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用“读诗的方法”解读诗歌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012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通讯》A刊第12期刊登了天津师范大学张琪老师的《历史语境下刘兰芝所受教育与悲剧命运的关联》一文,其解读视角的高度、视域的广度,非一般中学语文教师所能及。但是,对于张老师关于一些具体诗句的解读,笔者觉得似乎不太合乎有关诗歌解读的常规。“诗无达诂”,一般地讲,对诗句的解读,既不能像散体文言文那样直译,更不能像自然科学知识那样精确考证。正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如果硬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加以验证,明显是滑稽可笑的。笔者不揣浅陋,就以下几处试与张老师商榷。
  一、关于诗歌开头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及刘兰芝被遣归后刘母的类似的四句话。张老师的文章涉及这部分解读的文字有以下几处:
  1.“(刘兰芝)十六岁,依然未出嫁,”“此時她才诵诗书,目的是‘知礼仪’(刘母语),这多少有些临阵磨枪的味道,恐怕已经迟了。”“汉代时人们对子女的教育”“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而刘兰芝八岁至十二岁是一段受教育空白,该学的都没有学。”
  2.“无论是从‘教汝织’到‘能织素’,还是从‘学裁衣’到‘能裁衣’,都在一年之内完成。这一方面说明刘兰芝聪明,一学就会;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学习时间很短暂,吃苦耐劳的习惯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养成的。”“由于没有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刘兰芝在婚后很难适应夫家以家庭经济为发展核心的繁重劳动。”
  3.“临近结婚嫁人,才在匆忙中学习织布裁衣的基本技能,尽管她天资聪慧,也仅仅学会了‘织素’,而不会织锦。”“说明了婚前速成教育的失败。”
  即便从科学实证的角度来看,张老师的立论和逻辑也未必站得住脚。织素加上织锦的技能,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学会?有没有最低的时间限度?正如张老师所推断的“刘兰芝”“天资聪颖”,“一年”的时间并不能成为刘兰芝学艺不佳的根据。后文写的“三日断五匹”及刘兰芝做嫁衣时“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已经清楚地印证了这一点。即便是一年时间就学会了这在张老师看来也许很难的技能,这恰恰证明了“速成教育”的“成功”,而不是张老师所说的“速成教育的失败”。况且,刘兰芝所受的真是“速成教育”吗?从“能织素”到“学裁衣”,从“弹箜篌”到“诵诗书”,分解开来看,各自的学习似乎都只用了“一年时间”,可实际加起来则是四年时间。尽管张老师忽略了“弹箜篌”到“诵诗书”的两年,那也应该有两年时间。张老师特别用了“都在一年之内完成”的说法,似乎是想给不细心的读者造成错觉,以突出时间的短暂。可是,“吃苦耐劳的习惯”的养成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有没有时间限定的科学依据?一年时间,就没有养成的可能吗?且不说长期懒散,一朝发奋而吃苦耐劳进步惊人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即便如张老师所说的“都在一年之内完成”且“一学就会”,这恰恰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刘兰芝已经具备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更何况刘兰芝的学习既不是一年时间,更不仅两年时间,而是四年时间,恐怕不能算“短”。尽管学的内容不同,但似乎都还学得不差,不吃苦耐劳,能有那样的结果吗?
  单从诗歌解读方面来看,张老师的分析似乎背离了诗歌——尤其是民歌的一些艺术手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看,此段用的乃是民歌中常见的“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的手法,——具体为排比的修辞手法——以达到铺陈渲染的效果。人教版2000年12月第2版《教师教学用书》(必修三)对此的解说是:“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除排比手法外,还有“互文”。上述《教师教学用书》中解释说:“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黄岳洲主编的《中学语文教案》解说得更加详细:“‘13’‘14’‘15’‘16’这4年中兰芝学了织布、裁衣、弹箜篌,也学了读诗书知礼仪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技巧。不能死死理解为‘13’只学‘织素’,‘14’只学‘裁衣’,‘15’只学‘弹箜篌’,‘16’只学‘诵诗书’。修辞上这叫互文。”这也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一种方法。单就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例子来看,比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为“不以外物和自己(的失或得)而喜悦,(也)不以自己或外物(的失或得)而悲伤”;又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乃“秦时明月秦时关,汉时明月汉时关”之意;还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为“主人客人都下马,(然后)主人客人都在船”的意思等等。即如本诗,也有“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等“互文”的例句。之所以这样写,一者是因为诗歌语言的特点,句式要整齐;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充分铺陈渲染的效果,以“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
  张老师还忽略了文学创作中的一条重要的艺术原则,那就是“留白”艺术。诗中的这四句铺排,已经达到了突出刘兰芝精于女红,多才多艺,知书达理的效果,就没有必要非得从八岁写到十六岁。对于刘兰芝“八岁至十二岁”的这一段生活未加叙写,实际上就体现了“留白”的艺术原则,既体现了诗歌语言精练不啰嗦而又富有张力的特点,又给读者留下了联想补充的空间,从而彰显了诗歌的艺术魅力。诗中只写了“学织素”而未写“学织锦”,也同样是“留白”。因此,说是“一段受教育空白,该学的都没有学”,“仅仅学会了‘织素’,而不会织锦”,恐怕不能令人信服。
  二、关于“指如削葱根”。
  张老师先引出学生的疑惑:“(诗中)说她‘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一个如此勤于劳作的人,她的手怎会如此姣好?”据此提出疑问:“诗中所写的辛勤劳作是在婚后,她结婚时间很短,手指的姣好又暗示她没有经历过长时间的艰苦劳动。”“结婚两三年后,她的手依然‘指如削葱根’”“说明了她对艰苦劳动的不适应。”这些分析有诸多不合基本逻辑的地方。
  首先,不合基本生活逻辑。即便如张老师所说,刘兰芝婚前学织布裁衣只有两年时间,可加上婚后辛苦织作的两三年,总共也有四五年的时间,参加过劳动的人都有体验,这完全可以使人的手磨出茧子来,也完全可以使常人的手变得粗糙起来。这是一。其二,手的姣好与否,在年轻时,并非一定和辛苦劳动完全相关,和天生“丽质”也不无联系。许多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中生活的女子,二十多岁了,她们的手仍然很姣好。《陌上桑》中的秦罗敷该是个地地道道的劳动女子吧,按照张老师的逻辑,长期的风吹日晒,又怎么会有诗中描写的那样姣好可人呢?   其次,不合诗歌创作和阅读的逻辑。刘兰芝结婚究竟多少年?诗中固然有“共事二三年”之句,可又有“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的诗句。这两处内容如何联系?前者强调时间之短,后者突出时间之久,到底以何为定论的依据?我们能以常识去硬性判断吗?如果全部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对语言较真儿,恐怕就不存在诗歌艺术了。中国古代艺术,特别是诗歌和绘画,很重视写意,也即重“神”而不重“形”,这已是常识。比如韦庄的词句:“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按照一般生活逻辑,长期在“垆边”辛劳,又如何会“皓腕凝霜雪”呢?这里的“指如削葱根”正属于为了突出刘兰芝的美貌而采用的古代艺术中常用的、在“神似”而不在“形似”的写意的手法。
  三、对诗中“嬉戏”的理解。
  对于刘兰芝“八岁至十二岁”的生活,张老师“大胆推测:嬉戏”。列举的三点理由中,且不说“其家境富有,不需要如穷苦家的孩子那样早早地劳作”是否和当时也许只有富家子弟才能“入小学”“入大学”的现实相矛盾,也不说通过“兄长‘恐不任我意’言外之意母亲是‘任我意’的”能否推出“其母寵爱”的结论。单就刘兰芝临别对小姑说的“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推出“人生如此重要的转折点,悲悲切切的此情此景,还不忘‘嬉戏’二字,可见早期教育对其影响之深”而言,张老师对诗中“嬉戏”的解读不顾民俗背景,实在过于草率。此“嬉戏”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贪玩“嬉戏”。教材下面就有相关注释。当然,有些简略。衡山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钟素云老师在她的《〈孔雀东南飞并序〉“初七及下九”意蕴浅探》一文中,对此则有较为全面的论证,摘要如下:“‘初七’与‘下九’是古代传统的女儿节”“‘初七’即七夕节、乞巧节,在这天晚上妇女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拜月乞巧,也就是用针线做各种游戏, 希望自己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民俗学者指出,七夕节(即诗中的“初七”)妇女乞巧的原初意义实则与生育有关,寄托了妇女(特别是结缡多年尚未生育的妇女)渴盼怀孕生子的愿望。”“‘下九’,妇女常在十九日置酒集会,游戏玩耍”做藏钩游戏,“藏钩游戏的原初意义可能和生育有关,‘下九’的‘九’字的意义也和生殖有联系。”“刘兰芝在即将离开夫家时提及‘下九’这一节日,实则是希望以后能和丈夫再团聚,自己能像钩弋夫人一样母以子贵。”
  不同的文章体式有不同的写作规则,只有用符合文体特点的方法才能够正确解读。对于诗歌,我们必须用读诗的方法去解读,否则就无法欣赏诗歌,自然也就无法去正确地教学诗歌了。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科研课题“中华优秀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6128)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陕西安康市汉滨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在种种不利和不顺因素下,共和党角逐白宫的局势始终无法明朗。    布什政府目前四面楚歌,在最新一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辩论中,居然所有问鼎白宫的“本党同志”,都异口同声地讨伐布什总统的伊拉克政策。但是华盛顿要发生军事政变,基本属于好莱坞的炒作范畴(1960年代有过描述美国未遂军事政变的轰动影片《五月的七天》;9·11事件之前华纳电影公司酝酿拍摄另一场华盛顿军事政变的影片),布什总统窝窝囊囊地混完剩下一
澳门之所以能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与保留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文化并不一定存在着“殖民”或“被殖民”的问题,或者是所谓的“文化霸权”的问题,重要的在于“好”与“不好”。    “后殖民”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流行的学术符号。而澳门是葡萄牙管治400多年的地区,但无论是回归前还是回归后,澳门学界并没有对“后殖民”的论述,这究竟反映了什么?    澳门的文化底色是中华文化    我们或许可以说,
摘 要 培养文学性文本的读写素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文以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为例,从篇章读写实践、学生思维训练、核心素养培育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生读写素养落地的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 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学习任务;文本读写实施策略  笔者在统编教材的使用实践中,感受到目前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在单篇文本或单元群文教学中落实学生读写综合实践能力。  一
批判性思维是以求真致理为目标、以多元反思为特征、以质疑评判为手段的高阶思维形式, 其终极价值指向是创造力的充分释放和弘扬。美国长期把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育摆在重要位置,这一点在《美国语文》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它全面体现在该教科书的助读系统、选文内容、练习系统和写作系统的完整序列中。  下面选择表现美国建国理想的第二单元第三课《在弗吉尼亚州大会上的演讲》的教学设计为例,予以具体的聚焦和深度透视。1.助
摘 要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是通向深度阅读的重要路径,在整本书阅读中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在阅读基础阅读、分析阅读、专题研读等不同阅读阶段,运用思维导图推进整本书阅读,能够体现学习主体独特、丰富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系统性,深刻性与独创性。  关键词 思维导图;整本书阅读;平凡的世界;运用  《平凡的世界》这部百万字的鸿篇巨著,围绕着孙家、田家、金家三个家族的生活史,全景式地展现了19
台北市长是2008年台湾地方”领导人”大选的前哨战,台北市的选票相当程度上可以左右大选选情:对蓝军而言,此战是检验马英九路线能否持续的重要指针;对绿营而言,无论胜负这都是2008年选前的重要热身战;而不论何人当选台北市长,多少都有机会问鼎2072年台湾地方“领导人”之位。  2006年底台北市长的选举,对于台湾朝野主要政党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现状是北蓝南绿,民调显示,若“团结的蓝营”完整成形,则台
摘 要 “三文”(文字、文章、文化)引領下的古代散文复习应该“化零为整”“化隐为显”“化点为面”,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学生复习的低效状态,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感知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更有应对试卷的能力与信心,并为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古代散文;化零为整;化隐为显;化点为面  众所周知,复习课的一大宗旨就是温故知新。道理是朴素的,怎么操作呢?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汇聚
暧昧的“和平”    伊朗核问题正以无可挽回的态势滑向战争,而这个美国同伊朗最终摊牌的结局或许早在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之后便已注定,因为从那时起,正常国际交往的基本条件——“信任”就已然从美伊两国间彻底地消失了。27年,美国终于等到了洗雪前耻的绝佳机会。  也许伊朗曾经有过和平发展并利用核技术的机会,但如今,不但美国和以色列,甚至伊朗也不可能再给自己和平发展并利用核技术的机会了,因为问题的
5年前,小泉凭着超强的人气和一句每年都要参拜的承诺一举击败前首相桥本龙太郎,5年后,安倍同样有着很高的人气和每年都要参拜的姿态,但所处的境地却迥然不同。    在日本各大报章相继推出关注“后小泉”人选系列报道和支持率榜单的今天,人们恍然发现小泉对于自身影响逐渐淡出的前景感到有些不开心。记者最先观察到是在1月4日的首相官邸新年记者招待会上,当有记者提出对于下任首相如何看待的问题时,小泉推说“自民党总
通过朝野合作,韩国成功举办了奥运,这也成为卢泰愚随后竞选总统时的一张王牌。    爱面子是韩国社会根深蒂固的普遍现象。许多退休高官都在使用“电话秘书”,但接听者不是真正的女秘书,而是电话秘书服务公司的职员。一些电话服务商还推出了在午餐时间打电话给顾客的“特别服务”,这是为了让顾客在和其他人见面时,让他人以为他“很忙”。青年男女结婚,如果双方父母亲戚很少,韩国人为了面子’就会到特定的地方租赁亲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