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情感的语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校音乐教育就是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浸润学生的心灵,“音乐在学校中不仅仅是一门教学科目,它还是一种有力的教育手段,应该从情感上和审美上美化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人。”中学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是塑造人美好心灵的教育。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我们要带领我们的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在聆听美妙音乐、感受音乐魅力的过程中达到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审美情趣、高尚情操和良好素质的人。
在音乐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放在了首位,这说明在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其教育方式就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罗杰·诺斯曾说过:“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体会音乐的真谛,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升华。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教唱革命历史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游击队之歌》、《保卫黄河》、《军民团结一家亲》等,能使学生爱憎分明,能唤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教唱歌曲《青春舞曲》等能激发学生珍惜时光、热爱学习的热情;教唱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让世界充满爱》等、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
2.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音乐审美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音乐表层的含义,更重要的是音乐要触动学生的心灵,只有“心动”才能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乐的运动与结构中让人们感知美、享受美。学校音乐教育应注意抓住音乐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怡性,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情绪、格调、思想倾向,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在真善美的艺术世界里陶冶高尚情操。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使学生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等鲜明如画的音乐形象;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可让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痛苦、哀伤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保卫黄河》,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欣赏古琴曲《梅花三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受。
3.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音乐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在学校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合理使用和挖掘教材。在教材的安排和使用上,可以结合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补和删减。例如结合安徽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向学生介绍安徽黄梅戏、地方民歌等地方音乐,通过此举可以使学生对我们的本土文化有一个正确认知,了解和传承本土的音乐文化瑰宝,从而引起对家乡的热爱,培养良好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多运用多媒体技术,放映与作品内容有关的音像资料,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受到震撼之后,然后再欣赏乐曲,学生不仅会对乐曲的思想内涵有了深刻的体会,还增进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总之,学校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加强的,经过长期音乐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具有牢固的稳定性,能让其一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以育人教育为宗旨,努力做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让音乐成为滋润孩子心田的细雨,让音乐成为涤荡孩子精神的清流。正如朱军在《艺术人生》栏目中所说:用艺术点燃生命,用情感温暖人生。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
在音乐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放在了首位,这说明在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其教育方式就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罗杰·诺斯曾说过:“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体会音乐的真谛,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升华。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教唱革命历史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游击队之歌》、《保卫黄河》、《军民团结一家亲》等,能使学生爱憎分明,能唤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教唱歌曲《青春舞曲》等能激发学生珍惜时光、热爱学习的热情;教唱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让世界充满爱》等、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
2.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音乐审美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音乐表层的含义,更重要的是音乐要触动学生的心灵,只有“心动”才能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乐的运动与结构中让人们感知美、享受美。学校音乐教育应注意抓住音乐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怡性,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情绪、格调、思想倾向,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在真善美的艺术世界里陶冶高尚情操。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使学生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等鲜明如画的音乐形象;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可让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痛苦、哀伤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保卫黄河》,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欣赏古琴曲《梅花三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受。
3.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音乐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在学校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合理使用和挖掘教材。在教材的安排和使用上,可以结合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补和删减。例如结合安徽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向学生介绍安徽黄梅戏、地方民歌等地方音乐,通过此举可以使学生对我们的本土文化有一个正确认知,了解和传承本土的音乐文化瑰宝,从而引起对家乡的热爱,培养良好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多运用多媒体技术,放映与作品内容有关的音像资料,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受到震撼之后,然后再欣赏乐曲,学生不仅会对乐曲的思想内涵有了深刻的体会,还增进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总之,学校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加强的,经过长期音乐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具有牢固的稳定性,能让其一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以育人教育为宗旨,努力做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让音乐成为滋润孩子心田的细雨,让音乐成为涤荡孩子精神的清流。正如朱军在《艺术人生》栏目中所说:用艺术点燃生命,用情感温暖人生。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