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针对患有心肌梗塞并在梗塞前存在心绞痛的患者展开临床分析,了解抗凝治疗在梗死前心绞痛方面的治疗效果。旨在通过心绞痛症状以及用药预防心肌梗死产生,从而提升治疗有效性。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1年10月-2013年10月这两年时间内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共66人,将这66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心绞痛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另采用抗凝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心肌梗死产生几率以及治疗效果的差异性。结果 加用了抗凝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梗死产生几率明显低于单纯采用急诊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几率也比较低。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常规急诊基础上使用抗凝治疗能够在患者心绞痛产生时达到抑制梗死发作效果,让患者心率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适合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绞痛;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54-02
研究表明,心梗死有一半以上是由心绞痛造成,因此在患者出现心绞痛时及时采用有效的药物治疗能够极大程度的缓解心梗死几率,降低患者危险程度。本院基于这一情况,采用对比方式研究了抗凝药物在治疗心肌梗死方面的作用,希望能够找到更优治疗方法,为今后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10月-2013年10月这两年时间内收治的患有梗死前心绞痛患者共66人,其中男性36人,女性30人。患者年龄最大为77岁,年龄最小为45岁,平均年龄56.8岁。
临床资料显示,患者在住院前还患有一些基础类病症,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深入诊断发现,患者疼痛部位具有差异性:上腹部疼痛患者人数为12人,占研究总人数18.18%;心前区疼痛患者人数为16人,占研究总人数24.24%;胸骨后疼痛患者人数为15人,占研究总人数22.73%;左肩背部疼痛患者人数为12人,占研究总人数18.18%;颈喉部疼痛患者人数为11人,占研究总人数16.67%;
临床表现上,患者均存在反复性、压榨性、持续性或是典型性疼痛,发作时间每次均在半小时以上,并且发作过程中同时还存在语言障碍、胸口发闷、气息短促、背部流汗、面色苍白、恶心症状。
将选取的66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3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诊方式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另采用抗凝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心肌梗死产生几率以及心律失常产生几率。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两组患者均需采用常规方式治疗。患者在入住我院后均立即开始心电图监测并为患者提供高压氧气。让患者将0.5毫克硝酸甘油片或是10毫克消心痛片含在舌头下面。若患者存在精神紧张症状应为患者注射安定类药物,本次研究使用的是10毫克安定注射剂,通过肌肉注射治疗;若患者病情较重则需肌肉注射0.1克强痛定或是20毫克盐酸平痛新[1]。同时,采用药物方式,将0.5克葛根索、60毫升参附、50毫升黄芪、20毫升冠心宁、20毫升复方丹参这些药物中的任意一种加入到250毫升浓度为0.009的生理盐水或浓度为0.05的葡萄糖溶液中,采用静脉滴注方式为患者滴注治疗[2]。
以上为对照组患者用药方式,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另采用抗凝治疗。让患者口服0.3克阿司匹林肠溶片,一次性咀嚼服用;并为患者施行500毫升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3]。
观察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心律失常产生几率,了解治疗效果差异性。
1.3 统计学方法
根据上述方式将得出的数据进行汇总,在软件使用方面本次研究采用的是SPSS19.0版本统计学软件,对结果数据展开处理与分析,了解其差异程度。当p值在0.05以上时说明统计结果无显著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以下时说明统计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心律失常出现的人数以表格形式表现,并计算其所占比例以及两组对比的差异性。两组患者具体诊治结果如下表:
表一:诊治效果对比表
根据上表不难看出,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性方面存在较显著差异性。心肌梗死人数方面,对照组患者人数为25人,占该组总人数75.76%;观察组仅为15人,占该组总人数45.45%。心率失常方面,两组患者失常几率虽然没有梗死那么高,但仍旧差异较大:对照组心律失常人数为15人,占45.45%;而观察组仅为8人,占24.24%。
3 讨论
医学界认为,心绞痛可能会诱发心肌梗死的出现,并且病症发生突然,若没有及时医治可在短时间内结束患者生命。临床研究表明,患者梗死前心绞痛通常包含三种类型,即自发性心绞痛、恶化性心绞痛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绞痛产生原因在于患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造成,当患者动脉产生粥样硬化时,其血管内部血液流动速度减缓,心脏供血无法达到需求量,造成心肌出现暂时性缺氧症状,临床上患者会感到心前区强烈疼痛感。
低分子右旋糖酐属于胶体液的一种,为多糖聚合物。通过静脉滴注方式注射到患者体内后能够将患者原本粘稠、堵塞的血液稀释,让血液微循环达到改善效果,从而减轻血栓严重程度,降低心肌供血不足发生几率[4]。本次研究标明,抗凝治疗对于梗死前心绞痛症状改善效果较好,虽然无法达到完全抑制作用,但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心律失常产生几率,减少患者因梗死造成的生命危险。总之,这一治疗方式能够达到病情缓解效果,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邓扬,林萍.梗死前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急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24):145-146.
[2]杨佳庆.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转归与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23):4-4.
[3]崔靖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影响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03):186-186.
[4]张莉.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2012(06):1032-1033.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绞痛;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54-02
研究表明,心梗死有一半以上是由心绞痛造成,因此在患者出现心绞痛时及时采用有效的药物治疗能够极大程度的缓解心梗死几率,降低患者危险程度。本院基于这一情况,采用对比方式研究了抗凝药物在治疗心肌梗死方面的作用,希望能够找到更优治疗方法,为今后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10月-2013年10月这两年时间内收治的患有梗死前心绞痛患者共66人,其中男性36人,女性30人。患者年龄最大为77岁,年龄最小为45岁,平均年龄56.8岁。
临床资料显示,患者在住院前还患有一些基础类病症,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深入诊断发现,患者疼痛部位具有差异性:上腹部疼痛患者人数为12人,占研究总人数18.18%;心前区疼痛患者人数为16人,占研究总人数24.24%;胸骨后疼痛患者人数为15人,占研究总人数22.73%;左肩背部疼痛患者人数为12人,占研究总人数18.18%;颈喉部疼痛患者人数为11人,占研究总人数16.67%;
临床表现上,患者均存在反复性、压榨性、持续性或是典型性疼痛,发作时间每次均在半小时以上,并且发作过程中同时还存在语言障碍、胸口发闷、气息短促、背部流汗、面色苍白、恶心症状。
将选取的66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3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诊方式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另采用抗凝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心肌梗死产生几率以及心律失常产生几率。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两组患者均需采用常规方式治疗。患者在入住我院后均立即开始心电图监测并为患者提供高压氧气。让患者将0.5毫克硝酸甘油片或是10毫克消心痛片含在舌头下面。若患者存在精神紧张症状应为患者注射安定类药物,本次研究使用的是10毫克安定注射剂,通过肌肉注射治疗;若患者病情较重则需肌肉注射0.1克强痛定或是20毫克盐酸平痛新[1]。同时,采用药物方式,将0.5克葛根索、60毫升参附、50毫升黄芪、20毫升冠心宁、20毫升复方丹参这些药物中的任意一种加入到250毫升浓度为0.009的生理盐水或浓度为0.05的葡萄糖溶液中,采用静脉滴注方式为患者滴注治疗[2]。
以上为对照组患者用药方式,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另采用抗凝治疗。让患者口服0.3克阿司匹林肠溶片,一次性咀嚼服用;并为患者施行500毫升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3]。
观察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心律失常产生几率,了解治疗效果差异性。
1.3 统计学方法
根据上述方式将得出的数据进行汇总,在软件使用方面本次研究采用的是SPSS19.0版本统计学软件,对结果数据展开处理与分析,了解其差异程度。当p值在0.05以上时说明统计结果无显著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以下时说明统计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心律失常出现的人数以表格形式表现,并计算其所占比例以及两组对比的差异性。两组患者具体诊治结果如下表:
表一:诊治效果对比表
根据上表不难看出,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性方面存在较显著差异性。心肌梗死人数方面,对照组患者人数为25人,占该组总人数75.76%;观察组仅为15人,占该组总人数45.45%。心率失常方面,两组患者失常几率虽然没有梗死那么高,但仍旧差异较大:对照组心律失常人数为15人,占45.45%;而观察组仅为8人,占24.24%。
3 讨论
医学界认为,心绞痛可能会诱发心肌梗死的出现,并且病症发生突然,若没有及时医治可在短时间内结束患者生命。临床研究表明,患者梗死前心绞痛通常包含三种类型,即自发性心绞痛、恶化性心绞痛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绞痛产生原因在于患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造成,当患者动脉产生粥样硬化时,其血管内部血液流动速度减缓,心脏供血无法达到需求量,造成心肌出现暂时性缺氧症状,临床上患者会感到心前区强烈疼痛感。
低分子右旋糖酐属于胶体液的一种,为多糖聚合物。通过静脉滴注方式注射到患者体内后能够将患者原本粘稠、堵塞的血液稀释,让血液微循环达到改善效果,从而减轻血栓严重程度,降低心肌供血不足发生几率[4]。本次研究标明,抗凝治疗对于梗死前心绞痛症状改善效果较好,虽然无法达到完全抑制作用,但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心律失常产生几率,减少患者因梗死造成的生命危险。总之,这一治疗方式能够达到病情缓解效果,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邓扬,林萍.梗死前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急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24):145-146.
[2]杨佳庆.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转归与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23):4-4.
[3]崔靖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影响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03):186-186.
[4]张莉.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2012(06):1032-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