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歇后语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想象、思考能力,帮助幼儿记忆、了解、诵读;且言简意赅,富于哲理,也能为孩子处理实际问题提供一些参考。课题研究实施以来,我们搜集了很多适合3-6岁幼儿学习的歇后语。并把这些歇后语以孩子理解的角度分为“典故类”、“动物类”、“生活类”。《江南》是小学低年级的一篇课文,为了能让幼儿园的孩子们理解诗的内容,体会到其意境,感受到江南的美,感受詩文中自由详和的氛围,我们反复斟酌,大胆尝试,终于在第四次教学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以大班语言“江南”为例,谈一下经典古诗文中歇后语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教材选择,三“宜”三“忌”
中国古诗文在世界上独此一家,它最大的特征就是简约、韵朗上口,信息含量大。其中的一些经典古诗文更是脍炙人口,经久流传,读来让人如沐甘霖,拍案叫绝。但幼儿园的孩子受年龄特点的影响,理解能力的限制,我们在教材的选择上一定要再三斟酌。首先是教材宜短易忌繁长。对于一些比较符合学习要求,却又因为冗长而弃之可惜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节选或者精选的方式。其次是宜有实践经验忌纸上谈兵。即古诗文中所讲内容是孩子们见过的、玩过的或者是有过类似经验的。第三是宜“直观”忌“抽像”。幼儿古诗文要从兴趣出发,提供的内容是反映具体形象的事物,说直白一点就是可以为要学的古诗文配上一幅简单生动的图画。
二、活动过程,重在理解
古诗文的表述和白话文有很大区别。幼儿接触很少,也许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学习古诗文的第一要素是“理解”。
1.白话文在先,原文在后
古诗词看似简单,廖廖数字,表现的内容却很丰富。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生活中运用语言和古诗文相去甚远。若是用枯燥的解释,孩子们没听几句也就腻烦了。在《江南》的学习中,就遇到了这种的情况。运用了“白话文在先,原文在后”的做法,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先出示图片一张,图片反映了盛夏的池塘里,荷花正旺,也是莲蓬成熟的季节,很多人在河里采摘莲蓬的热闹场景。让孩子们来看一看,并用完整的话来讲一讲图片上的内容。江南的孩子们有生活经验,自然讲得头头是道。教师说:“让我们听听古代人是怎么来描写的。”并出示原文中的句子“江南可采莲”,带孩子读一读,孩子自然就轻易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2.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有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足可见多读、熟读对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诗文的学习中,“读”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首先是要求发准每个字、词的音,其次是要采用多种方式来反复诵读,激发幼儿有兴趣地读,有效果地读。鉴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园的“读”方式要富有变化,让孩子有新鲜感。如有感情地读,分男女读,分角色读,配乐读,有节奏地读。另外,古诗文的特点是语言精练凝练,读起来抑扬顿挫,韵味十足,还可以将歌舞、游戏与诵读结合起来。在《江南》中,主要采用了有节奏地读。大班的孩子已经掌握一定的节奏类型。先引导幼儿发现“江南”特点:每一句都是五个字(五言)。引导幼儿可以有节奏地读一读。鼓励幼儿动脑筋,说说学过的节奏类型。如〡×× ××〡×-〡,让孩子们先拍手打一下节奏,再边读古诗边打节奏。再提醒想一想还可以配什么节奏,孩子们又想出了〡× ×〡 ×× ×〡,孩子们再试一试,发现读起来和之前的节奏完全不一样。不一样的节奏,读出了不一样的视听感受,幼儿在饶有趣味的反复诵读过程中,熟悉了古诗。
三、不可言传,只可意会
鉴于古诗文的特殊性,教学的目的只限定于初步感知理解歇后语;鉴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死记硬背只会徒劳无功。我们要营造“生态”的课堂,让幼儿在“体验”中感悟。所以课堂中的意境创设、角色扮演显得尤其重要。
1.配乐表演,体会意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在古诗文的学习中,配上适合的音乐来营造古诗文的意境,更能让幼儿产生愉快的心情,体会古诗的意境。若是再创造相适应的具体场景,配上孩子们的情境表演,则更适合幼儿的天性,让幼儿进入故事角色,感受身临其境的乐趣。
在《江南》中,我们创设了“荷花”池的场景,准备了大大的荷叶、高高的莲蓬。让孩子们自由选择角色,做荷花、荷叶的孩子拿上相应的道具。悠扬的音乐一响起,荷花、荷叶随着“清风”轻轻摇摆,摘莲蓬的人“划着小船”缓缓而行。小鱼儿更是悠闲自得地在池塘里恣意嬉戏游玩。在婉转悦耳的音乐声中,江南更美,情更惬意,怎么不让每个孩子为之流连忘返,为之难以忘怀。
2.歇后语结尾,水到渠成
至此,已经是歇后语学习这一点睛之笔粉墨登场的时候。表演之后,教师采访“小鱼儿”,让孩子们用一个词语来描述一下小鱼儿的心情。从而出示歇后语字卡“鱼戏莲叶间——自由自在”。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对“自由自在”理解。第二次表演时,要求“小鱼儿”要表现出自由自在的感觉。表演结束后,再让孩子们想一想,除了“小鱼儿在莲花池嬉戏是自由自在的”,还有什么在哪里也是自由自在的。从而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歇后语的理解和运用。
对幼儿实施古诗文中的歇后语教学,不仅能让幼儿品味诗的优美意境,还可以启迪智慧,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合抱之木,起于毫未,百层之台,起于垒土,做到:古诗文解读重体验,“歇后语”润物细无声,相信一定能增加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
一、教材选择,三“宜”三“忌”
中国古诗文在世界上独此一家,它最大的特征就是简约、韵朗上口,信息含量大。其中的一些经典古诗文更是脍炙人口,经久流传,读来让人如沐甘霖,拍案叫绝。但幼儿园的孩子受年龄特点的影响,理解能力的限制,我们在教材的选择上一定要再三斟酌。首先是教材宜短易忌繁长。对于一些比较符合学习要求,却又因为冗长而弃之可惜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节选或者精选的方式。其次是宜有实践经验忌纸上谈兵。即古诗文中所讲内容是孩子们见过的、玩过的或者是有过类似经验的。第三是宜“直观”忌“抽像”。幼儿古诗文要从兴趣出发,提供的内容是反映具体形象的事物,说直白一点就是可以为要学的古诗文配上一幅简单生动的图画。
二、活动过程,重在理解
古诗文的表述和白话文有很大区别。幼儿接触很少,也许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学习古诗文的第一要素是“理解”。
1.白话文在先,原文在后
古诗词看似简单,廖廖数字,表现的内容却很丰富。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生活中运用语言和古诗文相去甚远。若是用枯燥的解释,孩子们没听几句也就腻烦了。在《江南》的学习中,就遇到了这种的情况。运用了“白话文在先,原文在后”的做法,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先出示图片一张,图片反映了盛夏的池塘里,荷花正旺,也是莲蓬成熟的季节,很多人在河里采摘莲蓬的热闹场景。让孩子们来看一看,并用完整的话来讲一讲图片上的内容。江南的孩子们有生活经验,自然讲得头头是道。教师说:“让我们听听古代人是怎么来描写的。”并出示原文中的句子“江南可采莲”,带孩子读一读,孩子自然就轻易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2.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有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足可见多读、熟读对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诗文的学习中,“读”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首先是要求发准每个字、词的音,其次是要采用多种方式来反复诵读,激发幼儿有兴趣地读,有效果地读。鉴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园的“读”方式要富有变化,让孩子有新鲜感。如有感情地读,分男女读,分角色读,配乐读,有节奏地读。另外,古诗文的特点是语言精练凝练,读起来抑扬顿挫,韵味十足,还可以将歌舞、游戏与诵读结合起来。在《江南》中,主要采用了有节奏地读。大班的孩子已经掌握一定的节奏类型。先引导幼儿发现“江南”特点:每一句都是五个字(五言)。引导幼儿可以有节奏地读一读。鼓励幼儿动脑筋,说说学过的节奏类型。如〡×× ××〡×-〡,让孩子们先拍手打一下节奏,再边读古诗边打节奏。再提醒想一想还可以配什么节奏,孩子们又想出了〡× ×〡 ×× ×〡,孩子们再试一试,发现读起来和之前的节奏完全不一样。不一样的节奏,读出了不一样的视听感受,幼儿在饶有趣味的反复诵读过程中,熟悉了古诗。
三、不可言传,只可意会
鉴于古诗文的特殊性,教学的目的只限定于初步感知理解歇后语;鉴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死记硬背只会徒劳无功。我们要营造“生态”的课堂,让幼儿在“体验”中感悟。所以课堂中的意境创设、角色扮演显得尤其重要。
1.配乐表演,体会意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在古诗文的学习中,配上适合的音乐来营造古诗文的意境,更能让幼儿产生愉快的心情,体会古诗的意境。若是再创造相适应的具体场景,配上孩子们的情境表演,则更适合幼儿的天性,让幼儿进入故事角色,感受身临其境的乐趣。
在《江南》中,我们创设了“荷花”池的场景,准备了大大的荷叶、高高的莲蓬。让孩子们自由选择角色,做荷花、荷叶的孩子拿上相应的道具。悠扬的音乐一响起,荷花、荷叶随着“清风”轻轻摇摆,摘莲蓬的人“划着小船”缓缓而行。小鱼儿更是悠闲自得地在池塘里恣意嬉戏游玩。在婉转悦耳的音乐声中,江南更美,情更惬意,怎么不让每个孩子为之流连忘返,为之难以忘怀。
2.歇后语结尾,水到渠成
至此,已经是歇后语学习这一点睛之笔粉墨登场的时候。表演之后,教师采访“小鱼儿”,让孩子们用一个词语来描述一下小鱼儿的心情。从而出示歇后语字卡“鱼戏莲叶间——自由自在”。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对“自由自在”理解。第二次表演时,要求“小鱼儿”要表现出自由自在的感觉。表演结束后,再让孩子们想一想,除了“小鱼儿在莲花池嬉戏是自由自在的”,还有什么在哪里也是自由自在的。从而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歇后语的理解和运用。
对幼儿实施古诗文中的歇后语教学,不仅能让幼儿品味诗的优美意境,还可以启迪智慧,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合抱之木,起于毫未,百层之台,起于垒土,做到:古诗文解读重体验,“歇后语”润物细无声,相信一定能增加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