘其情感内涵,可以引导学生接受更深刻的人文主义教育,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最终形成健康的人格。
当“爱情”撞进语文课堂,就让我们以语文化艺术化的方式让美好的爱情世界和学生美好的心灵世界融为一体,让教与学和谐应答和谐共振,让语文教育的知育和美育达到春风化雨的境界吧。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弗洛姆.爱的艺术[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