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强调以生为本,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个人行为能力,提升学科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那么,思想政治课如何提升教学的效能和质量,落实教学目标呢?本文剖析新课程落实过程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探索教师如何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题探究活动、应用时政资源来增强课程执行力,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课程执行力;学生政治学科素养
《课程标准》以学为本,未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作出精细化的安排,为教师把握教学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因此,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对中学政治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课程执行力直接影响到高效能、高质量课堂教学的成败,影响到学生政治学科素养的提高,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水平还是存在种种问题,政治课教学仍然存在着流于表面、过于形式简单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探索。
一、教师课程执行水平不强,政治课教学存在流于表面、过于形式简单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流于表面
一些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不够深,教学设计不够实效,教学情境创设流于形式。例如,在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课中,有教师用漫画“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什么悬崖。”来分析主观唯心主义的局限,用“学者和神父的对话”来说明客观唯心主义的局限,让学生分组讨论唯物主义三个派别的区别,最后叫学生来判断不同哲学派别的观点。这些通过漫画和幽默故事的方式来创设情境,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区分不同的哲学派别,但是,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会产生各种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的观点,依然存在着对哲学的荒诞感,对哲学家的困惑,不能激发学习哲学兴趣。
(二)课题探究过于形式
政治课教材在每一单元中都设计了综合探究活动,综合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能突破课堂的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围绕某些课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有些教师或嫌开展综合探究活动过于麻烦,干脆不开展,或流于形式地开展,如,简单布置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走访,实地考察等,但缺乏教师的具体系统指导,后期跟综,学生并没有实质开展活动。
(三)时政应用过于简单
很多教师都注意在政治课上适时引入时政,但是,有些教师应用时政过于简单,照搬照套篇幅较大的新闻报道,忽略时政材料的结构化处理,注重叙述,忽略时政材料的解读和引导,注重教师的复述,忽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能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突破重难点。如,关于《民法典》的制定,能结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叙述时政,罗列《民法典》内容,至于为什么要制定《民法典》、《民法典》制定过程是怎样的、体现了哪些所学知识,未能带领学生深入剖析。
二、增强教师的课程执行力,落实新课程要求,提高效能和质量
教師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提高,涉及到教师对贯彻课程标准、达成课程目标、实现课程价值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学科理论素养,增强自身专业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巧妙提出问题,开展好综合探究活动,善于引入时政,创造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提升学科能力和实践能力,感受和体验教学内容,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有效创设情境,探究知识发生、发展过程
笔者在讲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哲学,对于哲学的一些内容或哲学家所想所说的东西可能不是很理解,甚至觉得荒诞。为了让学生明白哲学家思考问题的角度,建构哲学基本派别的知识,感悟哲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笔者在课堂上通过创设实验活动情境、还原哲学家观点的本意、挖掘哲学家的有趣故事等,让学生理解哲学家的思维过程,感悟哲学家的智慧博学,明白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产生、发展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感悟哲学思辨的魅力,为学生进入哲学学习打开一扇门。
为了让学生明白哲学家贝克莱所说的“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些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笔者让三个学生闭上双眼,然后,拿出一根香蕉,问他们笔者在他们的前面放的是什么东西,学生答不出来。接着,让一个学生睁开双眼,一个学生去摸,一个学生去闻,他们才知道那是一根香蕉。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明白到我们通过感观,把看到的、摸到的、闻到的等感觉或观念连成香蕉,别的一些观念的集合又可连成苹果、石头等等。接着,笔者用漫画形式展示学生经常接触而又感到可笑的贝克莱的观点“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什么悬崖”,并提问:“盲人从悬崖上跳下去是不是就没事呢?”学生说:“不是。”笔者接着问:“那么,贝克莱可能会怎样解释没有被感知的悬崖是存在的呢?”学生说:“还有上帝感知到悬崖。”这时,笔者出示贝克莱的原话“只要我闭上眼睛,世界就没有什么悬崖。但上帝能够感知”,还原了观点本意,并适时讲到“贝克莱悖论”的故事,给学生呈现出哲学家贝克莱具有数学天赋且聪慧好学的形象,避免学生哲学学习的荒诞感及对哲学家的简单嘲讽。接着,笔者进一步提问:“主观唯心主义者自圆其说时搬出来万能的上帝,就蕴含着客观唯心主义的因素了,但万能的上帝真的存在吗?”于是,笔者出示材料“学者和神父的对话”,表明万能的上帝是不存在的。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唯心主义观点最终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应该要树立唯物主义的思想。最后,笔者又问:“唯心主义哲学是不是毫无意义呢?”结合前面塑造的贝克莱形象,学生们知道唯心主义哲学必然有其积极意义。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明白到唯心主义强调主体、精神的能动作用,对人们认识发展有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被称为“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在学习唯物主义的三个派别时,除了掌握它们的基本观点,笔者也通过情境材料让学生思考哲学家为什么会提出那样的哲学观点。学生通过思考,师生互动,在探究过程中,明白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水、火、土、气”等具体物质或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是受到了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时代局限,但也明白到哲学家敢于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唯物主义哲学从没有科学依据到建立在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是具有伟大的进步意义的。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哲学家的“不简单”,笔者也讲了一些哲学家的有趣故事,例如,泰勒斯善于思考和把握时机,通过租用和出租橄榄榨油机赚了一大笔钱,帮助学生勾勒出活生生的哲学家形象。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笔者也注重利用马克思、恩格斯博学刻苦的事例让学生直观形象感悟到他们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通过有效情境创设,学生明白到哲学家观点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一味简单地认为荒诞,从而让学生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与哲学的距离,减少了对哲学家的神秘感,感受到了哲学思辨的魅力,激发了学习哲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有效组织课题探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政治课要求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开展好课题综合探究活动,使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发挥个性特长,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生活经验,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实现学生个体全面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笔者会适时结合本地资源开展课题综合探究活动,下面是以《南沙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主题的课题探究活动的具体开展:
1.确立主题
作为第六个国家级新区,南沙建设初步设想到2025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一个岭南生态水乡之都。南沙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而土成土长的南沙学生对这方面的情况又比较熟悉,确立此课题有利于发挥本地学生的优势,调动他们的兴趣和探求欲望,为促进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
2.课题探究
①组织小组,设计方案。配置合理的课题组,是课题探究顺利开展的组织保证,设计科学的探究方案是课题有序开展的行动指南。在自愿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下组建课题小组,设置一个课题组长。具体建组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有组员的区域分布情况、掌握电脑技术能力的情况、住宿生和走读生的情况、组织协调能力的情况等等。组员明确分工,制定好课题探究方案。课题方案设计模式如下:
课题探究方案
②具体实施,落实行动。小组成员通过实地考察,居民访谈,采访有关部门,查阅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料等方式,按照方案设计的步骤有序进行。
③整理材料,分析归纳。对已经获取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加工提炼,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和结构化,把探究过程中得来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课题总结
深入反思课题探究过程,提出困惑,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总结成功经验,通过评价表,从自评、成员互评、指导教师评价等方式总结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知识技能等,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为日后开展课题探究积累经验。
4.展示成果
课题成果可以调查报告、小论文、主题报告会、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甚至发表、递交给有关部门,并在校内宣传推广。本次探究活动,小组成员主要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制作及调查报告的形式,开设专题课堂展示成果,增强了大家对南沙的了解以及作为南沙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关心家乡建设的情感,用小组成员的实际行动带动更多学生为南沙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献计献策。
课题探究活动有合理的选题,明确的分工,有效的组织,教师的具体指导,学生的行动落实,得以真正地开展。通过课题探究活动,学生关注了国家社会事务,培养了广阔的视野,增强了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树立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了学科素养。
(三)有效引用时政,深化课堂教学
关注时政,把课本知识与时政热点结合起来,既能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了解身边和社会事情,形成时事触觉,又能在分析时政热点问题过程中巩固课本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有效引用时政,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联系所学知识,深入解读,甚至引导学生分组搜集材料编撰题目、撰写小论文、制作思维导图、制作手抄报等多种方式丰富时政学习。
如,学习关于民法典的时政时,笔者让学生分组搜集材料,包括民法典的立法过程、民法典内容、民法典法律故事等,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命题,在课堂上展示成果。大家在思維碰撞中深刻认识到党的地位、作用、执政方式,全国人大的性质、地位、职权,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特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学科知识;在主动探讨中提升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在手抄报制作、民法典故事编写中增强了政治科学习兴趣;在师生合作中,实现了教学相长。
通过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加强教学情境的创设、课题探究活动的开展、时政资源的有效应用,为学生提供独立思维,自主探究学习的活动空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也不断增强教师贯彻《课程标准》、达成课程目标、实现课程价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广州市中学教研会高二中心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通讯[OL].https://www.doc88.com/p-0456186635031.html?r=1.
[2]杨小平.例谈提升中学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策略[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3.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课程执行力;学生政治学科素养
《课程标准》以学为本,未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作出精细化的安排,为教师把握教学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因此,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对中学政治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课程执行力直接影响到高效能、高质量课堂教学的成败,影响到学生政治学科素养的提高,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水平还是存在种种问题,政治课教学仍然存在着流于表面、过于形式简单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探索。
一、教师课程执行水平不强,政治课教学存在流于表面、过于形式简单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流于表面
一些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不够深,教学设计不够实效,教学情境创设流于形式。例如,在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课中,有教师用漫画“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什么悬崖。”来分析主观唯心主义的局限,用“学者和神父的对话”来说明客观唯心主义的局限,让学生分组讨论唯物主义三个派别的区别,最后叫学生来判断不同哲学派别的观点。这些通过漫画和幽默故事的方式来创设情境,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区分不同的哲学派别,但是,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会产生各种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的观点,依然存在着对哲学的荒诞感,对哲学家的困惑,不能激发学习哲学兴趣。
(二)课题探究过于形式
政治课教材在每一单元中都设计了综合探究活动,综合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能突破课堂的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围绕某些课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有些教师或嫌开展综合探究活动过于麻烦,干脆不开展,或流于形式地开展,如,简单布置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走访,实地考察等,但缺乏教师的具体系统指导,后期跟综,学生并没有实质开展活动。
(三)时政应用过于简单
很多教师都注意在政治课上适时引入时政,但是,有些教师应用时政过于简单,照搬照套篇幅较大的新闻报道,忽略时政材料的结构化处理,注重叙述,忽略时政材料的解读和引导,注重教师的复述,忽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能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突破重难点。如,关于《民法典》的制定,能结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叙述时政,罗列《民法典》内容,至于为什么要制定《民法典》、《民法典》制定过程是怎样的、体现了哪些所学知识,未能带领学生深入剖析。
二、增强教师的课程执行力,落实新课程要求,提高效能和质量
教師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提高,涉及到教师对贯彻课程标准、达成课程目标、实现课程价值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学科理论素养,增强自身专业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巧妙提出问题,开展好综合探究活动,善于引入时政,创造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提升学科能力和实践能力,感受和体验教学内容,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有效创设情境,探究知识发生、发展过程
笔者在讲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哲学,对于哲学的一些内容或哲学家所想所说的东西可能不是很理解,甚至觉得荒诞。为了让学生明白哲学家思考问题的角度,建构哲学基本派别的知识,感悟哲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笔者在课堂上通过创设实验活动情境、还原哲学家观点的本意、挖掘哲学家的有趣故事等,让学生理解哲学家的思维过程,感悟哲学家的智慧博学,明白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产生、发展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感悟哲学思辨的魅力,为学生进入哲学学习打开一扇门。
为了让学生明白哲学家贝克莱所说的“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些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笔者让三个学生闭上双眼,然后,拿出一根香蕉,问他们笔者在他们的前面放的是什么东西,学生答不出来。接着,让一个学生睁开双眼,一个学生去摸,一个学生去闻,他们才知道那是一根香蕉。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明白到我们通过感观,把看到的、摸到的、闻到的等感觉或观念连成香蕉,别的一些观念的集合又可连成苹果、石头等等。接着,笔者用漫画形式展示学生经常接触而又感到可笑的贝克莱的观点“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什么悬崖”,并提问:“盲人从悬崖上跳下去是不是就没事呢?”学生说:“不是。”笔者接着问:“那么,贝克莱可能会怎样解释没有被感知的悬崖是存在的呢?”学生说:“还有上帝感知到悬崖。”这时,笔者出示贝克莱的原话“只要我闭上眼睛,世界就没有什么悬崖。但上帝能够感知”,还原了观点本意,并适时讲到“贝克莱悖论”的故事,给学生呈现出哲学家贝克莱具有数学天赋且聪慧好学的形象,避免学生哲学学习的荒诞感及对哲学家的简单嘲讽。接着,笔者进一步提问:“主观唯心主义者自圆其说时搬出来万能的上帝,就蕴含着客观唯心主义的因素了,但万能的上帝真的存在吗?”于是,笔者出示材料“学者和神父的对话”,表明万能的上帝是不存在的。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唯心主义观点最终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应该要树立唯物主义的思想。最后,笔者又问:“唯心主义哲学是不是毫无意义呢?”结合前面塑造的贝克莱形象,学生们知道唯心主义哲学必然有其积极意义。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明白到唯心主义强调主体、精神的能动作用,对人们认识发展有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被称为“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在学习唯物主义的三个派别时,除了掌握它们的基本观点,笔者也通过情境材料让学生思考哲学家为什么会提出那样的哲学观点。学生通过思考,师生互动,在探究过程中,明白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水、火、土、气”等具体物质或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是受到了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时代局限,但也明白到哲学家敢于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唯物主义哲学从没有科学依据到建立在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是具有伟大的进步意义的。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哲学家的“不简单”,笔者也讲了一些哲学家的有趣故事,例如,泰勒斯善于思考和把握时机,通过租用和出租橄榄榨油机赚了一大笔钱,帮助学生勾勒出活生生的哲学家形象。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笔者也注重利用马克思、恩格斯博学刻苦的事例让学生直观形象感悟到他们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通过有效情境创设,学生明白到哲学家观点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一味简单地认为荒诞,从而让学生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与哲学的距离,减少了对哲学家的神秘感,感受到了哲学思辨的魅力,激发了学习哲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有效组织课题探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政治课要求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开展好课题综合探究活动,使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发挥个性特长,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生活经验,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实现学生个体全面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笔者会适时结合本地资源开展课题综合探究活动,下面是以《南沙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主题的课题探究活动的具体开展:
1.确立主题
作为第六个国家级新区,南沙建设初步设想到2025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一个岭南生态水乡之都。南沙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而土成土长的南沙学生对这方面的情况又比较熟悉,确立此课题有利于发挥本地学生的优势,调动他们的兴趣和探求欲望,为促进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
2.课题探究
①组织小组,设计方案。配置合理的课题组,是课题探究顺利开展的组织保证,设计科学的探究方案是课题有序开展的行动指南。在自愿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下组建课题小组,设置一个课题组长。具体建组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有组员的区域分布情况、掌握电脑技术能力的情况、住宿生和走读生的情况、组织协调能力的情况等等。组员明确分工,制定好课题探究方案。课题方案设计模式如下:
课题探究方案
②具体实施,落实行动。小组成员通过实地考察,居民访谈,采访有关部门,查阅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料等方式,按照方案设计的步骤有序进行。
③整理材料,分析归纳。对已经获取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加工提炼,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和结构化,把探究过程中得来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课题总结
深入反思课题探究过程,提出困惑,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总结成功经验,通过评价表,从自评、成员互评、指导教师评价等方式总结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知识技能等,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为日后开展课题探究积累经验。
4.展示成果
课题成果可以调查报告、小论文、主题报告会、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甚至发表、递交给有关部门,并在校内宣传推广。本次探究活动,小组成员主要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制作及调查报告的形式,开设专题课堂展示成果,增强了大家对南沙的了解以及作为南沙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关心家乡建设的情感,用小组成员的实际行动带动更多学生为南沙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献计献策。
课题探究活动有合理的选题,明确的分工,有效的组织,教师的具体指导,学生的行动落实,得以真正地开展。通过课题探究活动,学生关注了国家社会事务,培养了广阔的视野,增强了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树立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了学科素养。
(三)有效引用时政,深化课堂教学
关注时政,把课本知识与时政热点结合起来,既能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了解身边和社会事情,形成时事触觉,又能在分析时政热点问题过程中巩固课本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有效引用时政,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联系所学知识,深入解读,甚至引导学生分组搜集材料编撰题目、撰写小论文、制作思维导图、制作手抄报等多种方式丰富时政学习。
如,学习关于民法典的时政时,笔者让学生分组搜集材料,包括民法典的立法过程、民法典内容、民法典法律故事等,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命题,在课堂上展示成果。大家在思維碰撞中深刻认识到党的地位、作用、执政方式,全国人大的性质、地位、职权,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特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学科知识;在主动探讨中提升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在手抄报制作、民法典故事编写中增强了政治科学习兴趣;在师生合作中,实现了教学相长。
通过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加强教学情境的创设、课题探究活动的开展、时政资源的有效应用,为学生提供独立思维,自主探究学习的活动空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也不断增强教师贯彻《课程标准》、达成课程目标、实现课程价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广州市中学教研会高二中心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通讯[OL].https://www.doc88.com/p-0456186635031.html?r=1.
[2]杨小平.例谈提升中学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策略[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