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在学校教育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的每一项设计都会对学生的思考能力产生影响,所以我们要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克服现代教学中存在的制约学生思考的因素,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将成为提高我们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堂问题
提问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 、情感的重要手段。然而许多老师在课堂提问中,不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问,而是依据自己的主观想像,有些问题不需要学生回答,如“老师来读一读好不好”,“老师读得好不好”等等;或者许多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出来,老师有不加追问;再就是问题过难,让学生无从下手。整堂课中学生围着问题打转,很难真正有自己的见地。
一、当前中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弊端
1、问题数量繁多松散零碎。课堂上,老师不停的提问,学生不断地应答。看似内容丰富,却失去了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这样的课上得太疲惫,老师问得累,学生听得烦。施教者没能从教材的整体出全局观念,有时明明能够通过一个主问题统领文章内容,让学生集中阅读、系统思考,然后再连贯作出解答,可是教师却偏偏要将其肢解成若干琐碎的小问题,导致学生的回答片言碎语。
2、问题简单肤浅,缺乏思考价值,不能开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简单的判断性问题与“什么”、“哪些”之类牵引性思维起点极低的问题,所占比重极大;所提的问题始终做表面文章,在思想内涵上却深入不下去。
3、提问匆忙急促,节奏紧迫。教师只顾着抢时间完成教学程序,遗憾的是无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师生始终处在短平快的紧张节奏下,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时间不足3秒5秒居多,这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占到80%以上。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由最近知识区向较远知识区的迁移是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的,这种迁移伴随着新旧知识的组合和生成,包含着判断推理,教师需要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一般来说,教师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学生3—5秒时间能够有质量的回答是少数,这说明教师没有让学生充分思考,学生只是仓促应对。这样的课堂对话无法真正形成。
二、提高课堂提问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重要手段,但是提问却是非常有难度、有技巧的。
老师首先应该设计一个主体问题,串联起整个课堂,引导并指导学生提問,这样不仅会使学生积极思考,而且会使教师发现学生感兴趣和不明白的问题,如此便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调动其积极性。提问必须具有启发性,因此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且引导学生对元认知的探究,培养元认知能力。
1、明确提问对象,因人施问
教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学生都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教育才是成功的。教师设计问题要难易适度、交错进行,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将简单的问题给予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将难的问题给予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同时还要特别关注那些沉默的学生。师在预设问题时,要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提问;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如检查字词时,可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对课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来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加以点评,让所有学生在比较与鉴别中,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
2、明确提问目的,循序渐进
提问是为了开展教学,是为了促进下一步对文本的理解和讲授,这是根本之意。教师不问没有必要提问的问题,不问不存在疑问的问题,不问和文本联系不紧密的问题,不问不用思考的问题,不问矫情的问题。提问是因为本来存疑,需要思考,通过师生对话释疑解惑,它存于文本中,或文本外,但提问都必须紧密围绕文本进行。有的老师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学生说到什么就问什么这种没有经过设计,漫无 目的的提问往往与教学目标无关,脱离课堂,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整堂课的提问力求做到主次分明,先后有序,使所提的问题前后贯通,相互配合,有助于分析问题,推进思考。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的第二课时,一上课就提出:“谁能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出少年闰土的形象?”这个问题,应该在精读课文时通过两个方面来解决:
1.从文中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2.从文中的“四件事”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这样学生知道了思维的方向,也好归纳答案。问题过难,教师可以降低思考难度,也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通过集体的智慧来发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3、增加提问包容性,激发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一些有容量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在最后一段时,我没有问“小女孩死了,为什么脸上带着微笑,她的梦实现了吗”等问题,而是问,作者为什么用小女孩的死这个悲惨的结局作结尾?这个问题内涵比较丰富,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小女孩的家一贫如洗,没有温暖没有爱,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可是没有一个人买她的一根火柴,在这样寒冷的大年夜里,她的死是必然的”;有的学生说,“唯一疼小女孩的奶奶去世了,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梦见了疼她爱她的奶奶,她渴望和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饥饿、没有寒冷、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也有的学生说,“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这样具有包容性的设问,让学生在几经反复的思考中作出回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有所收获的感悟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式下,在新课标实施的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确是一门艺术,要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问”中长见识,“问”中出成果,以“问”助“教”,以“问”促学,启迪学生的思维,把他们引入文学的殿堂,我们就必须循着“问题”贯穿教学的始终这一路线,让学校成为个人成长和创造的一方沃土,让个人成为自我生命发展的主人; 我们就必须在备课时多下功夫,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使课堂提问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堂问题
提问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 、情感的重要手段。然而许多老师在课堂提问中,不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问,而是依据自己的主观想像,有些问题不需要学生回答,如“老师来读一读好不好”,“老师读得好不好”等等;或者许多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出来,老师有不加追问;再就是问题过难,让学生无从下手。整堂课中学生围着问题打转,很难真正有自己的见地。
一、当前中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弊端
1、问题数量繁多松散零碎。课堂上,老师不停的提问,学生不断地应答。看似内容丰富,却失去了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这样的课上得太疲惫,老师问得累,学生听得烦。施教者没能从教材的整体出全局观念,有时明明能够通过一个主问题统领文章内容,让学生集中阅读、系统思考,然后再连贯作出解答,可是教师却偏偏要将其肢解成若干琐碎的小问题,导致学生的回答片言碎语。
2、问题简单肤浅,缺乏思考价值,不能开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简单的判断性问题与“什么”、“哪些”之类牵引性思维起点极低的问题,所占比重极大;所提的问题始终做表面文章,在思想内涵上却深入不下去。
3、提问匆忙急促,节奏紧迫。教师只顾着抢时间完成教学程序,遗憾的是无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师生始终处在短平快的紧张节奏下,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时间不足3秒5秒居多,这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占到80%以上。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由最近知识区向较远知识区的迁移是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的,这种迁移伴随着新旧知识的组合和生成,包含着判断推理,教师需要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一般来说,教师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学生3—5秒时间能够有质量的回答是少数,这说明教师没有让学生充分思考,学生只是仓促应对。这样的课堂对话无法真正形成。
二、提高课堂提问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重要手段,但是提问却是非常有难度、有技巧的。
老师首先应该设计一个主体问题,串联起整个课堂,引导并指导学生提問,这样不仅会使学生积极思考,而且会使教师发现学生感兴趣和不明白的问题,如此便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调动其积极性。提问必须具有启发性,因此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且引导学生对元认知的探究,培养元认知能力。
1、明确提问对象,因人施问
教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学生都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教育才是成功的。教师设计问题要难易适度、交错进行,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将简单的问题给予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将难的问题给予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同时还要特别关注那些沉默的学生。师在预设问题时,要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提问;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如检查字词时,可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对课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来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加以点评,让所有学生在比较与鉴别中,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
2、明确提问目的,循序渐进
提问是为了开展教学,是为了促进下一步对文本的理解和讲授,这是根本之意。教师不问没有必要提问的问题,不问不存在疑问的问题,不问和文本联系不紧密的问题,不问不用思考的问题,不问矫情的问题。提问是因为本来存疑,需要思考,通过师生对话释疑解惑,它存于文本中,或文本外,但提问都必须紧密围绕文本进行。有的老师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学生说到什么就问什么这种没有经过设计,漫无 目的的提问往往与教学目标无关,脱离课堂,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整堂课的提问力求做到主次分明,先后有序,使所提的问题前后贯通,相互配合,有助于分析问题,推进思考。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的第二课时,一上课就提出:“谁能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出少年闰土的形象?”这个问题,应该在精读课文时通过两个方面来解决:
1.从文中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2.从文中的“四件事”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这样学生知道了思维的方向,也好归纳答案。问题过难,教师可以降低思考难度,也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通过集体的智慧来发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3、增加提问包容性,激发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一些有容量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在最后一段时,我没有问“小女孩死了,为什么脸上带着微笑,她的梦实现了吗”等问题,而是问,作者为什么用小女孩的死这个悲惨的结局作结尾?这个问题内涵比较丰富,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小女孩的家一贫如洗,没有温暖没有爱,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可是没有一个人买她的一根火柴,在这样寒冷的大年夜里,她的死是必然的”;有的学生说,“唯一疼小女孩的奶奶去世了,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梦见了疼她爱她的奶奶,她渴望和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饥饿、没有寒冷、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也有的学生说,“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这样具有包容性的设问,让学生在几经反复的思考中作出回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有所收获的感悟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式下,在新课标实施的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确是一门艺术,要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问”中长见识,“问”中出成果,以“问”助“教”,以“问”促学,启迪学生的思维,把他们引入文学的殿堂,我们就必须循着“问题”贯穿教学的始终这一路线,让学校成为个人成长和创造的一方沃土,让个人成为自我生命发展的主人; 我们就必须在备课时多下功夫,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使课堂提问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