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宫”为“南海1号”而生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z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寂了几百年的“南海1号”终于将在近期再次与世人见面,随着其神秘的面纱揭起,特地为它修建的新家——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也将要一同浮出水面。
  从全国甚至整个亚洲地区来看,以水下考古为主题的专门性博物馆都是罕见的。
  


  为了尽可能地保护和收集“南海I号”所涵盖的历史文化信息,向世人昭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丰富的文化遗产,也为“海上丝绸之路学”研究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广东省文化厅和相关部门制定了对其进行“整体打捞,整体保护,就地展示”的方案,并在广东阳江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具有人工模拟海洋环境(即“水晶宫”)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使“南海1号”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以充分地展现,对公众进行普及。
  远古的海上贸易和沉船事件挟裹着浓厚的历史人文色彩,现代科技手段在探测、打捞和保存工作中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魅力,这一切给人们真实可靠而又新鲜神秘的感受。因此,坚持严谨的学术性是博物馆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同时又要转变传统博物馆的经营理念,更有效地将文物资源转换成对广大观众有吸引力的文化商品。在确定这样的规划和建设理念之后,决策者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设计提出了两大要求:
  
  一是要求建筑设计“新”。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应该成为海陵岛上的标志性建筑,面向世界的窗口,意境深邃、构思新颖,集时代精神、传统文化、地区特色于一体,体现潜在的深层次建筑文化,与“南海1号”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相匹配。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博物馆已不再单纯地被视为收藏和展览中心,而是外向型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多用途的文化中心,正如一位著名建筑师说的: “博物馆正发生着变化,它从收藏家的集品仓库跃为现代信息社会的总‘核心’,显然,通过这一变化,博物馆正跻身于城市新象征的行列。”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将超越一般的教育、科研和收藏,一方面成为整个国家在水下考古领域的信息研究中心,另一方面成为海陵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中心。
  
  二是要求保护和陈列手段“奇”。
  
  用于木质船体保护和展览的“水晶宫”是整个建筑的核心。以模拟海底环境的60米×40米水池,安置“南海1号”,一方面,探索木质船体长久性保存(不出水、不脱盐)的科学规律;另一方面,真实而艺术地再现文物埋藏环境,演示水下考古工作者潜水发掘打捞过程,使大家亲眼看见神秘的海底宝库如何一点一滴地呈现于世,这个真实生动的过程将比静态的展示更有力地抓住观众的好奇心理,使人们真正深入地、切切实实地感受水下考古的魅力,走近长期以来备觉陌生和神秘的考古学和考古学家。这个水晶宫的构想,同时也是我们在探讨木质船体的长久保存中逐步形成的,根据对世界范围尤其是北欧地区相关主题的博物馆的调查,这种保护和陈列方式都是前所未有的。
  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概念源自于这样的一种文化碰撞,建起一个“新的焦点”,一个将纪念、展示海上丝路的需求与千年不朽的建筑艺术融会贯通的优雅建筑。“南海1号”,一头连接着已无限远去的古代海上贸易文明,另一头连接着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因此,建筑风格力求以现代手法表现特有的传统文化意味,从而形成鲜明的个性,表达和平发展科学勇敢的人类主题。
  在该项目的招标过程中,共有国内十家著名的建筑设计公司参与了投标,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方案在评标工作中脱颖而出。该方案通过五个“关联舱体”的造型,不仅完成了各项功能使用要求,也是传统文化神韵与现代造型语汇的完美融合。
  从造型上看,博物馆位于海陵岛十里银滩的西端,动态的轮廓引人入胜,与南海的起伏相互呼应,犹如海边即将展翅的海鸥;延绵的曲线亦隐喻人类悠久灿烂的海上文明;面向大海开放的姿态见证先人勇于开拓的冒险精神。
  从建筑功能上看,五个关联舱体组成,每个舱体分别对应陈列空间、公共空间、水晶宫、库房和实验室、办公空间,由功能需求生成的“关联舱体”结构清晰地反应了博物馆的功能与空间,这样的“剖面建筑”在合理的平面关系中找到与形式的逻辑联系,形神兼备。
  所谓“上工守神,下工守形”,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造型设计避免从外观的单纯模仿来表达“船”的意象,而通过与“船”相类似的结构系统,以空间特性上的共同点来切合主题。从功能、结构、形式、文化内涵上高度统一,同时亦隐喻了船只的组装过程,回应了“南海1号”的主题。
  此处,室内外形式也融合成统一的整体,室内避免无用的装饰,表现纯结构的美感,隐喻船舱的空间,以减少建造和装修成本。
  


  内部流线组织合理,参观流线、内部人员流线以及藏品流线清晰有序地分开,有效避免了各类人员流线的交叉。参观人流可选择多种的方式参观“南海1号”及其他展品,其中最引人入胜的一段是通过水中观察舱观看安放在水晶宫的水体中的“南海1号”,在某些时段,观众可以看见水下考古队员在水中围绕“南海1号”作业的场景,古船和发掘过程同时成为博物馆中最生动的展览内容。
  2005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荣获“广东省优秀建筑设计奖”,建筑形式与功能的紧密结合,对环境的充分尊重,使这座现代博物馆成功扮演表达传统文化的角色。
其他文献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便开始成立机构,培养人才,切实加强地上与地下等各类文物的保护工作。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各省、市也先后公布了第一批省级与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几年的保护工作经验证明,文物保护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搞好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即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为此在西安召
期刊
千百年间,在同海洋的每一轮抗争中,人类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量的沉船便是最直接的物证。沉船记录了南中国海从宋元明清以来一直作为连接中国大陆与外部世界重要通道的历史。1987年,位于广东阳江、台山交界的 “南海1号”宋代沉船的发现,可说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发端的标志事件之一。此后20年间,它的调查和发掘,见证了水下考古学在中国的扎根、发芽,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见证了苏秉琦、俞伟超等
期刊
准格尔召又名西召,目前是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最大的藏传佛教(黄教)的召庙,位于准格尔旗的西南部,举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准格尔召规模宏大,原占地面积5万2千亩,最多时僧侣近2000人。文革后,这里只留下9座佛殿,目前确切的僧侣在册人数仅为17人。  准格尔召每年阴历七月初三至初九举行大型的佛事活动“玛尼会”,在“玛尼会”即将结束的初八、初九两日都要跳“查玛”舞以驱鬼秽。“查玛”为藏语“羌姆”的音译
期刊
2007年4月4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标志着建国以来我国第三次全国范围的文物大普查的正式启动。普查的范围涉及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内容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的近40万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了解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环境的基本情况,尤其是量化指标、保存状况和环境现状及其变化情况。  通知指出,开展
期刊
“南海1号”即将出水,在神秘面纱揭开之际,回想20年来走过的坎坷经历却久久不能忘怀,它情系了整整两代考古学者为中国水下考古事业所作的不懈努力。作为中国水下考古创始人的俞伟超先生、最先将现代水下考古学理论引入中国的田边昭三先生,也是“南海1号”首次调查的正、副队长,虽然部已相继离世,但是在“南海1号”考古之路上、在印刻着他们足迹的地方,有更年轻的脚印向前延伸。    1987年8月,交通部广州救捞局
期刊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祜二年(1087年),经历代征集,扩大收藏,精心保护,入藏碑石近三千方,另外还有近四百件宗教石刻。  佛教和佛教艺术都产生于印度,并流传至中国。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历史悠久,在范晔的《后汉书》中就有记载,现存最早的佛教造像建成于公元4世纪初。长安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也是自古佛教文化的昌盛之地。据史料记载,西汉时就有西域僧人在长安传授佛法,到后秦更加崇尚佛法。随着佛教的兴盛
期刊
朝鲜半岛山多平地少,如韩国境内山地占全部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天下名山僧居多”,韩国传统寺庙多建造在深山之中,浮石寺可谓其中之佼佼者。  浮石寺位于太白山脉和小白山脉之间的凤凰山(海拔819米)山腰;是韩国五大名刹之一,建造于朝鲜统一新罗文武王(661年~681年在位)时,由义湘祖师于仪凤元年(676年)创立,又称北岳浮石寺(崔致远《法藏和尚传》),为华严十刹之一。    浮石寺创立者——义湘祖师
期刊
元阳县哈尼族祖先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境内哈尼族有罗碧、罗缅,阿邬、豪尼、郭宏,多尼、自宏、阿松等多种自称,解放后,统称为哈尼族。据哈尼族创世史诗《浦嘎纳嘎》记载,哈尼祖先诞生于遥远的“努玛阿美”地方,后长途迁徙,定居滇中“谷哈”  (今昆明一带),融入“昆明”部族,后因战乱频繁,哈尼族祖先被迫离开滇中腹地,南迂六诏山区和滇南红河南岸,多数定居于红河南岸的深山老林中,以今元阳、红河、绿
期刊
1959年5月,一封来自法国巴黎的信让一位安徽芜湖的老人心潮澎湃。这封信是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法国人戴纳先生写给芜湖铁画的传人储炎庆老人的,盛情邀请他的铁画作品赴法国巴黎参加展览会的邀请函。很快,储炎庆铁画小组将《花蝶》、《牛郎织女笑颜开》、《松鹰》三幅作品送交世界和平理事会参展。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芜湖铁画第一次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标志着芜湖铁画获得了新生,重新绽放出耀眼的艺
期刊
·  世界文化遗产菲律宾科迪勒拉水稻梯田位于菲律宾吕宋岛科迪勒拉山脉沿线的伊富高省,由分布在4个市的5个梯田群组成,分别为基安干市(Kiangan)的Nagacadan梯田群、洪都安市(Hungdun)梯田群、梅奥瑶市(Mayoyao)梯田群以及巴纳维市(Banaue)的Bangaan和Batad梯田群组成。水稻梯田分布于海拔700米~1500米的高山区域,总面积约2万平方公眼,迄今已有2千年历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