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1年,市教科室提出的微型课题研究活动,倡导大家对自己感兴趣的小问题、真问题、实问题进行研究,这真是“忽闻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微型课题给我们一线教师打开了一扇门、搭建了一个台,让我们也能充满自信地迈入课题研究的行列,并收获多彩的成功和喜悦。我申报的微型课题“图标在小班幼儿游戏活动中的运用研究”,去年立项为市级微型课题,在整个课题的计划与实施过程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关键词】图标 小班幼儿 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为了保障游戏的顺利开展,我们绞尽脑汁制作、购买丰富的游戏材料,并按类别投放于区域中。但初入园的孩子自理能力差、规则意识薄,大量的玩具投放造成了班级管理的混乱。以下情况几乎让我陷入困顿:
·区域游戏后,各种玩具随意乱放,活动室、走廊简直一片狼藉,数学区的东西跑到了美术区、美术区的东西跑到了生活区、商店的东西跑到了娃娃家……教师和保育员通常要花很大精力整理摆放。每天两次游戏,光物品整理就把我们折腾得筋疲力尽。盡管“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解释,但只有极少数的孩子能记住,收效甚微。
·幼儿自己带来的玩具放在一个大的玩具筐里,再玩的时候挤在玩具筐处乱作一团,往往找不到自己的玩具,“老师,我的玩具找不到了”不绝于耳,教师被“需要”得“支离破碎”,真是应接不暇。
·幼儿的油画棒、图书、茶杯、毛巾、抽屉、椅子等个人用品时常混淆。特别是油画棒,由于手部小肌肉群发育不完善,使用时将油画棒折断,很多幼儿再次使用时则挑完整的取用。这对于培养幼儿爱护物品的责任意识很不利。
物品整理摆放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班级常规,这个问题强烈地困扰着我们。我们迫切希望改变班级“乱七八糟”的现状。曾经听有的老师建议,少投放材料,但是这不符合《纲要》指出的“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的教育原则,我坚定,不能因噎废食。我们应该寻找更科学的方法,走出困境,解决问题。
这时,学校组织教师申报微型课题,在下发的微型课题指南中,我一眼就看到了“图标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研究”,受到了极大的启发,与配班老师一起,开始了我们的微型课题研究之路。
思考和行动:蒙特梭利指出:2~4岁是培养孩子秩序感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常常表现出仪式化的兴趣,总要把东西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或总是要在这个位置上找到这个东西。孩子出现上述问题,与我们的教育环境设置不无关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反思,我们对班级环境做了一些调整,并收到以下成效:
建立区域标识系统。由于活动室区域划分较多,数学区、美术区、生活区、语言区……幼儿确实难以区分什么材料摆放在那个区域。为了方便幼儿辨认,我们为每个游戏区制作不同颜色底板的数字图标(如:数学区用绿色底板的1—8数字图标,美术区用黄色底板的数字图标,生活区用红色底板的数字图标……),并将这些图标一式两份,一份贴在材料盘上,一份贴在柜子上。然后组织幼儿开展玩具找家的游戏,学习先辨认颜色,再辨认数字的对应方法。
通过一周左右的时间,100%的孩子竟然都掌握了这个方法,材料取放步入正轨,张冠李戴现象几乎与我们诀别。在小班上学期结束时,班级内已经完全不会再出现区域材料取放错误的现象,幼儿每次使用好区域材料以后,都能够按照各个区域材料架上的标识进行分类摆放。到了小班下学期时,我们在每个材料盒上也制作了小标识,要求幼儿在将区域材料与材料架对应摆放的同时,又要求幼儿将每种材料与材料盒中的标识也要相对应,并请个别幼儿做小监督员,现在,班级每个区域中的材料、材料盒都能被对应摆放得整整齐齐。
建立组别标识系统。针对自带玩具摆放混乱的现象,我们以桌为单位,分别给小组命名。选取了六种小班幼儿熟悉喜爱的动物形象作为每组的标识(我班共六组),如小猫组、小鸡组……一式两份,在玩具箱及桌上分别贴上动物组别标识,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到自己组别的箱子里取放玩具,立竿见影地消除了拥挤和找不到玩具的现象。
在小班下学期时,我们又实行了小组长服务制,每个星期都在每张桌子上选一名幼儿轮流做小组长,每次的玩具材料取放请小组长来完成,小组长取放后,组内幼儿再进行监督检验小组长取放玩具、材料的正确性,这样就在原本区域材料整理的基础上,又锻炼了幼儿的集体合作意识、个人能力和个人的集体服务意识。
建立个人标识系统。针对个人物品的摆放,我准备了几份形象美观的贴纸,请每个幼儿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亲手贴到个人用品上(如:油画棒、抽屉、椅子、杯架、毛巾架等),幼儿在使用个人物品时,认准上面的形象,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个。
通过半个学期的执行,到小班上学期结束时,孩子们不光牢牢记住了自己的标记,90%以上的孩子记住了同桌6位孩子的,30%左右的幼儿竟然能记住全班小朋友的标记。等到了这个学期,有50%左右的幼儿能够记住全班小朋友的标记了,这样一来,不仅班级物品摆放有序了,孩子的记忆力也得到了训练,这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小小的课题研究,不仅解决了困扰我们多时的班级管理问题,更让孩子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小课题,大收获,我将继续行走在以研究为引领的专业发展道路上。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图标 小班幼儿 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为了保障游戏的顺利开展,我们绞尽脑汁制作、购买丰富的游戏材料,并按类别投放于区域中。但初入园的孩子自理能力差、规则意识薄,大量的玩具投放造成了班级管理的混乱。以下情况几乎让我陷入困顿:
·区域游戏后,各种玩具随意乱放,活动室、走廊简直一片狼藉,数学区的东西跑到了美术区、美术区的东西跑到了生活区、商店的东西跑到了娃娃家……教师和保育员通常要花很大精力整理摆放。每天两次游戏,光物品整理就把我们折腾得筋疲力尽。盡管“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解释,但只有极少数的孩子能记住,收效甚微。
·幼儿自己带来的玩具放在一个大的玩具筐里,再玩的时候挤在玩具筐处乱作一团,往往找不到自己的玩具,“老师,我的玩具找不到了”不绝于耳,教师被“需要”得“支离破碎”,真是应接不暇。
·幼儿的油画棒、图书、茶杯、毛巾、抽屉、椅子等个人用品时常混淆。特别是油画棒,由于手部小肌肉群发育不完善,使用时将油画棒折断,很多幼儿再次使用时则挑完整的取用。这对于培养幼儿爱护物品的责任意识很不利。
物品整理摆放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班级常规,这个问题强烈地困扰着我们。我们迫切希望改变班级“乱七八糟”的现状。曾经听有的老师建议,少投放材料,但是这不符合《纲要》指出的“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的教育原则,我坚定,不能因噎废食。我们应该寻找更科学的方法,走出困境,解决问题。
这时,学校组织教师申报微型课题,在下发的微型课题指南中,我一眼就看到了“图标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研究”,受到了极大的启发,与配班老师一起,开始了我们的微型课题研究之路。
思考和行动:蒙特梭利指出:2~4岁是培养孩子秩序感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常常表现出仪式化的兴趣,总要把东西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或总是要在这个位置上找到这个东西。孩子出现上述问题,与我们的教育环境设置不无关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反思,我们对班级环境做了一些调整,并收到以下成效:
建立区域标识系统。由于活动室区域划分较多,数学区、美术区、生活区、语言区……幼儿确实难以区分什么材料摆放在那个区域。为了方便幼儿辨认,我们为每个游戏区制作不同颜色底板的数字图标(如:数学区用绿色底板的1—8数字图标,美术区用黄色底板的数字图标,生活区用红色底板的数字图标……),并将这些图标一式两份,一份贴在材料盘上,一份贴在柜子上。然后组织幼儿开展玩具找家的游戏,学习先辨认颜色,再辨认数字的对应方法。
通过一周左右的时间,100%的孩子竟然都掌握了这个方法,材料取放步入正轨,张冠李戴现象几乎与我们诀别。在小班上学期结束时,班级内已经完全不会再出现区域材料取放错误的现象,幼儿每次使用好区域材料以后,都能够按照各个区域材料架上的标识进行分类摆放。到了小班下学期时,我们在每个材料盒上也制作了小标识,要求幼儿在将区域材料与材料架对应摆放的同时,又要求幼儿将每种材料与材料盒中的标识也要相对应,并请个别幼儿做小监督员,现在,班级每个区域中的材料、材料盒都能被对应摆放得整整齐齐。
建立组别标识系统。针对自带玩具摆放混乱的现象,我们以桌为单位,分别给小组命名。选取了六种小班幼儿熟悉喜爱的动物形象作为每组的标识(我班共六组),如小猫组、小鸡组……一式两份,在玩具箱及桌上分别贴上动物组别标识,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到自己组别的箱子里取放玩具,立竿见影地消除了拥挤和找不到玩具的现象。
在小班下学期时,我们又实行了小组长服务制,每个星期都在每张桌子上选一名幼儿轮流做小组长,每次的玩具材料取放请小组长来完成,小组长取放后,组内幼儿再进行监督检验小组长取放玩具、材料的正确性,这样就在原本区域材料整理的基础上,又锻炼了幼儿的集体合作意识、个人能力和个人的集体服务意识。
建立个人标识系统。针对个人物品的摆放,我准备了几份形象美观的贴纸,请每个幼儿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亲手贴到个人用品上(如:油画棒、抽屉、椅子、杯架、毛巾架等),幼儿在使用个人物品时,认准上面的形象,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个。
通过半个学期的执行,到小班上学期结束时,孩子们不光牢牢记住了自己的标记,90%以上的孩子记住了同桌6位孩子的,30%左右的幼儿竟然能记住全班小朋友的标记。等到了这个学期,有50%左右的幼儿能够记住全班小朋友的标记了,这样一来,不仅班级物品摆放有序了,孩子的记忆力也得到了训练,这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小小的课题研究,不仅解决了困扰我们多时的班级管理问题,更让孩子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小课题,大收获,我将继续行走在以研究为引领的专业发展道路上。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