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的重要任务。作文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也是最能影响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的语文能力,因此,作文教学理应是最受重视的教学。
如何上好作文教学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摸索、探究多年,笔者积累了 “积累、模仿、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重视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潭,蛟龙生焉。”积累阶段就像是在人生的画布上涂抹底色,不在于一形一态,不拘于一招一式,重在民族语言色彩的浸润。古语有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到积累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处理好以下几点:一是课内的积累与课外的积累并重,重视开放式积累,关注被动式积累。二是积累有一定的前置性,强调渐进式、持续性的积累。除经典性之外,还应顾及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现实需要所在,提倡经典性积累与趣味性、现实性积累并重。三是语文教育要重视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适当增加口语交际的精彩言语材料,使学生尽量熟悉,以期形成敏锐的口语语感。四是语文教育应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审美感悟。只有这样,学生的积累才会牢固、宽泛、扎实,才会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模仿积累。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模仿史,没有哪一个人不是从模仿之后的融合和超越中成长起来的,所谓“其来必有所自”。想想看,哪一个大师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几个“准大师”呢?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场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而来的;又如历史上左丘明的《左传》、司马迁的《史记》,他们的写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 然后可以放笔为文”。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着自身语言,达到了语言的再积累。例如我教学郑振铎的《猫》一课后,让学生以另一动物为题模仿写作,有很多学生仿写得很成功,把课文写法转化为了自己的能力。虽然模仿是提高写作能力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作文开始起步时,可以进行模仿,但入门后,必须脱离仿写,走创新之路,追求自己的写法,有自己的特点。
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创新积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模仿词,模仿句,模仿段和篇,仿得多了,就会产生思想,就会有自己的见地,厚积而薄发, 写作时学生就能按题目要求畅谈所思所想,文思泉涌,写出沉甸甸的作品。这时,教师再加以肯定,用评语或课堂点评的方式点出学生习作与名著的相同点或相似点,见到老师把自己的作文与名家的文章相提并论,或者肯定学生有些地方比作家做得更好时,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自豪感、成功感。学生心中会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写作兴趣也会随之提高,这样,由模仿向创新过渡就不再是一句空话。我所指导过的学生,他们经过这种指导之后,大多能做到自主创作,不定时写,自由发挥,写好就交,而教师及时评价、肯定,效果很好。模仿写作与创新写作不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而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了。
“积跬步”,“积小流”,才能“至千里”、“成江海”。“学习母语,不是靠传授,而是靠积累”已成了古今中外教育的共识,先辈的教育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必须重视语言的积累。
在新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积极地积累语言提供方法和保证,引导他们主动有效地丰富积累,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今后将不断地研究、探索、提高、升华,为打造延伸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开拓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
如何上好作文教学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摸索、探究多年,笔者积累了 “积累、模仿、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重视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潭,蛟龙生焉。”积累阶段就像是在人生的画布上涂抹底色,不在于一形一态,不拘于一招一式,重在民族语言色彩的浸润。古语有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到积累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处理好以下几点:一是课内的积累与课外的积累并重,重视开放式积累,关注被动式积累。二是积累有一定的前置性,强调渐进式、持续性的积累。除经典性之外,还应顾及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现实需要所在,提倡经典性积累与趣味性、现实性积累并重。三是语文教育要重视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适当增加口语交际的精彩言语材料,使学生尽量熟悉,以期形成敏锐的口语语感。四是语文教育应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审美感悟。只有这样,学生的积累才会牢固、宽泛、扎实,才会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模仿积累。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模仿史,没有哪一个人不是从模仿之后的融合和超越中成长起来的,所谓“其来必有所自”。想想看,哪一个大师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几个“准大师”呢?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场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而来的;又如历史上左丘明的《左传》、司马迁的《史记》,他们的写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 然后可以放笔为文”。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着自身语言,达到了语言的再积累。例如我教学郑振铎的《猫》一课后,让学生以另一动物为题模仿写作,有很多学生仿写得很成功,把课文写法转化为了自己的能力。虽然模仿是提高写作能力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作文开始起步时,可以进行模仿,但入门后,必须脱离仿写,走创新之路,追求自己的写法,有自己的特点。
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创新积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模仿词,模仿句,模仿段和篇,仿得多了,就会产生思想,就会有自己的见地,厚积而薄发, 写作时学生就能按题目要求畅谈所思所想,文思泉涌,写出沉甸甸的作品。这时,教师再加以肯定,用评语或课堂点评的方式点出学生习作与名著的相同点或相似点,见到老师把自己的作文与名家的文章相提并论,或者肯定学生有些地方比作家做得更好时,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自豪感、成功感。学生心中会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写作兴趣也会随之提高,这样,由模仿向创新过渡就不再是一句空话。我所指导过的学生,他们经过这种指导之后,大多能做到自主创作,不定时写,自由发挥,写好就交,而教师及时评价、肯定,效果很好。模仿写作与创新写作不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而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了。
“积跬步”,“积小流”,才能“至千里”、“成江海”。“学习母语,不是靠传授,而是靠积累”已成了古今中外教育的共识,先辈的教育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必须重视语言的积累。
在新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积极地积累语言提供方法和保证,引导他们主动有效地丰富积累,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今后将不断地研究、探索、提高、升华,为打造延伸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开拓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