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开放题教学,促进创新思维培养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asd123qweq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度关注问题解决的结果,课堂上提供给学生的大多是“封闭型”的问题,即条件完整无缺且没有多余信息,解题模式固定,结果唯一。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墨守教材或教师的言说,生怕解题过程不符合教师要求而丢了分,因此不敢个性化地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常常没有思考、不打折扣地吸纳教师或其他同学的观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思维的惰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数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应有作用呢?作为数学“封闭题”有益补充的“开放题”以其条件不完备性或答案不唯一性,解题方法的开放性等特点,解放了学生的思维,让广大学生在课堂上不再“循规蹈矩”,不再不敢越雷池半步。数学“开放题”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新时代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道亮丽风景。笔者结合北师大版六上《比的应用》一课中的数学故事教学,谈一谈应用“开放题”模式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几点认识。
  一、用儿童的眼光审视“创新”
  创新思维是指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创新性的潜在意识,它具有联想、想象、幻想等发展性思维特性,是学习主体既有的知识、能力、天赋、洞察力、直觉能力等向外部现实超越的过程。它强调学习主体在思维过程中勇于破除陈旧的思维定势,不囿于常规束缚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小学生而言,只要是儿童创作的,自己从未见过、听过或接触过的东西或行为都可视为创新。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战场,数学开放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
  二、用生活经验促进“创新”
  三、用联系的观点促成“创新”
  数学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为了有效地推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分马“数学故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知识经验出发,个性化地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还有别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吗?小组议一议看!
  数学给人以智慧,怎一个“分”字了得。看似寻常的分马故事,在“开放题”模式的推动下生成了课堂的无限精彩,“开放题”教学激发了学生思维创新发展的无穷魅力。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是可用的、数学是发展的、数学更是美丽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实验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将于2014年秋季开始使用的三上教材,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一些教师在使用实验教材后的建议,对教材的结构做了一些修改,合理组织学习内容,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新教材第五单元《倍的认识》将实验教材中分散编排在二年级“表内乘除法”相关内容中的有关“倍”的知识加以集中编排。“综合与实践”领域《数字编码》单元由实验教材五上《数学广角》的内容改编而成。第九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以处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非墨守教材。对于这一点,有些教师的理解是片面的,认为按教材的内容、顺序进行教学就不能体现课改精神,故而或改变情境,或变换内容,甚至把教材内容完全改头换面。事实上,《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有什么样的教材观?我们要“教什么”?本文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教学,浅议如何实现“创造性地使
期刊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科学呈现教学顺序,利于学生数学学习  新教材在内容结构上与实验教材相比做了几处调整:  1.《位置》由实验教材六上前移到五上。学习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与列这两个因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可能性》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降低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内容的难度,由原三上后移至五上。  3.《数学广角——数字编码》从实验教材的
期刊
5月22日,由福建省语文学会小语专委会主办,福州市林莘名师工作室、陈曦名师工作室协办,福建省福州实验小学、王国光名师工作室承办的“智慧互动,本真语文”教学研讨会暨钱本殷老师从教50周年庆祝活动在福州实验小学隆重举行。本次活动集中研讨了钱本殷老师从教50年的教育、教学思想。年过七旬的钱本殷老师执教了一节《小魔术——隔空吸水》现场作文指导课。他的课没有时下的花哨,没有“公开课”的刻意,朴实中体现高效,
期刊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摆一摆、说一说的过程,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摆出指定的数的活动,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10个一是1个十”,知道“一”和“十”都是计数单位。  3. 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获得
期刊
一个小学教师,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一个大学教师,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教育的畸形,让人们所学越来越精专,很多人在学问上越来越“窄小”;时代的发展,也让很多人直奔金钱而去,在品德上越来越“矮小”。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的发展,中国教育的进步只能寄希望于无数“大”教师的身上。郭英剑就是这样的一位教师。  英剑兄是在业界颇具影响力的学者。他担任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
期刊
一、求异式比较,让数学思维走向深刻  求异式比较,就是对一个静态的数学知识、数学现象进行动态的延展,在变化中寻求数学本质,让数学思维由肤浅走向深入,进而获得对问题的深刻认识和本质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相同素材中开展求异比较,从不同侧面去挖掘蕴含其中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笔者在教学“认识负数”时,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概念有清晰、深刻而独到的认识,设计了 “比身高”拓
期刊
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教师在教学《半截蜡烛》时,很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围绕课文中三个人物所说的三句话,进行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读的方式多样,学生读得声势浩大,但让听者感觉那读书声平平淡淡,好似齐声喊口号。读者口干舌燥,听者却觉得索然无味。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样朗读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究竟读出了什么?该如何认识朗读教学的意义,如何提高朗读教学的效果?  一、对朗读教学的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
期刊
新版本数学六上教材从总体框架上看,除了把《比》的内容从《分数除法》中独立出来另设单元外,教材修订前后的单元名称基本相同。但有两个单元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位置与方向(二)》单元的内容由“用数对确定位置”调整为“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二是《数学广角》的内容由“鸡兔同笼问题”调整为“数与形”。除此之外,教材把“百分数”的系列内容分成两段,其中百分数的特殊应用(如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移至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笔者以为,习作讲评,应关注学生的三大需求。  一、被回应,乐于习作有信心  “言为心声”。学生用习作的方式发出真诚的自我声音,自然渴望得到重视、得到回应。如何回应学生呢?有的教师借助评语与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