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合力的缺失与构建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za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生为本”,在高校就是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念,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高校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高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都应该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来进行。本文首先从“以生文本”的理念入手,阐述作为高校的两大核心部门——教学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在工作中形成合力的必要性;其次深度剖析了目前高校在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上合力机制的缺失,然后提出在合力机制构建中应该处理好的三组关系,即管理与服务、规范与自主、分工与合作;最后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提出合力构建中的若干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 “以生为本” 高校教学工作 学生工作合力
  
  一、“以生为本”,高校育人工作的源动力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在高校主要体现为“以生为本”,这就要求在高校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念,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高校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两大核心部门——主管教学工作的教务处和主管学生工作的学工处不仅仅应该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来开展工作,更应该树立两者一体化的理念,积极思考和探索人才培养的合作途径和举措,合力打造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力。
  (一)“以生为本”是高校科学育人的核心理念。
  学校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服务对象也是学生,学生是教育过程及教育发展之本。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办学理念的核心就应该是以生为本,注重教学,科研创新,服务社会,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以生为本,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推进人本教育、素质教育,以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为目标,切实加强品行教育,引导学生以德修身,自觉做到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品行统一、脚踏实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以生为本”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在高校的体现就是坚持“以生为本”。高校以生为本的着眼点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学生对高校的选择,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高校育人的质量。一所高校的特色、地位,最终要由育人质量来决定。只有坚持以生为本,视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才能保证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生为本”是高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共同出发点。
  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高校人才培养必须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只有教学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站在“以生为本”这个共同的出发点上,团结合作,协同一致,才能实现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国外高水平大学普遍注重人才培养中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统一和融合。例如,哈佛的本科生教学管理与指导实行导师制,担任本科生的导师必须具有教授的学术水平和资历,导师既要负责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又要帮助学生解决学术方面的问题。
  因此,在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的大环境下,在高校紧锣密鼓地开展完全学分制改革的背景下,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应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引下,进一步整合,合力打造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
  二、高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合力的缺失
  目前高校中以党委书记为首的党委体系和以校长为首的行政体系这两套管理体系之中,与学生最直接相关的是学生工作部门和教务管理部门,此两者之间合力的构建非常重要。然而,正如有学者研究所述:“学校领导干部分属党政两大系统。造成校领导之间存在职权系统界限,不同系统的职权的性质、管辖范围等都有显著的不同,系统的界限一般是不能逾越的,容易造成协调困难。高校这种双轨权力结构造成领导职权的协调乏力,导致领导权力分治,使高校各方面工作高度分散化,缺少整合,难以在集中统一的领导管理理念和价值准则下得到和谐的开展[1]。”要做到“以生为本”就不能违背人才成长规律,“以生为本”就要求教育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性的“人”来看待,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德育和智育是不能分开进行的。高校各职能部门虽然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但又不能泾渭过于分明,不能思考和行动过于局限在自己的工作思路和范围内。否则,无视学生整体协调发展和成长的需要,只图自己工作便利,人为造成“各顾各”的局面,势必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工作内容的重复、工作作风的独断和工作成果的局限等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在管理工作中树立整体的观念,以培养合格人才为最终目标,从制度上和措施上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等各方面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整体合力”[2]已然成为高校管理者的共识。现行教学部门与学工部门在高校中也有各种协同合作的方式,主要是建立例会制度和各种协作条例,这在构建优良的教书育人校园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两个部门的工作合力上仍存在着缺失。主要体现在:
  (一)教书育人“两张皮”现象。
  尽管各高校一直提倡“以生为本,协同工作”的管理理念,但在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固化现象,认为谈到“教学”就是教务部门和教师的事;谈到“育人”就是学工部门和政工干部的事的情况。在实际中,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两条线“平行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抓教学的有时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智育”,没有将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提高学生思想素养水平很好地纳入进去,而学工系统抓德育和党建,在体制和机制上都独立于智育系统,把本来有机整合的德育和智育分成两个各自独立的自循环系统,教师只管上课,辅导员只管学生活动。
  (二)深度合作和全程渗透较少。
  虽然高校部门和部门之间建立了一系列的协作机制,在重要工作和重大活动中都能看到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身影,但是观摩性往往大过参与性,礼节性多于实质性。目前,高校中教务部门和学工部门之间在合作的全程性参与和渗透上都还不够强,部分同志在协同其他部门工作时的积极性还不够高。
  (三)沟通与协商缺乏。
  目前,高校部门与部门之间、条块与条块之间,在关乎学校人才培养等重要问题和重大决策的制定上尚缺乏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在招生和培养、学生保研、毕业生就业、学生能力素质综合测评等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上,仍存在着各自为政、缺乏沟通或沟通不充分的问题,有时甚至还存在着种种不一致和各种矛盾。
  三、教学和学工构建合力工作机制的探索
  “以生为本”,克服高校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在高校构建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合力机制,实践中就必须要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一)管理和服务的关系。
  管理和服务是一项工作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高校以学生为本,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其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服务,服务师生、服务于育人。服务水平的高低体现了管理水平的高低。只有师生对服务满意了,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才能证明我们的管理到家了。因此,对于一所高校来说,人才培养的实力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质量上,更体现在服务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管理上。高校中,管理和服务也是一种无形的育人途径,可以称之为高校育人的“软实力”。因此,教务工作和学生工作两者都首先要认清服务与管理的关系,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在管理中形成规范,在规范中进行服务。
  (二)规范和自主的关系。
  传统大学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突出特点是强调规范,将各个环节用具体化的标准加以要求,这种规范化固然有利于管理者的检查和督导,有利于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具体操作和实践,但是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忽略了教育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教育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不适应人才成长的规律,更无创新可言。但是,以“完全学分制”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也不是“放任自流”,它要求我们将管理方法加以完善,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把规范和自主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在招生保研、学籍管理制度、教学评价体系、学生考核方式、毕业生审核等方面严格规范,保证高校的生源和毕业生的质量,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另一方面,要加大教师和政工干部在教育教学途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时间等方面的自主力度,鼓励教师和政工干部根据学生需求自主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挖掘内在潜力,适应学生多样的需求。
  (三)分工和合作的关系。
  工厂流水线生产商业产品,尚存在环节和环节之间的交接,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合作。高校作为庞大社会体系的一个缩影,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中心工作,其复杂性远远大于产品的生产,因此更需要各部门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工作方式。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体两翼,双方在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的基础上,更要强化合作理念,建立合作机制。只有明确了分工和合作的关系,才能杜绝在教育教学具体工作上存在的矛盾,才能杜绝在奖惩处理等问题上存在的偏差,才能杜绝专业建设和毕业生就业上存在的问题。教学部门和学工部门只有理顺关系、统一协调、通力合作,才能使高校育人的团队精神得到全面发扬,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理清了这三对关系,在高校教学部门和学工部门合力机制的构建上,还要注意以下具体细节。
  1.协同合作,功能互补。
  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要同时具备高尚的品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合格的专业知识。因此,高校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之间只有实现功能互补,才能实现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创新人才的目标。
  2.信息共享,资源整合。
  教学环节和学生工作部门应加强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随着现今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师对学生信息的把握一般只是局限在专业学习上,而政工干部对学生的了解则侧重于思想品德和活动能力。因此需要双方建立及时沟通机制,进行资源整合,全方位、更有效地了解学生情况。
  3.加强沟通,指令耦合。
  要增强教学和学工部门之间指令的耦合性。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各唱各的戏,发放的指令在时间安排以及指令内容上冲突或矛盾,广大学生和教师就会感到无所适从,这必然降低指令的严肃性和执行的力度。因此增强部门之间指令的协调性,才能更好地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龚献静,苏民益.论高等学校内部权力解构与重构[J].高教探索,2006,(2):59.
  [2]杨彦勤,辛全才,赵延风.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紧密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06,(12):29.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从福斯特五部小说的标题出发,分析福斯特所要传达的“生命旅程”的主题。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一些背景知识;主体部分从英国人的意大利之旅,主人公的心灵成长之旅,城市人的乡村之旅,以及英国人的印度之旅来叙述福斯特毕生所体验的生命旅程;结语部分对全文作进一步概括与总结。  关键词: 福斯特小说 标题 生命“旅程”    1.引言  “旅程”这一主题在福斯特的所有小说(描写同性恋主题的《摩里斯》除外
摘 要: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继承了先秦寓言的创作经验,借鉴了印度寓言和六朝传奇的艺术手法,深深植根于中唐社会的土壤,彰显鲜明的社会讽刺主题;善于对动物进行人格化的创造;故事情节完整,曲折有致;寄寓机智巧妙,灵活多变,体现出其独有的艺术特色。柳宗元的寓言促成了寓言文学的独立性、促进了寓言创作方向的转化,对中国古代寓言在唐代的复兴所做出的贡献有口皆碑,对唐以后的寓言创作的影响更是深远。  关键词: 柳宗
摘 要: 在素质教育中,本文作者以创造性思维理论为依托,在语文整体改革的思想指导下,通过研究确定七年级为研究对象,在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构建了基于“互动—创新”式教学理念的教学思维模式,目的是让学生在初中第一学年就打好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培养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互动—创新”式 教学思维模式    在目前的初中基础教育改革中,新课
摘 要: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本文通过对其代表作《永别了,武器》中多场雨景的分析,透视一代人对战争、对社会、对人生的迷惘。  关键词: 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 迷惘 雨景    1.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是20世纪英语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作为经历了一个特殊年代的著名作家,海明威赋予其作品以深刻的时代烙印,其创作风格与个人经历紧密结合。  海明威的作品主要有三种创作风格
摘 要: 2009年1月,英国政府出台了《新机遇白皮书》,要求加大教育投入以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并为抓住未来世界经济的各种机遇做好准备。本文从《新机遇》的出台背景、战略目标、实施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和说明,并对其意义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英国 《新机遇》 教育    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风险。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在数月内横扫全球,再
一    即将过去的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经历了汶川地震与北京奥运的大悲大喜后又迎来了百年难遇的经融海啸,当雷曼公司宣布破产的哪一刻,许多人还沉浸在后奥运时期的欣喜之中,并没有意识到经济的寒冬,书画市场的寒冬即将来临。从雷曼总裁夫人等许多收藏当代艺术的经融机构在欧洲各大拍卖行纷纷抛售藏画,到刚刚落下帷幕的北京、上海等国内各大拍卖行秋拍的成交结果来看,书画市场也如现在的气候一样进入了寒冬
摘要:影片《红色康拜因》在叙述亲情的同时,还融入了大量类型片的元素。在此基础之上,导演注入的,是对中国当下的社会现状的一些困惑和反思。也许一部影片对当下社会进程的现实意义是软弱无能的,但它给予了我们去探询的勇气,并在艺术表现方面,以公路片的主要类型模式,利用残酷的现实主义笔调,以及诗意的色彩与镜头渲染,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关于亲情的故事。  关键词:在路上 “弑父”主题 现实主义 诗意渲染 
摘 要: 如今,诗词鉴赏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有鉴于此,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从吟诵涵咏,品位意境;深入探究,披文入情;咬文嚼字,深化拓展;教师参与,促进发展四个方面,对诗歌鉴赏教学作了探索,以期对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词鉴赏 高考    古诗鉴赏融入高考已有多年,题型由最初的选择题转型为简答题,分值由5分逐渐增加
摘 要: 九尾狐,最早见于《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在这样一段记载之中,九尾狐的正邪并没有被作出明确的界定,同时可以看出,九尾狐是具有灵性的。至汉代,九尾狐被作为祯祥的象征,而至晚到宋之一代,九尾狐已经从瑞兽堕落为精怪了,而《封神演义》中苏妲己形象的出现,使得九尾狐直接成为祸乱人间的代名词。本文旨在就中国文献记载中的资料,浅析九尾狐
摘 要: 高职院校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其自身品牌形象的塑造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本文以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其在品牌形象上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学院品牌形象塑造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品牌形象塑造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对策    21世纪的中国教育进入了崭新的时代,现代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高职教育正是在高等教育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中诞生出来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