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 魂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n1990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日来,已故紫砂工艺大师陈鸣远的绝世奇品——蟋蟀鸣秋壶,一直在王稽的脑海里反复浮现着,如梦如幻。
  在高家的书房里,当高善斋小心翼翼地揭开红布时,王稽霎时目瞪口呆,敛色屏气——失传已久的蟋蟀鸣秋壶就在眼前。王稽用力狠狠地掐了掐自己的手臂,疼!不是梦,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作为陈鸣远的再传弟子,王稽尽得陈氏真传,深谙师公之手法、刻工、学识、喜好、脾性和人品。反复鉴定之后,他热泪盈眶,心潮澎湃:“真品!绝对真品!”
  高善斋欣喜若狂,手脚颤抖,连声说:“好!好!好!”
  蟋蟀鸣秋壶乃一代紫砂工艺大师陈鸣远一手制作的绝世稀品,价值连城。壶品古雅高洁,色泽紫红,泥质温润细腻,造型匠心独运,超凡脱俗,遒劲中出古朴,纵横中见青铜遗韵。
  壶身遗形取神,浑厚敦古,秀骨雅健,壶流则似笔断意连,壶把弯曲饱满,儒雅含蓄。壶身铭曰:饮之清心,品之宁静;且饮且读,不过满腹。款曰:丙午仲夏,鸣远仿古。此铭切壶切茶,淡泊高远,有禅茶悟道、明心见性之意。另一侧镌刻一兰、一草、一石、两蟋蟀,并题:蟋蟀鸣秋。其笔法老练,错落有致。虽寥寥几笔,却大巧若拙,意趣盎然,栩栩如生。
  王稽忽然想起《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句。沉静之际,隐约似闻有蟋蟀在草丛间鳴叫,又似有茶香袅袅飘溢而来,若有若无,洇入鼻翼。
  王稽望着此壶,只觉恍然如梦,似入定般,久久不动。
  次日,高善斋约王稽到城郊的阅江来茶馆一聚。
  高善斋乃当地大富商,家财万贯,富甲一方,城里有十多间铺面和一家琉璃厂,乡下有良田千顷,痴爱古玩字画,以收藏名家珍品为乐。
  雅厢临江,走近窗前,但见远处微风细雨,疏林野树,江水浩渺。雅厢里有一桌,桌上摆有一壶、一托、两杯、一碟糕点、几碟小吃。壶是好壶,茶乃名茶。此时,正是阳春三月,江畔绿草葱茏,远山近水,皆氤氲在微雨雾霭中。遥见江中一叶轻舟、一披着蓑衣的打鱼人,不知老少。
  寒暄毕,喝茶,聊些闲话。
  一壶茶未尽,高善斋转了话题:“先生能否为高某仿照蟋蟀鸣秋壶模样,再制一壶?银子嘛,随你说。”
  王稽思忖片刻,摇头:“恕在下愚拙,实难及陈老先生万分之一。”
  “这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先生不妨一试,万一仿得陈老先生紫砂壶之神韵,哪怕十之一二,亦不枉此生矣。”
  王稽始终对此壶如醉如痴,依依不舍,几天后,找上门来:“我愿意一试……”
  王稽住到了高家,再次见到蟋蟀鸣秋壶。王稽关在房间里,由伙计一日三餐送饭到门口,废寝忘食不分日夜地揣摩此壶的精妙和内涵。十天后,他开门出来了,胡子拉碴,头发蓬乱,像乞丐一般,似要虚脱了。
  陈老的蟋蟀鸣秋壶,已深深地刻在王稽的心里,融入了他的灵魂深处。王稽开始制壶。选泥、压坯、修坯、雕刻、烧制、打磨、抛光……从手工捶泥到烧窑,一砂一泥、一杯一托,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步骤,王稽皆一丝不苟。他的房间里,没日没夜地亮着灯。
  当王稽倾尽心血的杰作和陈老的蟋蟀鸣秋壶摆在一起时,高善斋惊为神品。此壶仿佛依附着王稽的灵魂,神、气、韵兼备,和、柔、刚相济,用刀大胆,自然随意,苍劲浑厚,与真品无异。要不是王稽就在旁边,他都无法分得清哪是真品,哪是仿制品。
  高善斋再也无法抑制住他心头的狂喜:“王先生,你年纪轻轻,可技艺已达天下一等一的水平了,我们要发大财啦!广州十三行里那些洋人对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馋着呢!以后,我们一起合作,制出天下最好最贵的紫砂壶!”
  王稽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突然刺痛了一下,他对高善斋说:“此壶尚不够完美,和陈老先生的真品相比,只是形似而非神似。——我拿回去,今晚再琢磨琢磨,看看缺陷在哪里,如何改进,可好?”
  第二天,日上三竿,伙计送饭到门口,发现王稽还没起床开门。敲门进屋后,发现已人去屋空。
  未几,庚子事变,高善斋及蟋蟀鸣秋壶下落不明,不知去向。
  多年后,蟋蟀鸣秋壶重现世间,可谁也辨不出其真伪。有人说,这是陈鸣远大师的真品;有人说,这是陈老先生再传弟子王稽大师的仿制品;也有人说,当年王稽离开高家时,已将他仿制的蟋蟀鸣秋壶毁掉了……众说纷纭,谁也不知其中真假。
  [责任编辑 王彦艳]
其他文献
讲真的,谁也说不清究竟有几个仙来过,反正那是久远的传说了,只是一直没消散,依然弥漫在这个被神化了很久很久的庄子里。如庄头那棵垂柳,在那里很久很久了,一辈人都入了土,它依然仿佛没有任何变化,容颜冰冻的贵妇人一般守护在那里,凝视着庄子。  大能人躺了一个月了,抽了八十来年的烟袋,也跟大能人一起躺了一个月。用胶布缠了一圈又一圈的烟杆,在大能人耳边嘤嘤细语,讲述着彼此之间长久的友谊和精彩的故事。大能人是庄
期刊
老戏骨早被人忘了名字。有人说姓张,有人说姓刘,甚至还有人说他应该是姓戏。  他打小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吃百家饭,穿百家衣。为了不饿肚子,逢人家有红白大事,他就去帮厨。好多厨师见他机灵透钻,都想收他为徒。  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他便去看,眼瞪得溜儿圆,支棱着俩招风耳听得入迷。连草台班子的戏他也一场不落,有时听入境处,一忽儿哭得一把鼻子一把泪,一忽儿兀自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惊
期刊
小小说一两千字的篇幅,在长篇小说作家的笔下,也许就是写一个细节、一段风景,但小小说作家要在一两千字以内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在我看来,优秀的小小说作家首先应该是优秀的结构师,在他的精心结构下,一两千字的体量就会发酵、膨胀。  我读奚同发的三篇小说,仿佛看到一个高明的结构师在以不同的方式来构建艺术世界。  《躲》讲的是一个退休警察的故事。作者采用了思维反转的结构。一开始写刑警窦文贵退休后想要悠闲
期刊
这天早晨,沟里村的高音喇叭响了两次。  头一次是村委会主任赵大壮做广播,时间是在清晨5点左右,人们正要起床而还没有起床的工夫。大壮38岁,身体强壮,嗓音嘹亮。他的广播唤醒了沟里村的山山水水,回声传来,到处都在替他说话。大壮很动感情地说:“乡亲们,大家早上好,我是咱们村委会主任赵大壮!我昨天丢了一件东西,而恰恰这件东西丢失不得,丢了它我在这个夏天就要受罪,就得又憋又闷又得长热疙瘩。更重要的是,它有着
期刊
眉子家脱贫后,眉子忧郁的眼神明澈起来。她那颗从小到大空落落的心,也渐渐丰盈起来。  按说,眉子已经不再与这个小镇有什么牵连了,但眉子仍然偶尔在小镇上出现。眉子高挑个子,穿一身黑色的衣服,有点儿瘦,一点儿都不像这个小镇上女孩子的打扮。她挎一个时尚的坤包,在斜斜的雨丝里走着。  眉子很美,瘦瘦的瓜子脸,做了很专业的文眉,眼睛很明亮,左边脸颊靠近嘴边有一颗淡淡的蓝痣。  眉子仍在雨丝里走着。妈妈说过,再
期刊
我第一次去帮扶户赖青久家,是隊长龚海鹏陪着去的。车从刘湾、滴垴、下寨几个小队驶过,七扭八拐,从谷底爬上梁顶。道弯路窄,但都已硬化,还不算太难走。远远地看到,山嘴上有几株落完了树叶显得灰黑的树木和一户人家高耸的蓝色屋顶。龚队长让停车,说:“前面车不能走了。秋天的时候已经挖好了路基,打通最后一公里,现在天冻了,没法硬化,停工了。”  我只好拿上扶贫手册、各种表格,步行前往。我一边躲避着挖虚的土,一边听
期刊
他一向认为这是个令人绝望的巷子。虽然容得下车辆进出,但会车时必须有一方退到丁字路口。虽然房屋造得还算整齐,但只有拮据的老年人和没想头的年轻人才甘于在此度过余生。就连环卫车清理垃圾槽时都表现得十分不屑,临走要在地上留下许多残渣。他的上班时间比环卫车稍晚,因此每天早晨他都踏着垃圾残渣,捂着鼻子走出巷子。而今天不只如此。  一个庞然大物趴在巷子边一辆餐车旁边,餐车的各个缝隙布满了前夜、前前夜的油渍和米饭
期刊
我的邻居伊琳卡是个孤老太太,退休前是邮递员。没错,不同于中国,匈牙利有女邮递员,就是那种骑自行车走街串巷、送信送报的人。许是对自行车有感情了,别人饭后散步,她却骑着自行车遛弯儿。  自搬到小街,每到圣诞节,我都送她小礼物,一瓶托卡伊葡萄酒啦,一盒椰蓉巧克力啦,甚至我们商店卖的女睡袍之类的,她都喜欢。收到礼物,她总是拥抱、布西(匈语:吻面颊)、致谢,然后,扫一眼房间:“喏,我送你什么礼物好呢?”君子
期刊
每天傍晚我有散步的习惯,算起来已经坚持二十多年了。搬到江北后,我仍坚持着这一习惯,每天傍晚从小区出门,一直慢悠悠地走到江边,然后原路返回。  立秋那天,我照例出去散步,是在半路上遇到小裴的。他老远就冲我微笑。往年散步的路上,经常看到有人善意地冲我微笑,用那样的表情打量着,抑或和他(她)的同行人窃窃私语。然而我是一个“脸盲”患者。不仅仅是人家变化了,变老了,连我的这张脸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正像那首歌
期刊
过年了,我必须回家。  刚进屋,看过老妈,等她端详完了,知道儿子脸还是脸,鼻子还是鼻子,满意地微微一笑,我就对妈说:“老妈,看完儿子了吗?我要去看二叔。”  二叔躺在热炕头上,炕沿下放着一双翻毛皮鞋。他的头对着窗子,脚朝着炕沿。看到我进屋,他睁一睁眼闭上了,马上又睁开了。  “二叔,我看你来了。”他的眼睛连眨两下。“二叔,你身板咋样?”我的声音挺大,我们山里人就这样高嗓门儿,我知道二叔喜欢我这样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