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腰围正在改变中国
肥胖,曾被中国人视为“富态”,如今却被公认为“病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仅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食物短缺到供给充足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然而,中国人在富起来的同时,也迅速胖起来了,营养过剩代替了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人口数量直线上升。肥胖不仅是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重要诱因,也是影响人均寿命的关键因素。医学研究证明,腰围和寿命成反比,腰围越长,寿命越短。
2002年中国营养和健康调查数据显示,14.7%的中国人体重超标,2.6%的中国人属于肥胖。这与美国和英国比起来还有相当距离,这两国的体重超标比例分别占到总人口的近2/3和一半。然而,当肥胖是否一种疾病还在被讨论的时候,腰围却正在改变中国。
在日益富裕的同时,中国人的腰围在飞速增长。仅仅20年前,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还是骑着自行车上下班;那时候很少有人能负担得起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因而没有肥胖症的出现。但到了2010年,在15岁以上中国人中大约有38.5%已处于超重或者肥胖的状态,这一数据较2002年增长了近54%。
一部分中国人先胖起来了,“先胖”带“后胖”的趋势,也正在中国的二、三线城市以及城郊接合部蔓延。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的中国还并不能承受肥胖所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医疗负担;更糟糕的是,被寄予“少年强则国强”的中国少年的肥胖情况,可能比成年人更加糟糕……
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展现的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么,“腰围上的负担”则暴露了中华民族的健康危机。
肥胖不仅会增加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还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2008年2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安德鲁·勒内汉教授在《柳叶刀》期刊发表论文指出,体重超标将提高20多种癌症的发病率。
勒内汉教授领导的团队调查了28.2137万份病例。结果显示,体重指数BMI的增加与男性食管腺癌、甲状腺癌、结肠癌和肾癌等发病危险显著相关。BMI每增加5,食管腺癌、甲状腺癌、结肠癌和肾癌发病危险分别增加52%、33%、24%和24%。
对于女性而言,BMI的增加还与女性子宫内膜癌、胆囊癌、食管腺癌和肾癌等发病危险显著相关。BMI每增加5,子宫内膜癌、胆囊癌、食管腺癌和肾癌发病危险分别增加59%、59%、51%和34%。
除了对健康和消费方面有直接的影响以外,社会对肥胖者或者正在变胖的人也并不宽容。在就业市场上,超重的人面临着被歧视的问题。超重者会发现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越来越难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为雇主更愿意给那些起码“看起来”健康的人提供工作机会。
而且社会的偏见也会影响人们在学校中的表现,影响人们的爱情生活以及人们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社会价值的能力。肥胖者所承受的,不仅仅是大块头的外部形象,同时也是一种心理压力。这些都是肥胖将给社会带来的隐性成本。
中国饮食结构的变化
肥胖现象的发生,既与食物结构的变化有关,也与人们的过度饮食有关。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餐桌上以清淡素食为主。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鱼大肉成了餐桌上的“主角”。与此同时,大吃大喝之风愈演愈烈,过量的食物进入人体,超过了生理需要,引发了一系列“富贵病”。更令人忧虑的是,汉堡、薯条、冰激凌等洋快餐风靡一时,人们摄入的热量越来越多,运动量却越来越少。于是,“舌尖上的浪费”很快变成“腰围上的负担”。
科学饮食方面,在过去10年中,中国仅牛肉消费量就增长了一倍。冷藏食品数量一直在增加,以适应便捷的西式生活方式,还有各种现成食品都含有的“隐藏”的糖分、淀粉和脂肪更对健康带来危害。
在中国最大的8座城市中,50%的中国城市人群定期光顾快餐网点,这部分市场规模已增至150亿美元。在这些城市中,餐馆21%的销售额来自西式快餐,而其中大部分都由25岁以下人群消费。
中国饮食变化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中国零售业的发展。20年前,中国各大城市的人们大多数时候都会骑自行车去菜市场,购买新鲜水果、蔬菜和家禽类,为他们晚上的主餐做准备。但在过去20年中,这些菜市场已从这些城市中心的街道上以及许多郊区地带消失。不断上涨的城镇地价、大规模的城市再开发以及对卫生方面的顾虑在共同发挥作用,使这些市场消失。取代它们的是各种便利店、超市和巨型超市。
波普金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曾经对中国上千个家庭进行调查,非常详细地记录了这些家庭在三天时间内,每天都食用了哪些食物和饮品,并把调查结果与多年之前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
调查发现,中国人均消费的植物油数量,是世界上最高的之一,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消费的植物油有着很大增幅。很多中国人都认为植物油相比动物油含有更少的热量,但实际上恰恰相反。
除了食用植物油造成的热量摄入过多以外,碳酸饮料、咖啡和果汁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波普金表示,人类的身体结构决定了,即便在饮用足够热量的饮品的条件下,身体仍然会发出饥饿的信号,让人们继续吃下食物,结果造成过剩的热量转变为脂肪。
如何远离肥胖?
据《新快报》报道,1982年,中国人口的7%被认定为超重;目前这一比例已升至15%,其中9000万人被认定属于慢性肥胖,而且有可能患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
中国的肥胖问题更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而不是老年人。在北京和上海的学生中,有五分之一的孩子现在被中国卫生部确认患有临床肥胖症(这是在中国的最高比例)。肥胖问题还主要是一种城市现象——全国有5%的人口被确认为肥胖症患者,但在各大城市这一比例已升至20%。
最令人吃惊的是中国追赶西方的速度。1985—2000年,在年龄为8—18岁的中国儿童及青少年中,体重超标和肥胖人数增加了28倍。现在全球近1/5的体重超标者或肥胖者是中国人。
目前我国青少年肥胖的情形愈来愈严重,营养专家提醒,肥胖对于发育中的青少年会产生诸多不良的影响,其中比较严重的是青春期提早出现。当体内脂肪到达一定程度,会刺激性激素分泌,导致生理成熟与性征出现。
事实上,青春期提早并不是健康的象征,一旦心理及生理的发展衔接不上就会滋生问题。有时提早发育也会造成发育期提早结束,许多青少年在短时间内快速长高,之后身高却容易停滞不前。此外,肥胖还可能带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成人之后难以减重等后遗症。因此,青春期必须维持标准体重,才能为将来健康打好基础。
一位西方作家指出,肥胖问题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公共卫生系统的一枚“定时炸弹”。作为一个“未富先胖”的国家,中国很难承受日益增加的医疗费用支出之重。肥胖,无疑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负能量”。
腰围绝不仅仅是个人的美丑问题,而是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肥胖人口的比例并不高。今后十年到二十年,是改善国民营养健康的关键战略时期。只要抓住机遇、适时干预,就会事半功倍,遏制肥胖蔓延。否则,肥胖问题不仅会影响几代人的健康,而且会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导致中国“因胖而困”。
遏制肥胖,合理饮食是第一要素。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这和其清淡少量的饮食习惯有关。日本传统文化推崇“新鲜至上”,国民喜欢吃鲜鱼、蔬菜和水果等,而不喜欢吃加工食品。另外,日本人的厨房一般都不大,没有太多地方储存食物,因此去超市买新鲜蔬菜的次数较多。其实,中国人也有良好的饮食传统,如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的“平衡膳食宝塔”,不仅符合营养学原理,而且符合中国人的饮食特点。因此,中国人应守住这座“宝塔”,大力倡导健康的饮食文化。
遏制肥胖,还需政策引导。日本是第一个为控制肥胖率而立法的国家。根据规定,在40至74岁的公民中,女性腰围不得超过85厘米,男性不得超过90厘米。日本企业还要求职员每年体检一次,如果腰围不达标,就会被强令减肥,甚至给予处罚。还有一些国家采取了征收肥胖食品税、提高肥胖者医疗保险费等政策,力图减少肥胖人口数量。可见,运用经济和社会政策鼓励国民减肥,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一个肥胖的国家,不仅是虚弱的,而且是危险的。中国人不仅要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还要掀起一场“腰围上的革命”。只有人民更健康,国家才能更富强。
(文据《中国新闻周刊》、《人民日报》、财经网、《瞭望东方周刊》等)
肥胖,曾被中国人视为“富态”,如今却被公认为“病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仅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食物短缺到供给充足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然而,中国人在富起来的同时,也迅速胖起来了,营养过剩代替了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人口数量直线上升。肥胖不仅是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重要诱因,也是影响人均寿命的关键因素。医学研究证明,腰围和寿命成反比,腰围越长,寿命越短。
2002年中国营养和健康调查数据显示,14.7%的中国人体重超标,2.6%的中国人属于肥胖。这与美国和英国比起来还有相当距离,这两国的体重超标比例分别占到总人口的近2/3和一半。然而,当肥胖是否一种疾病还在被讨论的时候,腰围却正在改变中国。
在日益富裕的同时,中国人的腰围在飞速增长。仅仅20年前,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还是骑着自行车上下班;那时候很少有人能负担得起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因而没有肥胖症的出现。但到了2010年,在15岁以上中国人中大约有38.5%已处于超重或者肥胖的状态,这一数据较2002年增长了近54%。
一部分中国人先胖起来了,“先胖”带“后胖”的趋势,也正在中国的二、三线城市以及城郊接合部蔓延。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的中国还并不能承受肥胖所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医疗负担;更糟糕的是,被寄予“少年强则国强”的中国少年的肥胖情况,可能比成年人更加糟糕……
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展现的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么,“腰围上的负担”则暴露了中华民族的健康危机。
肥胖不仅会增加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还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2008年2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安德鲁·勒内汉教授在《柳叶刀》期刊发表论文指出,体重超标将提高20多种癌症的发病率。
勒内汉教授领导的团队调查了28.2137万份病例。结果显示,体重指数BMI的增加与男性食管腺癌、甲状腺癌、结肠癌和肾癌等发病危险显著相关。BMI每增加5,食管腺癌、甲状腺癌、结肠癌和肾癌发病危险分别增加52%、33%、24%和24%。
对于女性而言,BMI的增加还与女性子宫内膜癌、胆囊癌、食管腺癌和肾癌等发病危险显著相关。BMI每增加5,子宫内膜癌、胆囊癌、食管腺癌和肾癌发病危险分别增加59%、59%、51%和34%。
除了对健康和消费方面有直接的影响以外,社会对肥胖者或者正在变胖的人也并不宽容。在就业市场上,超重的人面临着被歧视的问题。超重者会发现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越来越难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为雇主更愿意给那些起码“看起来”健康的人提供工作机会。
而且社会的偏见也会影响人们在学校中的表现,影响人们的爱情生活以及人们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社会价值的能力。肥胖者所承受的,不仅仅是大块头的外部形象,同时也是一种心理压力。这些都是肥胖将给社会带来的隐性成本。
中国饮食结构的变化
肥胖现象的发生,既与食物结构的变化有关,也与人们的过度饮食有关。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餐桌上以清淡素食为主。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鱼大肉成了餐桌上的“主角”。与此同时,大吃大喝之风愈演愈烈,过量的食物进入人体,超过了生理需要,引发了一系列“富贵病”。更令人忧虑的是,汉堡、薯条、冰激凌等洋快餐风靡一时,人们摄入的热量越来越多,运动量却越来越少。于是,“舌尖上的浪费”很快变成“腰围上的负担”。
科学饮食方面,在过去10年中,中国仅牛肉消费量就增长了一倍。冷藏食品数量一直在增加,以适应便捷的西式生活方式,还有各种现成食品都含有的“隐藏”的糖分、淀粉和脂肪更对健康带来危害。
在中国最大的8座城市中,50%的中国城市人群定期光顾快餐网点,这部分市场规模已增至150亿美元。在这些城市中,餐馆21%的销售额来自西式快餐,而其中大部分都由25岁以下人群消费。
中国饮食变化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中国零售业的发展。20年前,中国各大城市的人们大多数时候都会骑自行车去菜市场,购买新鲜水果、蔬菜和家禽类,为他们晚上的主餐做准备。但在过去20年中,这些菜市场已从这些城市中心的街道上以及许多郊区地带消失。不断上涨的城镇地价、大规模的城市再开发以及对卫生方面的顾虑在共同发挥作用,使这些市场消失。取代它们的是各种便利店、超市和巨型超市。
波普金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曾经对中国上千个家庭进行调查,非常详细地记录了这些家庭在三天时间内,每天都食用了哪些食物和饮品,并把调查结果与多年之前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
调查发现,中国人均消费的植物油数量,是世界上最高的之一,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消费的植物油有着很大增幅。很多中国人都认为植物油相比动物油含有更少的热量,但实际上恰恰相反。
除了食用植物油造成的热量摄入过多以外,碳酸饮料、咖啡和果汁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波普金表示,人类的身体结构决定了,即便在饮用足够热量的饮品的条件下,身体仍然会发出饥饿的信号,让人们继续吃下食物,结果造成过剩的热量转变为脂肪。
如何远离肥胖?
据《新快报》报道,1982年,中国人口的7%被认定为超重;目前这一比例已升至15%,其中9000万人被认定属于慢性肥胖,而且有可能患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
中国的肥胖问题更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而不是老年人。在北京和上海的学生中,有五分之一的孩子现在被中国卫生部确认患有临床肥胖症(这是在中国的最高比例)。肥胖问题还主要是一种城市现象——全国有5%的人口被确认为肥胖症患者,但在各大城市这一比例已升至20%。
最令人吃惊的是中国追赶西方的速度。1985—2000年,在年龄为8—18岁的中国儿童及青少年中,体重超标和肥胖人数增加了28倍。现在全球近1/5的体重超标者或肥胖者是中国人。
目前我国青少年肥胖的情形愈来愈严重,营养专家提醒,肥胖对于发育中的青少年会产生诸多不良的影响,其中比较严重的是青春期提早出现。当体内脂肪到达一定程度,会刺激性激素分泌,导致生理成熟与性征出现。
事实上,青春期提早并不是健康的象征,一旦心理及生理的发展衔接不上就会滋生问题。有时提早发育也会造成发育期提早结束,许多青少年在短时间内快速长高,之后身高却容易停滞不前。此外,肥胖还可能带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成人之后难以减重等后遗症。因此,青春期必须维持标准体重,才能为将来健康打好基础。
一位西方作家指出,肥胖问题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公共卫生系统的一枚“定时炸弹”。作为一个“未富先胖”的国家,中国很难承受日益增加的医疗费用支出之重。肥胖,无疑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负能量”。
腰围绝不仅仅是个人的美丑问题,而是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肥胖人口的比例并不高。今后十年到二十年,是改善国民营养健康的关键战略时期。只要抓住机遇、适时干预,就会事半功倍,遏制肥胖蔓延。否则,肥胖问题不仅会影响几代人的健康,而且会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导致中国“因胖而困”。
遏制肥胖,合理饮食是第一要素。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这和其清淡少量的饮食习惯有关。日本传统文化推崇“新鲜至上”,国民喜欢吃鲜鱼、蔬菜和水果等,而不喜欢吃加工食品。另外,日本人的厨房一般都不大,没有太多地方储存食物,因此去超市买新鲜蔬菜的次数较多。其实,中国人也有良好的饮食传统,如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的“平衡膳食宝塔”,不仅符合营养学原理,而且符合中国人的饮食特点。因此,中国人应守住这座“宝塔”,大力倡导健康的饮食文化。
遏制肥胖,还需政策引导。日本是第一个为控制肥胖率而立法的国家。根据规定,在40至74岁的公民中,女性腰围不得超过85厘米,男性不得超过90厘米。日本企业还要求职员每年体检一次,如果腰围不达标,就会被强令减肥,甚至给予处罚。还有一些国家采取了征收肥胖食品税、提高肥胖者医疗保险费等政策,力图减少肥胖人口数量。可见,运用经济和社会政策鼓励国民减肥,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一个肥胖的国家,不仅是虚弱的,而且是危险的。中国人不仅要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还要掀起一场“腰围上的革命”。只有人民更健康,国家才能更富强。
(文据《中国新闻周刊》、《人民日报》、财经网、《瞭望东方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