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称为幼儿的社会化,指人在以其特有的生物特征为基础的前提下,不断的学习角色,掌握社会规范、形成情绪情感的过程[1]。本研究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征的基础上,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社会角色,逐步掌握社会规范,形成情绪情感、社会道德,获得社会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性,由自然人逐渐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关键词:幼儿社会性、5-6岁幼儿
一、研究基本情况
本研究根据陈国眉(1994)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要求,分别从幼儿的自我系统、情绪情感的发展、社会交往、社会道德四个方面展开研究。采用的是龚顺梅主编的《幼儿社会性发展教师问卷》,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各维度的得分越高,代表相应的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越高。本问卷总分采用权重之后得到。本研究采用两个带教老师分别对同一个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做评估。
本研究随机选取上海市三所幼儿园,幼儿园的等级分别是一所示范园、一所一级园、以及一所二级园,随机在各园中抽取两个大班、两个中班共248名幼儿,剔除无效被试32名,最终有效被试为216名幼儿,其中男童108名,占50%,女童108名,占50%。5岁组幼儿107名,平均年龄为5岁3个月,占49.5%,5岁组男童56名,女童51名,各占25.9%和23.6% 。6岁组幼儿109名,平均年龄为6岁5个月,占50.5%,6岁组男童52名,女童57名,各占24.1%和26.4% 。研究中有效被试儿童全部均无严重躯体障碍,智力发育正常。
二、 幼儿社会性发展状况数据分析
2.1总体特征
为了考察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总体特征,笔者对上海市的216名幼儿社会性发展及其四个维度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由于问卷各维度之间的题目数不一样,因此各维度采用平均值进行计算,描述性统计包括个案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和标准差,具体情况见表2-1:
2.2年龄上的差异
以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各维度及总分为因变量,年龄为自变量,做幼儿社会性发展在年龄变量上的T检验分析,具体情况见表2-2:
注:**p<0.01;***p<0.001
如表2-2所示,在幼儿社会性发展总分及自我系统社会交往、情绪情感、社会道德维度上均显示出6岁组幼儿显著高于5岁组幼儿。
2.3 性别上的差异
以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各维度及总分为因变量,性别为自变量,做幼儿社会性发展在性别上的描述性统计,具体情况见表3-18:
注:**p<0.01;***p<0.001
由表2-3结果可知:除了社会道德维度外,幼儿社会性发展总分及各维度均显示出,女童的社会性发展显著高于男童。
2.4园所等级上的差异
以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各维度及总分为因变量,园所等级为自变量,做幼儿社会性发展在园所等级上的描述性统计,具体情况见表2-4:
对不同等级幼儿园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具体情况见表2-5:
由表2-5结果所示:
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自我系统(F=4.645,P=0.011<0.05),社会交往(F=11.445,P=0.000<0.001),情绪情感(F=16.420,P=0.000<0.001),社会道德(F=31.346,P=0.000<0.001)以及总分(F=12.841,P=0.000<0.001))存在显著差异。
2.5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多元方差分析
以幼儿社会性发展总分及各维度为因变量,年龄、性别、园所等级为自变量,做2(年龄)×2(性别)×3(园所等级)的方差分析,具体情况见表2-7:
注:*p<0.05
由表2-7结果所示:除了情绪情感维度外,幼儿社会性发展总分及各维度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幼儿社会性发展总分和自我系统、社会交往、社会道德均不受年龄、性别、园所等级的交互效应影响。
为了检测年龄、性别和园所等级对情绪情感的交互影响,需要进一步做性别和园所等级在情绪情感维度上的简单简单效应检验。
以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情绪情感为因变量,年龄、性别和园所等级为自变量,做情绪情感维度上2(年龄)×2(性别)×3(园所等级)的简单简单效应检验分析,具体情况见表2-8和表2-9:
由表2-8和表2-9结果所示:
(1)性别为男时,5岁组、6岁组幼儿三所幼儿园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男童情绪情感未受到年龄、性别和园所等级的交互影响。
(2)性别为女时,5岁组幼儿示范园与一级园、一级园与二级园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示范园与二级园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6岁组只有一级园与二级园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示范园与一级园,示范园与二级园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三、讨论与分析
3.1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年龄差异的讨论
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年龄变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存在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幼儿社会性发展总分及各维度上均显示出6岁组幼儿显著高于5岁组幼儿,说明6岁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高于5岁组幼儿。
产生这一结论的原因,笔者认为可能有一个方面的原因:早在2岁的时候,男女不同性别的儿童的社会性行为就已经出现了分化,女孩对父母和其他成人的要求就有更多地遵从,男孩對成人的指导的反应更为多样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观点采摘有了自己的判断,不再盲目的遵从别人,这说明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社会规范的遵守方面已经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 3.2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性别差异的讨论
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幼儿的性别变量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除了社会道德维度外,幼儿社会性发展总分及各维度均显示出,女童的社会性发展显著高于男童。这一结论与以往的研究有出入,笔者认为产生这一结论的原因可能有:受社会角色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养者潜意识中注意培养幼儿符合社会要求的规范和行为,从小就强化幼儿的性别属性分工。由于从小的教养方式的不同,约定俗成的老观念影响和制约着男女孩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相对于男童来说女童更容易产生同情心、责任心、同理心、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3]。而且攻击性、行动能力也会少于男童。儿童的某些特定情绪情感只有在相应的认知机能形成之后才能出现,某一年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都可以从相应的认知发展阶段中找到根源[2]。而道德维度的得分较低并不是由于幼儿社会道德整体意识差导致的,或许与题目的社会有一定的关系,具体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3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园所等级差异的讨论
根据研究的结果可知,除社会道德维度外,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示范园和二级园明显高于一级园,而示范园和二级园之间差异不明显。
可能存在的原因有:
一、园所区域的地理位置。示范园和二级园都是位于城区的幼儿园,而一级园是郊区幼儿园。位于城里的地区,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因素非常多,园区周围的社会设施、大众传媒、思想观念都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二、生源质量。城区招收的学生大多为本市学生,郊区招收的不乏由流动人口学生,流动人口的最大特点就是随意性和流动性,导致学生的整体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偏低。
三、学生的家庭资本。城中的学生家长大多是中产阶级,具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父母较高的学历水平以及家庭的稳定性。家庭资本愈是丰裕的学生,整体的发展就会比家庭资本薄弱的学生显著的多。
3.4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年龄、性别、园所等级变量上交互作用的讨论
性别、年龄和园所等级之间的三阶交互效应检验
根据三阶交互检验结果可知,情绪情感受到性别、年龄和园所等级之间的三阶交互效应检验,社会社会性发展总分及其他维度上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男童没有女童那么心细,对事物的感受没有女童敏感,在表达需求的时候也不如女童那么委婉,对物品、空间争夺更加的直接。相对于男孩子,教师对女孩子更加细心和耐心,更容易对女孩子的行为进行把控。生理特点也造就了女童比男童更加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所以在整体上女童在情绪情感上的发展优于男童。另外由于不同的园所对在园孩子的要求有细微的变化,加上二级园的教师是在三所园中压力适中的教师,所以对孩子有更多地精力和把控,也就导致了二级园的发展趋势最好。由此可以猜想,当幼儿园中没有了太多的与教学无关的事情,教师更多地把精力投放在育人树人的重心上,幼儿的发展会更棒。当然,也有可能存在测量方法不当等造成偏差。
四、结论与教育建议
1. 主要结论
(1)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社会交往和情绪情感发展水平最高。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在年龄、性别、园所等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年龄越大,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越高。女童在自我系统、社会交往、情绪情感上显著高于男童;示范园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最好,二级园最差。
(2)情绪情感还受年龄、性别和园所等级的三阶交互影响,表现为6岁组二级园女童发展得最好。
2. 教育建议
(1)教师应该认识到幼儿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且幼儿社会性发展对其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里度过,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重要他人”,承担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任,教师应该认识到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幼儿迈向社会的必要条件。社会性的发展关系着一个人一生行为规范的建立健全,对待世界、自己、他人的态度和法则,更是一个人从“自我”到“大我”的转变,逐渐从一个纯粹的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幼儿健全的发展不仅仅是智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6岁以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发展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教师作为一个引路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活动中,应该时刻注意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动态,注重关键期的效果,抓紧机遇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每个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又有着个体的差异性。幼儿教师应该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阶段性特征,不断的调整和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保证能够在了解幼儿发展水平、速度等方面持续不断的跟进幼儿、引领幼儿。随时注意幼儿可能出现的发展变化,发现和接收幼儿反馈的信息和变化,及时调整对幼儿的期望,做到对幼儿的期望张弛有度,保证既能对幼儿能力的拔高有一定引導,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潜力,积极鼓励和支持孩子,让孩子能够跳一跳摘取“苹果”,又能让幼儿对现有能力加强巩固和运用。通过给予幼儿适宜的、需要的、能够意识到的教师期望引领和促进幼儿积极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1999.
[2]龚顺梅.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08.6.
[3]李朝霞.家庭精神环境对5-6岁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5.
作者简介:张淑平,女,云南大理,助教,学前教育,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海路2727号 201209。
关键词:幼儿社会性、5-6岁幼儿
一、研究基本情况
本研究根据陈国眉(1994)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要求,分别从幼儿的自我系统、情绪情感的发展、社会交往、社会道德四个方面展开研究。采用的是龚顺梅主编的《幼儿社会性发展教师问卷》,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各维度的得分越高,代表相应的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越高。本问卷总分采用权重之后得到。本研究采用两个带教老师分别对同一个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做评估。
本研究随机选取上海市三所幼儿园,幼儿园的等级分别是一所示范园、一所一级园、以及一所二级园,随机在各园中抽取两个大班、两个中班共248名幼儿,剔除无效被试32名,最终有效被试为216名幼儿,其中男童108名,占50%,女童108名,占50%。5岁组幼儿107名,平均年龄为5岁3个月,占49.5%,5岁组男童56名,女童51名,各占25.9%和23.6% 。6岁组幼儿109名,平均年龄为6岁5个月,占50.5%,6岁组男童52名,女童57名,各占24.1%和26.4% 。研究中有效被试儿童全部均无严重躯体障碍,智力发育正常。
二、 幼儿社会性发展状况数据分析
2.1总体特征
为了考察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总体特征,笔者对上海市的216名幼儿社会性发展及其四个维度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由于问卷各维度之间的题目数不一样,因此各维度采用平均值进行计算,描述性统计包括个案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和标准差,具体情况见表2-1:
2.2年龄上的差异
以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各维度及总分为因变量,年龄为自变量,做幼儿社会性发展在年龄变量上的T检验分析,具体情况见表2-2:
注:**p<0.01;***p<0.001
如表2-2所示,在幼儿社会性发展总分及自我系统社会交往、情绪情感、社会道德维度上均显示出6岁组幼儿显著高于5岁组幼儿。
2.3 性别上的差异
以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各维度及总分为因变量,性别为自变量,做幼儿社会性发展在性别上的描述性统计,具体情况见表3-18:
注:**p<0.01;***p<0.001
由表2-3结果可知:除了社会道德维度外,幼儿社会性发展总分及各维度均显示出,女童的社会性发展显著高于男童。
2.4园所等级上的差异
以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各维度及总分为因变量,园所等级为自变量,做幼儿社会性发展在园所等级上的描述性统计,具体情况见表2-4:
对不同等级幼儿园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具体情况见表2-5:
由表2-5结果所示:
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自我系统(F=4.645,P=0.011<0.05),社会交往(F=11.445,P=0.000<0.001),情绪情感(F=16.420,P=0.000<0.001),社会道德(F=31.346,P=0.000<0.001)以及总分(F=12.841,P=0.000<0.001))存在显著差异。
2.5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多元方差分析
以幼儿社会性发展总分及各维度为因变量,年龄、性别、园所等级为自变量,做2(年龄)×2(性别)×3(园所等级)的方差分析,具体情况见表2-7:
注:*p<0.05
由表2-7结果所示:除了情绪情感维度外,幼儿社会性发展总分及各维度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幼儿社会性发展总分和自我系统、社会交往、社会道德均不受年龄、性别、园所等级的交互效应影响。
为了检测年龄、性别和园所等级对情绪情感的交互影响,需要进一步做性别和园所等级在情绪情感维度上的简单简单效应检验。
以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情绪情感为因变量,年龄、性别和园所等级为自变量,做情绪情感维度上2(年龄)×2(性别)×3(园所等级)的简单简单效应检验分析,具体情况见表2-8和表2-9:
由表2-8和表2-9结果所示:
(1)性别为男时,5岁组、6岁组幼儿三所幼儿园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男童情绪情感未受到年龄、性别和园所等级的交互影响。
(2)性别为女时,5岁组幼儿示范园与一级园、一级园与二级园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示范园与二级园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6岁组只有一级园与二级园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示范园与一级园,示范园与二级园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三、讨论与分析
3.1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年龄差异的讨论
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年龄变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存在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幼儿社会性发展总分及各维度上均显示出6岁组幼儿显著高于5岁组幼儿,说明6岁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高于5岁组幼儿。
产生这一结论的原因,笔者认为可能有一个方面的原因:早在2岁的时候,男女不同性别的儿童的社会性行为就已经出现了分化,女孩对父母和其他成人的要求就有更多地遵从,男孩對成人的指导的反应更为多样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观点采摘有了自己的判断,不再盲目的遵从别人,这说明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社会规范的遵守方面已经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 3.2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性别差异的讨论
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幼儿的性别变量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除了社会道德维度外,幼儿社会性发展总分及各维度均显示出,女童的社会性发展显著高于男童。这一结论与以往的研究有出入,笔者认为产生这一结论的原因可能有:受社会角色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养者潜意识中注意培养幼儿符合社会要求的规范和行为,从小就强化幼儿的性别属性分工。由于从小的教养方式的不同,约定俗成的老观念影响和制约着男女孩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相对于男童来说女童更容易产生同情心、责任心、同理心、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3]。而且攻击性、行动能力也会少于男童。儿童的某些特定情绪情感只有在相应的认知机能形成之后才能出现,某一年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都可以从相应的认知发展阶段中找到根源[2]。而道德维度的得分较低并不是由于幼儿社会道德整体意识差导致的,或许与题目的社会有一定的关系,具体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3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园所等级差异的讨论
根据研究的结果可知,除社会道德维度外,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示范园和二级园明显高于一级园,而示范园和二级园之间差异不明显。
可能存在的原因有:
一、园所区域的地理位置。示范园和二级园都是位于城区的幼儿园,而一级园是郊区幼儿园。位于城里的地区,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因素非常多,园区周围的社会设施、大众传媒、思想观念都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二、生源质量。城区招收的学生大多为本市学生,郊区招收的不乏由流动人口学生,流动人口的最大特点就是随意性和流动性,导致学生的整体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偏低。
三、学生的家庭资本。城中的学生家长大多是中产阶级,具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父母较高的学历水平以及家庭的稳定性。家庭资本愈是丰裕的学生,整体的发展就会比家庭资本薄弱的学生显著的多。
3.4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年龄、性别、园所等级变量上交互作用的讨论
性别、年龄和园所等级之间的三阶交互效应检验
根据三阶交互检验结果可知,情绪情感受到性别、年龄和园所等级之间的三阶交互效应检验,社会社会性发展总分及其他维度上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男童没有女童那么心细,对事物的感受没有女童敏感,在表达需求的时候也不如女童那么委婉,对物品、空间争夺更加的直接。相对于男孩子,教师对女孩子更加细心和耐心,更容易对女孩子的行为进行把控。生理特点也造就了女童比男童更加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所以在整体上女童在情绪情感上的发展优于男童。另外由于不同的园所对在园孩子的要求有细微的变化,加上二级园的教师是在三所园中压力适中的教师,所以对孩子有更多地精力和把控,也就导致了二级园的发展趋势最好。由此可以猜想,当幼儿园中没有了太多的与教学无关的事情,教师更多地把精力投放在育人树人的重心上,幼儿的发展会更棒。当然,也有可能存在测量方法不当等造成偏差。
四、结论与教育建议
1. 主要结论
(1)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社会交往和情绪情感发展水平最高。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在年龄、性别、园所等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年龄越大,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越高。女童在自我系统、社会交往、情绪情感上显著高于男童;示范园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最好,二级园最差。
(2)情绪情感还受年龄、性别和园所等级的三阶交互影响,表现为6岁组二级园女童发展得最好。
2. 教育建议
(1)教师应该认识到幼儿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且幼儿社会性发展对其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里度过,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重要他人”,承担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任,教师应该认识到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幼儿迈向社会的必要条件。社会性的发展关系着一个人一生行为规范的建立健全,对待世界、自己、他人的态度和法则,更是一个人从“自我”到“大我”的转变,逐渐从一个纯粹的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幼儿健全的发展不仅仅是智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6岁以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发展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教师作为一个引路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活动中,应该时刻注意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动态,注重关键期的效果,抓紧机遇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每个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又有着个体的差异性。幼儿教师应该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阶段性特征,不断的调整和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保证能够在了解幼儿发展水平、速度等方面持续不断的跟进幼儿、引领幼儿。随时注意幼儿可能出现的发展变化,发现和接收幼儿反馈的信息和变化,及时调整对幼儿的期望,做到对幼儿的期望张弛有度,保证既能对幼儿能力的拔高有一定引導,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潜力,积极鼓励和支持孩子,让孩子能够跳一跳摘取“苹果”,又能让幼儿对现有能力加强巩固和运用。通过给予幼儿适宜的、需要的、能够意识到的教师期望引领和促进幼儿积极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1999.
[2]龚顺梅.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08.6.
[3]李朝霞.家庭精神环境对5-6岁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5.
作者简介:张淑平,女,云南大理,助教,学前教育,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海路2727号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